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和唐朝都是先封王后灭王。怎么让人感觉不一样?
王是中国古代一个伟大的群体。在秦始皇之前,自称为王的人都是地位高、权力大的人,很多王其实都是皇帝(后来的皇帝)。秦始皇称帝取消分封制后,王地位降低,成为仅次于皇帝的第二号人物。到了汉朝刘邦的时候,为了统一天下,分封了很多不同的国王。结果刘邦分封的异国君几乎都没有好下场。从汉代以后的封建王朝,异姓王比较少。
到隋末唐初,李渊父子为了建立和巩固新兴的唐朝政权,分封了一大批同姓异姓的国王。李渊父子分封的异姓王,主要是一些地方实力派人物独立出来的或有一定影响的,有的封为王,有的封为郡王,统称为异姓王。唐初是迫于全国的政治形势才做出的决定。
在汉朝,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一些不同姓氏的诸侯,也有一些不同姓氏的君王最终被皇帝消灭。但是汉朝的感觉是很可耻的,是典型的杀驴,而到了唐朝,人们觉得凡是被消灭的异姓诸侯,似乎都值得杀。为什么同样是只能* * *苦,不能享受的待遇,却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
汉初,刘邦分封了韩信、彭越、英布、张耳、臧茶、吴锐、韩王信七个不同姓氏的王子。其中,韩信和彭越被刘邦杀死,英布、臧茶和韩王信在叛乱中被杀,还有一些人病死。唐初有六个不同姓氏的王子,分别是:凉王李贵;鄢郡王罗毅;杜,楚王(吴王)(曾是唐朝继李渊、李、之后的第四人);彭山郡王刘吉臻;北平郡王高开道;还有定襄郡王胡大恩。其中,“王曦梁李贵、燕王军罗毅、彭山王军刘吉臻、北平高俊凯道”在叛乱中被杀,“丁向君王胡大恩”在战乱中被杀,“王楚(王武)杜伏威”受委屈,突发疾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