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薇叶大全
然而,这并不是中国人描述极光现象的重要方式。他们用红光、金光、天红、开天、裂天等更直观的描述来描述极光,或者用“气”来表示极光的各种特性。极光是高层大气中带电粒子产生的光,红色气体是红色气体,紫色气体是紫色气体。因此,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个术语也更科学。最迟自西汉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气”的概念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
在古人眼中,极光现象和彗星等其他奇异现象一样,都是吉凶的标志,这让人们不得不在多年后怀疑极光记录的真实性,因为这些记录总是和圣人的诞生或者王朝的覆灭联系在一起。可以认为,中国最早记录的极光是在古版竹书志中发现的史料,是用某种颜色的光来描述的。云纹:
这是五色光贯穿魏紫田源地区的壮观景象。巧合的是,极光出现后不久,周昭王就葬身河底了。目前还不太容易准确确定这种极光的年龄,但根据天文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它大概出现在公元前十世纪中叶左右。唯一令人不安的是,记载中出现了“魏紫”一词,这似乎给后人留下了痕迹。
公元前193年发生的一次极光,可能是最早的可靠记录。《田文志》云:
孝二年,天凯在东北,宽十尺,长二十尺。地动,阴盈;天裂,阳气不足。强者会伤害强者也是一种改变。
然而,这个记录远不如发生在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的极光生动。
汉书?《郊祀志》云:
赵人辛元平看了满怀希望,说“长安东北五色之气,人若冠之”。
这段话让极光的方位、颜色甚至类型都显得很清晰。中国的古代极光在18世纪之前被记录了近300次,直到10世纪仍在数量上领先。虽然古人对极光现象进行了精彩的文字表达,但由于极光变化复杂,人们不得不用更生动的彩画来记录这种天象。
这种尝试可能很早就出现了,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是一套完成于十五世纪的地图集,描绘了各种所谓的“气”现象,有些图像精确到可以和现代极光照片相提并论。由于一个人一生不可能看到所有类型的极光,这样的图集显然反映了至少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观测历史。
极光的研究关系到太阳活动、地磁变化、高层大气研究等重要科学课题。1859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太阳黑子与极光的密切关系,这意味着研究古代极光记录可能成为探索历史上太阳活动、气候变化、地磁变化等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中国古代丰富的极光记录是独一无二的。
天极包括天球的南极和北极。而中国古代人还没有观测到南极附近的星空时,只能参考天球北极。天文学上所谓的天极,其实是指在某个周期北方天空中心的固定点,也就是赤道北极,所有的恒星都在周日围绕天极运动。
虽然北极在岁差的作用下绕着黄极缓慢地做圆周运动,但在人们能够理解岁差之前,它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固定点。“卢春秋?有一段开头:“北极星随天游,天不动。“这里说的天极,其实就是天极。北极星是指离天极最近的恒星,可能刚好落到北极的极点。如果北极没有恒星,那么人们只能选择离北极最近、最有天文意义的恒星作为北极星。
考虑到中国在天文学早期就注重对大象的观测,人们最初确定的北极星应该是一群星,而不是一颗星。今天的天文考古研究表明,北斗在古代曾长期充当北极星。从天文观测精度逐渐提高的历史分析来看,以北斗为北极星显然与人们对天极的认识密切相关。其实北极只是卡在北方天空中心的一个虚点,无论如何只能通过观测北极星来确定它的位置。
北宋熙宁五年(1072),沈括试图用窥视孔寻找真天极。起初,他通过窥视孔可以看到的星星很快就移出了视线,于是他逐渐扩大了窥视孔,直到北极星只在窥视孔中移动,并没有消失。这样,真天极的位置就确定了。事实上,东汉的蔡邕在他的相关文献中已经记载了类似的天极观测。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没有相应仪器的帮助,很难准确确定北方天空中的定点。这意味着,在古人发明能够帮助他们定位天极的仪器之前,要将真天极集中在一点上并不容易。最好的办法是把天极的位置从一点扩大到一个区域,而这个区域的划定只能由当时最靠近北极的那颗星来完成,并作为计时的主星。这样的明星只能是北斗。
由于岁差,北斗的位置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非常接近真天极的位置。在规划天极的同时,其拱极运动自然使其成为当时的北极星。我国传统天文学赤道坐标系的建立依赖于天球北极的确定,所以天球极的观测实际上处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天文系统的首位。古人对天极的认识与他们对北斗的持续观测有直接关系,而观测北斗实际上是人们了解天极的唯一有效手段。这个由北斗环极运动规划的位于北极中部的圆形天空区域,被古人命名为“天恩”。
在古代宇宙学中,玄寂被认为是一个偏僻的地方,极端中心在北方,中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