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是景观形成的基础。
我们强调景观是许多美的因素的组合,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差异。各种美的因素对景点的形成有什么贡献?通过分析各种景点的美,可以知道地貌在景观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景点的美是以地貌为基础的。地貌与其他美的因素的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1.景点的美完全是由地貌主导的。看风景就是看纯粹的地貌。
这样的情况还挺多的,分为四种情况:①地貌已经很美了,但是再增加其他设施会画蛇添足,比如张家界的柱峰顶,鲁南的石林,新疆的鬼城;②不适宜建筑设施的景点,如美丽的草原风光、洞穴风光等;(3)条件过于恶劣,建设难度大,没有必要的景点,如云南玉龙雪山、四川四姑娘山、冰川、冰塔;(4)新发现或新开发的景区尚未建设建筑设施的。
2.景点的美受许多美的因素影响,但地貌是最重要的因素。
地貌是景区的基础,其他一切美的因素只是把地貌处理得很美,起到的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以峨眉山为例,有十个景点和四大自然奇观。十个景点中有八个与地貌有关。只有盛济夜钟和金顶祥光是人工建造的,金典如果不在金顶也不会这么美。四大自然奇观中,佛光、云海、日出是地貌、天象、气候相结合的产物,而神灯则是地质原因形成的。虽然峨眉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但地形是其美丽的主导因素。
对于以建筑为核心的景点,古人留下了很多名著。比如黄鹤楼,崔豪写“汉阳每树变清于水,鹦鹉洲一窝香草”,李白写“孤帆远青天,只看长江流于天”;再如岳阳楼,杜甫只写了“吾东有吴国,南有楚,能见天地无尽飘”,没有提楼。岑参的“与高适、雪菊登慈恩寺塔”是一首直接描写许多建筑的诗。他用了八句话来描述九嶷寺(今安大雁塔)漂浮的画面和爬塔的感觉,却用了10句来描述远近的景色。可见,建筑、地貌等自然物的美仍占主导地位,建筑只是为欣赏这些地方的美创造了条件。
3.景区其他美的因素贡献大于地貌,但没有地貌,这些美的因素就不复存在。
如果对岩石进行加工,其产品之美似乎与地貌无关,比如在悬崖上开凿的石窟、乐山大佛、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但如果没有岩石,这些建筑和雕塑将不复存在。所以,地貌依然是它们美丽的基础。它们的美在于与地貌的和谐,如果去掉了地貌,它们的美也就消失了。
第二,地貌是诸多美的因素的组织者,是美的结构基础。
美来自于结构,来自于诸多美的因素的奇妙组合。景观是地貌、自然负载、文化负载和科学内涵的综合体,有几十种美的因素,有极其复杂的组合关系,更有重要的结构。在这么多的美的因素中,只有地貌能和其他所有的美的因素联系起来,把它们全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地貌的特点是地面高低起伏,地面上生长植被,如毛发与皮肤的关系;动物生活在地面上,地面是动物活动的地方;烟云冰雪,光遮覆地;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等等。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纯粹的人造物体可以根据人的意愿和灵感随意设计组合,而景点的美是在地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组合中涉及的一切美的因素都必须适应地貌的特点。这个“适应”包含两层含义:①某种地貌结合某种美的因素,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类型的美,而且程度非常高;景点的一切美都是在地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地貌美的增强和提高,两方面必须统一协调。
以水为例,河流在平原上有“长河落日圆”或“秋水* * *天一色”之美;河流与悬崖(或陡坎)结合形成瀑布,如黄河壶口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河南云台山瀑布等。
九寨沟的美举世罕见,以此为例分析一下地貌是如何成为诸多美的因素的组织者的。九寨沟位于青藏高原边缘,最高峰4558米,是典型的深山峡谷。沟口海拔2000m左右,相对高差2000m以上,到达沟头的草湖和长湖,海拔3000 m以上,正处于河流的青年期。谷底的纵剖面远没有达到平滑的曲线,而是下降了1000米,从而在平坦的地方形成了一片大海,在稍低的斜坡上形成了海滩或急流,在陡峭的悬崖上形成了瀑布。所以九寨沟是由海子、激流、瀑布组成的峡谷景观。* * *包括114海子(湖泊、池塘)、5个钙华滩、11急流、17瀑布、数十处泉水、12山峰、密林。高山峡谷和陡坡是这些不同类型景色的成因,也就是许多美丽因素的组织者。以地形条件来说,要形成以海子瀑布为主的景观,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供应。高原集水面积大,深谷是地表降雨、融雪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区,水源丰富。茶洼沟尽头的长海长4349米,宽600米,最深处有100多米。湖水主要来自山上的积雪。日则沟熊猫海瀑布高80米,是九寨沟最大的瀑布。它被巨石切割成几段,几道瀑布一气呵成,直坠谷底。诺日朗瀑布是九寨沟最宽的瀑布,落差24m,宽270m(黄果树瀑布81m);宽)。珍珠滩瀑布下方是九寨沟最凶猛的激流,卷起千浪,奔腾向前。山沟深藏于水面以下,不仅使九寨沟水资源丰富,还形成了许多悬泉,如剑岩悬泉,从峰顶半途垂直流下,高度超过130米,如悬在空中、散落在地上的玉珠,姿态轻盈优美。
九寨沟的地下水不仅清澈,而且在3000 ~ 5000m厚的石灰岩中长距离运动,溶解了大量的钙离子。当排放压力降低,大量CO2逸出时,碳酸钙迅速沉积并形成钙华。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海水,大量无污染的钙华沉积,进一步将九寨沟的景色推向了美的巅峰。
九寨沟的114海子要么靠倒影取胜,要么靠色彩竞争,但清澈的水是它的基本条件。如果九寨沟的水是浑浊的,那些动人的美就会消失。烟火海的特点是倒影,碧蓝的水面平如镜,像一块藏在绿色丛林中的玉石。每当晨光普照,湖面就闪烁着火花。犀牛湖美丽的倒影是海中之最,云雾缭绕时的倒影也是真真假假,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水。镜海四周森林环绕,与山峰相对,镜面般的海面神奇地复制了水景——红叶、绿树、蓝天、白云。
石灰华沉积不仅为九寨沟景区增添了美丽,也为其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双龙海有两个龙形生物礁,卧龙海底有一层乳黄色的碳酸钙沉积,看起来像一条龙卧在水底。湖面平静时,龙睡在海底,微风吹过时慢慢蠕动,波浪起伏时摇头摆尾。珍珠滩是一个巨大的钙华滩,钙华表面布满坑洞。湍急的水流袭来,溅起无数水花,就像阳光下无数跳动的珍珠。诺日朗群海被石灰华分割得像谷底的山脊,使海子丛生在梯田里。湖水越过石灰华堤,穿过树木。瀑布和急流串联海子。树绿海子蓝,瀑布水花轻,是醉人的风景。
植被使九寨沟更加迷人和绚丽。由于湖底的石灰华沉积,各种鲜艳的水藻和沉水植物的不同分布,五花海形成了许多五彩缤纷的区块,染上了岸边彩色森林的倒影,色彩如万花筒般绚丽多彩,故名五花海。盆景滩上长满了白杨、杜鹃花、松树和柏树...绿色的水流过森林,像一个巨大的翡翠盆景。孔雀河两岸的森林完全被染了,落叶遍布整条河。从高处往下看,五颜六色的洪流卷入五彩缤纷的世界,如一只开着屏的孔雀。初春的九寨沟五彩缤纷,盛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深秋是一片森林。此时的湖水更蓝了,蓝天、白云、雪峰、彩林倒映在湖中,呈现出一派美丽动人的景色。
以深V型峡谷横断面和陡峭阶梯状峡谷纵剖面为特征的峡谷地貌,决定了九寨沟拥有丰富、优质、含钙丰富的水资源,进而孕育出茂密的植被,形成了奇幻之美。所以地貌是很多美的因素的组织者,九寨沟的地貌是由青藏高原边缘的地貌决定的。
3.地貌学是提高景点审美价值的出发点和基础。
以河南省济源市吴王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1.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形造就了先民文化。
我们把关于我们民族发生和发展的各种神话传说称为祖先文化。祖先文化是根据民族聚集中心的特殊地形而创造的。吴王山有这个条件。司马迁说:“三河在天地中间,若以脚立。”吴王位于三江(河东、河内和河南)的中心,在雄伟的太行河和黄河之间。它的主峰天坛山是太行山南缘的一座美丽的山。峰上有新元古代石英岩与水平产出不整合,是附近最高峰,像一座天地沟通的祭坛,故名天坛山。神话传说就是从这些特征中演绎出来的。比如说,传说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从海里抓来一只巨大的鳌拜,用它的四条腿撑起天空,把鳌拜遗弃在西边,那是一座巨大的平顶鳌拜山。
2.祖先文化演变为道教文化。
天坛山南的封门断裂由南部中生代沉积岩和北部太古宙变质岩组成。两者的颜色和形态差异很大,所以有移山的传说。列御寇写了《愚公忆山》。道教兴起后,天坛自然成为道教的中心,被尊为第一福地。修建了阳台宫、魏紫宫、宗显宫等许多宏伟精致的宫殿。道教在唐代达到顶峰,唐玄宗的妹妹于震公主在此修行。
3.道教文化演变为环保文化。
民众把祖宗文化和道教中心视为圣山,自觉保护一草一木。在于震公主道观附近,当地人曾经有不去打柴的习惯。因《射雕英雄传》而闻名的丘处机,曾是这里的道士。曾随成吉思汗下西洋,深得信任。成吉思汗颁布的保护天坛山的圣旨和明朝嘉靖皇帝颁布的保护此山的圣旨上的铭文现在保存完好。所以这里林木茂密,郁郁葱葱,春天连翘盛开,满山金黄;秋天的黄栌红叶与橡树黄叶相间,为景区增添了无限美景。这里的生态好,完全是注重保护的结果。
4.药王的活动加深了文化沉淀。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吴王盛产药用植物,吸引了唐代医学家、药理学家孙思邈长期居住于此,死后葬于此。孙思邈被尊为药王,吴王也提高了它的文化价值。
无数的神话传说增加了游客对景点的兴趣。
吴王风景区有许多传说。比如说,传说燕子萝卜在这里被栽培为神仙,妻子舍不得养牲畜,所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道士把脉,插一根枯枝做记号。枯枝居然在第二天活了下来,还有一个“不老泉”的故事。
6.疑似《红楼梦》中幻境的发源地。
《红楼梦》里说贾宝玉来自女娲留下的石头,女神补天的故事和传说就发生在这里。可以说这里是贾宝玉的故乡。“大”与“泰”相通,“荒”与“行”谐音,所以曹雪芹所说的大荒山可能是“太行山”。天坛山坐落在一条长长的山脊上。天坛山、日景峰、月华峰是这条长脊中的三个高点。山脊是一个带状的地方,地势很高。这里的森林郁郁葱葱,仿佛是《红楼梦》中的青脊峰。《红楼梦》里,凌河和江竹草在这里似乎都有对应的角色。会不会是曹雪芹指的是这里描述的幻境?
7.特殊的地形成为了关隘建设的基础。
断层多为山谷,所以景区南缘断层形成的低地就成了山中山西河南的交通要道。在危险的地方设置了一个关口——丰门口,每天有固定的开闭时间,通关还是有一些要求的。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欲从这里进军山西,但中国军队拒守在丰门口,使日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
8.特殊的地质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奇观。
“王母娘娘过天灯”是天坛独特的自然奇观。在无风的夜晚,可以看到一点“光”从天坛山西北的王母洞升起,穿过天坛峰向南漂移。古人有许多诗词赞美这一奇观。类似的场景在峨眉山、庐山也能看到,但没有天坛山那么明亮、密集、壮观。应该是断层错开深部连续电场后感应产生的。
海市蜃楼可以在大海和沙漠中看到,天坛山也经常出现海市蜃楼。原因是景区内森林蒸腾形成的高湿度上升气团与景区外裸露山体形成的干燥上升气团相遇,气团界面清晰稳定,是一种光学现象。
景点审美价值的提升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过程。地貌基础是这个过程的起点。起点越高,后面加入的美丽因子越多,风景就越美。
9.丰富的地质遗迹使吴王被誉为“世界地质公园”。
天坛山的迅速崛起,深深地侵蚀了山体,暴露出丰富的地质遗迹,使其成为科学资源的宝库,并帮助其赢得了“世界地质公园”的称号。重要的地质遗迹如下:
1)大陆地壳刚刚从大洋地壳中萌发出来,最先露出海面的岛屿(陆地)称为大陆核。天坛山景区的古中元古代地层厚达数千米。向东越过正平后,古老的中元古代地层消失,太古宙地层直接被新元古代地层覆盖。它位于黄淮大陆核的边缘,是研究大陆地壳形成的理想地区。
2)景区有明显的地壳隆升证据:河流蜿蜒的平面形态与V型深谷相结合,河谷两侧有多级阶地,太古宙地层与第四纪黄土直接接触处有断裂。
3)太古代地层有红色的仿古面,说明此时大气中有一定的氧气。
4)华北平原的土地正处于青春时期;吴王山区丘陵地带的山顶是陆地,山谷是岩石,属于古老时代。天坛山景区的土地已经完全被侵蚀,处于绝灭期。土地生命周期的这三个阶段汇集在一起,是极其宝贵的科学资源。
5)有明显的不整合。
以上演化关系及其对景点美景的贡献见图3-1。
图3-1吴王风景区的美丽因子
第四,天象和气候难以独立形成景观。只有与地貌、植被、建筑相匹配,才能凸显其美。
阳光和月光普照大地,朝霞和晚霞随处可见,雨雪遍地。不是所有你能看到这些的地方都是风景点。单纯的天象、气候只是景点的一个美因素,美只有与地貌、植被、建筑相匹配才能表现出来。
“日照香炉出紫烟”“日出林花,云归洞”“那里早阳点树梢”“傍晚看阳光城堡,水如画”“苍山如海,夕阳如血”都是对阳光之美的描述,但都是在阳光与其他美的因素相匹配时才表现出的美。
日出是最美的天文景观之一,但只有在面向平原(或丘陵)的山上,或面向大海的山上,才能看到壮观动人的景色。泰山、黄山属于前者,福建鼓浪屿属于后者。
云的美也必须搭配不同的地貌才能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特定环境和地貌下的云之美,体现在《山上的魏云》、《九派云里的黄鹤》、《云,当我回首时,就在我身后,雾,当我进入它们时,就不见了》、《明月从天堂的山上升起,在云海的无限阴霾中》、《朝发白蒂彩云》等。看峨眉山的金顶,可以看到无边无际的云海,山峰时隐时现,就像白云上的仙岛,呈现出无穷的变化。从佛顶向东望去,陡峭的山顶耸立在云雾中,阳光下的殿堂雄伟壮观,光芒四射,宛如心灵的殿堂,是云雾与地貌结合的美。
五、风景名胜区的各种美的因素与风景名胜区有着内在的联系,其组合形式是由风景名胜区的地质地貌决定的。
每个景点都有很多各具特色的景点或者很多不同的美的因素的载体。在一个景区内,景点或美景因子的载体有着内在的联系,相似的景点总会结合相对固定的景点成员或美景因子的载体。比如丹霞风景,总有赤壁,孤峰,平缓的洞穴。石灰岩景区总是由峰林、石林、天坑、溶洞、钟乳石组成。黄山,华山和其他景点是由陡峭的山峰,深谷和奇形怪状的岩石组成的。有些类群的特有成员不会出现在其他景观中,比如喀斯特景观中的钟乳石,也不会出现在黄山、华山等景点中;喀斯特风光的洞穴在形式上也与丹霞风光的洞穴不同。景物的特殊组合是由地质原因决定的,即地面的升降、岩石的硬度、可溶性或不溶性、层理等因素。甚至文化载体也与之密切相关,如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石窟和栈道,在两个峡谷分水岭上设置的隘口,在山区或丘陵地区河流上修建的水库等,因此景观成员的特殊组合也包含了文化载体的内容。美的因素的载体绝大多数直接位于地貌上,地貌是地学内涵在地球表面的表现,所以地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把这三个方面连接成一个整体,是连接各种美的因素载体的纽带。因此,景观的多样化组合必须以地貌为基础,这是美的因素载体组合的内在原因。从后来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各种景观成员的独特组合与景观的成因类型不谋而合。两者的一致性说明本书对景观成因的分类深入到了景观的本质,所以分类是正确的。
六、风景名胜区各种美的因素分类
风景名胜是由各种美的因素载体组成的,因此景观分类的实质是美的因素载体的组织和组合的分类。如上所述,美丽因子的载体有很多种,这样会使分类过于繁琐,没有意义。因此,在讨论景观分类之前,有必要对美的因素的载体进行分类,以使分类简单明了。
以地表为基础,风景名胜区美的载体可分为两类。
表面之上的美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自然是自然产物,比如植物和动物,它们有生命,生长在地面上;水、雪、烟云光照都是无生命的,其中水、雪可以直接附着在地面上,而烟云光照覆盖在地面上,只能与地面结合形成景观。在景观领域,可以用地貌来表示地面,所以我们把上述物质称为地貌的自然荷载。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可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物质的东西是可以直接看到的东西,比如建筑、雕塑、工程等。它们直接附着在地面上,就像植物生长在地面上一样。无形资产只能通过书籍或人们的记忆和传说来了解,比如战争、政治事件、名人的故事和神话传说。井冈山、延安、西柏坡这些革命圣地,不仅有大量的革命文献,还有毛泽东、刘少奇等革命领导人生活和工作的遗迹。宗教圣地不仅有宗教传说,还有寺庙等建筑。这就是地貌的文化负荷。
地表以下的东西是地球演化发展的遗迹,是关于地球演化的历史杰作。从中可以看到地球天文时期后的演化过程:海洋地壳的特征、大陆地壳的形成、大陆地壳的划分和海洋的扩张、地球大气成分的变化、地球温度的变化、生物如何发生和演化...这是一门科学。从旅游需求出发,不需要了解太多,这样对游客科普一下就好。
人们越来越关注地表以上的植被、动物、地貌等生态问题,于是有了生态旅游的兴起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地质遗迹和生态是风景名胜区的科学美因素。
总结一下,美的因素可以分为四类:地貌属于基础;植被、动物、烟、光、雪、冰属于地貌上的自然负荷;文化、宗教、民居属于地貌上的文化负载;生态地质遗迹属于地貌的科学内涵。本书将根据各种荷载和地貌的组合,对景观的成因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