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和哪些词群好听?

押韵

诗韵

拼音shī

一个词的意思

用于形成诗歌等押韵循环的元音称为韵。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诗歌的和谐押韵。比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经完全讲究用韵了。诗300首《风吹周南·观螺》前四句:“观螺鸠在河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押韵的一个例子。“诗韵,广义上还包括韵,狭义上仅指格律诗所依据的韵书。现在一般指《切韵》与206韵合并得到的106韵的平水韵。声母不同但韵母相同的词,如甘、满、南、叹等,可以互相押韵,这些押韵的词放在同一个句子的末尾,形成该诗的韵。

基本解释

1.这首诗的押韵

2.这首诗所依据的韵书一般指的是平云水。

详细说明

1的韵。

唐·白居易诗,“继尚书之病,送遗,亦为赞赏。醉音先生以今之美传诗,以此文谢之”:“友情似郑大秦,诗不如玉。”

2.单词押韵的书。

中国古代最早的韵书之一是三国时期任伟·邓梨编的《声》,该书至今未流传。隋代陆发言于601年编纂的第一部综合韵书《切韵》也已失传。据考证,《切韵》的内容都体现在《广韵》中。《广韵》是最完整、最古老、最重要的韵书。完整详细地记录了中古时期(南北朝至宋末)的语言体系。今天的学者可以根据《广韵》知道中古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本情况。学者也以广韵为桥梁,推高古音(汉代以前的音),推及今音(现当代音)。因此,《广韵》是研究汉语语音史和当代汉语方言不可或缺的经典。

清代以后普遍使用平云水,四声***106韵。二十年来目睹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奇怪的情况:“我学会了用一卷诗韵说话,但能有效。”

风景如画的上海和清湖

解释

诗情画意,如画意境。指文学作品中蕴含的趣味。也意味着风景优美,发人深省。就像诗画中描写的意境一样,能给人美感。

人们喜欢用诗歌意象来描述中国园林的美。的确,在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中,园林艺术与其左右邻居——山水画和田园诗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山水画理论常用于景观布局、建筑与小品的布置、花木的种植。但意境的立意和风景题材的对联,往往是从风景田园诗中获得灵感的。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中国园林艺术的景观美往往散发出强烈的诗意。但也造成了对古代园林艺术理论研究的忽视,在造园中,古人往往随意借用一些诗画理论,长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甚至一些独创的理论也散见于一些文人的笔记和随笔中。直到明末,园林创作的理论研究才逐渐受到重视。纵观清代和近代一些造园家和理论家的研究总结,笔者将中国园林造园的基本手法归纳为四句话: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山水优先,二元结构,有法而无形,重在对比,借景为景,延伸空间。

第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的基地条件,有山有山,有水依水,充分把握自然风光之美为我所用,实际上就是在园林规划布局上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另一层含义是按照自然景观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景观,使园中的景观充满自然、天真的韵味。园林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或改造)景观之美,使之更集中、更精致、更便于观赏。祖国的山川是婉约的,尤其是那些前人评价过的传统景点,没有山没有水也很美。优美的自然风光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但造园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再现原作,而是以山川、河流、花木、建筑等景观元素,通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光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这就要求艺术家认真总结自然美的不同形式及其形成规律,作为其艺术创作的依据。

“活泼泼”是苏州留园西边跨溪的水阁,也是溪景的终点。一股清流从枫林中缓缓流出,你在那里消失,仿佛穿过亭子。水虽然停了,但还在动。流水,小亭台,青翠的山顶,充满了自然风光的活泼与生机,真是园林造景中人工造化的绝妙创意,用“活泼泼地”来标题也确实恰如其分。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诗中写道:“生气,活泼。活泼充满活力,精神外露,远离纸面。”以达到“虽是人为,却要让园林充满生机,自然地组织景观”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活泼泼地上”的场景,小楼置于以土为主、黄石环绕的假山、丘陵中,溪水曲折流出,枫树耸立于河两岸。如果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在这里小睡一会儿,你一定会觉得生活充实,精神焕发。

具体来说,园林艺术处理山川(即叠山理水)的规律是“山贵有脉,水贵有能,脉通则通,整个园林生动”。其实山有脉势,水有源流向,这是自然景观最普遍的规律。如果园中的山没有脉络地混成一堆,园中的水是被动的死水,那么即使亭台楼阁设计精巧,花草树木种类繁多,整个园林也不会生动。所以造园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山的方向,疏通园中的水源,让山川自然交融。如果园林建在自然山林中,那么就要根据自然山川的脉势来建,也就是明代季承所说的:“有高有洼,有曲有深,有悬有平,有坦坦荡荡,自有自然之趣”。如果园林建在平地上,也要“上耕下掘”,使整个园林根据景物的需要协调统一。

崔永山庄是苏州城外虎丘山的自然斜坡,依山势而逐级上升。园门朝南,十余道简易青石台阶引领游客进入绿树掩映的简易园门。门内有三间轩屋,建在山岗之上的古树中间。那是一片幽深的山中小楼的景色。离玄北不远,有一个突起的平台。平台上的亭子叫“温泉”,与玄武和一边陡峭的山坡形成一隅。是引导游客爬山的小楼,既增加了小花园前后的空间层次,又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处。亭的西、北两侧,镇山绝壁下堆着湖石假山,气势相连,中间种植夹竹桃、紫薇、白皮松、石榴等花木。园墙隐现在岩石和花丛中,并不显眼。公园内的景色与公园外的自然森林景色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机和情趣。等到天然岩石和人工步道微微叠起,来到主楼平台,就看到虎丘脚下一片葱郁的景色。抬头望去,是巍峨的虎丘塔。根据自然景观的脉络,人工建造的小花园与大景观相协调。崔永山庄为著名的虎丘风景增添了色彩,虎丘的古山塔也成为小花园不可或缺的借景。

“求运河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活水。”风景园林中山水的基本关系是“山因水而生,水随山转”。只有流动的水,才能给大山带来生机;只有具有生命力的水才能生动地反映出园林的景色。如果园中的水是一潭死水,就会腐烂变质,根本没有自然美。为此,季承在《园冶》中指出:造园初期,要“先究其源,泄其源,察其源水”自然景观的园林,只要引入自然水源,更容易获得活水。如杭州灵隐寺的冷泉,无锡吉昌园的二泉。在有地的园林中,泉水源头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场景,比如太原晋祠的难老泉,济南大明湖的趵突泉。在一些园林中,较大的水面被用作城市的调节水源和牲畜蓄水池,如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城市花园也应该清理水的道路,并进入自然河流。古代园林中的门桥、门亭都是为了控制外河、内水而设置的(如《红楼梦》)。在一些城市园林中,实在没有办法连通活的地表水,所以园丁们会因地制宜地在溪池的最深处打几口井,把园林中的地表水和地下的活水连通起来,保证水的生命力。这种方法常用于江南地下水位高的地区节水。

爱赏风景的苏东坡曾这样评价园中的建筑和植物景观。草木如名节,久而久之。“意思是只要有钱,露台楼马上就能建起来。但是,花园里的花草树木不是马上就能长出来的,需要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时间才能长出来。可见诗人对园林植物的重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如果花园里没有植物,它将变得死气沉沉。因此,花草树木是使景观生动可爱的必要因素。

园林植物的种植和景观一样,应该顺应自然。我国古代园林种植花木的原则是让其自然生长,不受人为约束。所以在古代的园林中,你几乎看不到西式园林中笔直的大道、修剪成几何形状的树木和非常对称规整的花坛,园中的植物几乎都是舒展的,生意盎然。它们经常杂交在一起,就像在山野一样。在古拙可以画出姿态的老树,以及可以随时变换的各种花果,如桃、李、海棠、柿子等果树,在园中相互辉映,为山野的风景增添了不少自然的味道。在苏州的一些城市园林中,人们还能领略到“老榆树傍岸,垂柳近水,幽树出”(拙政园中间的池上两岛)的野趣和“满树枫叶,桃柳荫”(园西小山丘)的城市森林景观。

植物配置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不求品种的珍贵和完整。山野乡村的一些常见树种,如榆树、刺槐、杨树、柳树和银杏,都是花园里的客人。是一些低等植物,比如石头上的苔藓,假山峰上缠绕如网的复石,石头脚下缝隙里生长的书和草,地面上生长的小灌木和箬竹,这些在花园里也随处可见。它们不仅增加了山景的自然趣味,还起到了“藏人”的作用,掩盖了斧凿留下的一些痕迹,是营造自然生动的园林景观的好帮手。

第二,景观导向,二元结构

园林艺术是最终的产物和立体的景观形象,毫无疑问,山水、林泉等自然风光是其主要部分。虽然有些城市的小院落看似全被建筑包围,但在这些小场景中,建筑似乎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其实不然。此时,建筑中的走廊、亭台楼阁大多是一种背景,只起到陪衬的作用。人们观看的主要对象是走廊墙壁前的石峰和花草树木。有了他们,这个建筑空间就可以称之为庭院。因此,园林创作的第一步是塑造景观。

北京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作,也是世界园林史上的杰作。其景物特征是“因水而景借西山”,说明真正的山只是作为远景从园中借来的,主要景物仍来自人工营造的景观地形。修建圆明园时,雍正帝用16座建筑总结了塑造景观的经验:“因高而深,近山近水,相适而成亭”。16这几个字的概括,赢得了“因地制宜,自然”的要旨,说明大型皇家园林的建造,也是以山川深浅为依据,使山川相邻。这种人工塑造的高低错落的景观,就是园林景观的骨架。没有景观骨架,西山脚下的平原就没有什么观赏价值。圆明园的景色之所以会让中外游客惊叹,是因为园艺师们应用了传统的造园手法,在平地上挖掘湖、海、溪,堆砌出了一望无际的假山。在此基础上,他们在适当的位置布置了亭台楼阁等建筑,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景色。有个法国神父,叫智诚,曾经是清廷如意阁的画家,非常欣赏圆明园的景观。他认为地貌的高低和变化取决于这一地形。“人工堆砌的七八米到几十米高的山丘,形成了无数的小山谷。山谷中有河流和池塘,各种建筑与花坛和流动的泉水形成了一个可爱的整体...过了亭子,钻进山洞,又是一个山谷,地形和建筑与前一个完全不同。”

大花园如此,小花园也如此。苏州环秀山庄是一个只有一亩地的小花园,得益于清代著名园丁葛的高超技艺。在这有限的面积内,塑造了以假山为主,溪流为辅的高低起伏的地形,使小花园显得古朴自然。主峰在董驰,有两座山峰。前面的山峰突出在水面上,虽然不高,但却是一块气势磅礴的巨石。是一座极其叠叠的崖顶,山中有洞。后峰稍矮,两峰之间有山沟悬崖,其间有几株古树,景色阴森。除了这两个高峰,环卫周围还有几个小高峰。整个假山由湖石砌成,层次分明。山峰和石壁微微向西南倾斜,湖石的纹理给人的感觉就像一座真正的山。后山在溪西北,水是石壁崖。石壁与前山的距离只有1米,形成了一条深约5米的峡谷,加强了山形的严谨。山有脉,水有动,水分山,水穿山,山因水而活,水绕山而转,使近在咫尺的小园景观呈现出充沛的生命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

可见,在园林的整体布局中,景观地形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风景是否自然天真,是否有野趣,是否有曲折,是否有无穷的意味,都与此直接相关。

但地形塑造和景观布局只是造园的第一个结构层次,只能造景观,不能组织游览。欣赏园林艺术不同于欣赏山水画。山水画是对山川的平面表现。人们只需要面对它,看一看,而参观花园必须遵循游览路线,进入艺术品才能欣赏。如果只有一层结构,没有道路桥梁,没有设计好的游览路线,我们只能像看大盆景一样“看”森林,更不用说在花园里读书、娱乐、游玩、生活等日常活动了。为了使园林真正满足观光和生活的功能,需要在景观结构的骨架上增加路、桥、廊、厅、亭、台。这一层结构,一方面是组织游览路线和引导人们欣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完成”第一层景观结构。大象园里的亭台楼阁当然是人们欣赏风景、休息生活不可或缺的地方,其轻盈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点缀在岩石和树木之间,确实能给景色增添几分韵味。因此,只有增加二层结构,组织游览,设置各种活动的观赏点,并与景观结构融为一体,才能完善园林艺术。

苏州环秀山庄险峻险峻,但如果没有进山通道,景区内没有亭台楼阁,这半亩假山就成了巨大的岩石盆景,艺术魅力大打折扣。其实,环秀假山之所以受到中外造园者的重视,与下游道路的妥善安排和巧妙的建筑布局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在风景园林师陈从周的《苏州环秀山庄》一文中有详细的描述:“主山位于园东,后侧为水所环绕。池西北角有一浮亭,面向薛飞泉,名为温泉。从亭子西南穿过三曲桥进入崖道,弯入山谷,有一条小溪从西北方向过来,穿过崖谷。穿过山洞的天窗,钟乳石垂下,踏石,踏路,过石梁,谷中有人守,影中有人遮。而一桥跨,欲飞而敛,飞雪泉与石壁,若隐若现如屏风,即所谓园丁之“景”。沿着山顶,到达主峰,穿过山洞,穿过飞桥。至于后山,枕山有亭,半潭秋水一井,边泉出。山路越来越低,峰石错,补秋舟。东、西门称为“宁清”和“瑶碧”,足以概括整个公园的景色。西边是薛飞泉的石墙,溪中有踏脚石,险象环生,巧夺天工。”

假山绝壁、溶洞、山谷、飞泉、险路、危桥、绝壁、石室等。,没有个人旅游是享受不到的。这座占地半亩的小假山,60多米的山道,盘旋起伏,蜿蜒曲折,把山川的精华全部串在一起,让假山的玲珑剔透、千变万化之美尽收眼底。再加上亭、屋、榭、船等建筑,两个结构层次在这个小花园里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北京北海公园的琼花岛和白塔山是受欢迎的园林风景。它的美还在于景观和建筑两个结构层面的相互衬托和相互辉映。在塔山山脚下,有许多石碑,其中一块是清乾隆皇帝刻的“塔山以西”。上面有这样一段话:“房有其利,山有其曲折,水有其波。所以,水无波折不会清,山无波折不会灵,房无争不会情。但是,房间不能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故因山之故,其趣常善。”这个对风景园林的总结很有见地。讲述了地形与建筑结合的一般规律,相互依托,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北京西城区府城门内大街北的妙应寺白塔比北海白塔(中国现存最大的元代喇嘛庙)高得多,但看起来远不如北海白塔突出美观。关键原因是没有起伏的山脉可以依靠,没有优美的园林环境可以匹配。试想,如果琼花岛没有地形变化丰富的山林为各种园林建筑提供基地,那么山上高耸的秀塔,北面的半圆形长廊和水榭,峰顶上栖息的亭台楼阁,以及沿地形起伏的云壁,就如同海市蜃楼,缺乏存在的基础。同样的,琼花岛,如果没有这些建筑的装饰,只是一个普通的岛和水中的山,也会有如此大的名气。

来源

宋·周觅诗《清平乐·于恒·丘挺忆》:“诗情画意,只在栏杆外,雨露低微,露天清爽,一片吴山过水面。”

简介

作为一个著名的作家,他擅长创作诗歌、短篇小说等。他担任过很多网站的主编,出版过诗集,就像一盘玉石里灌注了大大小小的珍珠。我创办了流浪文远原创文学网。

参考数据

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