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com

在中国,端午节是以盛大的方式庆祝的,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它。常见活动如下:

龙舟比赛: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的人们,对圣人屈原之死恋恋不舍,许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互相追赶,到了洞庭湖就不见了。之后,我会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它。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

其实“龙舟赛”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在鼓中雕刻龙形独木舟和玩赛跑游戏是仪式中娱乐神和人的半宗教和半娱乐的节目。

后来,各地的人们除了纪念屈原,还赋予了赛龙舟不同的含义。

江浙一带划龙舟,是为了纪念本土出生的现代女性民主革命家秋瑾,意义重大。夜龙船上,灯火装饰,穿梭往来,场面动人有趣。贵州苗族在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举行“龙舟节”,庆祝插秧成功,并祝愿丰收。云南傣族同胞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燕弘沃。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对划龙舟有不同的传说。直到今天,在南方很多临江、湖海的地区,每年都会举行各具特色的龙舟赛。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台湾省开始举办龙舟赛。当时,台湾省的行政长官江在台南市的福克吉半月池举办了一场友谊赛。现在台湾省每年五月五日举行龙舟比赛。在香港,也举行赛跑。

此外,龙舟赛艇首次传入日本、越南和英国等周边国家。从65438年到0980年,龙舟赛被列入我国的全民体育竞赛项目,每年都举办“屈原杯”龙舟赛。1991 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首届国际龙舟节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岳阳举行。赛前举行“龙头节”,既保留了传统仪式,又注入了新的现代因素。“龙头”被抬进曲子庙,运动员将龙头“涂红”(系红丝带)后,祭司宣读祭祀仪式,并“点亮”龙头(即点亮)。然后,所有参加龙舟节的人都鞠躬三次,把龙头抬到古洛河边,赶去赛龙舟。60多万人参加了竞赛、博览会和晚会活动,这是前所未有的。从那以后,湖南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龙舟比赛将会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粽子,又称“粟米”、“粽子”。历史悠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叶子包裹成角状,称为“角粟”;用竹筒包装的大米密封烘烤,称为“筒粽子”。东汉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于水中含有碱,小米被树叶包裹成四边形,煮熟,就成了广东酸水粽子。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饺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加入了益智仁,煮出来的饺子称为“益智饺子”。据周人所写的《岳阳风土志》记载:“习惯用树叶把小米包起来,煮熟,煮透。五月五日到夏季至日,一个是粽子,一个是小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子。米饭混合了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而且品种越来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洁白如玉”,形状出现了圆锥形和菱形。日本文献中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宋代有一种“蜜饯粽子”,就是把水果放进粽子里。诗人苏东坡有诗“粽子里见杨梅”。这时也出现了用粽子堆成亭台楼阁和木制车马的广告,说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时尚的。到了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从树叶变成了树叶。后来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又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枣、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的人们都要泡糯米,洗粽子叶,包粽子,花色品种更多。从馅的角度来说,北方有很多小枣的北京枣子饺子;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并传播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裴香包:

孩子们在端午节戴香囊,据说有避邪驱除瘟疫的意思。其实是用来装饰内头的。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一绳,做成一串形状各异,各种精致可爱。

菖蒲:

民间有句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扫庭,眉心放菖蒲、艾条,挂在堂上。菖蒲、艾叶、刘桦、大蒜、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环和装饰品,美丽芬芳,妇女们竞相佩戴以驱邪。

艾,又名艾、艾蒿。它的茎和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草入药,艾草有补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作用。艾叶加工成“艾绒”是艾灸治疗的重要药材。

菖蒲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狭长的叶子中还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滞、杀虫、杀菌的良药。

可见古人插艾叶、菖蒲是有一定防病效果的。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节”。这一天,人们扫院,挂艾叶,挂菖蒲,洒雄黄酒,饮雄黄酒,搅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是我国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有的习俗。

和构成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个时候家家都包好了粽子,准备当天吃饱。还有一首端午节的儿歌:“五月初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糖,龙舟欢欢喜喜下水。”怎么样?这首儿歌听起来不错。

这是端午节奶奶教我的歌谣。我记得我父亲经常给我讲他的童年。在他的故事里,端午节对他来说是一个充满好奇和期待的节日:初夏那个节日的晚上,一个粽子被剥开,满屋飘香。大家聚在一起,小孩子缠着大人讲着耳熟能详却又乐此不疲的故事: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中国战火纷飞。农历五月初五,有一位爱国诗人,忧国忧民。渔夫划着船,四处寻找他们心爱的屈原。为了防止水中的鱼吃掉屈原的尸体,他们把糯米用芳香的竹叶包裹起来,扔进了河里...每当故事讲到这一步,大人们总会指着天空说:“你看,天上最亮的星星是屈原做的。”孩子们会仰望深邃的天空,寻找最亮的星星。

我们九江过端午节的方式是:一大早,大家先买艾叶、菖蒲挂在门口,然后贴红纸。我奶奶也会包粽子,粽子是用豆子、栗子和猪肉做的。味道好极了!

我心目中的端午节

我出生在离成都只有80多公里的一个小村庄。我在山区长大。在我的印象里,我们那里端午节一定要喝雄黄酒(第一年中药雄黄泡在酒瓶里,第二年端午节可以用),小孩子要在额头上抹点雄黄酒。同时,当天中午要在家煮鸭蛋。记得小时候我们每年都要吃两个,因为我家条件不好。平时很少有机会吃鸡蛋。那时候我很喜欢这个节日,因为我不仅可以吃鸭蛋,还可以吃粽子。虽然我从小没见过我妈包粽子,但我和我姐也没少吃过。每年,我们都吃我奶奶送的。

记得我家刚盖完房子的那一年,因为家里所有的积蓄都用光了,还欠了很多债,父母只好从攒钱开始。那一年,老婆也去姨妈家过节,我肯定吃不下。结果邻居阿姨特意给我们兄妹送了几张。从此,我对粽子和鸭蛋百吃不厌。即使是现在,我也喜欢吃这两种食物。条件好的时候,。我有能力买我喜欢吃的东西。也就是去年,我一个苏州的朋友结婚了,第一次去她家真正的看粽子,因为他们结婚的时候在那里有个吃粽子的习惯。

还有一次,是在我生日那天,我一个人在外地学习。那天真的很想吃粽子,就去超市买了一些粽子和鸭蛋,同时邀请同学一起吃。他们还嘲笑我,说过这样生日的人太对不起自己了,同时还说我小气,没请他们吃大餐。今天是我的生日,但是我不能吃粽子,虽然好吃的太多了。

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三,古代叫“鞋”和“大年初一”,现在叫春节。福州人称之为“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最长的节日。黎明时分,家家户户开门、烧香、放炮迎接新年。这个节日传统中有很多禁忌。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的时候,要注意好气色,以盼一年平安。新年伊始,大家第一句话要说“恭喜发财”、“发财”、“平安”等吉祥话,对方也会用相应的好话回应。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水,不砍柴,不洗衣服,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当全家起床时,他们穿上新衣服或最好的衣服。早餐,有的吃得太平(面条、鸡肉、鸭蛋)以祝平安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糕)祝你年年高升;有些老人是素食者,为家人的平安祈祷一年。初中开学第一天,学长要给长辈拜年,长辈会给他们压岁钱或者糖果橘子。

在第一天,人们可以走亲访友,在第二天和第三天互相庆祝新年。正如阿清诗人吴继云在《复州岁时支竹词》中所言:“宗室新装,领先他人,礼谦喜乐;路上遇到* * *了,发财拜年。”这是古代福州新郑的景观。有出嫁女儿的家庭,会捧着春酒,邀请女儿、女婿、孙辈回娘家,设宴团聚。水上船夫(?女人们,穿着红花蓝衫蓝裤,蓝底布鞋,一齐上岸,挨家挨户,用福州话唱诗:“大娘们都过年,堂前挂红伞灯;好吗?我好不好意思把奴才送到金板企业门口(意思是站着)。”“旧年已过,新年已过,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无事。送奴隶?过了门。”这叫“乞讨?诗”,这是一句新年问候词。新年祝福是什么?以示好运。春节期间,福州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日前或节日期间用礼物向烈士家属、离休干部和老劳模拜年。各相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文艺晚会等活动。那些迷信的旧习俗逐渐消失了。20世纪90年代初,大多数家庭都安装了电话,亲戚朋友用电话相互拜年,从而减少了节假日期间的交通拥堵。

第四天凌晨,家家户户烧香“接神”迎接灶王爷回来看东西。各行各业放假,放鞭炮,开店,办厂,办公。90年代后调整了学习时间,现在是工作第八天。一些服务行业在春节期间仍然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