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书节晒书的历史

“历代书籍在秦比隋唐更为丰富”(《宋史·文艺》,中华书局l977)。虽然隋唐藏书在宋以前已经很丰富,但是官方印刷书籍在史料中却很少见。掌管国家书籍一直是秘书省的责任。唐朝至武则天,“广斋元年九月五日,秘书省改为林泰”(《唐·姚辉秘书省》,文渊阁四库全书)。从现存史料可以看出,官方重视书籍印刷的时代始于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是“书曝会”。但曝书会是根据林泰的故事(宋辰君《南宋亭记》卷六《文远亭全集》)召开的,由此来看,唐代应该有曝书。

宋代书曝会的情况,宋人笔记中已有记载。宋材挂毯《铁尾山丛谈》卷1说:“大臣年轻时必有会,号为书曝会。侍从皆聚,职位即爵位。在元丰,是一位中国书法家,他的叔叔文是一位教师。清左班在时,文说亭子里会露出书来,又不是朝廷严。他愿意把他的兄弟作为第二次,所以他坐了鲁公的座位。都是后来的事了,世人骄傲。”(文远葛斯Ku全书本)据洪迈《南宋容斋四记》、《Kelvin Chen南宋亭记》、《易茗续南宋亭记》记载,在宋高宗绍兴、惜春宋孝宗、宋宁宗清远等地,都有“揭书”等文化活动。总的来说,宋代的图书曝光会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主管图书的秘书省主持,临安政府具体承办。二、图书曝光会的时间多在73年7月5、6日。但是,真正晒书的时间有时会拖得很久。如绍兴十四年五月七日,秘书张炎建议:“本省人夏天曝书,五月一日起,七月一日止。”长达两个月之久。第三,每年都有专项拨款,300到1000不等。第四,参与者有身份限制,但一般不完全一样。如绍兴十三年(1143),侍从、谏官、义官、前库岗、后岗都要去;惜春五年(1178)n,要求48人参加会议,如侍从,赐家,在台上谏,说是官职之上,前职,后职,后职。惜春十一年,有侍从、台谏员、两省官员、前图书馆官坐在一起。第五,要把参加人员的名单刻出来留作纪念。由“二步移署,置碑刊于参者职衔”,在刺史省府设“拜亭候移处。”会有金色的椅子、桌子和绿色的布窗帘。后来通路上有通史所,内有16、17、29、30年绍兴的曝书会,九年大道以丞相齐国公组玉玺题字为标志(南宋馆记各省宅)。第六,在会议期间,将有一个葡萄酒和食物的宴会和奖励。比如全国朝代有四大儒馆,唐代还有:赵文馆、史馆、集贤书院、秘阁。.....看清楚地面,没有名人能去任何地方...要崇宁,要政,要宣传,大臣子弟成亲,这在钱谷的文俗官员中是过分的,文人已经不值钱了。但除此位外,凡去图书馆拜亭者,必有盛筵,请三亭者必有酒席,秋书宴皆有座次”(宋《容斋四卷·第一、三亭秘阁》,上海古籍出版社。190,618-619页)。绍兴二十九年,六月书曝会是“上午吃五品,下午吃茶果,晚上吃七品”。发放《太平广记》1本,《春秋左传》1本,《秘阁》、《石渠》2块。第七,需要曝光的东西很多,涉及图片、古董、秦妍石等。大致情况是这样的:“这是一天,你摆一个八仙桌,列出御书和图。东墙第一行古董,二三行图画,四行名人墨迹,西墙也是如此;东南墙镶有祖传御书,西南墙也是。皇家屏风后面有一架古色古香的钢琴和砚台。路上有图,山上有图,大厅有图,后廊有图,法庭有图。打开经史子集,继续搜库,分人观看。“从南宋比北宋有更多的相关史料来看,南宋似乎比北宋更重视印刷书籍。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是南宋都城杭州地处东南,湿气很重。印刷书籍一直是当地的习惯性活动,官方也是如此。

宋朝是这样,元朝也是这样。如元代王士典所写的《秘书记》中就有相关记载:“元十五年(1278),五月十一日,秘书拍照:监应书画等。,应由官方适时监控,并对儿子(子)进行仔细检查和暴露,以免被虫蛀。根据回信,他将去北台湾。(文远葛斯Ku全书版)

明代,官书管理松懈。弘治、郑德时期,皇家藏书已达到“无人过问,渐失”的状态。对此,清代学者朱彝尊曾指出:“考唐宋元藏书,及时献书、藏书、查书、揭书,极为谨慎。明代大臣百万,一官守责经。每个人都出生了,而我不知道如何去爱...一百年过去了,没有一本书写完。到万历初三...学校留下了遗产,但只留下了地方志,典籍失传了...知道的人只能叹息叹息。”其实明代很多有识之士都注意到了这种严重的现象,并提出了藏书整理的建议。比如大学生秋蓉为了保存书籍,多次呼吁恢复宋仲夏曝书案。秋蓉的建议无疑是个好建议,明孝宗也同意了,可惜最后没有付诸实施。这恐怕也是导致明代书籍流失的因素之一。

清朝的首都盛京(今沈阳)是入关前建的。入关迁都北京后,作为首都的盛京仍保留了大量典籍,烘制也有一定程度的运用:“盛京内务府尊收教规、文书二百余年,并一直反复增加。.....精典阁上层供奉九代圣容,有九个盒子;《快乐地图》一共有四盒,是每年春秋两季陪京的大臣挂的。”(清中圻《皇朝琐议录》卷四《中国与野史集成续编》卷二十七巴蜀书局2000年版第363页)文远馆是明清时期政府重要的藏书场所,其中对图书的管理较为完善。在清朝,任命文远亭,这大致相当于上一代的秘书省。其中文远阁掌管内阁,* * *满汉共六人,负责具体事务:“掌管典守编,轮流与校直。”春秋书曝光的地方,导演会领导管理。”(《历代官宦表》卷二十五《文远葛斯Ku全书全集》)清初政府藏书制度健全,管理到位,为当时图书编纂的兴盛带来了非常好的前提条件。

清代中期及以后,文远馆的藏书管理大不如前。虽然印书制度依然存在,但印书之日往往也是书籍被盗之时。“清初的五英寺版书籍精美绝伦。印版存放在寺庙旁边的空房子里,长年累月不经常印,被偷卖了无数次。.....文远馆一年中有一次在太阳下度过十多天。光棍直子不亲自监护,也不委托他伺候,所以每次晒的时候,他都会去偷。也有光棍自己偷,但偷的书都是零。如果大部分都是几十的话,就偷不到了。究其弊,皆以国为私疾。这对人民和私人官员是不公平的。不知道是不是官方流传不确定,民间都是没动过的原住民。东西方博物馆的藏品都由地方绅士管理,不在官员手里,所以永久保存”(坐老人《武英堂劫版》,清代野史卷,巴蜀书局,1988,102页)。原本靠印书维持的善本,被一些“以国为私利”的官员、光棍盗走,会导致书籍流失。从这个角度来说,印书有利有弊,根源不在于印书的制度,而在于印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