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

1,黄帝找珍珠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黄”指的是黄帝,古代中华民族的* * *之主。有一次,黄帝游到赤水以北,爬上昆仑山的山头,向南望去。一望无际,雪山、草原、蓝天相映成趣,令人心旷神怡。但是在回来的路上,黄帝发现他的朱轩丢失了。他派了一个聪明的智慧之神去寻找,却没有找到;他还派了一个眼尖的朱出发去寻找,却没有找到;我派了一个口若悬河的厉害人物去找,还是没找到。他只好让那只无知、愚昧、无知的大象去找,没想到很快就找到了。黄帝曰:“奇怪!怎么只能找到大象?”

解读一:道教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派别:老子和庄子,黄帝和老子。老庄学派具有强烈的批判和超越精神,黄老学派则热衷于现实政治,崇尚清静和自主。无论哪个学校,都强调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无知、愚昧、愚昧是无所事事、无所不为的象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什么都不做,什么都做呢?答案在于道家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自我改造。天地靠万物的自我实现,社会靠所有人的自我实现。无为是自我改造的基础和条件,自我改造是无为的目的和归宿。只有依靠万物和一切民族的自我实现,我们才能一事无成。

解读二:奇怪!怎么可能只找到一头无知、愚昧、无知的大象?黄老道的代表作《吕氏春秋》说:“没有智慧,可以激发大家的智慧;无能可以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什么都不做也能有所作为。”领导、各级官员、公司老板、学校老师等管理者,能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而不是事必躬亲、自作聪明、刚愎自用,总是装傻、装疯卖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所有人的智慧,依靠所有人的力量取得成功。

解读三:老子说:“天不弃人,物不弃物。”每个人每件事都有不同的性质和能力,取决于用在什么地方。与聪明的智慧之神、与朱的明察秋毫、雄辩有力的批评相比,没有智慧、不闻不问、愚昧无知的显得最无能、最胆怯,但也只有他能找到。既然上天给了人才,就让它被利用吧!,对于一般人来说,就看你能不能在社会上找到最合适的位置;对于管理者来说,就看你会不会用人了。

解读四:黄帝丢了朱轩之后,为什么不自己去找,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派人去找?这就涉及到黄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权理论。在黄眼里,高层管理者的职责是用人和管人,而具体事务则应该交给下属。这种分权理论最终被法家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管理理论。

解读五:人生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你天天为世界打拼,夜夜被人事困住。在名利场的漩涡里,不是你伤害了别人,就是别人伤害了你。不如懵懂、无知、无知、独立,顺其自然,保护自己的一生,避免外界各种事物的伤害。

2.跨过你的肩膀

姚想把天下让给,说:“日月都在升,萤火不停,是不是太放肆了?”?现在下雨了,但是灌溉还是要的。那不是多此一举吗?如果王先生即位,天下将被统治,我在这里吃素。那不是太无知了吗?我知道我不够称职,所以请不要拒绝,但接受我的请求。许由说:“你把这个世界管理得很好;我要取代你。这不是为了出名不择手段吗?名字是源于现实的次要的东西。该不该追求次要的东西?鹪鹩在森林深处筑巢,却占据一枝;鼹鼠去大川部喝水,不过只是为了吃饱。你最好回家,这个世界对我没用!就算厨师不做饭,尸体也不会接手!"

解读1:分权理论是西方政治学的重要观点。在中国,去中心化的思想最早是由道家提出的。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君主越权,代替司法人员行使战争权力,就像普通人代替大木匠砍,很少有不伤自己的。黄老道家的代表沈导明确提出了分权思想,后来法家的代表韩非子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分权理论。虽然这一理论在实际利益的对抗中被专制统治者扭曲了,但“一个空虚的君主* * *和一个‘无官一身轻’的理想,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中最接近宪政的。

释义二:鹪鹩在密林深处筑巢,却占据一枝;鼹鼠去大川部喝水,不过只是为了吃饱。你最好回家,这个世界对我没用!官方权力和公民权利各有神圣的界限。对于普通公民来说,只要能种地,能工作,能谋生,能养家,能打赢官司,能进一步拓展事业,就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对于官员来说,以民生为常态,注重积累和休养生息,不忘照顾老弱孤寡,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普通人不应该一遇到困难就呼吁国家主持正义,而应该努力通过自己和公民社会来解决问题。同样,政府也不应该以国家和集体的名义干涉人民的自由,损害人民自我实现的权利。

解读三:任何事物和所有人都始终处于自我改造的过程中,这其中既包括有为,也包括无为;既包括入世,也包括出世。有的人喜欢入世,有的人喜欢出世,有的人喜欢以出世的姿态或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有的人喜欢以入世的姿态或精神去做出世的事业。这些都是各族人民的权利,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就不允许他人干涉。

解读四:关于无为与有为的关系,魏晋南北朝学者郭象认为,无为是相对的,工人不是做木雕,而是用斧子做;君主与婚姻无关,与大臣有关。我可以嫁人,主可以用大臣;斧可以雕木,工可以用斧,各做好自己的事,自然自然,不刻意;如果君主代替臣下从事具体事务,就不是君主;代替君主掌管用人权力的不是臣子(君主和臣子分别可以看作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祝你尸位素餐,各部门各负其责;徐垚君,各就各位,这才是自由无为的真谛。

3.神木梦

工匠石头和他的弟子去了齐国。在屈原,他们看到了一棵被当地人奉为神龛的橡树:树顶高高地立在山顶上,经过十次刈割之后又分枝了;树荫遮住了太阳,足够成千上万头牛乘凉;树干粗壮,只有一百个人能把它围起来;如果用它来造船,十块不成问题。树下观众席如潮,泥瓦匠们欣赏得美不胜收。工匠自己也没有回头,双脚继续前行。木匠的弟子跑过去追上他说:“自从我拿起刀斧跟随我的主人以来,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雄伟的树。”但王先生并不在意,他甚至没有减速。为什么?”石匠回答,“算了,不要再说了!“这是标准的松木。拿它当船注定要沉,拿它当棺材注定要迅速腐烂,拿它当器注定要损坏,拿它当门注定要变形,拿它当柱子注定要被虫蛀。这是一棵用材树,没什么用,所以才长这么高。”

石匠回来,梦见圣树对他说:“你拿什么跟我比?你要把我和可以制造的东西相比吗?桃、李、橙、柚之类的果树,一旦成熟,就会被毫无尊严地采摘,甚至会被扯断枝干,折断树干。德才兼备,努力了一辈子,却中途夭折,不能安享晚年。而且我被世俗打击过,各种事情都是这样。于是我想尽办法让自己没用,中间差点被砍死。现在我终于发现,无用的用处才是我最大的用处!如果我对人有用,还能长这么大吗?况且你我同属万物之一,怎么能这样看待其他物体呢?你只是一个垂死的散人,怎么可能真正理解无用的散木!”

石匠醒来,让大家解梦。弟子说:“如果你想成为一棵无用的松木,为什么要成为一棵圣树呢?”工匠石说:“闭嘴,住手!这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却招来了无知之人的侮辱和伤害。如果它不做群落树,就不会被砍掉吗?它只是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拯救了自己。用常识来看待这一切是不是太过分了?”

解读一:在威权社会,有用的人往往成为别人的工具,自己的生命和尊严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那些平庸的人和那些明智地保护自己的人享受着繁荣。

解读二:没用和有用是相对的,对别人没用,可能对自己有用,对自己没用,可能对别人有用。在缺乏个人主义传统的我国,应该提倡前者,防范后者。

解读三: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那么,大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福利呢?西方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将其归因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他说:“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晚餐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施舍,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后来西方经济学提出了自发秩序和一般均衡理论,完善了“看不见的手”原理。然而,对于看不见的手是如何工作的,西方经济学从未给出完整的答案。其实用新道家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很简单。魏晋南北朝学者郭象认为,当世间万物都是自造的时候,它们都是自造的,每一个事物的自造都会影响到其他事物,所以通过这种自造和互为关联的作用,把整个世界连接成一个普遍的整体。如果一个事物的自我行动对其他事物作出了间接的贡献,就会导致对自己主观,对他人客观的效果。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它们都是彼此孤立地活动的。但是嘴唇的自我作用客观上保护了牙齿。一旦没有嘴唇的自我作用,就会有唇亡齿寒的效果。同样,这棵橡树为了不被砍伐,把自己变成了一棵无用的树,人类也想为自己的信仰找到一个寄托。他们都在为自己工作,没有人期望为彼此做出贡献。但这棵橡树成了人类信仰的寄托,人类也把它作为圣树来保护。他们都在为自己规划,都在为自己努力,最后都在成全对方。这不正是大家所希望的吗?

解读四:在威权社会,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用某种权力做掩护。

4.王文·爱彩

文王视察藏地,看到一个老人用直钩钓鱼,钩一直挂在水面上。乍一看好像钓鱼不是故意的。文王想授予他政权,又怕大臣、宗族不接受;我打算放弃这个想法,但我不能忍受人民的痛苦。第二天一大早我就给医生们打了电话,告诉他们:“昨天我梦见一个长着长胡子的黑脸膛智者,骑着一匹斑驳不纯的马,四个马蹄铁一边是红色的。”他冲我吼道:‘把国家大事托付给那个藏地的老头,百姓就都能安居乐业了!’医生们一听,都惊呆了,说:“这是你爸爸。”文王道:“既然如此,就由占卜决定。”大夫们说:“陛下只要执行您的命令就行了,何必去占卜呢!”

于是文王把臧帝老人迎进京,委托他管理国家大事。法律法规没有变化,但他不能做出偏序。三年后,文王视察全国,地方势力瓦解,各级官员不再浮夸,度量衡统一。到处都是政通人和的景象。于是文王拜臧帝老人为太上皇,以朝臣之礼问他:“圣旨可以传天下吗?”藏帝老人沉默了,但他拒绝接受他的话。第二天,文王再次向他求教时,他在前一天晚上逃走了,从此杳无音信。

释义1: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故事。在这里,藏弟老人充分展示了自己优秀的策划能力和推广能力。而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能力,对于广告、新闻、营销、军事、政治、外交等行业也是非常有用的。

解读二:道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概念。那么,道教如何才能自然呢?答案有两个:一个是顺其自然,一个是顺势而为。前者表面上是消极的,实际上有助于提高下属的进取精神。后者使用了黄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势,那么什么是势呢?势是权力,是现状,是利益,是名誉,是习俗,是权力,这往往与一个群体的自组织程度密切相关。顺势而为就是顺势而为,就是借助现在的形势、利益、名声、权力来实现你的目标。文王利用了大家对父亲的崇敬,成功实现了在藏地利用老人的目的。

解读三:臧帝老人上台后,法典法不变,不能偏令,符合黄家族“简而有礼依风俗,静而自决”的治国原则。他是姜太公吗?文中没有说明,但我们知道,打败殷商后,被封为齐国,他确立了“因其风俗,俭朴有礼,商贸实业,鱼盐得益”的治国方针,为黄家族在齐国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道教虽然和其他学派一样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在齐国民众中,黄老家的学术之火并没有完全熄灭。在另一个王朝——汉朝建立后不久,当时的宰相从齐国重新发现了这些思想的火种,并将其传入全国,成为当时全国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出现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读四:为什么藏帝老头上台后不改原代码?这是因为最初的教会法是冀州社自制的。这些教规无论在外人看来多么不合理,多么愚昧,都是长期自制的冀州社会的产物,紧密结合了自身的条件、认知水平和生活环境,具有广泛而顽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如果贸然改变这一切,会破坏原有的社会生态系统,造成社会动荡。这反过来导致了改革的失败。事实上,在新道家看来,不仅整个自然、整个社会,道德、法律、文学艺术,以及各种意识形态,都是万物、万民自造的,而且万物、万民自身也是由宇宙万物自造的。毫不夸张地说,自我实现观是道家奉献给全人类的思想宝库。

解读四:万物的自我实现包括多种类型,如自创、有为、无为、合作、游戏、自学、自主、审美、自控等。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个体自我实现(所谓的自我实现)和系统自我实现。其中,前者包括一种特殊的自组织,它是个体与系统之间的桥梁。通过自组织,许多个体将自组织成系统。制度一旦形成,就会压制个体的自我实现,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悖论。比如这个寓言中,冀州的自组织程度在藏地老人治理后突然提高,但反过来又开始压制地方势力的自组织。虽然这在短期内造成了上下同心的局面,但从长远来看,会对地方自治造成沉重打击,压制各地的积极性。

5、沉鱼落雁

强茂和李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公认的美女。相传他们在溪边洗纱布的时候,所有的鱼都沉到了水底;当他们去森林采蘑菇时,所有的鸟都飞得很高;当他们去山里玩的时候,所有的麋鹿都飞奔而去。人们说鱼被它们的美丽所吸引,发呆,忘了游泳,于是沉入水中。鸟儿比不上它们,所以飞得高;麋鹿被它们的美丽震惊了,于是飞奔而去。事实上,只有鱼、鸟和麋鹿知道他们讨厌毛体和李记,他们不喜欢他们的长相和身材,所以他们沉入水中,翱翔而去!

解读一:(庄子的观点)毛体和李记是公认的美女,但鱼看到她们就潜入水中;鸟儿看到它就翱翔;麋鹿看到它就飞奔而去。那么,谁真正懂得世界的美好呢?人喜欢吃肉,羊喜欢吃草,蜈蚣喜欢吃蛇,乌鸦喜欢吃老鼠。那么,谁更了解世界上的美食呢?世界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标准,正义与是非,没有统一的标准。我怎么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

解读二:行为准则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也没有绝对的真理。但人类总是要按照一定的规则生活,否则生活成本会急剧增加。规则、规约和道德信仰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所有人在日常工作、生活和交往中的自制,是内生的;还有一种是侵略者和统治者强加给所有民族的,或者是某个圣人教化和宣传的结果。自制的规则、规约和道德信仰一般表现为自然形成的习俗、契约和宗教信仰。因为它们是内生的,容易被社会大多数人接受,实施成本很低。最有生命力,经得起考验。此外,它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自我调整,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强加的、教育的、宣传的规则、规约、道德信仰,不仅不能维持社会秩序,而且往往成为社会秩序的毒药。毒不能说对病没有作用,只是后期副作用更大。一般来说,第二种行为准则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这些准则在实践中无法应用,社会成本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2)这些法典经过实践被发现是可行的,但由于与以往的习俗、契约和宗教信仰相冲突,需要付出巨大的推广成本和实施成本。无论哪种方式,社会成本都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即使有改革的美好愿望,人们也不会买账,进而导致改革的夭折。

解读三:一切都是相对的。有些言行不讨好有些人,但有些人不一定讨厌。有些言行迎合了某些人的胃口,但并不是其他人都喜欢;有些言行此时此地是正确的,但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方就不一定了;有些言行此时此地是错的,但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方不一定是错的;为了保证万物因其本性而各得其所,言行自由是最起码的要求。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言论和行为自由就不应该有障碍。

6.在海里挖一条河

我看到了疯狂的于婕。疯狂的于婕问:“日本和中国告诉你什么了?”首乌说:“他说国王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志制定和执行法令,让下面的臣民不敢听!”

于婕说,“这是一种恃强凌弱的做法。这样治理天下,就像大海挖河,蚊子背山。圣人之治,不就知道做表面的事吗?他们顺应天性,教育他人,让人展示自己的能力。鸟儿飞得高是为了躲避弓箭的伤害,老鼠躲在山洞里是为了躲避烟雾的伤害。难道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还不如这两只小动物吗?”

解读一:(庄子的观点)如果有很多像箭、罗网、机关之类的东西,鸟就会在空中乱飞;鱼钩、网、笼子之类的东西很多,鱼会在水里游;如果有许多陷阱、围栏和网,野生动物就会在草丛中跑来跑去。如果有太多的变故,如欺世窃名,互相欺骗,争论坚定,谈论分歧,世俗的人就会陷入诡辩,这是崇尚智慧的罪恶!马生活在陆地上,靠水吃饭,高兴的时候会蹭脖子,生气的时候会踢背。这是马的本能。你给它套上轭和辔头,马就会怒目而视,目中无人,或在背后吐辔头,或偷偷把辔头弄掉。马有与人对抗的能力,是伯乐的罪过!在古代的富西施,所有的人吃饱喝足,游泳,他们在家里随意旅行。圣人一出现,就制定仪式来矫正世界,标榜仁义来欺骗所有的人。所有的人也开始争权夺利,直到今天彼此都没有尽头。这是圣人的罪过!

解读二:中国长期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皇帝的话就是圣旨。虽然制定了很多法律,但在春秋定狱的司法思想指导下,法律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往往被破坏。现代中国人把长治久安的希望寄托在法治上。首先,他们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后来他们发现,这种思想把法律当成了工具,并没有脱离人治的范畴。所以后来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口号。依法治国表面上没有问题,但法律本身的正当性并没有解决。如果说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那么依法治国就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来治理国家,或者说是不脱离人治,这也与现在的自由民主理念格格不入。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期,黄老早就对法的合法性作出了明确的回答:道生法,即法是通过大道产生的,而不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意志制定的法律,必然是无可奈何的。用无道之法治理天下,全体人民都会学着弄虚作假,服从阴服从阳,就会出现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无能的局面,使法律变得形同虚设。

解读三:天道无为,万物自造。一切事物和所有民族都在不断地自我改造。这种自我改造就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即使在统治者通过谎言和暴力阻断了所有正常的自我改造路径之后,人民仍然有一条自我改造的道路,那就是奋起反抗。老子说得好:人不惧死,何不以死惧之?普通人不是天生的傻子,固执的人,暴民。如果统治者一味地以自己的意志治理国家,必然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1,增加治理成本,使国家长期处于贫困状态;2.扭曲了各族人民的本性,造就了大量的愚民、顽民和暴民,以及大量的野心家,进而威胁到统治者的地位;3.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国家可能会分裂,政权易主,人民会更加痛苦,不可能实现长治久安。

解读四: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之一。用趋利避害的观点去分析,很多社会问题都能看得很清楚。同样,在制定法律法规、实施管理、创造机制的时候,更多地考虑所有人趋利避害的天性,少一些道德说教和暴力手段,一定会事半功倍。

解读五:对待那些简单粗暴的管理者和统治者,老百姓要像鸟儿飞得高、老鼠躲在洞里一样软,坚持打硬仗,而不是打硬仗。

解读六:博弈论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叫做囚徒困境。据说有两个小偷闯进一户人家,共同作案,被警察抓住了。警察把这两个人放在两个不同的房间里审讯。对于每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两人都能坦白,则各判八年有期徒刑;如果一个坦白,一个否认,坦白者立即释放,否认者判10年;如果两人都否认,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他们盗窃罪,但可以以非法侵入罪各判1年有期徒刑。很明显,对于任何一个犯人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双方都否认,结果大家都只判了1年。但是由于两个人的隔绝,双方都会怀疑对方为了保护自己会背叛自己。最终,两人都选择了坦白,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所以,这违背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从利己的目的出发,结果是损人不利己。同样,由于官民之间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官民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博弈。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统治,很可能会导致囚徒困境,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历史就是如此。通过计算机动态博弈模拟,我们知道参与博览会的个体越少,危害越大,而当参与博览会的个体达到一定程度时,合作者就会占上风。因此,社会的多样性有助于消除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