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北山石刻简介
北山,原名龙岗山,位于大足县龙岗镇以北1.5km,海拔545.5m..北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区7.62公顷,一般保护区21.82公顷,建设控制区28.15公顷。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发掘于892 ~ 1162年(南宋唐景福元年至绍兴)。崖壁长约300米,高7 ~ 10米。密如蜂窝,石窟分为南、北两段,一般编号为290 (1 ~ 100为南段,101 ~ 290为北段)。其中雕像264尊,凹版画1幅,经典建筑8座。
北山有近万尊摩崖造像,主要是为了世俗的拜佛。雕塑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占总数一半以上。其次是三阶教,净土宗等等。这些雕塑题材在当时民间很受欢迎,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与中国的石窟不同。北山的雕塑以雕刻精美、工艺精湛、精美典雅著称,展现了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唐末五代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和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9世纪末的晚唐雕塑题材有12种,其中以观音、观音、地藏龛、阿弥陀佛威胁观音、地藏居多。雕像端庄丰满,气质浓郁,衣细衣薄,有盛唐遗风。《毗沙门王五号坑》、《观世音九号坑》、《10号释迦牟尼》、《51号三》、《52号阿弥陀佛》都是他的代表作。特别是佛经245号,内容变相丰富,层次分明,刻有“西方三贤”、“三种人生”、“无恨”、“十六观”,以及从事歌舞的人、露台上的亭台楼阁等。有539尊人物雕像和460多件文物,保存了图像的各种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雕塑中首屈一指。
10世纪中期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这一时期中国造像数量最多的地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雕塑题材18种,出现了药师经典的变迁、陀罗尼经典的建筑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姿态多变,神态潇洒,纹饰渐繁,呈现出唐至宋的过渡风格。比如53号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塑的饱满古朴,又有宋代雕塑的细长体。273号千手观音及其侍者,281号东方药师净土等。,有薄衣,有唐风,其貌清丽,与宋代相似。
从10世纪后期到12世纪中期,宋代共有21种雕塑,尤其是观音,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展览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雕像具有个性鲜明、体态婀娜、比例匀称、服饰华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 ~ 1146年间,穿越藏洞的136号转轮。洞窟雕像以其安静的面部刻画体现其内心的宁静,以精美的服饰彰显其高贵的身份。线条造型,线面并重,充满中国民族特色。花环上布满丝带、花朵和珠子,精致而富有装饰性;而且很多保存完好,犹如新刻,被公认为“中国石窟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他如125号朱珠手观音、113号水月观音、133号孔雀王洞、155号泗州大圣神社、180号十三观音伪装洞等都是这种。这些雕像的形象、姿势、性格、面部表情、衣服褶裥、装饰物都耐人寻味。组合富于变化,雕琢精美,步步为营,全面而意想不到的意境层出不穷。
在北山的摩崖造像中,有7块石碑。其中,公元895年雕刻的韦君靖纪念碑是对唐史的重要补充。1163 ~ 1189年所刻赵翼简公墓碑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蔡京所书,是书法艺术的瑰宝;第二十二章《中国古代孝经碑》被史家称为“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刻”。此外,还有17的铭文、诗词和77尊雕像。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研究价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