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
“元宵节”
元宵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宵夜又叫元宵、元宵。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结束。这一夜,明月高挂,人们欢聚一堂,吃着热腾腾、香甜可口的元宵,出门在外,将中华民族的“狂欢”推向了最后的高潮。彩灯,烟花,猜灯谜,社火,迎月,踩桥...绚烂的灯光映衬着浅蓝色的冷雪,呼应着一年中难得的轻松笑声...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它的神话传说一样,往往众说纷纭,很难追根溯源,但元宵节是一个难得的清晰发展脉络。
西汉初,周波“诸吕之乱”被平定后,文帝即位。他对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印象深刻,将平定“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日子。正月是一月,古人把夜晚称为“宵”,于是中国皇帝把这种命运命名为“元宵节”。但是,当时并没有开灯观灯的习俗。
到汉武帝时,“太乙神”的祭祀活动也定在正月十五(大量继承楚文化的汉朝视太乙神为主宰宇宙的神),加深了这一节日的隆重气氛。当司马迁创立“太初历法”时,元宵节已经被确定为一个重大节日。
东汉汉武帝时,蔡澄从印度获得佛教。明帝颁布法令,在元宵节点灯笼,不仅在宫殿、寺院“点灯笼示佛”,还让全民挂灯笼——这就是灯笼的由来,也是元宵节的佛教文化背景。
在唐代,道教被视为国教。根据道教的三元理论,上元、中元和分别对应天官(尧)、帝官(舜)和水官(禹)的生日。为了庆祝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天王魏紫大帝”的诞生,元宵节被命名为上元节。从那时起,元宵节就成为一个具有佛教和道教特色的民间节日。点灯笼、放烟花、吃元宵等节日习俗逐渐固定下来。
二、节日习俗
“东风夜千树,风吹落,繁星如雨。宝马雕车满香,凤笛动,玉壶转,鱼龙舞通宵。”
——辛弃疾《玉案元Xi》
元宵节的节日习俗很有特色。节日和习俗活动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延伸和扩大。就节日的长度而言,汉代只有一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明朝,灯会从初八一直亮到正月十七晚上。整整十天,和春节连在一起。白天是城市,很热闹;晚上点着灯很壮观。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灯光,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到了清朝,满人入主中原,朝廷不再举办灯会,但民间灯会依然壮观。日期被缩短为五天,并持续至今。还有舞龙、舞狮、旱船、踩高跷、秧歌等“百戏”。
说到节日习俗,我想多说两句: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各种各样的节日,无论其本身的背景如何,往往只会在后世,尤其是在清朝,沉淀出兴奋和庆祝。这大概是从中国文化的逐渐衰落开始的。失去了风度,多了一点世俗的笑声,少了一点历史的浪漫...让我们仔细回顾一下历代这个节日的常见习俗:
1.为祖先祈祷
这些神的一个主要职责就是保佑,无论是汉代的元宵节祭祀的太乙神,还是唐代的元朝祝寿的天官。后来太乙神逐渐被忽视。随着道教的发展,清晨祈福祭祀天官皇帝的民俗盛行。在我们的传统习俗中,节日也是祭祖的日子。正月十五,元宵煮好后,在祖宗牌位前摆上一碗,然后一家人团聚,品尝香甜的元宵。
2.吃元宵。
元宵节,唐代称狱丸(清代于所言)。在宋代,它被称为紫苑(也叫紫苑)。因为元宵节做饭,后来叫元宵,现在也叫汤圆。它是用糯米粉裹上甜的或咸的馅,在沸水中煮制而成的。也有不馅的,比如今天的酒酿饺子。宋代朱的诗《紫苑》有一段生动的味道:“淡圆胜于鸡头肉,奶油胜于蟹眼汤。纵使无处谈情说爱,已失汤饼试贺郎。”有一个关于元宵的故事:明朝崇祯皇帝传话要买元宵,然后他负责监管粮食。崇祯问多少钱,答道:“总是钱。”崇祯做太子的时候喜欢逛市场,对市场价格很清楚。然而他脾气温和,只笑着说:“我在旧金山的时候,花了三十便士买了一只碗。现在一致吗?”还是让管事收一贯的钱,餐厅的主管紧张了好几天。
今天的元宵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坚果、枣泥等。,或汤中煮或油炸,烹饪方法很多。无论是叫“紫苑”、“汤圆”还是“元宵”,这些名字都和“团圆”相似,都是团圆的意思,象征着家人团聚、和谐、幸福。
回复时间:2006-65438
Xi山秦矿
287名粉丝
12号楼
3.灯笼。
中国人疑星陨落后,楼如悬月。
——鲁·《十五夜观灯》
元宵节习俗始于东汉,盛于唐代,宋代达到顶峰。从腊月末到正月初,民间一直有各种五颜六色的灯笼,称为“灯笼市场”。后世亦步亦趋。一般来说,从13号开始叫“点灯”,14号叫“试灯”,15号叫“主灯”,17号叫“停车灯”,也叫“残灯”、“停车灯”。第14、15、16天分别是神灯、人灯、鬼灯。在古代,元宵节也是皇室和人民庆祝的节日。唐玄宗在长安的灯笼市场非常大,有五万个灯笼和各种各样的图案。巨大的灯楼,20个房间宽,150英尺高,金光耀眼。
灯的种类很多,古籍中提到的令人目不暇接。人物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光妓女、刘海打蛤蟆等。花草有种子、葡萄、杨梅、柿子、橘子等。鸟类和昆虫包括鹿、鹤、鱼、虾和马。
花市灯火如昼,照亮了古代文人不知多少笔墨。唐代诗人陆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写:“汉朝的星星落下来,好像一轮月亮挂在地上。”唐代诗人崔晔说:“玉漏铜锅不急,铁门终夜锁;谁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香?”董和俞懿正的《京师风光简介》。春节”:“八号到十八号,我们在东华门外集合,叫元宵节。富人和穷人互相交易。"宋注诗《元夜》:"十里春色浓,万家灯火夜明。《宋新戚姬诗》玉匣。元熙》云:“东风夜千树开,繁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凤笛动,玉壶转,鱼龙舞通宵。"
“猜灯谜”是源于元宵节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代。一开始大概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上,贴在五颜六色的灯笼上。南宋时,都城临安每到元宵节都会做灯谜,猜灯谜的人很多,于是这个习俗就流传下来了。
关于元宵节的民间传说也充满了美好的事物,所以你不妨在优雅和粗俗中欣赏它们:
首先,据说杨迪皇帝沉迷于性,想娶他的妹妹。除非正月十五出现满天星的奇迹,否则妹妹是嫁不出去的。杨迪皇帝命令首都周围的人在15日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点灯,不服从命令的人将被斩首。15号晚上,姐姐上楼,看到到处都是灯。她误以为星星真的落地了,就投河自尽了。为了纪念这个不甘受辱的女人,民间在正月十五点灯;
其次,据说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当时有个叫元宵的宫女,过了正月就在家思念父母姐妹,宫中严禁。她怎么能出去见面呢?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同情宫女,所以他把她们设计得完美无缺。他先是散布谣言,说火神要派人烧长安,城中宫殿一片恐慌。后来向武帝献计,十五夜朝廷人员全部外出避灾。城里的街道和庭院门上挂着红色的灯,就像城里的火一样,目的是为了欺骗在天上监视和监视的火神。汉武帝答应,宫女们在元宵的时候会趁机和家人见面。从那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会点灯。
也有传说认为元宵节起源于“守火”等民间农耕习惯。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就要来了,全国各地的农民都忙着备耕。一些地区的农民当晚就去地里捡拾枯枝和杂草,放火烧灭害虫。
远离所有疾病
京城灯火满春,人人同季。大妈总是领着小姑子,鼓励她好好打扮,远离一切疾病。
——明天,用“与百病同行”
有些地方元宵节还有“走万病”的习俗,也叫“烤万病”、“铺万病”、“走桥”、“摸灯”。大多数参与者是女性。他们穿着白色的丝绸衣服,成群结队或靠墙行走,或过桥,走在郊区,为的是赶走疾病和灾难。走在前面,捧香开道,其他女子跟在后面,同速过桥,这叫“应”。据说过桥的人可以保持腰腿一年无病,健康长寿。过了桥,女人们还要去城门洞摸城门上的铜钉,称之为“适合男人”,生男孩。
明代的刘东、宇易在《帝都风光简介》中说:“八日至十八日.....女人穿白绸衫,夜行,说是没腰没腿,就走在桥上。”这种习俗也传到了清朝。清古鲁《贾青陆正月走三桥》:“元上,女子夜行避疾。要过三座桥,也就是走三座桥。”
5.祭祀蚕神
正月十五,民间有祭祀蚕神的习俗。《荆楚纪年》记载,正月十五人们煮粥为蚕神祈福,粥上盖肉,登门念祭词为蚕神献粥。一些研究者认为元宵起源于煮茧和祭祀蚕神。
回复时间:2006-65438
Xi山秦矿
287名粉丝
13号楼
6英姿谷
人们在农历新年前夕问候子姑女神,预测即将到来的蚕事,并询问其他好事或坏事。子固是民间传说中善良可怜的女孩。正月十五,子固穷死。人们同情她,怀念她,有的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子姑”的习俗。每天晚上,人们用稻草、布头等绑上真人大小的紫色大妈画像。女人们已经站在子谷经常工作的厕所、猪圈、厨房旁迎接她,像姐妹一样握着她的手,对她说着甜言蜜语,流着泪安慰她。场面十分生动,反映了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朴素感情。
第三,元宵节的女性情怀
去年一月,花市灯火辉煌;
月亮升到柳树上,黄昏时他和我幽会。
今年一月,月和灯还在。
再也见不到去年的老朋友,眼泪的泪水都湿透了衣服。
——朱的《人生棋谱》
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延续了春节的热闹和喜庆,却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除夕的烟花和元宵节的灯笼——鞭炮的庆祝多少有些阳刚之气,而灯笼和蜡烛的庆祝则充满了阴柔之情。昏暗的灯光,如流动的街道,灯光和鲜花,酒和诗歌...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说再见,还有一丝淡淡的伤感。
在元宵节的晚上,城市和农村都装饰着灯笼和灯笼,在灯笼上猜灯谜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活动。那时,无论皇室、普通百姓、贵妇,都可以打破常规,遵循习俗。做灯笼来享受,旅游,玩乐。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日子,女士们可以一起出去玩。不熟的姑娘们,给她们带来的只会是埋藏在心底的美好回忆,有的却是刻骨铭心的爱情,甚至还有她们腰带渐宽,人高气爽的故事...在那些灯光昏暗的街角,不知有多少让人落泪的生活场景。《李京记》中,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相遇,一见钟情。南朝陈国的乐昌公主和她的丈夫徐德言在第二回吃夜宵。《春灯谜》中,于与英娘相约元宵节...以及辛弃疾那句“蓦然回首,人在一片昏黄”的意境——元熙五光十色的灯火和喧嚣顿时烟消云散。朱的《人生棋谱》的悲凉,至今仍萦绕近千年:“去年一月,花市灯火如昼;月亮升到柳树上,黄昏时他和我幽会。今年一月,月和灯还在。去年未见,泪湿春衫袖。”……
与大多数人的想象相反,与春节喜庆的红色相比,元宵节在宋代其实是一种雪白的颜色——这与我们通常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点不同。其实古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所有的庆典最后都是流行的。宋代节日依旧是白色的——宋·周觅的《武林旧事》。《元夕》说:“在元夕节,妇女穿珍珠,飞蛾,玉梅,雪柳.....而且衣服还是白色的,适合遮月亮。”。
玉梅、雪柳、灯球、飞蛾等。是宋代以来妇女在元宵节佩戴的首饰。大部分都是白丝或者白绫做的,大街小巷都会有卖的。这种习俗延续到宋代以后。宋代李太后写《女冠子》一词:“凡东来西去,买玉梅,慢慢香。”宋梦圆《中国的东京梦》。正月十六”:“城里人卖玉梅、蛾子、雪柳、菩提叶。”宋新戚姬的诗《玉匣》。《元西》云:“飞蛾儿雪柳是金缕,笑语幽幽。”宋·范成大《菩萨蛮》诗曰:“留一缕金流光,飞蛾傍观。”
玉梅、雪柳以白丝或绢为材料,玉梅视为梅花。雪柳是柳的形状,插在发髻里作为装饰;“夜蛾科”和“飞蛾”都是“聒噪的飞蛾”和“聒噪的大雁”。飞蛾的形状稍微复杂一些。花通常用竹条、丝绸等制成;另外,把纸剪成蝴蝶和飞蛾的形状,粘在细细的竹条上,贴在花的周围。使用时,将它们插在发髻上。微风一吹,走路都摇花,影响竹子。花旁的蝴蝶微微颤抖,就像绕着花飞一样。与玉梅、雪柳相比,这种点缀是动态的。
第四,上元节复兴的现实构想
“谁能在月球上无所事事?哪里闻得到灯光?”农历除夕和大年三十最大的区别是民众对公共节日的参与。除夕的主题是团圆,所以我们应该呆在家里。昨晚,中国人民选择与家人一起外出,在城市里举行聚会。农历新年的晚上是人们追求欢乐和浪漫的一天。五颜六色的礼服,绚烂的灯光,雪映月,欢歌笑语,农历新年要“热闹”了,这是中华民族最充分释放的节日。在元朝末年,虽然我们已经过了立春,但是大部分地方还是很冷。然而,天气越冷,人们越能感受到欢乐带来的温度。
回复时间:2006-65438
Xi山秦矿
287名粉丝
14楼
但有趣的是,“吵”与“静”在元熙中奇妙地碰撞融合。农历新年的喧嚣往往给人们带来一种和平与和谐的感觉。生活是美好而骄傲的,是深情的。元宵之夜,团圆的温暖在家庭间感染,其他家庭的欢乐衬托着自己的团圆。人们要的是这种盛会中情感相互传递带来的温暖。对于《爱的种子》中有思想的女人和女孩来说,在节日的夜晚沉淀在她们心中的是一种充满渴望的浪漫感觉。
元宵节的喧闹表达了人们关于生活乐趣的故事。然而,元宵节并不都是喧闹的色彩。正月十五是一个美丽的夜晚,满月挂在树梢。月亮与世界丝般的联系也激起了人们柔软美好的感情。元喜的颜色是火红的,但不辣,温而不刺激。灯笼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没有什么能像元宵节和中秋节一样准确地表达中国人民精致美好的文化心情。历史上过年过节的画面已经褪色,但查阅古代汉语的一个重大发现,足以让我们感到难以形容。如前所述,宋代元的妇女服装仍然是白色的,就像月亮一样美丽。灯光市场像大海一样,在月光下是白色的,优雅而美丽。难怪嘉轩“众里寻她千百度”,大诗人为美丽的元姑娘站台,一站就是一千年。
上元的复兴其实有很好的基础。上元节的很多习俗因为太美而顽强地流传到了今天。上元传承的核心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安排。二是民俗节日的意境。对于前者,公共当局必须妥善安排人民,尽力创造节日的繁荣和气氛,将灿烂的灯笼遍布城市和村庄,更好地装扮灯笼,为人民组织各种生动有趣的“百戏”。后者更为关键。它要求人们真正理解上元节的意义,并准备好美好的心境去发现、创造和感受上元节欢乐、温馨、宁静的美好节日气氛。
上元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但现在人们普遍感到无聊。其实就是这种特性的丧失。所以要下大力气找到上元节的节日感觉。政府对上元节生活的组织安排这里就不细说了,下面主要说说民间方面:
节日要突出两个字:“光”和“月”
1.为祖先祈祷。
宜备香案、花果、元宵,在上元夜月爬树梢时举行简单庄重的仪式,纪念祖先和已故亲人。
2.包饺子,吃汤圆,全家享受上元宴。
千万不要买元宵的成品,要全家一起动手,做元宵,煮汤圆,根据各地不同的饮食习俗,准备一顿家人团聚的夜宴。
宴会结束后,全家人穿着汉服出去看灯会。女孩子可以用特别的饰品来装饰。
毕竟,像古代那样盛大的元宵节并不常见。电灯普及后,灯笼变得稀少,也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节日。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元宵节总是伴随着灯笼。扛着一根小木棍,朦胧的红光随着孩子的脚步在雪地里摇曳。给舅舅送灯笼也是约定俗成的民俗:“打灯笼,找舅舅,舅舅躲在门后……”童谣也在黑暗中响起,稚嫩的童声在点着小灯的黑暗中清晰甜美。
服装建议本章第五部分将专门阐述。
小姐妹们举行了“走桥”仪式。
除去传统“走万病”中的迷信成分,其实这个仪式也不是一文不值。它表明了人们对健康身体和幸福生活的渴望。建议姑娘们穿上漂亮的白色汉服,每人打一盏灯笼,手拉手走在大街上,走在小桥上,为自己,为亲人,为爱人祈福。我相信昨晚会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5登高迎月。
这种在文献中不为人知的仪式,似乎在汉族古代就有,只是后来逐渐失传了。今天,与汉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韩国人仍然在上元节有这一习俗。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适合男女老少参加的农历新年欢乐美好的活动。建议男女老少都穿汉服礼服,提灯笼,一起爬上山顶,迎月出,赏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