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顾城简介
顾城1962年开始写诗,1987年5月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之后开始游历西欧和北欧,后定居新西兰。6月8日,1993,他和他的妻子谢烨双双死于新西兰的拉皮兹岛。
据“古城文学系列”的策划人刘希强介绍,这套四卷本的丛书将持续到明年9月,整套选本将由“古城城”网站老板蒋和古城的妹妹顾香共同编辑和注释。共计1.5万字以上的散文作品,包括顾城从1.992到1.993的作品,有望展现一个全面立体的顾城。
《古城之城》的站长姜,是浙江温岭一所中学的高三语文老师。她在1993看了诗集《海篮子》,开始接触顾城的诗。1994《诗歌探索中顾城的朋友文心写的最后一个顾城》,而我从读到顾城投下脚印的那一段开始就爱上了它。后来我把几乎能收集到的关于古城的资料都看了一遍。"
顾城早期的《人生幻想曲》《离别之海》和他后期的《颂世界》?江特别喜欢的就是树游泳的力量。她用“真”概括了顾城作为一个人的最大特点,“自然纯粹”是她心目中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读他的诗,你忘了自己是一个人。你一会儿是瓢虫,一会儿是河流,一会儿是石头。这是另一个层面上的‘自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顾城,分享他的美丽诗篇”,江在1999创办了“顾城之城”网站。
但也有很多当年的诗友,如今却不愿再“面对顾城”。
“我不想对他发表任何看法,”一位有影响力的朦胧诗人拒绝接受采访。另一位在出国前与顾城“多有往来”的诗人,声称自己忙着写文化散文手稿,无暇评论故人。
《今日》主编,朦胧诗的阵地,在今年年初出版的《半条命》一书中,对北岛、芒克等诗人有着美好的回忆,但对顾城印象不多。“那时候他的诗主要是北岛作曲,我只在公开场合见过他几次。”
大多数诗人不愿发表评论,可能有许多不同而复杂的原因。但顾城确实给人一种“住在自己的城堡里”的感觉。
姐姐顾湘比顾城大两岁两个月零三天。印象中顾城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顾城不到一岁就会走路。“他当时做得最多的就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上了幼儿园的顾城依然“不爱凑热闹”。每次顾湘去接他,“他都不在一起玩的孩子中找他。他热衷于躲起来观察树木或蚂蚁。”
顾湘回忆说,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为了安慰被欺负的同学,曾经把《三国演义》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得到了“故事”这个外号。但当学生们围过来听他讲故事时,“听他讲故事还是不太容易,因为他不习惯被围在中间。”“但他想说话,想有人听。”
在渴望与外界沟通、退守内心的“心理拉锯战”中,顾城不得不寻求妹妹作为自己的“一人观众”。她姐姐没来得及听,“无奈之下,他进了另一个房间,隔着床独自对着墙说话”。
当“文革”的风浪吞没了一切,顾城依然“在烈日下,在落叶中,在寒风中,独自行走,在古城墙上拾起一枚古币,在杂草中寻找蚂蚱和蜣螂”,“大喇叭,滚滚人潮,漫天传单”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他嘲笑我(想家),讨厌我,禁止我参加集体和社交活动,认为那些东西很无聊,同学很庸俗。"
住在自己的“一个人的城堡”里的顾城,印象最深、最常见的装束就是戴着一顶高帽子。1992 6月在荷兰演讲,1992 2月在德国演讲。在诗人的国度,高帽子不是想象中的王冠。难道他不是自己的“国王”顾城和他的妻子谢烨,后来在纽西兰的拉皮兹岛养鸡种菜,这也意味着一个独立的王国和自给自足。
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眼里,“顾城是一个胆小的人,不是一个健谈的人,而是一个比较退缩,喜欢坐在后面的人。”崔维平教授肯定了顾城在朦胧诗派的“巨大贡献”,但质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声称环境黑暗,我光明”是任性的表现。一个人意识不到阴影在自己身上的存在,不警示自己,是很可怕的。”在观察社会的同时,也要反思自己。"
《今日》杂志的重要成员刘自力对白话文能否写诗表示了根本性的怀疑,因此对“朦胧诗”的总体评价并不太高。他觉得顾城“只是他们中的一员,并不比其他人强。”
刘自力在不认识顾城的时候读过顾城的诗。“我觉得他写诗像个孩子,有老小孩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刘自力认为,顾城的创作,一是更注重寓意和象征,不太注重诗歌的音乐性;第二,具有童话色彩,有所谓的“顽童”性格——是对文革僵化思维模式的逆转,但这种“反抗”方式是以孩子的方式完成的。所以“顽童”最后容易失控,与他缺乏诗意、性格缺陷、与社会沟通中断有关。刘自力认为,顾城试图用散文语言赋予他的诗歌以神秘感和宗教性,但事实上,“寻找光明”和“相信未来”并不新鲜。
【编辑此段】顾城简介(2)顾城,男,1956出生于北京。12岁辍学放猪。我在文革期间开始写作。1973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做木匠。1977又开始写了。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我单位解体,失业,从此过着漂泊的生活。65438-0985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受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和讲座。1988赴新西兰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受聘奥克兰大学亚洲语言系研究员。辞职后,他隐居在激流岛。1992获德国DAAD创意年金,写在德国。1993 10于10月8日在新西兰的公寓中去世。留下大量的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日里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孤独之歌》、《铁钟》、《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集》、《顾城新诗集》等。他死后,他的父亲顾公编辑出版了《顾城全集》。此外,他还与谢烨合著了小说《迎儿》。民间文学出版社出版顾城诗歌1998。诗集《白日里的月亮》。
顾城是中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雅、媚、美、悲相比,顾城的诗天真烂漫。然而,在顾城充满梦想和稚气的诗歌中,却有一种成年人的忧伤。这种悲伤虽然淡淡的,却像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悲哀,也是一代人觉醒后的悲哀,是觉醒的一代人看清眼前现实的悲哀。【编辑此段】关于谷城谷城的“自毁毁人”是残忍的。虽然他已经完成了自我判断,但对错都随着人生的风帆远去。他留下的悲剧是巨大的,我们应该理性反思。顾城杀了妻子,然后自杀。原因有很多,比如陷入感情冲突和纠结。然而,此时此刻,庄周先生却像一个独立的检察官,从顾城的诗中,刚刚找回了一系列铁证,对顾城的杀人动机进行了大曝光。也就是说,顾城从25岁(1981)开始写《我是个任性的孩子》,就为杀人埋下了伏笔。直到1993,10,也就是等了12年,才实现了“自毁毁灭”的梦想。这真是一个惊人的发现,诗歌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在庄周先生笔下,顾城几年前讲了一阵子的诗,今天不仅“不要看朦朦胧胧的”,完全是一个杀人犯的明显的自白!可惜“文字狱”现在已经不时兴了,但以庄周先生的聪明才智,他能做的还很多。现将庄周先生引用的“证据”标上“*”,恢复原诗段落如下:
我希望着,想着,却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得到蜡笔和一个缤纷的瞬间*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痛苦*我只有撕碎那些心爱的白纸*让他们找到蝴蝶*让他们从今天起消失。
我是个孩子*被我幻想的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是个任性的孩子”(1981年)。
*太好了,我等着*等着等着*到了,时钟响了*我要在震颤中把一切都扔出去*我要享受飞溅*我要把美丽而危险的片段留给红眼神和大佬们慢慢清理“有时候我真的很想”(1982)。你走的时候,我在路上想着好像你会先走,按照古老的习俗。因为习惯是一根抽象的线*我只是深深地讨厌它,你所有的同学*他们都怕我,他们只敢在门外跺脚*我讨厌他们的蓝腿他们把你叫走*你在树林里跳舞,我在想一个恶毒的计划。最后,我总是披着白石灰,慢慢离开黑夜。
(《顾城全集》中“恶”字意为“捣乱”)铁钟——献给秋天离家的姐姐(1983)
根据我读诗的浅薄经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真实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少年的失落感。“我没有得到多彩的瞬间”,只有手指和没有蜡笔的痛苦。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也就是爱幻想的孩子,无法在心爱的白纸上描绘出一个“蝴蝶”般的梦幻世界,只好把逝去的日子一个个撕碎,但少年依然任性地认为,明天一定是五彩缤纷的时刻。《有时候真想》这首诗的副标题是“一个外国服务员自言自语”。作者的虚拟服务员厌倦了老板的暴政,在想象的对抗中打碎瓶子并让老板自己清洗,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钟声”的回应和喜悦。《铁钟——献给秋天离家的姐姐》是一首思念亲人的诗。“我”回忆了童年和姐姐生活的很多细节,亲情感人,历历在目。笔录第四段讲的是姐姐和女同学在树林里玩,没有我这个麻烦的哥哥“我”。“我”对他们离开我很生气,就想着用白石灰打他们报复。作者适度运用夸张和线描。但不知道为什么庄周先生一眼就看出顾城居心叵测,步步险恶,并以此推断诗中预言了顾城毁灭自己和他人的阴谋。
庄周先生简单粗暴地把“泼”、“恶毒”、“讨厌”、“宠溺”、“任性”、“撕毁”这些词与顾城后期的所作所为联系起来,又包含着怎样的意图和精神?
顾城之死不无道理,但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之一,顾城在诗歌领域做出了相当特殊的贡献。“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那个时代的声音永远不会被记忆抹去。我不禁要问庄周先生:如果你在1993之前写《齐文字论》,对顾城的评价还这么有定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