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别介绍一下秦观和周邦彦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评价。
元丰八年(1085),进士。当初是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到元佑之初,苏轼推荐他担任国史研究所的秘书和编辑。哲宗执政时,“新党”被贬为州酒税,主政衡州,迁居雷州,卒于滕州。
他的散文擅长论辩,《宋史》被评为“有文采、有思想”。他的诗擅长抒情。敖陶孙的《诗评》说:“秦少游就像一个在春天里游泳的女人,但她最终是虚弱的。”
他是北宋末年著名的婉约派诗人。他的词作多描写男女之情,抒发仕途失意之悲。他的用词娴熟细致,旋律和谐优美。代表作品有《鹊桥仙》(薄云灵动)、《望海潮》(梅影疏)、《满婷坊》(山擦)等。《鹊桥仙》中“两情若久,早晚在!”被称为“化臭腐为魔”的名句(见《燎原诗选》)。《满婷方》中“外有斜阳,西有寒鸦数,水绕孤寨流”被称为“天生好言”(晁补之言引自《改斋随记》)。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系雅、劲、美,意绵绵,嚼无我,久知滋味。”关于他的生活细节,见《宋史》卷444。还有淮海收藏。
易说秦观的词就像一个出身贫寒的美人。“虽极雍容华贵,终是富贵不足。”所谓缺乏高贵气质。如果这个评价还包括秦观感情细腻清新、文字优美的雅词,似乎有失公允;如果只参考秦观的俚语的话,是很准确的。
秦观被誉为宋代婉约词派。纵观秦观的所有诗歌,不难看出秦观的诗风并不单一,“少女诗”的评价并不能代表其全貌。评价秦观诗歌的风格,应该综合考虑所有诗人的诗歌及其创作背景。秦观现存诗四百余首,其中真正属于“少女诗”的作品只有四分之一。吕本中《魏紫诗话》说:“少游过岭后,诗重古绝,异于旧作。”《海怀集》中的《吴波观音院》、《兴Xi》(卷二)、《答朱光伟》(卷二)、《蓬莱阁》(卷八)和《寄小弟》(卷九)等诗都表现出“认真清高”的一面。比如“人生如189,月亮能得几度。“著书易空自疲,吃药求仙自误”(《寄朱光伟》)。如“遇信无忧,今生如寄耳。”仁人志士耻于渎,夫读桑葚。蓝衣轩瑛,萧阁穷”(《吴波兴Xi关》)。这些诗,或有典故,或有自我表现,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厚感情,而且相当旷达大度。怎么会被“少女诗”这两个字盖住呢?冷砧:“运河”也可以指“春日”这首诗,不一定是秦关!说《春日》是女孩子的诗是对的。
冯旭在《六十一宋诗选序》中说:“淮海自古是一个令人悲伤的地方。其浅语味浓,其浅语好。”在这个“伤心人”的诗里,有一种深刻的、莫名的悲伤和压抑。这种风格与他生活中的不幸经历密不可分。秦观生长在江苏高邮的一个贫困家庭。少年丧父,借书苦读。他“野心勃勃,野心勃勃,大到自己都吃惊”。宗申熙宁十年(1077),初识苏轼,写下《桃花坞赋》,苏轼被誉为“能屈能伸之才”。元丰七年(1084),苏轼专门向王安石推荐他的诗,王安石认为“清新如鲍燮”。青年时期的秦观已经是举世闻名的天才,黄庭坚称赞他为“举世无双的国士”。元丰八年(1085),成为国子监博士,国史所编。但没过多久(少生六年1094),也就是因为与苏轼的关系,牵连出了党籍,被列为元佑党史碑第一官。他屡遭贬谪,流放南方,身心俱苦。1100年,惠宗即位后,复职北伐;可惜死在了滕州。仕途的起伏和理想抱负的反复受挫,使秦观的诗歌染上了浓厚的感伤色彩和悲凉的情绪,流露出对整个人生的绝望和追问。
秦观博学,“善作乐府,词工成法,知音者谓之作词人歌,盛行于元丰之际的淮楚”(叶梦得《夏事》)。其词情深意切,以文笔细腻、音韵优美著称。他是宋代婉约派的一流作家。秦观的诗歌也有自己的特点。据说苏轼曾经问过他的弟子晁和,他们的词与秦观相比如何两人对云:诗如小词,萧词先生如诗”(引自《苕溪钓谈预集》卷四十二)。《后山诗》也记载了人们的话:“紫苏的诗如诗,秦少游的诗如诗。“以上评价,显示了当代人对苏秦作品的艺术感受,也反映出秦观诗歌在某些方面不同于一般宋诗的风格。
秦观的“诗如词”,主要表现在诗如词。无论是那些早年惜春而不怀才情的作品,还是那些贬谪后漂泊悲苦的文章,主旋律始终是一个“情”字,言情相称,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
秦观早期的诗歌,每次怀春都有很高的艺术性。但他作品中的春景,不是浩瀚澎湃的春潮,不是百花争艳的春景,不是五彩缤纷的春景,而多是那些缺乏力量的小而精致的景物,如残花、弱柳、光影、夕阳等等。它的美句是这样的:“雨使夜香,风使云飞。”(《春十杂》之四)“乱柳絮迷春,花困久。”(《春情侠》)“卫青远行女困,武陵春去晚。”(《燕子亭》)连最著名的诗《春日》中说:“一夜轻雷落,光照瓦不平。多情牡丹含春泪,蔷薇卧晚枝无力。”虽然诗的背景是五彩缤纷的春亭,但诗的主题却是泪之美与病之美相结合的一种悲凉无奈的感觉。诗人常常运用比喻手法,赋予这些春天的自然意象以女性特有的绵绵情愫和迷人魅力,其独特魅力带给读者动人的美感。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序》中说:“从唐宋诗词来看,可以说,公开的偷情,特别是在封建礼教的监视下,几乎都是从古诗退到近体诗,大部分是从近体诗移到词。”在以涵养为主,以理性为基础的宋代,秦观在诗歌中公开表达了自己的爱情,并伴随着真挚的悲伤和痛苦。如《赠冠长史》:“瞳剪如束,黑纱裹寒玉。飘有自己的姿态,回头看,粉和妆都是世俗的。人不窥雾亭云窗,门前车马。礼毕,坛上春光静,乌鸦遍地。”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常的由衷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含蓄的倾慕,这与一般的艳情诗有着本质的区别。秦观也有一些与当时艺妓有关的诗词。诗人同情并尊重那些智力超群、青春美丽、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他用纯净空灵的笔触含蓄地讴歌这种短暂的情感。
中国古典美学一直把美分为阳刚和阴柔。阳刚之美,“如否,如电,如长风之谷,如高山峻岭,如河流,如奔腾”(姚鼐《福禄·舒菲》)。指一种雄壮、崇高而庄严、雄浑而豪迈的美。女性美是“似旭日,似清风,似云霞,似霞,似烟,似幽林中曲流,似朽,似溢,似珍珠玉润,似鸿鹄入浩渺之声”(同上)。指的是一种柔美悠远,深沉温柔,精致美丽的美。秦观的诗属于后者。其主要风格是典雅温柔,内在气质是多愁善感,洋溢着静奇之美,而其后期诗歌则是既有生气又有穿透力。客观地说,作家的艺术风格受到时代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影响。元好问评论秦观诗歌的局限性在于,他忽略了不同时代不同作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宋代政治经济贫弱,从未出现过唐代贞观、开元那样的壮丽繁荣。韩愈生活在唐朝中期,继承了盛唐遗风。他的诗歌风格奇特雄伟,光怪陆离。秦观的诗细腻婉约,情调温婉,这也是其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所决定的。元好问年轻时正值金朝全盛时期。早年立志以治国平天下,对金的东山再起抱有幻想。但他长期的天赋缺失,让他逐渐清醒,隐居山林。以他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标准,秦观的诗自然会被评价为“少女诗”。
南宋敖陶孙《诗评》第一卷《糜翁诗》说秦观诗“妇人若伤其春,终伤其身。”但钱钟书先生认为“女子伤春诗,未必不好。”客观地说,元好问的诗歌批评揭示了秦观诗歌的特点,指出了其不足,但问题是不能一概而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尤其是“努力突破怎么能学女人”这种语言,很明显地揭示了封建社会性别歧视的偏见,并不是一个容易的理论。
周邦彦(1056-1121)是穆斯林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后期著名诗人。少年落魄,后入国子监读书。宋神宗献《汴京赋》时,被视为国子监。哲宗时为泸州教授,直隶水郡人,主簿,省正字秘书。惠宗仕途坦荡,先后担任校书郎、议礼避榆、升府,并担任朝廷礼乐制度。晚年升任顺昌太守兼滁州、南京洪清宫。卒,呈给冯谖博士。他精通音律,创作了许多新曲,如《拜月慢》、《李志向金》、《玲珑四犯》等。现存200余字,多为男女情爱,离愁不恨,内容单薄,调子较低。他的词继承了柳永,但又有所变化。他的词风较柳永更为清雅含蓄,擅长铸古体诗,用词优美,旋律和谐,具有浓郁、典雅、细致的特点。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嘉里处)。他的小写景词充满了清新淡雅的意境,如苏等。他是盛达诗人的代表,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创了南宋姜夔、张炎的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是深远的,不像欧、秦那样深远,而且因为只表现情感和事物,所以是一流的作者,所以也算是一流的作者,但是讨厌创作曲调的人才多,有创造性的人才少。”寿祥见《松石》卷四四四,有“片玉词”。本书选取了六首诗,分别是瑞龙吟(章台路)、曼方婷(风中老莺雏鸟)、苏牧哲(烧沉香)、六丑(不穿衣服品酒)、勇士兰陵(刘银志)、西河(嘉里堤)。
周邦彦在词界曾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词意境广阔,感情真挚。他精通旋律,熟练地诠释旋律,能自己作曲,节奏精细。他在盛达府考古乐、谱新曲,为词学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词风清丽飘逸,丰富细腻,是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在词史上影响深远。宋徽宗设立了管理乐府的官员,周邦彦任主任,从事修订古调,讨论古音,创作了许多旋律,对后世影响很大。
据记载,少年时期性格比较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在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散文《边杜甫》,称赞新法,于是朱升被提升为官学,教官学。当他到达宋徽宗时,周邦彦被提拔到徽内阁,并晋升盛达府。他在惠宗时期创作了最多的作品,其中大部分都是丰富多彩和轻佻的。长期被后人尊为“词人之冠”。周邦彦的词,由于博览群书,往往与其他诗词的精华融为一体,此外,在节奏和韵律上也相当和谐,这也是他在音乐上也颇有才华的原因。
中年以后,由于长期在县市沉浮,抑郁失意,词风由工笔飘逸变为沉郁失意,词体苍劲沉重,恰似杜理科少陵诗。王国维被比作“词中老杜”,夏静观称之为“词中圣人”。细究他的《兰陵勇士》、《瑞和仙》、《六丑》、《瑞龙隐》、《浪淘沙慢》等作品,几乎是值得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