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洛阳在哪里?
天津桥是隋唐时期洛阳城南北交通的枢纽。据说就在今天洛阳桥东边不远处。民国时期,附近建了一个亭子,立在洛河中央。近年来,在洛阳桥以西100米的洛河河床中发现了桥基遗址,这是隋唐天津桥的真实遗址。
天津桥建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为浮桥。古人赞洛水为“天汉”,即天河(银河),洛阳为天帝居所,天津为天河渡口,故名“天津桥”。隋末,天津桥被李密叛军烧毁。初唐时,在原址上重修,改为石桥,仍叫天津桥,又称洛阳桥。天津桥北面对应皇城的正门,南面与隋唐洛阳城的主干道丁丁门街相连。桥上有四角亭阁、栏杆、守望柱,两端有餐馆、市场,行人、马匹熙熙攘攘,络绎不绝。黎明时分,走在桥上,可以看到一弯新月挂在天空,向波光粼粼的河水鞠躬,偶尔还会有洪亮悠扬的钟声,被称为洛阳八景之一的“天津小月”。可惜从宋朝开始,战乱不断,大部分建筑被毁,天津桥也未能幸免。
白居易天津大桥
金桥在斗亭西东北,身临其境,令人神往。
晚生菩像,面庞波浪春光。
柳条在风中蜷曲,草缕在雨中被切断。
举报前任喝酒少,就怕黄雀不鸣。
天津的小月是洛阳八景之一。
天津桥始建于隋朝第三年。它原本是一座浮桥,是洛阳南北交通的枢纽。唐代改为石桥,又称洛阳桥。在北部,它对应于皇城的南门,在南部,它与丁丁门街相连。桥上有四角亭阁、栏杆和守望柱,两端有餐馆和市场,行人和马匹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天亮了,走在桥上,可以看到一弯新月挂在天上,低头顺流而下,波光粼粼,偶尔还有响亮悠扬的钟声。难怪唐代诗人李写道:“马声外,人摇绿浪”,真是如画。清雅幽静的意境使“天津晓月”成为一道著名的风景。天津萧月一直被誉为洛阳八景之一,所以唐宋时期很多诗人都唱过天津萧月的诗。可惜从宋朝开始,战乱不断,大部分建筑被毁,天津桥也未能幸免。民国时期,附近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亭,矗立在洛河中央。回来后又在亭子西边多建了两座桥,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