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圣人和儒艮庙是什么关系?
杜甫7岁开始学诗,15岁时他的诗引起了洛阳名士的关注。杜甫20岁开始漫游吴越,五年后回洛阳升官,但没有中榜,后又漫游齐、赵。
后来,他在洛阳遇到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他们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又遇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梁、宋同行。
之后,李白和杜甫一起去了周琦。分手后,他们在东路相遇,又分开了。这是“诗仙”和“诗圣”最后一次见面。杜甫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王岳、曹虎马诗、李白等。
杜甫30岁后,先在长安赶考,过着“早上富,晚上肥,处处苦”的生活。最后得到了曹佑威领政府参军的职位。
在此期间,他写了《车店》、《两为道》等诗歌,批评时政,讽刺权贵。其中,他的《从北京到丰县,唱五百字》一诗尤为著名,这标志着他在长安度过了10年的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751年正月,唐玄宗连续举行三次祭典。杜甫借此机会写了三首《赠赋》,是唐玄宗在集贤书院所作,但没有得到重用。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潼关失陷。杜甫把家安在延安富县,只身前往唐肃宗。途中被安史之乱俘获,押往长安。
面对混乱的长安,他听到了官军连连败退的消息,写下了《月夜》、《春望》、《爱江头》等诗篇。
后来杜甫逃到陕西凤翔。当时有一位很有学问的室家具,唐肃宗想向他讨债,因为他不切实际地用春秋法打败了叛军战争。
杜甫在做左翼拾遗。他写方毅无罪,肃宗大怒。杜甫被贬入化州从军。后来杜甫把自己的见闻和经历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他的不朽之作,即“三吏”:石昊官、新安官、潼关官,“三别”:新婚、辞旧、无家。
48岁时,杜甫弃官潜逃,携家带口,最后到了成都,在那里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后来因为蜀中军阀混战,漂泊到子洲、朗州、成都等地。
杜甫在西南漂泊的10年间,写下了《《春夜喜雨》》、《秋风破草堂》、《书香》、《皇军收复黄河两岸》、《登高望岳》等一大批名篇佳作。
最著名的一首诗是:
安得有成千上万的豪宅,这让世界上所有的穷人都很开心。
而“爬”在:
一望无际的树簌簌落下树叶,长江不可预料地在奔腾翻滚。
这是一首永恒的绝唱。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所以他更多的是忧国忧民,同情百姓的艰难生活。他的诗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擅长古风和律诗,风格多样,但以沉郁为主。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系,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他是新乐府诗风的开创者。他的乐府诗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杜甫一生写了65,438+0,500多首诗,其中大部分属于写实风格,很多都是流传千古的名作,《杜工部集》代代相传。
唐朝末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人们在他居住的少陵塬附近,即长安城东,修建了一座祠堂,史称“儒艮庙”。北临少陵平原,南临樊川,花草繁茂,环境幽雅,成为文人墨客朝拜之地。
据相关记载,当时儒艮庙有一门两厅,各由三根柱子组成。在大厅的东西两侧,有两条类似大厅的走廊,形成了一个四边形。在门、大厅和卧室周围,有一整圈墙。在墙边,种上了垂柳和果树。
明清很多文人墨客都来这里凭吊、吟诗。后来,儒艮寺在清代重建,寺内大殿保存完好,陈列着许多明清时期的石碑。树木郁郁葱葱,儒艮寺隐现其间,既高耸又明亮。
重建的儒艮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山门为仿唐代砖木结构,深3米,高6.7米,宽4.3米。在杜公祠堂的中央有三个大殿。厅内坛上有一尊杜甫泥塑像,高约2米。他面容消瘦苍老,愁容满面,真实地表现了诗人“穷年忧李渊,肠中叹热”的心境。
寺内最珍贵的作品是公元750年杜甫书写的《南山寺》石碑拓本,这是杜甫留下的唯一的墨宝。
儒艮庙东西两侧有三个厢房,都是典型的仿唐代砖木结构。墙上挂着唐代杜甫传记、杜甫年谱、杜甫足迹、杜甫谱系表、杜甫长安之旅,以及根据杜甫诗歌、明清各版本杜甫诗歌、唐代名家诗集绘制的“三史”、“三别”图。
此外,还有一个清代雕刻的杜甫画像碑。画像有杜甫半身像,轮廓清晰,线条生动。儒艮庙院内有五个大型水泥花坛,院内有腊梅、羊蹄甲、紫薇等名贵花木。
在正殿里,杜甫的塑像旁边,有一幅非常醒目的万的对联:
落笔惊风雨,诗泣鬼神。
儒艮庙后面的院子里古柏密布,排列得庄严肃穆。右院有一座旁边牛头寺留下的唐代古塔,铜枝铁爪,造型奇特,姿态如黑龙翱翔。前院有几簇稍高稍密的灌木,枝叶繁茂,遮住了偌大的庭院,摇曳的树影,啁啾的鸟鸣,更是美不胜收。
杜甫堂右后有一口古井,深不可测。一边是小碑林区,共6块,最早刻于1026,分别记录了杜公庙建立以来的几次大的修缮。其中最矮最不壮观的第二块石碑叫“护法”,在旁边的牛头寺碑外。
儒艮庙曾是“长安南第一景”,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