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门简介

应天门,隋唐洛阳城中轴线建筑群上著名的“七天建筑”之一,又称“天门”,是隋唐洛阳城魏紫宫的南门。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隋朝称“天门”。神龙元年(705)改为应天门,后改名五峰塔。五代北宋以后,称为五凤楼。应天门是当时朝廷举行重要国事庆典和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如果有郑源、冬至日、陈乐等重要庆典,宴会、赦罪、辞旧换新、各国朝贡使节、四国宾客,皇帝都会参加仪式。唐高宗下诏释放百济王富玉、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任驻唐使节,都是在应天门城楼上举行的,功能与现在的京武门差不多。应天门是一个巨大的“门”字形建筑群,由门楼、城垛、东、西建筑及其回廊组成。应天门上有两观,上书“紫显微”,左右关节由回廊相连,犹如空中楼阁。城门东西宽130余米,比北京故宫午门还大。其中,两边的高度为120英尺。按照唐代1尺29.4厘米计算,这座雄伟的塔在今天差不多有12、13层楼高,甚至比北京天安门还高。洛阳魏紫宫的迎天门有两个方向三个出口,两边六个出口。主席台上有两个观景台,这是古都宫城正门的最高礼仪。“二观”1和“天朝三皇”是中国古代礼仪最高的都城。是古代帝王享受的最高礼仪。应天门是隋唐时期发掘的第一座宫城门遗址。这种建筑形式对北宋都城冯丹门和明清紫禁城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