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顺治。。。。100积分

顺治的祖父是努尔哈赤,在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统一了满清女真各部,建立了“大金”(史称后金)政权。其疆域东至东海,北至蒙古、嫩江,南至鸭绿江,都建在赫图阿拉城的发源地(今辽宁新宾)。努尔哈赤的祖父觉长安原是明朝建州左后卫都督,他的父亲塔克是都督,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明朝政府管辖的满族聚居区的满族官员,却在明军平定建州右后卫叛乱的过程中被误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努尔哈赤奋起反抗明朝的统治。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位。这时,后金已迁到盛京(今辽宁沈阳)。从清九年四月(明崇祯八年1635),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称皇帝。同时征服朝鲜,统一南蒙古,通过清崇德五年六年(明崇祯十三年、十四年,1640、1641年)的松山锦州之战,彻底削弱了明军的精锐力量,使其在中原奋进指日可待。

皇太极在把权力推向山海关时突然去世,皇位传给了他的第九子福临。

福临于清朝崇德三年正月三十(1638三月15)生于盛京,其母为孝庄皇后(蒙古科尔沁别勒寨桑之女,姓博尔济吉特氏)。清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八月二十六日(1643 10.08)在盛京继位时,他还不到六岁,由他的叔父吉拉郎、多尔衮辅佐,第二年年号改名为“顺治”。这样就有了日后“顺治皇帝”的称号。

当顺治在襁褓中长大,还不知道自己未来在皇位之上的命运时,明朝崇祯皇帝正在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而寝食难安。顺治登上大清皇位不到一年,明朝崇祯皇帝几经周折,在景山公园(景山)上吊自杀。那是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因为李自成的大顺军入侵明朝首都北京。

明朝皇帝死了,但军队还在。驻守山海关防备清军的辽东连长吴三桂,在得知自己心爱的妃子陈圆圆被农民军挟持逼其叛变后,选择了让清军入关,配合明军剿灭农民军的道路。但清军的战士一旦踏入中原大地,就消灭了农民军,同时也制服了本属于明朝的政权和军队。顺治元年(1644)九月,辅政之叔多尔衮在前方作战,顺治皇帝在辅政另一叔吉尔哈郎的护送下从沈阳抵达北京,开始为实现对这片土地的统治而努力。中国历史进入以满族贵族为核心的清朝。顺治皇帝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个皇帝。

因为摄政王多尔衮的突然去世,顺治八年正月十二日(1651二月1),顺治皇帝提前实现了个人统治。这一年,他才十四岁。鉴于多尔衮越权造成的多年压迫和伤害,顺治皇帝毅然决定从此亲自处理一切政务。为了克服中文读报的困难,广泛吸收中国历代皇帝的治国经验,他执政后开始刻苦学习,涉猎广泛。在明白了通过文化和教育来统治世界的原则后,我开始学习用汉族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伦理道德来不断完善我的治国之道。同时,他知道皇帝要以国计民生为第一要务,所以他奉行招降乱、扶抑乱的军事政策,推行屯垦休养的经济政策,注重整顿吏治,建立廉洁有效的政府机构。到顺治十六年(1659)春天,除了地处东南沿海一隅的郑成功,全国大规模的反清武装被铲平,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实现了我祖父和父亲统治山海关这片美丽富饶土地的梦想。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继承了满人的勇猛顽强,容纳了韩的民政民生思想,刻意谋求治理,实现强权统治的年轻皇帝,为什么要弃位出家呢?

一种是顺治24岁并没有死于天花,而是在这一年脱下袈裟穿上袈裟,在五台山修炼,死于康熙五十年(1711)。这期间,康熙皇帝几次去五台看父亲,都没有得到顺治的认可,于是康熙写了一首诗“文殊在,但愿鬼神知道”。至于他出家的原因,是因为他心爱的董鄂氏公主,也就是被掳入宫的江南名妓董小宛的死。我选择五台山修行,是因为我梦见董小宛在那里。这种说法的相关记载主要存在于《顺治演义》、《顺治》、《康熙》等野史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当时著名才子吴的一组《梁青山颂佛诗》影射顺治在五台修行,用“双城”、“千里光”等典故指称董氏。因为吴的诗有“史诗”之称,而且他在《至亲》中写的是,与董小宛齐名的名妓边玉京,是如此的嚣张,以至于信徒们都是如此的高兴。而这一切都可以在五台山找到。

另一种说法来自佛教书籍的记录,如《大觉普济能仁年谱》、《游寺僧录》、《圆照禅师颜锡森语录》、《北游记》、《续指月录》等。这些书,以语录和诗词的形式,记载了顺治十七年(1660)十月中旬,曾在宫中举行净礼,由湖州(浙江吴兴)的弘治和高僧毛锡森主持。然而,已经剃了光头出家的顺治,在毛希森师傅和主持玉林L的弘治的胁迫下,改变了主意,保留了头发和习俗,要烧死毛希森。

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顺治皇帝是否真的在24岁就去世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1000多万份原始档案。在这些珍贵的史料中,最受当时皇室尊重和保护的是记录、圣训和玉死。在清朝漫长的统治时期,它们被专门保护在帝国历史K的金色大厅(位于北京南池子),由专职警卫照顾。其中,记载是继位皇帝根据各种文书档案,按照年、月、日的顺序,为已故皇帝编制的事实记录。由于精心保护,清代世祖的金帛书面至今仍完好如新。在《实录》第144卷中是这样记载的:“顺治十八年,丑丑,春正月,是一九一一年正月,朝不理会。免去王的尚书令庆典仪式。孟在太庙中坐享其成,派都督穆力马前来行礼。伦齐,我不想去山顶...陈冰,我在仪式上说:我想亲自向你致敬,并表达我真诚的敬意。我偶尔鞠躬,未能亲观,应送官贡戴。写一份要发的正式帖子的清单。你的部门会按照指示去做。帝国元帅发来内政大臣苏克萨哈的命令,除十大死罪外,所有死罪和罪犯都将被释放。丁思,夜,子雕,崩于养心堂。”这段话的意思是: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顺治皇帝免除了大臣们的迎朝仪式,还派官员在春正月祭拜祠堂,当天就要举行。第二天,顺治皇帝身体不适。农历六月初六,顺治皇帝下诏,要他参加大明堂的享受仪式。因为身体不适,需要派官员代拜,要求礼部列出代拜的官员名单。而且因为病情迅速加重,还发了一道诏书,赦免北京除十大死罪以外的所有罪犯。第七天凌晨相当于现在的0点到1点这段时间,顺治皇帝驾崩。

我们从《清世祖实录》中的详细记载可以看出,顺治皇帝被明确记载为初二生病,而初六生病则是“渐”。“达渐”二字,用在皇帝身上要格外小心。因为这个词表示病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危险。至于具体的死亡时间,记载是“丁四,夜,子可”。这里“丁四”是天干地支的第七天。虽然“子时”相当于现在的23: 00到1: 00,但在旧历的计时方法中是“开始”的意思——计时从“子时”开始计算,然后按照子丑毛寅的顺序计算。因此,《鼎雕》应该是在初七的零点或者初七的凌晨一点。中间的“夜”字只是深夜的意思。但在大多数历史研究专著中,都解释为初七半夜,即顺治的死亡时间延迟了12个小时。这样就从一份《清祖实录》的原始史料中证明了顺治皇帝是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病逝的。但是没有说明原因。

档案里的玉帝是清朝皇帝的家谱。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西开始记录。塔克后裔的这个分支,叫做“宗室”,用黄色;塔克西兄弟的后代,称为“觉罗”,使用红色,在族谱格式上,分为“横格”和“竖格”两种格式。横玉树只是简单的记录了世系,竖玉树不仅记录了世系,还详细记录了该人的出生、死亡和婚姻。《玉逝》记载了顺治皇帝的情况,与《清世祖实录》的死亡时间相同,但也没有说明原因。

此外,档案中还有顺治皇帝的遗嘱。该遗嘱长548厘米,宽93厘米,采用黄色纸墨,卷轴式保存。在遗诏中,顺治皇帝自责自己逐渐学习中国习俗,从小不尽孝道,与亲友疏远,并宣布自己八岁的儿子叶璇为皇帝。这份遗诏充满了悔意,让很多人猜测不是来自顺治皇帝,而是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因为悔意的内容大多是太后对顺治皇帝的不满。但仅凭自责就断定遗嘱不是顺治皇帝的,未免牵强。如果按照顺治皇帝的成长轨迹去探究他的思想感情基础和思维方式,这种白责不无道理。首先,顺治是最早统治中原的满族皇帝。他对这片土地、这里的人、这里的生活、这里的文化都很陌生。要实施规则,他得尽力去熟悉和适应它,并迅速背离自己的传统。这是很深的矛盾,他的自责是可以理解的。此外,顺治深受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影响,一度信仰基督教,形成了感恩所得、自我忏悔的性格。在位期间,他常常把各种灾难或动乱归咎于自己“政教缺乏纪律性,经济管理缺乏技巧”,多次发出告白信,要求各种文件不能自称“圣”。1659年16月,李定国正月实现统一后,面对各种祝贺的请求,他冷冷地说自己能有今天这个事业,不是靠自己的德行成就的,并拒绝给他送礼。十七年(1660),他在祭奠天地和祠堂的时候,对自己在位的十七年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整篇文章都是自怨自艾的话,他下令暂时停止官员给他的庆功章。这些史实都可以在大清先人的记载中找到。所以这份遗嘱充满了悔意,也并不完全违背顺治皇帝的思维方式。

这份遗嘱的起草记录在《清圣人志》第一卷中,是在第六天的第六天,在将前学士马勒吉和学士王茜叫到养心堂后,在干庆门起草的。这一记录得到了撰写遗诏的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王茜的支持。在编年史中,王茜描述了自己被圣旨召至养心殿,听从顺治皇帝旨意后起草圣旨,三番五次呈上的全过程。王茜在他的编年史中还写道,进入养心殿后,顺治皇帝对王茜说,我得了痘,恐怕不能好了。此外,兵部总督察张陈在《平埔杂记》中记载,也就是记载皇帝“大踏步”的第六天,在宣讲大赦的同时,也告诫百姓不要炒豆、点灯、倒垃圾。因为这个禁忌只在皇帝得天花的时候出现,所以人们证明顺治皇帝死于天花。但也有学者提出,天花这种急性传染病的症状是高烧和昏迷,患者死前不太可能有意识,所以顺治皇帝不可能像王茜写的那样亲自口述遗嘱。

遗嘱是否为顺治皇帝本人所写,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从档案中保存的清圣父的记载和其他文献保存单位的一些僧人文献可以看出,顺治皇帝是病死的。

在《清圣祖实录》第一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安放顺治皇帝遗体的自贡灵柩于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二日)二月初二被移至景山寿皇殿。后来继承皇位的康熙皇帝,在所有该参拜的日期都去参拜了。卷二中也记载,4月17日,康熙皇帝来到顺治皇帝子宫所在的景山寿皇殿。百日祭奠之后,他将顺治皇帝的宝座献于干青宫,等待一个吉祥的日子献于太庙。21日,举行“献安宝宫仪式”。这说明到了21日,顺治皇帝已经火化了,因为“宝宫”二字的意思是骨灰盒。

关于顺治皇帝火化的详细记录,正史中没有记载,但《游寺僧记》中有记载,顺治皇帝在去世前,特意委托了关系密切的僧人。因为祖制是火葬,而他信佛,希望如果高僧毛希森能赶到,就由高僧毛火化。如果没有,他会被北京的好果寺和龙安寺火化。本月的尼姑庵之行由宁波天通寺主持,由、、尹带到顺治皇帝身边,与其他入宫的僧人一起为顺治皇帝传教。本月尼姑庵之行的录音,记录了自己等人与顺治皇帝的正确表现,极为真实。顺治皇帝提到的匡西森和尚是浙江湖州吴兴弘治的弟子,主持玉林l .匡西森对佛教的诠释深深打动了顺治皇帝,并从中获得了深深的信任。据《五光全书》记载,高僧毛希森接到遗嘱后一路抵京,并于4月17日百年纪念日为顺治皇帝举行了火化仪式。这与《清世祖实录》中记载的百日追悼、迎神、置宝宫是一致的。

于是,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皇帝死在养心殿。病因可能是天花。他的遗体于4月17日火化,骨灰存放在“宝宫”。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圣祖实录》卷九记载,“宝宫”于康熙二年(1663年5月30日)4月24日拂晓移至孝陵,6月6日与小康皇后、端靖皇后的宝宫一同置于地宫石床上。

所以顺治皇帝24岁出宫出家,朝廷以他生病为借口的猜测,只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传奇故事。但顺治十七年(1660)十月,顺治皇帝在西苑(中南海)万善堂举行了他皈依佛门的净礼,这是历史事实。刚剃了头发想出家的顺治皇帝,在毛希森的师父玉林L的苦口婆心劝说和火烧毛希森的压力下,最终决定留在海关。虽然在官方档案中找不到这一史实的记载,但在上述僧人的著作中却广泛存在。这些著书立说的僧人,都是顺治皇帝邀请入宫讲学的名人。由于他们生活在描述网发时期的顺治皇帝身边,在各自的著作中又有单独记载,真实性很高,所以得到了史学界的普遍认可。在《关于劝顺治回归世俗的语录》中,被称赞最多、看似有效的劝说是,面对顺治皇帝的质问,佛祖释迦牟尼和禅宗祖师达摩不是都放弃皇位出家了吗?玉林L回答说,他们是开悟的佛教禅宗,现在从出世法的角度来说,最需要你保护人间佛教的正义,保护所有菩萨埋葬的地方。所以,你还是继续当皇帝吧。正是这种规劝,最终让顺治皇帝回心转意,保住了头发,回归世俗。

我们现在需要寻找的是顺治出家的思想感情基础。

顺治在宫中的流行,主要是因为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

顺治入关前对佛教一无所知。作为与明政权抗衡并统治广大东北地区的清政权的继承者,其满族文化传统中并没有系统的宗教理论。他们在祭祀活动中崇拜的是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多神教。这个宗教之所以叫“萨满教”,是因为主持祭祀的人在满语中被称为“萨满”、“萨满”、“萨摩”、“萨满”。它起源于古代,没有统一的教义。它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宗教。顺治入关后,由于其政治事务由摄政王之叔多尔衮主导,而多尔衮对顺治的教育又是放任自流,顺治的童年和青春期与所有满族子弟一样,热衷于骑马、射箭和狩猎,对中国文化茫然无措。据《清史志》第三卷、第九卷、第十五卷记载,有都察院、郝杰、全峰、洪承畴等。掌管朝政的李傕曾先后要求多尔衮挑选有见识的人帮助顺治读书,但都被多尔衮以顺治年纪小为由拒绝了。后来多尔衮干脆无视了这个建议。只是因为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的突然去世,顺治的汉化教育才成为必然。面对如此丰富悠久的中国文化历史,顺治为了统治,在几乎没有汉字知识的基础上勤奋学习。但最先植入他脑海的宗教,并不是已经被中国文化深深吸收和包容的佛教,而是未能融入中国文化的基督教。

基督教在唐、元代时断时续地传入中国,但由于耶稣会传教士的努力,在明朝万历年间(1582)再次传入。领导顺治元年,为了学习日食、月食、彗星、流星、历法等一些天文物理知识,接受了大学者范文程的介绍,召见了在秦工作的京籍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渊博的知识赢得了顺治皇帝的尊敬。得到这个机会后,汤若望开始向顺治皇帝传播基督教教义,同时讲解科学知识。其教义中对人的起源、人的苦难、人的救赎的阐述,说服了对这些问题有着深深疑惑的顺治。教义中所有的罪都可以通过忏悔得到上帝的宽恕,避免审判的观念也已经植入顺治的脑海。然而,汤若望在顺治心中苦心营造的这种信仰,最终却因这片广袤土地缺乏文化滋养而崩塌——佛教,在这片土地上被深深滋养,最终征服了顺治皇帝,成为他的人生信仰。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顺治皇帝与佛教的接触始于与史静海会寺主持韩普聪的一次会面。那一年是顺治十四年(1657)。但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国史馆满文档案》证据,严子友先生通过认识正在河北遵化仲晶山山洞里打坐的别山法师,论证了顺治皇帝应该是在八年秋冬才了解到佛教的。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由卡皮洛韦亲王悉达多创立。乔达摩(释迦牟尼)。它的基本教义认为生命是无常的、无我的、痛苦的。痛苦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欲望和行为。而这种欲望和行为导致了生命轮回中善恶报应的结果。每个人都活在这种无常的轮回报应中。想要摆脱这种痛苦,只有通过修炼开悟,彻底改变世俗的欲望和认识,才能摆脱。在漫长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传播者对其思想戒律的理解存在诸多差异,这一基本教义被分成了许多派别。传入中国的,主要是大乘教派。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发展,隋唐时期达到顶峰,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天台宗、法家宗、净土宗、发祥宗、华严宗、禅宗、密宗等主要宗派。其中,禅宗是最具影响力和主导地位的教派。禅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安静专注地思考。“禅”主张佛教可以通过这种禅修的方法得到实现和彻底的解脱。在禅宗的发展过程中,分为曹东、云门、法眼、庐阳、林佶五派。其中,林佶和曹东是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两个教派。是曹洞宗的和尚在仲晶山修行。他们与顺治的交往记录在仲晶众多的碑刻和石刻上。上面记载了顺治八年(1651),顺治因打猎来到仲晶,在毕夏袁俊厅见到了海寿大师。当他得知一位来自别山的禅师已经在知止洞安静地修行了九年时,他非常钦佩。参观结束后,回宫在西苑(中南海)教苑(又称教苑)开设万善堂,邀请别山大师入宫修身养性。然而,法师礼貌入宫后,拒绝了顺治的好意,回到仲晶山继续住在山洞里修行。这件事让顺治皇帝知道了佛教,知道了佛教中有一些独立的人,他们的信仰和追求是他所不知道的。于是,顺治陆续邀请一些佛门人士到万山堂居住,开始接触佛教。回到山洞的别山法师对顺治印象深刻。顺治十年(1653),被召至西苑教苑,赐“惠山普英禅师”称号,住在教苑。

然而,仅碑刻和石刻的记录有些孤立,在《清世祖实录》等中国官方档案中没有顺治八年游仲晶的记录。好在经过翻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初国史馆全文书本提供了宝贵的佐证史料: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12月19)十一月初七,顺治皇帝随皇太后、皇后出猎,定居河北遵化。初八住在高家庄,这一天去娘娘庙赏和尚海寿一千两银子。从滦州回滦州的路上,十二月初三(1652 65438+10月13),又去了一趟娘娘庙,“给景宗山和尚三两银子一百两...南洞”。这里的娘娘庙是毕夏袁俊寺的原名,海寿是寺主,景宗山是仲晶山,博三是别山,只是因为满语翻译成汉语用的是音译,所以选用的音译汉字不一样。

《清初国史馆全文书》是清初国史馆政府机构为编纂国史而编纂的满文档案资料。它是按照年、月、日的顺序编辑的。由于编纂历史的角度不同,档案中记载的事件细节也不尽相同。虽然是简单的记载,但与碑文、石刻相比,别山法师的原因、时间、修行地点是一致的,证明了碑文、石刻所述事实的真实性。

但可能是因为曹洞宗的参禅方法侧重于从个人出发理解佛性,不太适合顺治当时的文化基础。而且这个教派的修身方法也决定了海寿、别山等僧的不善言辞。所以顺治十四年(1657)遇到禅宗另一大派林济宗的一些僧人后,曾说我虽然一开始很尊佛,但并不知道有教法。

韩普聪,福建延平人,临济宗高僧。顺治十三年(1656)五月,受位于京城南部的海会寺之邀,担任东道主,从而使林基宗的宗室之风在京城发扬光大。林继宗的教学方法侧重于通过师生间的问答来衡量双方的理解深度,并根据不同的理解程度向与会学者进行宣讲,倡导人们通过交流来实现。这种重在沟通而非内省的方法,非常适合顺治理解佛教。于是,经过几次长谈,顺治对佛教产生了兴趣,让韩普聪列出江南名寺高僧的姓名和情况,并开始邀请临济宗的高僧入宫讲学。其中对顺治影响较大的僧人有浙江湖州弘治主持的玉林L、浙江宁波天通寺主持的穆晨曦、玉林L推荐的弟子严锡森、穆晨观推荐的弟子陆安和萧山。顺治在这些僧人的簇拥和讲解下,从佛教中得到了深刻的精神慰藉,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信仰。他认出了玉林L作为老师,并要求他给自己的法名“行痴”。西苑的万山堂成了他参加禅修拜佛和与这些僧人讨论佛法的地方。玉林L的大弟子严希森不仅成为了他的兄长,还因为他渊博的学识和实践,深得顺治的信任。顺治皇帝与这些僧人的活动和谈话,都可以在这些人的作品中找到。由此可见,顺治皇帝在思想上已经完全接受了佛教关于生命轮回的教义,个人在自己的生命中承担着善恶报应,要想摆脱轮回只能依靠佛教的教化。由此,他认为自己的皇帝之位只是过眼云烟,不知道来世会生活在哪里。所以他在遭受重创后出家的愿望是他思想信仰的必然结果。

顺治在宫中发了财,另一个原因是他遭受了沉重的感情打击——他心爱的董鄂氏公主去世了。

根据《清史稿》?据《后妃传》记载,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顺治十三年(1656)夏,十八岁的她入宫侍奉顺治皇帝。据《清世祖实录》卷120记载,她在夏天入宫,准备在7月成为公主。卷一百三十记载,八月二十二日,被正式册封为贤惠公主。顺治帝在书中称赞她“性禀赋于敏慧,轨迹均衡”。9月28日,她过了“贵妃”这一关,准备立她为“贵妃”。卷一百五十,详细记载了十二月初六举行的官书仪式。顺治皇帝在书中再次盛赞董鄂妃“敏惠成功,谦让,椒画,修四德”,并为此册封上谕,大赦全国,把喜悦的心情推向全国。诏书长190厘米,宽93厘米,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这样,董鄂氏从入宫到被提拔为最高级的妃子——皇贵妃,用了半年时间,此外还因为他的封爵而发布了大赦令。这种礼遇通常只有在女王被任命时才会出现。但她确实成了皇后——她被追封,时间是顺治十七年(1660年9月25日)八月二十一日,死后第三天,追封号为“孝、孝、孝、仁、善、尊皇后”。这个时候顺治皇后还在掌权。是科尔沁贝勒绰基的女儿,名叫博尔济吉特氏的孝惠皇后,曾受董鄂氏宠爱,险些被废的孝惠皇后。她一直活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享年77岁。这样,如果取谥号的前两个字,董鄂妃也是“孝皇后”;就拿最后两个字来说,也叫“端给女王”。

董鄂妃的死让顺治皇帝非常难过。《清祖实录》卷139中记载,顺治皇帝在临死的那天,发了一道诏书,太子以下,满汉官员以上,公主公主以下,如丫鬟等,都聚在景云门哭,这就是所有的亲族和国家。当他们被转移到自贡,这些人必须陪伴他们。140卷记载顺治皇帝为董鄂妃之死,休学五天,穿丧服十二天。朝廷官员和宫女穿的丧服,直到27日才允许脱下。142卷记载,百年祭日,诸子、文武百官、公主公主、官员妻妾齐聚悼念。另外,从他写的4000字的《拜皇后之道》中可以看出,他把董鄂妃的优良品行与日常生活串在一起,倾注了自己的爱心。如此不同寻常的升迁速度,如此不同寻常的礼遇,只能说明顺治深爱着这个董鄂妃。但这位极度受宠的董鄂妃,因为记载她十八岁来到顺治,引起后人对她入宫前身份的猜测。因为基本的观念是:她不可能通过举报选秀女生的正常渠道直接接近顺治。根据清朝的相关法规,应征女子的年龄为十三至十六岁。她的父亲作为满清军官,如果不报,将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那么,以她的年纪,她是从什么渠道入宫的呢?最广为猜测的风流韵事,也就是说她就是董小宛,一个被带进宫的江南名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