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在故宫的设计和建造中,遵循了许多儒家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前朝后城,左祖右社。”所谓前朝,就是宫前是百官议政的朝廷;所谓后市,就是宫殿后面有一个大的交易市场,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宫殿的左侧,是皇帝祭祀祖先的祠堂;右舍指的是宫殿的右侧,是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社稷坛。
故宫的建筑严格遵循对称规则,沿着一条南北中轴线排列,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以故宫为中心。这些建筑都坐北朝南,体现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午门是故宫的正门,红墙黄瓦,红漆柱,雕梁画栋,飞檐走壁。平面凹进去聚集活力,中间开三个门。午门高大的砖石墩上有五座祭祀建筑,主体建筑有九个开间。这些都是“九五至上”传统思想的象征。
太和门后有三大殿。三大殿坐落在一个土状的平台上,一方面抬高了三大殿的高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在中国文化五行的中间,所以故宫的设计师用汉白玉把故宫最重要的部分建成了三个“土”的形状。
坤宁宫和干青宫的名称和功能是对应的。在《易经》中,对天做正确的事是主要的;坤与地相对,主阴。“清”和“宁”两个字都意味着稳定与和谐。
故宫的后门是神武门,位于中轴线的北面。神武门原名玄武门。为了避免康熙叶璇的禁忌,玄武门改为神武门。故宫里有一条小河叫金水河,贯穿东西,把广场分成两半。在中国人的环境观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风水的形式固定下来。金水河从故宫西北角流入皇宫,在几处重要建筑前流过,营造了一个背山有水的吉祥环境。根据五行,金生水,故名金水河,也是皇家饮用。
故宫的规划和建筑布局运用了五行学说的概念。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古人认为世间万物分阴阳,男为阳,女为阴;方位正面为阳,背面为阴;数中单数为阳,偶数为阴,以此类推。在紫禁城里,由一个阳刚的皇帝统治的朝廷放在前面,皇帝和皇后的生活区放在后面,既满足了使用功能的需要,又符合阴阳学说。前朝布置了三大殿,后宫只有两宫(即干青宫和坤宁宫,后期增加了交泰殿),符合单数为阳,偶数为阴的说法。再比如天空中五官的中官住在中间,中官分三墙,即上墙太小,中墙紫,下墙在天。这中间的墙,自然在中官之中,成为了宇宙中最中心的位置,天帝居住的地方。天子居住的宫殿也应该叫做魏紫宫。明清两代把皇帝居住的宫城禁地称为紫禁城,这是很自然的。唐代长安的皇城南门和宋代都城宫城都叫朱雀门。明清故宫的午门也叫五凤楼。凤凰是鸟,所以午门也是朱雀门,北面的宫门自然叫玄武门。
紫禁城里的龙脉是北京的龙脉。中国的龙脉在昆仑山,在引用很多古人论述天寿山与北京的关系后,断言北京的龙脉在昌平天寿山,龙洞在故宫。作者强调“古人建城必依山,古人择山必建荫宅”,“古人建城必求龙脉”,“龙脉为建城第一原则”。这意味着当古人建造北京城和紫禁城时,他们必须在建造城市之前选择天寿山和龙脉。如果二环内的北京城是明朝选的,可以勉强附会,但偏偏这个城址不是明朝的首选,而是明朝之前的元朝的遗址被选作都城。明清紫禁城也是在元代紫禁城的原址上修建的,只是从北向南稍微移动了一下。根据龙脉的搬迁,它从来不是在明朝建造的。有两个问题需要理解。昌平的这座山在明代以前被称为黄图山,在明代被选为皇陵后才改名为天寿山。所以所有关于天寿山与北京城关系的书籍,都是明朝以后的学者所附。忽必烈在选择都城选址的时候,有一个得力的参谋,刘,他迷信,当过和尚,懂道家理论,却不见他的风水龙脉之说。据一位历史专家说,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找到一份文件证明龙脉是在元朝建造大都城和紫禁城之前根据风水理论确定的。
有人曾将北京西北缺角、东南歪斜的现象,解读为风水学中的“西北天崩,东南地陷”。最近在另一本国家权威杂志的风水画册上,有教授根据风水理论将西北角称为“天隙”。所以,无论是北京城,还是桐梓河西北,故宫,都缺了一角。总之都是故意的。中国历史上哪个皇帝不信风水,为什么洛阳城西北多了一个角?南朝的建康城,北宋的东京城,唐代的长安城,元代的都城,元明清的宫城,都不缺西北角?元朝大部分地区都是非常典型的方方正正的都城,街道和胡同都有大小规定。凯尔·波洛在他的游记里明明记录了,但是为什么东直门和西直门就不能顺顺当当,笔直向前呢?非常重要的安定门大街,到了佛寺还得拐个弯。
-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