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坝乡的历史沿革
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围绕依托集镇、拓展城市活商、加快调整、富民下乡的发展思路,狠抓三大文明建设。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移民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1.84万元,财政收入259.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6元。
水田坝乡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东经110 38′-110 44′,北纬30° 21′-30° 10′。东北与兴山县接壤,南接贵州镇,西接泄滩乡。三峡工程修建后,乡政府驻地由中坝村3组向北迁至上坝村3组地埂,海拔185米,距贵州新城10公里,距茅坪新县城70公里。清朝时,这个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当时有个叫丁的县令,为了抗旱,在这里修了一条渠。后来渠下水田增多,逐渐形成上坝、中坝、下坝三坝,故统称水田坝。
荣乡隶属于明清两代,后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建立毛坝乡。民国时期仍建立毛坝乡。毛坝地区成立于1949年8月;1951 4月改为二区;水田坝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9月;1961 4月改为水田坝区;1975 10月,分桑平人民公社和水田坝人民公社;1984 1两个合作社合并后还是水田坝区;1987年6月至10年6月,水田坝乡成立,全乡辖49个村,1林场。2001年2月,乡镇行政村合并为25个。现全乡面积224平方公里,2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小组,11135户,总人口33197人。现有耕地面积1407公顷,水域面积333公顷,森林面积2042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9.5%。境内水系发达。濉溪河发源于兴山县野磨子沟,自北向南依次为南阳河、都梁河和沅水河。沿途有三岔河(仙池沟)、田家河、王家桥河等支流汇入长江,全长524公里,流域面积1.837平方公里。
该乡地处大巴山、巫山残脉、八面山洼地交界处,山坡陡峭,山峰交错。高低山的海拔差异很大,最低海拔175米,最高海拔杨娇大尖1704米。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温暖湿润。冬季平均气温7.5℃,夏季平均气温30℃,年平均气温20℃,无霜期310天。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使境内物产丰富,以柑橘、茶叶和核桃闻名。主要植物有冷杉、柏树、马尾松、橡树、紫薇、红豆杉等。主要动物有野猪、麂、蛇、兔、锦鸡等。
该乡解放前,曾发生过组建“红带社”对抗“二棒”的历史事件。水田坝乡是革命老区,涌现出一大批革命烈士和模范人物。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吴树军、吴贻昌、郝正兴、吴承忠、于从典、陈永泰、郝发万、卢永志、王会理、董元怀、王、、等革命烈士(均已列入秭归县志(1979-2005))。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王七宝、刘光群、文以智、周宗谦、胡学智等先进模范人物。该乡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全乡人民不断探索,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这个乡的马营村6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苏区”。水田坝乡先后于6月1996 165438+10月被湖北省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1997 12,被湖北省农业普查办公室命名为“第一届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2009年被湖北省移民局评为“移民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11月农村老区建设促进会被评为全省“先进老区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