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进士、举人、进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
乡试后,乡试不在村里,在省城考。只有考试成功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省考。取得乡试后,由皇帝任命主考人。乡试之后叫举人,乡试第一名叫谢园。举人可以当官了,一旦你赢了,可以说你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了。
整个清朝有* * *举人15万,一县难出举人。中央选举后,省里会派人回家通知他们。举人通常在地方机关工作,他们一般能在县里混个官职。比如县丞、首席秘书(县局级)退休前可以升任县长,类似于现在的县委书记。
科举中名气最高的是进士,对于普通人来说只存在于传说中。考中了举人之后,还要进京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叫龚氏,所以龚氏有机会成为进士。
现在电视剧里讲的靠路费去北京考试的故事,在古代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去北京考试的出租车司机缺钱,当地的有钱人会主动送很多钱。成为贡士后,宫考、宫试参加了皇帝的御用考官。268年清朝每三年招生26000多人,平均每年不到100人。
对一个进士来说,最糟糕的待遇是去当地的县令,而举人必须努力几十年才能达到这个位置。进士再差,退休前做个地方知府(市委书记)也没问题。
稍微有点能力的人想进部委(省长)或者省长(省委书记)都不难。能力稍微强一点的,还可以进入中央担任大臣、侍郎(副国级)甚至是录相、军机大臣(国级)。
扩展数据:
科举制度简介: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学者应该被提升。原则上允许他们报名,不必部长或县长特别推荐。这是科举制度最重要的特点,也是与科举制度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度改善了以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了血缘的世袭关系和宗族的垄断;“朝堂是田舍郎,朝堂是黄昏皇帝”,社会中下层的一些有能力的文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杨迪大帝元年(605年),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世界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结束于越阮朝1919年)。
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是江南宫媛,占地30多万平方米。另一个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制度的专业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