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阴阳五行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

在中国古代,奇数被认为是阳,偶数被认为是阴。清代规定故宫大门纵横分为九道(九为阳数最高),但北京故宫东华门是不符合定制的特例,纵横72个门钉。原因是什么?答案和阴阳五行有关。根据五行关系,在故宫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南北轴是火、土、水的关系,即外生、内化、外化,所以是吉祥之宅;东西轴是一个地与地的关系,即外为内,内为外。这样一来,就是一个鬼屋了。古代建筑师为了避祸转福,巧妙地利用了阴阳五行共存相生相克的原理,把九个门钉变成了八个,也就是把它们变成了阴木(偶数为阴)。但阴木未必能抗阳土,但仍是纵横九路,不失为帝王之尊。

从商代时期的宫殿遗址可以明显看出,人们对河流与生活环境关系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河南安阳西北两公里的小屯村,是商朝的都城。洹水在这里由西北转向南,然后向东流去。在河的两岸,河南岸的小屯村是商朝的宫殿所在地。宫殿西、南、东南和洹河以东的大片区域,是平民和中小贵族的住宅、作坊和墓地。北岸的侯家村和武官村是商王公贵族的陵墓。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宫殿区、居住区、生产区、墓葬都位于河流蜿蜒的怀抱中,这充分证明了后世风水学中追求“曲泽归集”的观念由来已久。正如《水上博山篇》所言:“海洋是汹涌澎湃的,水格是丰富而弯曲的。弯的无非是情,不想冲也不是直的,但一定要抱弯环横。”“见水三弯,寿长悠然,弯朝富贵荣华。”简而言之,对水流的要求是“弯绕抱抱”,讲究“弯有情”,因为“河湾也是龙的聚集地。”(阳宅总结)

再者,在风水学中,曲流内侧是吉祥之地,曲流外侧是凶地。《堪舆秘笈》说:“执水之缘,可寻地,逆水之缘,不可下。”水龙井还认为“反飞”、“反潜”、“重反水”、“反弓水”等各种地形都是凶险之地。这是古代先民在长期观察和实践河域自然环境与城乡建筑关系中得出的结论,与现代河流地貌关于曲流河的变化规律相一致。换句话说,古代建筑风水学中总结的“水是吉祥”的观点,就是根植于这种科学认识。

其次,风水学强调城市和建筑坐北朝南,面向太阳,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非常合理的科学依据。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与《周易》研究密切相关。《周易·说卦》曰:“圣人听天下从南。”后来世人把皇帝的治国之策称为“南术”,即源于此。这张地图是用俯视南方的地理方法绘制的。因此,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也是独特的:前面是南,后面是北,左东是右和西,这与今天广泛使用的源于西方的方位观念(上南下北)正好相反。这种“朝南朝阳”思想的产生,是由其特定的环境特征决定的。因为中国在北半球,所以大部分时间太阳都是从南边照过来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是建立在直接接触阳光的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人们的采光方向必然是向南的。而且选择朝南居住也和季节风向有关。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寒冷的偏北风,夏季盛行温暖湿润的偏南风,这就决定了我国风水环境模式的基本格局应该是朝南的,其西、北、东四周多山,抵御寒冷的冬季风。

因为它生活在南方,所以在风水学中常用它来表示方位。如《葬书》说:“左为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阳宅十书》云:“凡左边有流水之宅,名为龙;右边有一条长路,叫白虎;前面有个汗池,叫朱雀;后有丘,名为玄武,为贵处。”所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成为风水中推崇的四大方位神的名字。但是这四种动物是什么时候开始作为风水中的方位神的,一时无从考证。但在河南资阳西坡发现的仰韶文化墓葬中,有明显的蚌壳制成的图案。“它们位于墓葬的两侧。如果说墓葬中的“龙”和“白虎”的图形也具有指向的作用,那么后世风水著作中“龙跃白虎卧”的思想则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事实上,在古代,人们对方位神有明确的概念。正如《礼记·曲礼》所说,“去。四神的名字也代表了四神的名字,形成了东西南北四种天象。故《淮南子·天文训》曰:“神比龙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四方之神,受到道教的尊崇,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青龙、白虎等四神是方位中的神,各部镇守城、镇、宅。符合以下条件者,可称为“四神地”或“四灵地”。条件是“玄武垂首,朱雀舞,青龙风,白虎驯。”也就是说玄武方向的山往下看,朱雀方向会来唱歌跳舞,左青龙方向的山不断起伏。

一个风水宝地的构成,不仅要准备四象,还要有脉络、案沙、厅堂、水口、方位。《阳宅十书》说:“人住之处,宜以山川为主,其源最有气势,此为重。”“阳宅的脉络是一样的,厅堂一定要宽阔平坦。”太小了不合适。群星近厅,案底不窄。这种说法有一个独特的分类。“这是一个风水宝地模型,从大环境来说:它要求北部有无尽的山脉,南部有远近呼应的低矮山丘,左右两边都是山,戒备森严。中间的一些大厅是独特的,宽敞的,被蜿蜒的水包围着。这是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正如佛印在《风水学讲义》中所说:“山势起伏,高低错落,曲声活泼,中脉出,穴突,龙虎围沙,山水在外,使地富民贵。"

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还需要考虑整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系统。每个地区都有其特定的岩性、结构、气候、土壤质量、植被和水文条件。只有这一地区的各种综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整个环境中的“气”才会通畅活泼,充满活力。因此,它创造了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一个非常好的生活环境。对于中国常见的依山傍水的城市和乡村来说,是典型的具有生态意义的环境。它的科学价值在于,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御冬天从北方吹来的寒风;迎着流水,夏天不仅可以接受南方的凉风,还可以享受灌溉、划船、养殖的好处;朝阳趋势,容易得到好的阳光;缓坡梯田可以避免洪水灾害;周围植被阴沉沉的,既能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还能获得一些柴火。这些各具特色的环境因素组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这个充满生态意象和活力的城市或村落,也是古建风一直追求的风水宝地。

二、古代风水对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启示

在古代风水学中,常把大地比作人体来考虑各种因素,风水学中有“大地如人”之说。比如《黑暗少女的海角经》里说,“托龙的情形就像人,但身体一动,手脚就要有反应;主一出,兵随。”“本身的龙要长远,身体要挺立,兄弟姐妹要和睦,老少要顺从,宾朋要惊喜相见。”基于这种人地相似的思想,龙脉的真穴在风水学中往往根据人体的结构分为三种,一种在头部,一种在脐眼,第三种在外阴,以及它们的具体位置。聚穴就像人的肚脐,双手是龙虎;人聚集的点就像男人的阴囊,双脚既是龙又是虎。”(清正解赋)清代的《地学》中,汇集了一幅以人体“窍”为基础的风水穴位图,最能形象地体现这种同类人、同类地的观念。

因为古代风水的基础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元气哲学基础上的,所以很自然的就把“天人合一”和“万物一体”的思想作为贯穿整个风水的灵魂。中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了太阳、月亮、二十八星和金木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与地球昼夜季节变化和灾害的关系。天地的运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成长。《游园记》云:“人体如小世界,阴阳五行,可通全身。”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与宇宙是同构的。天地分阴阳,人体也分阴阳。天地有五星五岳,人体也有五官五脏。天空分为十天,表示地球围绕太阳转。意思是月亮一年绕地球转十二圈,人也有十二经十二经十二皮十二部...人的整个经络系统随着时、年、月、日、时周期性地流动,盛衰开合,人造四季。这一切都暗示着人类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它体现了整个宇宙的生命,人体与宇宙是完全和谐的。山中通风,雷风稀薄,水火(不)相射。”“天地共存,万物与我为一。“元气回荡于天地之间的宇宙,真气蕴于人体。人实际上被视为自然生态链中的一环。与自然相比,人是渺小的。人类生存的任何活动都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要避免对大自然不利。人们的建筑活动有利于自然的和谐。在风水理论中,气是用来解释自然环境的。在人与天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只要与天地和谐,即符合自然秩序,就会得到安宁和幸福,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风水选址的基本意义是为人类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隐藏天地之间的生气区域。也就是人类生长繁衍的理想场所。总的来说,风水学的一切具体措施,都是围绕着如何找到气的凝聚点,如何欢迎、接纳、聚集气,通过对宇宙天地之气的迎合、引导、顺应,使人体之气与之相融,从而有助于改善生存环境,保障人类的身心健康和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从这个意义上说,风水可以说是宇宙之气与人体之气相结合的艺术。风水重在选择一个理想的环境,风水的理想环境主要由山和水组成,尤其是水作为生命之源。《水龙经》中说:“洞虽在山中,幸在水中。”“伏石是山之骨,土是山之肉,水是山之血,草木是山之皮毛,都是血脉相连的。“它本身就是有机的。黄帝《宅经》中的观点更明确:“宅以形势为体,以泉水为血,以土地为肉,以草木为发,以宅为衣,以门户为冠带。如果是这样,那就是高雅吉祥。“在这里,房子显然被视为地球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这就是风水的建筑思想。如《管子·水地篇》说:“水为大地之血,似筋脉之流道,故谓水有材。”王充的《论衡·徐庶》说,“天地有百川,犹有血。血液流动。"

中国的古建筑受风水影响最大,就是追求一种适宜的氛围,这是对人的成长发展最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个环境要绣山碧水,天时地利人和。因为有山,有骨,水才能“活”,山水相衬,相得益彰。所以几乎所有的风水环境都讲究山川的搭配,按照一定的风水空间结构进行组合。为什么很多风水景观可以成为人们的精神修养?原因是它的景观组合合理,能给人一种优雅、舒适、敬畏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杰地灵”不无道理。难怪人们会孜孜不倦地追求景观环境的合理组合。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总结和反思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抛弃和破坏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推向了对立面,尝到了由此带来的各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自然情调缺失等。但是,人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我调节。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各种对策。19年底,美国出现了“城市美化运动”,英国出现了“花园城市”的思潮,这些都反映了人们渴望与环境和谐,回归自然。“田园城市”曾经付诸实践,其思想启发了很多城市规划者。大多数新的城市设计方案都受益于此。50年代中国提出“城乡园林绿化”对策后,他于2月1993在中国举办了“山水城市研讨会”。钱学森先生指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应该是集城市园林和城市森林于一体的“山水城市”。策划人吴先生指出:“中国。山、水、城融为一体,各具特色。这些特征产生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与重视景观构成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理论有关。”吴先生以独特的眼光认识到风水在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景观构成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启示我们,风水理论在景观空间上的有效结合,必将对“山水城市”的规划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风水在古建筑中的现代应用及价值

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古建筑风水,由于时间和历史的限制,必然包含许多虚幻的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当代的语言和科学的理念阐释传统思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是我国从事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的专家学者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跳出传统风水学中“神秘莫测”的怪语言圈,用简单易懂的现代表达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风水的本质和现代价值。其次,要适应当代科技的发展,善于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作为“试金石”,触摸传统风水,使之脱胎换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传统风水的精髓。第三。要适应当代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研究各种新问题,敢于创新,尽快推进风水的现代化,即将传统风水的精髓有机融入当代建筑。

当代社会的发展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但很多城市没有山,或者缺少河流,这似乎与传统的风水相去甚远。不过稍微修改一下,还是能找到符合传统风水的例子。在考察城市的风水情况时,可以把建筑看成是峰峦叠翠、沙石保护、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可以说是江河溪流。对于城市和住宅建筑来说,自然环境如山川河流的影响,远不如其他房屋和与房屋相邻的墙体、道路等的影响直接和接近。因此,在区分城市景邑房屋形状的方法中,龙、沙、水、洞被赋予了新的特殊的比喻意义并加以应用。正如《杨宅集成》一个高屋建瓴才是真龙。虽然说是汉龙升天,但还是要降真宗。《杨宅会心记》也说:“一条街是一层水,一座墙屋是一层沙,门前的街是一个厅堂,对面的屋是一座山。“我们在遵循传统风水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发挥各个地域和各种先天条件的优势,精心发现个别地域的先天条件。改善这个住宅区的建筑,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里有一个海口国际贸易中心设计方案的例子,堪称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风水理论的成功范例。以下是根据焦一强的《风水理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初探》所做的介绍。

海口国际贸易中心(以下简称海交中心)是即将在海口建设的以会展、交易为主,写字楼、酒店兼容的综合性设施。建成后将成为海口新的经贸中心。海角中心位于市中心,占地面积769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由大厅、酒店、办公楼三部分组成。现代城市中大多数类似的综合性建筑。甚至在临街的时候,几个功能区的入口是绝对分开的,其外部空间是同质化的。这种方式虽然是基于功能和交通的考虑,但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以下弊端:(1)空间感觉分散,向心力感不强。(2)难以形成集中的城市公共空间。更重要的是,这种代表西方建筑思想的设计方案与中国传统的风水思想相悖。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出发,小到家庭住宅,大到复杂的综合性建筑,乃至整个区域,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即天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因此,可以建造任何规模的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