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像十八般武艺”是什么意思
元曲中开始出现十八般武艺的名称。比如《古今杂剧》收录的《尊德不服老》中有一句歌词是“十八般武艺,他都学过,六书他都熟”。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二回中说,九纹龙从王锦进入武侠的历史,“十八般武艺是什么?”矛、锤、弓、弩、矛、鞭、锤、剑、链、刃、斧、钹、戟、卡、棒、枪、镐。”他指的是武器。明末万历年间,谢在《五杂篇》卷五中说:“十八式: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钹、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枷、十四枷。所谓白打,据明朝朱国桢(生于万历天启)在12卷《兵器武功十八事》一书中说:“白打是肉搏战...俗称拳脚,苏州人称之为打手。”清初的《肖敏纪》中,周亮公说:“白打即今手斗,以短打著称者也”,还说“十八般武艺终白打,可见其手无寸铁”。十八般武艺以前是指兵器,现在包括白战。
明代著名抗日军人唐顺之(1507 ~ 1560)在《武编》中说:“三十而有六兵,弓为第一。武功十有八九,弓为第一。”明朝末年,火器还不强大,作战时仍以弓箭和弩为利器。因此,弓在三十六兵器和十八般武艺中被列为1。
自清代以来,关于十八般武艺有四种说法:
1语句认为是“刀、枪、剑、戟、□、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耙、弓箭、藤牌”(图1叉)。
第二种说法与上述十八种排列相同,只是后三项改为:生成、审判、弓箭。
第三种说法是“九长九短”。九是枪、戟、棍、钹、叉、钩、镣铐、环;九短是刀、剑、拐杖、斧、鞭、槌、锤、棒、杵。远程武器的弓箭和防御性武器的卡牌或藤牌不在九长九短之列,这是现代军事教师普遍不学弓箭,只教套路的反映。
第四种说法,现代戏剧圈有人认为是18种武器,刀、枪、剑、戟、斧、钹、钩、叉、鞭、槌、锤、爪、棒、棍、拐杖、流星锤。
经常提到的“十八般兵器”,更早的时候被称为“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一词,据说源于南宋状元华岳编撰的《翠微北游》。比如《水浒传》里写着史进学了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矛、鞭、锏、剑、链、斧、铲、戈、戟、卡、棒、枪、叉。”其他古籍记载有:“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钹、十戟、十一鞭、十二滑、十三招、十四燕、十五叉、十六把、十七棉绳、十八白斗(即徒手武学)。”还有九长九短:“九短是刀、剑、鞭、槌、杖、斧、棒、刺、杵。九是刀、枪、棍、钹、叉、铿锵、钩、镣铐、戟。”目前对十八种武器的解释是:刀、枪、剑、戟、斧、铲、钩、叉、鞭、锏、锤、抢、镗、棍、矛、拐杖、流星。
刀是中国最早的武器之一,分为长刀和短刀。按功能分,有弯刀(长刀)、斩马刀、腰刀、扁担刀、鞠刀、钩刀、眉刀、匕首刀、三尖两刃刀、飞刀等。刀出现在青铜时代,因为在大型骑战中比剑更实用,逐渐取代了剑的地位。西汉时期出现了一种环柄长铁刀,一边锋利,一边有厚脊,不易折断。到了三国时期,刀已成为军队中普遍装备的短柄格斗器械。三国时期关羽的“关刀”,刀身狭长,形似月牙,刀背有龙纹,又称青龙偃月刀,刀尖有钩,背面有突出的锯齿刃,故又称“冷眼锯”。之后,人们更加注重钢刀的质量,并不断改进。宋代《武景宗要》记载,当时刀的种类很多,有手刀、弯刀、月牙刀、戟刀、眉刀、凤嘴刀等。明代模仿日本刀风格,制成双手握柄的长刀。单刀包括斩马刀、柳叶刀、朴刀、燕陵刀、大环刀等。他们勇猛坚韧,素有“刀如虎”之称,而双刀则有鸳鸯刀、蝴蝶刀等。
早期的矛与矛混合使用,是一种用于刺戳格斗的长兵器,由锋利的枪头和矛柄组成。分为稳坐和稳坐,早期的战车也配有长矛作为进攻武器,在汉末大规模兴起。矛比较长,一般两米左右,有的能达到四米多。《三国演义》中张飞使用的张霸蛇矛,就是矛的一种。其矛长二尺余,扁平弯曲如蛇,两侧有刃,故称蛇矛。长矛曾经在骑兵作战中非常有效,但因为很长,不经过严格训练不容易掌握,后来开始改为枪。
矛用起来不方便,枪在晋代开始流行。唐朝以后,矛常被称为枪,唐朝以后,好枪很多。《五代王传》说:“骑着铁枪,兴奋得别人举不起来。这支军队被命名为王铁枪。”可见马上就有带枪的军队出现了。宋明时期是枪的全盛时期,创造了各种样式和用途的枪,广泛应用于步兵和骑兵。有长枪、钩镰枪、九曲枪、梨花枪、钢笔枪、炎陵枪、青重枪、浑铁枪、龙枪、虎牙枪、虎头枪等等。梨花枪是一种特殊的武器,是长枪和火器的结合体。可以用来把喷火器和长枪绑在一起,用火药点燃,杀死敌人。也可以用矛尖刺。此枪套路为宋代李全之妻杨所创,号称“梨花枪二十年,天下无敌手”。枪是“百兵之王”,长而锋利,灵活微妙。许多著名的士兵使用枪,如赵云,杨家将和岳飞。枪法有很多种,但都擅长巧妙快速的出招,名枪使用者往往还会加上自己的别出心裁。
剑,一种短兵器,有“百刃之王”之称,脱胎于矛形刺兵和短匕首。一度非常流行。无论是战斗还是仅仅作为文人的附属品,都有剑。汉代的剑术和斗剑显示了武术造诣的深度。铸剑体现了古代金属加工技术的水平。古代传说中有很多名剑,如干将、莫邪、龙泉、泰亚、春君、湛卢、玉昌、巨雀等。剑的特点是刚柔并济,优雅轻盈。但由于不适合战场作战,剑逐渐退出了战场,先是作为将军佩戴的辅助短兵器,后来作为修炼、装饰、礼仪、健身甚至辟邪的工具。
戟,由戈演变而来,是戈与矛的结合体。分为长戟和短戟,有马戟、足戟、双戟等不同用法。树干呈枪状,前尖下有两个齿轮,内嵌月牙形利刃,使戟具有钩、刺、劈等多种攻击性能。大戟分为方天戟、青龙戟、蛇戟、月牙戟。戟是兵中之龙,外形雄伟美丽。三国时期很流行用戟。《三国志》中记载“孙权骑马射虎,投双戟”,“甘宁舞双戟”,“滇军背双戟八十斤”。可见当时戟不仅流行,而且很重,吕布立即用戟,是天下第一。金代以后,长兵器重视枪,戟开始沦为礼仪性兵器,到了宋代战场上就很少使用了。但是,我很喜欢这个武器。既雄伟又美丽。
削山、浸金、月牙、撒花,都是斧的别称。斧头是一种重型武器,刃薄背厚,杀伤力很大。分为长柄斧和短柄斧。前者多用于即时对抗,后者多用于步战。使用斧头需要很大的力量,所以使用斧头的人大多是威严的战士。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喜欢练习斧头武器。《三国演义》中的黄旭,《乐府传奇》中的晋国将军金兀术,《水浒传》中的李悝jy都是用斧能手。元朝军队常用斧,清朝士兵喜欢用双斧。斧头的柄有一英尺多长,而且斧头的刀刃很小。两轴都可以插在腰上灵活使用。
霰是一种斧子,但比它大。它虽然存在了很久,但在战国以后逐渐失去了作为武器的性质,变成了一种礼仪性的装饰品,一种仪式性的舞蹈,可见它并不实用。
钩是一种多刃兵器,由古代兵器戈演变而来。颜师古注:“钩亦兵器,弯如剑,故钩杀人。”有单钩、双钩、鹿角钩、虎头钩、护手钩等。晋代将军冉闵用的是铁钩,勇猛无敌。
叉子是古代长刺兵器之一。它原本是一种生产工具。在古代,人们用叉子打猎和捕鱼。有三叉,即三须叉,又称三角叉,形似牛头,有三足天之称。有两叉,又称龙须叉。还有五个叉子,形状像火焰。民间舞叉也很有特色:让叉在身体周围盘旋起舞,很有观赏性。
鞭子也是一种短兵器,起源与锏大致相同。《武学总论》中写道:“铁鞭多结,为晋代所承。朱利安的三节鞭也是野蛮人的形状。铁鞭在唐代已经广泛使用。”有几种竹鞭,虎尾鞭,水磨钢鞭等等。唐朝以后使用鞭子的将领,唐初的,后梁的王,都使用过鞭子。宋代使用鞭子的人很多,梁山好汉胡和孙犁都擅长使用鞭子。枪和鞭子的使用是古代军事指挥官的一种流行方式。
狼牙棒是一种短武器,通常约四英尺长,由铁或铜制成。权杖呈四边形或圆形。兵器锻造后,锏身常经镘刀、电镀处理,以增加美观,故有金锏、亮银锏等。狼牙棒在将领手中常作为辅助武器。锏一般不仅用,而且两用,所以后世有雌雄锏、鸳鸯锏等名称。隋唐双锏将军秦琼,以驰骋黄河两岸而闻名。他和南宋岳飞麾下大将牛皋都是古代使用狼牙棒的代表。
锤,又名锥,是一种短而重的兵器,形状多为球形或瓜形。由于它的重量很大,使用起来极具杀伤力。所谓“锤将无敌。”战国时的战士朱海,为了帮助信陵君盗取符救赵,用藏起来的40斤重的铁锥杀死了。后来李氏博浪沙椎用早期的锤子砸秦始皇。锤子在宋代被广泛使用。相传岳飞著名的“八锤”是四个挥舞大锤的女英雄,岳云锤出了金弹珠,广为流传。元朝的蒙古骑兵也善用铁锤,后来的清初军队也喜欢用铁锤。
运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于即时作战。由矛和棍演变而来,结构复杂笨重,多为权贵将领所用。在古代,手柄是实木的,长约2米,厚约一把。手柄的末端装有一个长方形的锤子,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六到八排钉子或铁齿,手柄的尾部还装有三角铁。因为它的形状与穗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穗”。早期的矛是混的,曹操横着写诗,大概用的是类似矛的武器。唐初丹所用的《枣阳韵》已经独立形成。
老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兵器。宋代有两种长兵器,一种是枪,长20尺;一种抓杆,无刃有铁爪,有打抓功能,可能是它的雏形。《武备志》书中展示了一个双飞件,是纯铁制作的。若如鹰爪,则用五指钉住,用长绳系住。刚开始你打男人,用很大的力气把他们扔了,放在一起,一转身就脱不下来。“老的五指有机械运动的能力,被抓住了也很难逃脱。后来的飞抓可能是继承了吴北之的双飞。
华是一种又长又重的乐器。形似叉而重,中间有锋利的矛尖,称为“正锋”。它分成两边,向上弯成月牙形。它与一个手柄相连,大约有七英尺长。有凤翼式、雁翼式、牛头式、撇金式、锯齿式、流星式等几种风格。传说隋朝大将宇文承斗用的是凤翼鎏金镗,威力非常大,仅次于李元霸。
在武林中,棍被视为“武学之王”。大棒有八尺多长,跳舞时需要很大的腰腿力量和臂力。在实战中,往往以其长度、大小、重量先发制人。梅绮棒在舞动时灵活多变,棒声呼啸,气势极为勇猛。水泊梁山的九纹龙史进,是一位拄拐高手。中国有许多棍术流派。明代有少林、棒、张家棒、赵太祖腾蛇棒、河图钩棒、牛家棒、棒、余棒等十几个著名棒种。少林寺的和尚闻名天下。据史料记载,曾点出少林武僧的棍法。
棍属于同类棍,略短。棍的长度一般在五尺左右,棍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足够粗,可以握住手柄,这一端是握手的地方。越往上越薄,顶部越厚。棍有很多种,有钩棍、爪棍、锏棍、杵棍、棍棍、大棒、夹链棍。岗哨棍长约四英尺,比梅绮棍短,由坚硬的藤条制成,古代军营中巡逻哨兵和守夜人使用。竿像眉棒,但也短。俗话说,“贴齐胸,贴梅绮”。据民间传说,隋末靠山王善使双棍,善使双棍。有“一棍大小相等,四百军州皆姓赵”之说。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制作的金箍棒,由于其降魔除怪的威力无穷,似乎应该更接近于金箍棒。
流星锤是一种用绳子绑着,拿在手上,在一定距离内击中对手的暗器。属于软武器。又称飞锤、飞锤、流星锤,用户需要的技能很高。
铲是一种古代兵器,是一种长兵器,体薄刃宽。铲头如月牙,月牙朝上,配长柄,刃与柄呈T形。铲球起源于生产活动,后来演变成一种军事武术器械,在民间流传更广。例如,僧侣经常使用铲子,铲子通常可以代替扁担或用于开路。所谓方便铲也。
弓(弩)箭因其远距离杀伤而受到古代军队的高度重视,用于非接触作战。古人开弓射箭靠的是膂力。优秀的弓箭手可以开出几十公斤重的强弓,有效射程应该在几十米以上。如果使用更强的弓箭和弩,距离可以达到数百米甚至更远。古代名将把骑射作为必修技能,好射手也不少。弩的射程比弓更远,三国和唐朝已经出现了各种威力巨大的机弩。弓弩在宋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强调步兵的宋代,被视为对抗北方骑国入侵的武器。随着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的火器的出现和发展,弩的地位逐渐丧失。
盾也叫干,虽然也是武器,但很少作为独立武器提及。盾牌主要用于防御,抵抗攻击性武器的杀伤,有时也作为辅助武器。材料有木材、皮革、藤条和金属。一般木材和皮革用的比较多。西汉以前盾的样式都接近长方形,分为步盾和车盾。步盾用于防箭和维持阵形,短而窄的车盾有利于车辆防御。长期以来,它一直是个人保护的必要工具,在防暴警察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我想说一个曾经统治中国而后衰落的武器——葛。在大众汽车大战的时代,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葛有很多缺点,头容易掉下来,所以葛用绳子把头绑起来,看起来很简陋,但是可以再绑起来。葛的长柄需要挥动,攻击速度慢,攻击动作单一。由于使用方法的限制,随着战车的没落,葛也退出了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