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瑶浴的由来
在中国,药浴的发展也经历了几千年。在中医中,药浴是外治法的一种,即以药液或含药液的水沐浴全身或局部的方法,有多种形式:沐浴全身称为“药浴”;当地的浴池又叫“烫”、“熏蒸”、“坐浴”、“足浴”,尤以烫最为常用。千年瑶浴也是在这样的药浴文化影响下一步步孕育出来的。早在《太平盛辉方》一书中,就有163个熏洗方,其中眼科24个,扭伤、骨折11个,外阴疮、湿疹24个。《圣纪总录》“治外者,由外而内...,而靠气者也。”“污渍洗涤法,因此,有必要用汗液沟通表里。如果一个人的肌肉又厚又密,又很难出汗,那么他就不能在外面吃药,所以他必须进行汤浴来疏通他的汗毛孔,宣扬外邪,但是他可以出汗……”。《幼儿新书》共分40篇,547册,收录方药数百种,其中药浴法内容丰富。周大官元代真蜡实录“中国人一般都有病,多用水浸泡,勤擦洗,自会痊愈。”明《伤科补要》详细记载了熏蒸疗法的具体操作:“凡留在周膜外者,服药不能根除者,取瓜皮散,再用二次,直至打烂,陈麦艾叶,河水煎之,滚过,入小坛,置横板上。然后病人坐在木板上,再盖上被子,汗就立起来了,躲都躲不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集了明代以前的单方1万多张,并在外治法中引入了吞服、沐浴、药磨、擦洗、热水浴等多种药浴方法,大大扩大了治疗范围。瑶族先民根据药浴原理和该地区的用药习惯,衍生出流传千年的瑶药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