《故宫回顾》
简单的建筑不会给人带来任何感觉,只有经过时间和人事变动的洗礼,才能熠熠生辉。纪录片《故宫》充分发掘了其中的特殊之处。整部纪录片共分十二集,从故宫建筑、建筑的建筑布局、中国五千年的礼仪制度、故宫文物等方面进行介绍。一口气看完十二集,不切实际,不可取。每一集里的人文内涵都需要沉淀。它不仅是一个建筑群,更重要的是有十几个皇帝在这里生活过,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
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我觉得分析的很有道理。比如,纵观《故宫》整部电影,我们不难发现,正如影片总导演周冰所强调的,故宫的创作理念:创新。他说:“一部电影好不好,取决于有多少原创因素。在于观念和信息的创新;在于艺术创造力的创新;在于新技术的使用。”的确,看完故宫,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那些用电脑特技重现当年情景的人了。《故宫》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动画技术,并借鉴了电影的多种拍摄手法。3D制作结合实景拍摄、延时摄影(如故宫上空的云)、定点拍摄,为提升整个故宫的品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样,在故宫,电脑特技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故宫的场景:从前门快速向北移动,穿过天安门广场,沿着故宫的轴线穿过整个故宫,然后向上移动镜头,展示故宫的全景,或者向后走。这样在空间感上的突破,无疑更加立体真实地展现了故宫的全貌。
在故宫,这种手法随处可见。在展示北京的千年变迁时,原始的画面描述和解说只能给观众一种抽象的印象。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处理,把北京的历史变迁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真实直观。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展示故宫的结构和建造过程时,采用三维动画来展示故宫正殿的结构和建造过程,也非常直观易懂。也是正厅。在表现他经历了一场火灾,被烧毁的时候,没有用传统但枯燥的解说,也没有用真实的火灾场景来增加成本,而是用模拟场景,更真实,更经济。随着技术的更多应用,上述问题得以隐性揭示,纪录片的个性化风格越来越明显。一般的纪录片,个人观点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缺乏个性。画面的展示也缺乏个性,追求真实。而技术的运用,不仅减轻了解说的作用,也增加了画面的表现语言和个性特征。故宫就是在展现这样的个性。多云的天空凸显了历史的厚重感,翻滚的乌云和季节的瞬间变化展现了历史的变迁。画面整体色调为暗黄色和黑色,庄重而深邃。
我很佩服创造了故宫的电视工作者。他们想拍的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重要的是想探索人文的细节。同时,与新闻不同,纪录片展示的不仅仅是结果。对于那些珍贵的历史和错过的重要事件,无法拍下来,除了通过采访和口述,另一种方式就是“真实再现”,也叫“场景再现”。这样既能让故事完整,又能让故事讲得跌宕起伏,留下回味。真实再现要借鉴戏剧电影的叙事手法和电视散文的写意手法,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渲染气氛,调动观众的情感参与。
在看纪录片之前,我对故宫的印象只是从那些讲述清朝故事的剧里获得的。什么养心殿,太和殿只知其名不知其源。现在透过故宫,我可以看到中国近五百年来政治历史的变迁。我也知道明清时期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尤其是第一集关于如何建造紫禁城。古代人的聪明才智让作为现代人的我有负罪感。当然,我也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衰落给故宫带来的灾难感到痛心。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像故宫这样宏伟的建筑是劳动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