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道教体系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现在要去参观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的西南部。坐汽车大约需要20分钟。我想利用路上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距离成都63公里。因其青山绿水,树木葱郁,一年四季清幽凉爽,一直是川西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因为它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自东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一直是道教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影响遍及全国,所以青城山也是道教名山。说到这里,你可能听说过青城山的基本特征。那是离城市最近的景点,自然风光幽静,道教文化历史悠久,还要加上六个字:保护的相当完好。因此1982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5438-0999,青城山与都江堰景区联合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充分肯定。当然,“眼见为实”,很快每个人都会知道我说的是真的。

青城山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青城山有36座阴阳峰呈环状排列,峰峦峻峭,林木葱郁,宛如一座绿色城墙,因其形状而得名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青城山原名青城山,青字有三分水。因为古老的神话“杜青、魏紫和天地都住在这里”,这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它被称为青城山。后来,东汉道教创始人张玲·张天师在青城山的基础上创立了石天道。道教提倡“克己复礼”、“返朴归真”的教义,与青城仙都的含义不谋而合,山名不变。唐初佛教发展迅速,青城山上佛道有领土之争。官司打到皇帝,唐玄宗信以为真,亲自下诏判决“庙归道教,庙在山外”。道教赢了。但是圣旨上写青城山的清字里没有水旁的绿。道教不仅借助皇帝亲判的力量收复了疆域,还改名青城山。

这个故事不是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圣旨全文足以作证。

道教文化

据地质调查,青城山形成于654.38+0.8亿年前的造山运动。山体上升时受到强烈挤压,岩层破碎。起伏大,褶皱明显,故山奇,崖深,崖裂,处处显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传青城山地区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风景。一百单八是一个吉祥的数字,寓意着景点众多,但人们更渴望的是漫山遍野的古木林和蜿蜒的山路带来的无尽清凉和隐逸,以及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宫殿建筑艺术。

说起道教文化,由于道教在青城山存在和发展了两千多年,特别是历代对高岛的托管和管理,青城山作为道教的祖山和俗人眼中的“圣山”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可以说,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习俗,甚至树木花草,都渗透着道家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的发展也有几起几落。东汉舜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就读于邛崃山鹤鸣山(今大邑县)的张玲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建立道教。由于张玲被弟子尊称为“石天”,他所创立的道教也被称为“石天道”。石天道教通过石天道教在张玲及其传人的创造和发展,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晋隋时期,石天道教出现了北方石天道教、南方石天道教的兴起和区域性宗派的出现。青城山是南天师道的正统门派。唐朝末年,著名道士杜光庭来到青城山,石天道教传统与上清道学结合。上清道学声称道学的修炼可以上升到“澄明的天空”,高于旧石天道学的理想“太澄明的境界”。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做了尚书侍郎,光禄大夫。他被封为国之栋梁蔡国公,晚年在青城山住了近30年。他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伟等人创立了卫青教,以雷法为功用,将内丹术与法术术相结合,说“可驱邪、治病、达帝、鸣雷震雷、调解自然”元朝封他为“袁磊光复真人”,一时间信徒众多,青城山又兴盛起来。明代青城山道教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教不同于原来的石天郑铮,它主张和尚要出家,住寺庙要当道士,不娶妻,不吃荤腥,自创一套修行方法,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住在山里的道士自然更注重寺庙的维护和山林的培育。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亡。直到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庆觉来到青城山主持教育事务,才再次改变了局面。后来,陈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从康熙帝那里得到了御书“丹岱毕洞”,并封他为“毕洞真人”。

此后,青城山道派隶属全真道教龙洞派。新中国成立后,青城山吸收了世界各地的道士。澹台碧东教的原有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它仍然是道教中一个有影响的分支。1957,“中国道教协会”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莹当选为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后来,傅元天道士还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并在1992当选为会长,同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所以研究道教文化的人,都要来青城山。

佛寺大门

尊贵的客人,我们现在在青城山前。古典而辉煌的山门,身后青翠的森林,总是让每一位游客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隐逸感,他们渴望进入这个安静的世界的渴望油然而生。请别急,我们先去看看山门旁边的苻坚宫。

苻坚宫,位于张任峰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张任洞,宋代被朝廷命名为“惠庆苻坚宫”。张任峰因宁峰而得名。据传说,宁丰是黄帝时代的一位陶官。他可以在火焰中行走,跟随烟雾,乘风行云。宁丰帮助黄帝学会了“踩高跷”的本领,打败了蚩尤,统一了中国,被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张越人”。在宋代,它还在周树青城山封了九天丈夫的概念,楚赋任命了真正的国王。道教十大洞天中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峰就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苻坚宫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重建。

苻坚宫的建筑面积为1196平方米。前面建有亭台楼阁,后面是澹台崔林,前门苻坚宫四个字是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前殿名为“永生殿”,是供奉晋代道士范长生的。正殿是宁丰和杜光庭的塑像。后厅里有三尊雕像。中间是太上老君,被尊为道教教主。左边是东华帝,神话中的东魏公,他是全真教的第一位创始人。右边是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大厅的墙上挂着张三丰写的诗。柱上悬挂的394字“青城长联”描写风景,讲述故事。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索道

进入山门,我们直接去月城湖,坐索道上山。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并排而立的雨亭和翠亭。

青城山的山道上散布着许多桥、亭、牌楼,它们与森林相匹配,因山的气势而形成不同趣味的山水画卷。亭子多以枯树为柱,树皮为顶,树根为凳,枯枝古藤为饰,符合道家清静主义,回归自然,与静谧的山景融为一体。亭型也因景而异,有沿路转弯形成的三角亭——以勒窝;泠然亭,半倚在悬崖上的方形亭子;有一座八角形的亭子矗立在峰顶——西心亭;还有睡云亭,山路经过,柱子减少,还有山势弯弯的凝翠桥。这些亭台楼阁都是根据景物造型,命名切割,配以适当的对联,更有诗意。在旅游期间你会继续看到它。

月城湖在这里。这里曾经有一口甘泉,名叫“张任泉”。1985年,人们在这里筑坝拦水,形成湖泊。我们过了湖,坐缆车去了上清宫。从高处走下来比徒步更省时省力,所以你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观。索道全长980米,采用安全舒适的循环吊椅载客。游客可以在空中观赏风景,视野开阔有趣。

上清宫

下了索道已经是上清宫景区的四景了。

上清宫位于山阳,是青城山现存38座寺庙中最高的道观。宫殿门口有一个警卫室。上清宫三个大字是蒋介石写的,两面对联是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写的。他说,青城山的植被已经被道教神话污染了,这座名山自古以来就在等待朋友。另一幅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写的赞美道教的对联。字体干净,容易辨认,就不逐字读了。寺庙右侧南楼前有两口井,名为鸳鸯冯跋井。两口井——方逸园,喷泉相连,但一浑一清,一浅一深,井旁镌刻国画大师张大千题写的“鸳鸯井”二字。寺庙右侧的大殿,楠木板壁上刻有《道德经》全文。在大厅的左侧,有一条长长的走廊通往附属大厅,这里供奉着孔子和关羽,并命名为武文大厅。两侧是张大千绘制的马谷、三丰创始人王牧和华瑞夫人的画像石刻。武文大厅的右下方是麻姑池,据说是麻姑沐浴丹的地方。形似半月形,深达数尺,青翠欲滴,多年取之不尽。

上清官正殿供奉太上老君,即道教始祖老子。从武文庙前的走廊到御经楼,从卸货门到圣灯阁。高泰最高峰彭祖峰旁边有一条小路。山上有个亭子叫回音亭,意思是“当你爬到高处,所有的山都要有所回应”。现在已经改建为接待点,在更高的地方新建了“老君阁”。

三层楼高的亭子里有一尊巨大的铜像,是道教领袖李老君骑着一头青牛。请到亭子里去看。站在老君阁三楼的观光走廊上,从走廊上俯瞰,青城山的山峰都是绿色的,拱起地平线,山风横过,绿波起伏。清心爽口的目的就是舒服愉悦,真的是无法形容。再往远处看,岷山隐隐,岷江如带,蜿蜒飘逸。成都平原美如千里。如果在清宫过夜,还可以欣赏神灯,看日出,看云海。这是青城山的三大奇观,各有各的独特趣味。

沿路下山,你要经过眼前一条陡峭的山路。虽然有扶手和铁链,但请小心。过了朝阳洞,就很容易走到“访宁桥”路了。

祖师殿

参观宁桥,向左转大约两英里到祠堂。这座寺庙建于晋代,原名东天官。现存寺庙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供奉真武大帝和三丰创始人,故又称真武宫。祠堂对面的山谷叫白云溪,后面是轩辕峰,兰林环绕,环境幽静。唐代高岛有杜光庭读书的“读书台”。

1982被定为全国重点道观。寺庙右边的小路可以到青城山后面。冯玉祥将军抗战时曾三次来青城山,1945住在祠堂。接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将军喜出望外。他雕刻了一个纪念碑,并在寺庙的一侧建了一个亭子作为纪念。这个碑现在在祠堂里,作为文物保护。

它在石天洞穴附近,被称为古龙桥。请看南面的山缝,一条从悬崖顶直劈到山脚的石缝。据说是山裂。它实际上大约有18米宽,70多米深。据说张天师是降伏青城山的妖怪。念咒涂写后,字迹将山体分割成凹槽,所以人们称之为“投”

天时店

这就是石天,我们通常所说的石天洞景区是指以古道观为代表的一组宫殿建筑。石天寺是长岛寺的顶部,也是最后一座寺庙。此寺位于三混元顶岩腹洞前,清光绪十年重修。

张天师就设在洞穴上部,所以人们说这是名副其实的石天洞穴。请看这尊隋代石刻的张天师像,三眼瞪视,表情凝重,左掌直伸,可见手掌为“杨平治都之印”,相传是石天用镇山宝降魔之像。旁边是他的第三十代孙子,宋代虚静的塑像,温文尔雅,是一个拯救世界的形象。石天庙是石天道教的发源地。过去,江西龙虎山的石天上任后曾在此朝拜。

前方是“三皇殿”,内有伏羲、神农、轩辕黄三石像,坛前是唐代开元皇帝的牌位,使“山外归道观旧址”显得十分珍贵,并作为镇宅之宝代代相传。其他碑刻还有张大千先生的《石天像》、《龙门派碧东宗道脉源流碑》,都是值得观赏的文物。

黄帝庙在正殿“三清殿”后,我们从上清宫下来,从后面往前看,于是先看了看石天殿,然后进入黄帝庙,最后参观三清殿。黄帝庙供奉轩辕黄帝。大殿重檐回廊,古朴中透着静雅。横额上有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石喻题写的“古黄帝庙”四个大字。庙前的“轩辕黄帝洞碑”上镌刻着冯玉阳将军在1943写下的悼词:“轩辕黄帝是一位伟大的祖先,他在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关爱各族。礼乐之制,能文能武,教子子孙孙,万古长存。”这位中华民族的祖先被尊为神。青城山有一个传说,黄帝去张任参观宁峰练习“与龙一起飞”的技能,所以早在隋朝,山上就建立了一个洞穴来祭祀。

三清堂

现在让我们参观三清殿。三清殿是石天洞穴景区最宏伟、最令人钦佩的道观建筑。

大雄宝殿是一座亭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建于1923,近几年一直在维修。殿前前庭由九级石阶支撑,前檐由六根大石柱支撑,分别立在1.2米高、雕刻有奇形怪状动物图案的石基上,显得庄严肃穆,非常有气势。大厅分五个开间布置,占地***580平方米。前后檐柱、经柱有28根大石柱,高4.4米。柱子上端全部镂空,有弓有曲门,有鸟兽花草,色彩古朴典雅,与建筑相协调。楼上是“无极堂”。建筑中间是一个八角井,用于采光和通风,也可以缓解游客的压抑感。中间是康熙御书“澹台笔洞”的牌匾。该庙供奉道教的三位至高神:元始天尊,居住在玉清(清代微小的天空中),象征宏远世纪;生活在清朝的灵宝天尊(于玉田),象征混元世纪;住在太清仙境(在大红天),寓意世纪初的道德佛。这个道德神就是伟大的老绅士。三神合称“三清”,故此地称为“三清殿”。

庙前的石栅栏上,挂着许多画像,光着头,光着背,翻滚跳跃,嬉闹嬉戏,头上无疤,冠上参差不齐,还有一些穿裤子的“毛排骨”。如果婴儿的形象是“裸体”。《道德经》中说“常德不可分,力属婴儿”,教导人们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心,认为出家人应该回归童心的境界。石雕中还设计了一些乐器。海螺遇到山风会发出悦耳的声音,称为“天籁”。这组石雕反映了道教的哲学和审美情趣。

寺前还有一棵古银杏树,高约30米,树冠直径36米,是张天师传下来的。

下山

走出古道观的山门,石天洞景区的游览就此结束。请再看一下这座寺庙的位置。当初选址多巧妙啊!

古昌道观位于白云溪和海棠峰之间的山地平地上,海拔1,000米。之后又有第三个混合屋顶如屏风般矗立,左接青龙,右接黑湖塘,三面环山。眼前的白云谷视野开阔,可望千崖万树环绕,置身深山碧海之中,是一个神仙大都会的境界。此外,石天洞穴的宫殿建筑以山门、三清殿和黄帝殿为核心,排列在中轴线上。十几个天井和蜿蜒的游廊随着地势错落有致,将寺庙和亭台楼阁连成一片。柱子上刻着对联,天井里的古木花充满了诗情画意,显得格外的清雅飘逸。符合道家融于自然的思想。

各位朋友,我现在要下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青城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幽静美丽,来这里旅游的中外游客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这是因为,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青城山和宫亭的自然风貌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保护。1999年,都江堰-青城山景区正式申报自然文化双遗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让青城山焕发了青春,更加美丽。

大家即将离开青城山。如果有朋友想带土特产回去给亲戚朋友,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青城山的四大名产:白果炖鸡、东田奶酒、青城贡茶、东田泡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