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拓印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风格简约,大气活泼,所以线条简单,色彩鲜艳。内容包括花鸟、胖孩子、金鸡、春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
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地。上海有“月牌”年画,四川、福建、山西、河北甚至浙江等地也有。
中国四大著名的“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这些地方制作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
各地年画的称谓差异较大,如北京的“画一幅”、“护一幅”,苏州的“画一幅”,浙江的“花纸”,福建的“神符”,四川的“斗方”。今天,年画逐渐被称为“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求吉祥、迎接新年的一种民间工艺,也是承载着人民对美好未来向往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人们把年画称为“纸画”,宋代称为“画贴”,清代称为“画画”。直到清朝道光年间,学者李广庭在文章中写道:“扫完屋就贴年画,是儿戏的耳朵。”年画由此得名。
年画线条简单,色彩鲜艳,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年夜饭图、贾岁图、和婴儿玩耍图、天伦之乐图、看花灯图、胖娃娃图等。,有的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为题材。很多是用来贴门画的,夹杂着“神只护宅”的概念,如“天茶”、“天官”、“秦琼尊德”等,体裁(或形式)包括门画(单幅、对开)和单幅四屏。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木刻年画是南宋隋朝的雍容模样。清中叶,尤为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画更加深入人心,推陈出新。
年画艺术是中国的首创,它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习俗。每年农历新年,我都会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几乎每个家庭都是这样。从大门到大厅,贴满了各种象征吉祥富贵的彩色年画。春节之所以充满欢乐和兴奋,是因为年画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般来说,富贵人家总喜欢在厅堂里挂寿星、紫星、福字、福字、寿字。花鸟,如芝、梅兰、朱菊等,自然受欢迎。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新年节日的多彩点缀,也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交流、信仰传承的载体和工具。也是一种能看图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种带有时政色彩的年画来说,还是一种深受各类人群喜爱的媒体。这类内容可以看作是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含了完整的中国民间精神。
年画也是一部地域文化的字典,从中可以发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上,而且从每一幅年画的起源的体裁、色彩、线条及其不同的风味上,都能一眼认出。你可以从年画中认识所有的中国人。
年画起源于古代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了。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有“申屠”、“雷宇”的塑像贴在门上。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婉约随朝图》,由王昭君、赵、班基、绿珠四人所绘,俗称“四美图”。
另一个说:始于唐朝。直到宋代才开始流行,但是门神还是有贴的,所以年画可以包括门神。
明初,日本人在甘肃发现了两种宋代年画:一种是司米图,都是宫廷礼服,长袖,供贵宾使用;另一个是灶神和关圣帝。两幅画都盖有“平阳纪家雕郎”字样,说明人物年画在宋代已经成型。
当时朱元璋提倡过年贴春联,结果年画特别发达。今天还有明朝万历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木刻三星图《福禄寿》、《天佑百姓》。雕刻相当精美,至今仍被人们所模仿。还有实用的日历画,如:春牛、厨马、山神等;还有更多的历史故事,如“的干儿子”,“岳飞用枪挑了王”。《牛郎织女》《白蛇传》等等。至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文学名著,也被采用为年画题材。从明末到崇祯,天津杨柳青年画非常有名,画面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清代人才辈出,年画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艺术作品外,还有“一只老鼠娶了一个女人”、“王婆骂了一只鸡”等寓意画,以及由歇后语组成的连环画,给人以幽默感。还有各种各样的印刷,如木板,石版画,胶印版,中国画,水彩画,图案和单线平画。有炭色的,有古董的,有创作的,甚至有重印西洋画的。比如姑苏年画里的“西部剧场”就是。
民间年画和门神,俗称“喜图”,在旧社会很流行,人们在室内张贴年画,在家里张贴门神,以祝新年快乐,驱除邪灵。年画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艺术作品之一。每年年底,大部分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对联的习俗,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被称为“年画”,因为它们可以在一年内更换或张贴后可以享受一年。
年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源于“门神”。据《山海经》记载,李世民生病时,经常在梦中听到鬼哭神嚎的声音,以至于晚上睡不着觉。这时,将军秦和尉迟恭自告奋勇地站在大门两侧。结果,宫殿是安全的。李世民认为这两位将军工作太辛苦了,感到内疚,于是他命令画家把他们威武的形象画在宫殿的门上,这就是所谓的“门神”。东汉蔡邕《随想录》记载,汉代有“申屠”、“雷宇”的塑像贴在门上,宋代演变为木刻年画。后来人们争相效仿,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就是现在的年画。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代的《美图》。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大门类。它们从早期的自然、崇拜、信仰神灵,逐渐发展为驱邪避邪、祈福消灾、欢庆幸福和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活动,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间年画历史悠久,产地众多,非常普及和受欢迎,拥有大量的读者,有过非常繁荣的发展。无论是题材、雕刻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它不仅对民间艺术的其他门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绘画,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的木版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
苏州桃花坞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中国南方主要的民间木版年画。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北部。桃花坞年画起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技术,由绣像年画演变而来,发展到明代成为一个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达到顶峰,每年产生一百多万张木版年画。太平天国末期,清军围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受损严重,从此一蹶不振。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苏州市文联组织艺术家恢复生产,随后成立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翻新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桃花坞年画主要有门画、国画、屏条,其中门画可谓是历代门神的全集。桃花坞年画采用雕版套印法,一版一色。工艺精湛。一幅画要套印四五次到十几次,有的还要经过“画金”、“扫银”、“施粉”等工序。颜色方面,有粉、红、蓝、紫、绿、淡墨、柠檬黄等颜色。在艺术风格上,桃花坞年画构图丰富,色彩鲜艳,装饰性强,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人物塑造、刀工切割、色彩设置等方面,具有朴素、天真、简洁、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因此数百年来畅销海内外,被欧洲多个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既用着色,又用彩色套印,构图匀称丰满,色彩艳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达欢乐的气氛,基本都是叠印而成。雕刻、色彩、造型具有精美典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曲故事、花鸟果蔬、驱邪等传统民间审美内容。民间画界称之为“姑苏版”。
天津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天津以西20公里)有600年历史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个擅长雕刻的民间艺人投靠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雕刻一些门神、灶王爷,镇上的人争相模仿。明朝永乐年间,大运河再次疏浚,南方精美的纸张和水彩被运到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了发展。杨柳青年画在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年最为流行。杨柳青年画的样品(粉彩)有上千种。清中叶全盛时期,杨柳青镇戴连增的画店一年产成品2000件,每件500件,达百万件。当时的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30多个村庄,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家家会染织,户户善画”,一排排画店,店内高挂画,来往各地的商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杨柳青年画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后裔霍玉堂在杨柳青镇创办了最大的“玉城”画村,杨柳青年画逐渐恢复。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到华庄看望并送去急需的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印,传统工艺濒临灭绝。
天津杨柳青霍氏年画流派第六代传人霍庆友(霍玉堂之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继承父亲遗志,花了近30年的时间苦心钻研钩线、定型、绘画、装裱等传统技法,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技法,成为天津唯一的“五项”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其成为一种几乎灭绝的木材。如今,“玉成”画村已建成家庭博物馆和文化景点,吸引中外游客。
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台等形式。采用木刻套印和手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刻刻出画面的线条,再用墨汁印在上面,单色印两三遍后用彩笔填色。既有版画和木头的味道,也有手绘的色彩和工艺。因此,民间艺术充满了魅力和中国风。杨柳青年画创造了鲜明生动、吉祥感人的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花北柳”。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段表现人们美好的感情和愿望,特别是直接反映各个时期时事、风俗和历史故事的题材。如年画《年年有余》中,图上的人偶“一张娃娃脸,一副佛身,一副武打架”,手拿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杨柳青年画取材广泛,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世俗风俗、山水、花鸟等。,尤其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以及那些带有时事性质的新闻等。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杨柳青年画的主流,并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征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制作。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有:创作手稿、分版、雕版、套印、绘画、装裱。前面的流程和其他木版年画基本相同。都是按照图纸套印的;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在手工绘画上下了不少功夫,巧妙地将版画的刀味与绘画的笔调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由于绘画艺术家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的杨柳青年画空白(墨线或未经绘画处理的半成品)是一样的。可分为描写细致的“精工”和风格豪放的“粗工”。艺术风格迥异,各有艺术价值。
山东潍坊杨家埠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全部以传统方式手工制作。在发展的初期,它们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在清代达到顶峰。杨家埠曾有“百家画店,千余种画,数万盘”的盛景,产品遍布全国。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有300多套画,年产画一百多万幅。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简约。
杨家埠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三大民间木版年画。它们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它们喜庆、多彩、实用,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构图完整对称,造型刚劲简约,线条简洁流畅。根据农民装饰居住环境的实际需要,主要有门画、门画、祈福灯笼、美人栏、站子、爬子、月光等,具有浓郁的民俗气息、乡土气息和节日气氛。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有偶像、门神、美人、金童、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批判时代弊端的作品,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如吉祥如意、新年快乐、恭喜发财、富贵荣华、一年多、幸福平安等。,像亲人的祝福,朋友的问候,构成了农民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希望富贵平安的特点。“巧画士农工商,画财神菩萨,捕捉天下大事,画古今逸事,不分南北风俗”杨家埠年画的主要内容包括六大类,即过年、结婚、农忙、年年发财、金鱼满身等习俗。、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爷等。,以及包公赴约、三顾茅庐、八仙渡海等传说典故,拳击、卖艺、升官等娱乐讽刺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很独特。艺术家先用柳条炭棒和香灰作画,命名为“烂稿”。在烂稿的基础上,他完成了原稿,描线稿,贴在梨木板上雕刻,分别雕刻线版和彩版。然后经过配色、夹纸、印刷、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好后,要用手工涂上各种颜色,使其看起来自然生动。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分为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其精密准确。做法是先把画的黑稿勾出来,贴在刨好的梨木或唐板上,刻出主线版。主稿打印出来后,会进行不同颜色的刻字,彩色打印,最后修改装裱。
兴盛之时,刚入秋,各类画商云集杨家埠。晚上,街道上装饰着灯笼和年画。每年有5000多名商人前来购买画作。那时候卖画,唱短文,最流行的歌词是:“进门苏东坡坐在韩信问萧何。这个号不是没有功劳,只是现在要太啰嗦了。信用如三债,问之如问诸葛。”
土生土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1983春节,杨家埠年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同年,杨家埠年画赴美洲、欧洲、非洲9个国家巡展。1987年,民间艺人杨福源应邀赴新加坡绘画、雕刻、印刷木版年画。到90年代,一批杨家埠年画艺术家赴巴西、日本等国进行现场演出,受到好评。2002年,拥有200年历史的通顺德画店正宗传人、76岁的民间年画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杨洛书18岁开始创作木刻。他的《水浒传》《皇帝的地图》《西游记》都是构图奇妙,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充满乡土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今,杨家埠这个只有310户、1150人的小村庄,每年生产木刻年画2000多万幅,远销全国各地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杨家埠成为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重要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超过65,438+000套的年画,见证明代以来的各种年画制作工具和原件,并现场观看神秘的年画制作技术。
四川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得名于四川省绵竹县,是竹和纸的故乡。绵竹年画历史悠久,起源于北宋,明末清初进入繁荣期。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县年画作坊300余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年产年画65438+20余万幅。产品不仅销往湖南、湖北、甘肃、青海、四川,还出口到印度、日本、越南、缅甸、港澳等国家和地区。2004年初,绵竹年画老艺术家陈兴才的孙子陈强展示了他新创作的创新年画《挤金门神》。
绵竹年画擅长绘画,民族特色浓厚,地方特色鲜明。绵竹年画的构图强调对称、完整、丰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运用对比手法,色彩简洁、艳丽、强烈,构成了一种繁荣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精炼流畅,刚柔并济,疏密有致,节奏感强;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具有幽默活泼的效果。
绵竹年画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历史英雄如孔明、张飞,有小说戏曲的精彩画面,有战士雕像,有动物花卉,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诸如老鼠娶女人、三只猴子烫猪、狗咬财神、守望者偷锅等民间传说。
绵竹年画分为分红货和黑色货两大类。红货指的是彩绘年画,包括门画、角斗、条纹等。其中,门画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精工有“显挂”、“印金”、“勾金”、“花金”;粗工包括“套路”、“水墨画”、“灌足水”画条,分为中堂、条屏、横推、单条,张贴于厅堂、卧室、走廊、畜圈。门画有大毛、二毛、三毛等不同大小,用于贴门、厅、门、灶。黑货是指用烟墨或朱砂印制的木刻拓片,多为山水、花鸟、塑像和名人字画,以中堂和条纹居多。
其他著名的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北宋时期,在中国新年假期,特别是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以祈求繁荣的生活、好运、压岁钱和辟邪。后来北宋衰落灭亡,几经战乱,木版年画衰落。到了明代,开封年画复兴,但逐渐移至朱仙镇。明末,洪水淹没开封,万物荒芜,朱仙镇成为木版年画的中心。明清时期,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坊有300多家,至清末已有70多家,其中以“万通”、“天兴德”、“德胜昌”、“天意德”等较为著名。他的作品畅销世界各地,所以开封地区的年画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深远。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以南10公里处。虽然是个小镇,但在古代就被列为中国四大古镇之一。尤其是北宋末年,岳飞在这里率军打败兀术的金兵,朱仙镇更为国人所知。为了纪念岳家军的功绩,朱仙镇修建了一座大型的岳王座,现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坐落在这座古庙里。
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分为阴刻和阳刻两种。有黑白画和拼色画两种形式,采用手工水印。有文武门神、雕像、剧本、挂笺等2000多种形式。朱仙镇木刻年画有五个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构图饱满对称;四、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第五,门神多典,严肃端庄。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神灵的图片,如灶神、天地之神,另一类是门神。朱仙镇木版年画中门神最多,秦琼和尉迟敬德是主要的门神。在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的穿着或不同,或造型各异:脱鞭、骑马、回鞭、持鞭、竖刀、穿袍等。,款式不少于20种。此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人五子,九莲花灯,福禄寿。武门神在戏曲中往往是忠臣、义士、各种英雄。不同人的门上往往贴着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的门上贴着“神送一子”、“连生贵子”、“三娘教一子”;中年人在门上贴上“增加官位”、“步步高升”;在老人门上贴“松鹤延年”、“寿星”;孩子们的卧室门上贴着“五子夺冠”“刘海打金蟾”。
朱仙镇木版年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很多名人都收藏过朱仙镇的木刻年画,鲁迅先生给了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刻年画很好,刻线粗而有力,和别的地方不一样,不是精雕细刻。这些木刻很朴素,不施粉黛,人物也不风骚。色彩很浓,有乡土气息,有北方木刻年画独有的特点。”这很好的概括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目前,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26幅。
▲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是流行于中国北方的民间木版年画。因主要产于河北省武强县而得名,被誉为“年画之乡”。武强年画是在原始农耕方式、佛教思想、传统观念和古代民族习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间地方性艺术。它是通过绘画、雕刻和印刷三个过程彩色套印而成的木刻版画。武强年画起源于元代以前,成型于明初,在清代康熙至嘉庆时期(公元1662年至1820年)达到顶峰。直到清末民初,武强县南关仍有144家画店,周边68个村的1587家民间作坊从事绘画的生产和销售,从业人员达数千人。其他地方开设的批发村超过1.80个,最高年销量达到1亿双。
武强年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乡土气息浓厚。作品构图饱满,主题突出,结构紧凑,线条粗犷,运用了黑、红、绿、黄、紫、粉等色彩,鲜艳夺目,装饰性强。有门画、窗画、灯画、斗画、贡画、中堂画、炕画、天花板画、囤画、对联、条幅等。连牛棚马厩都特意贴了年画。雕法有细有粗有细,特别是豪放、粗犷、自然的雕法,以男雕为主,有的也有女雕。通过运用黑白的对比,表现出刀的木味和笔的墨意,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简约幼稚的风格。主要题材有戏曲和故事、风俗和时尚、节日寓意、娃娃和美女、花卉和风景等。代表作有《走在雪中的寻梅》、《三娘的教子》、《赵州石桥》等。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武强年画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立了武强年画社。1985年,经河北省文物部门批准,在这座久负盛名的“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年画专馆——武强年画博物馆。在1992、1994举办了两届“中国武强年画艺术节”。1993 65438+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强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乡”。
▲佛山年画
中国南方流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于广东省佛山镇(今佛山市)。始于明代永乐年间,盛于清代乾隆、嘉靖年间。佛山年画分为原画、木刻、木刻三种,包括门画、偶像画。选取的题材有各种神、历史人物、戏剧故事等等。它的特点是刻板、粗放、线条简练、木刻有趣。在色彩设计上使用了红、橙、黄、绿等多种颜色,有的还吸收了当地铜衬剪纸艺术的特点,在画中人物的甲袍上加入了金银花纹,使神像金碧辉煌。这种强烈的装饰风格可谓是佛山年画的一大特色。
▲凤翔木版年画
陕西凤翔小南村,贴在太增科家门前的木版年画。一直从事木版年画制作的太增科,现在已经放弃了这门手艺。凤翔木版年画多年来一直受到西北人民的喜爱,但近年来,木版年画受到了胶印年画的冲击,市场极为低迷。凤翔县目前只有邰立平和王会芳从事版画创作,至今没有后人,版画技艺面临失传。
▲东丰台木版年画
天津东风木版年画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曾作为天津西杨柳青年画享有盛誉。但由于不重视,图片、成品等实物都不见了,现在也不容易看到。天津市丰台镇位于宁河、宝坻、冯润、玉田四市交界处,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素有“京东第一镇”的美誉。COM”。为了和北京丰台区分,就叫东丰台。东凤台年画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中期,出现了“家家染,户户画”的繁荣景象。清末民初,这个镇上有10多家名画店,13家大型纸染作坊,是冀东最大的年画集散地之一。东丰台年画虽然继承了杨柳青年画的特点,但也受到东北和冀东民俗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相比较而言,色彩的运用更加生动,画面更加粗糙夸张。此外,布局也独具匠心,有的大胆使用吉祥文字,甚至占据画面主体;有的是窗口格式图片,10多块画板拼接套印,浑然一体;还有的再现了戏剧情节,画面可以裱成16条。2004年春节之际,天津民间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宁河凤台镇一个老作坊的后代家中,偶然发现了一批近百年前的东凤台木版年画。这些视觉冲击力很强的老年画,内容广泛,有天佑百姓、门神、九凤旭日、美人图、送钱的少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