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与大明湖故事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著名诗人杜甫在李夏亭与北海知府李咏设宴,并写下《与李北海夜宴》一诗。诗中“海在此处,亭在古,济南名人多”这句话广为传诵,丽霞亭也因此闻名天下。然而,当时的丽霞亭在五龙潭一带,它在唐末倒塌。北宋以后,丽霞亭迁至大明湖南岸,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在湖心岛上重建。现在的丽霞馆虽然几经修缮,但基本保持了清朝的原貌。亭中“丽霞亭”的题字是清乾隆皇帝写的。亭北的名人馆里,墙上嵌着杜甫、李咏的石刻和历代济南名人的画像,门前的柱子上镌刻着郭沫若写的对联:“杨柳春风极乐,府曲秋月明。”

大明湖历史悠久,它的名字已经写了一千四百多年了。早在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李道元就写过《水经注?《济水注》有记载:“涟水北流为大明湖,西为大明寺,寺东、北两侧为湖。“本文所指的大明湖位于今天的五龙潭一带,但今天大明湖周围的水域叫‘里水皮’。另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大明湖叫历波或历水波,南至卓影湖,北至鹊山、华埠山,也就是说现在的大明湖、五龙潭、北苑是一个相连的大湖,湖宽几十里。六朝时,因湖中莲子多,曾称“莲花湖”。隋唐时,称之为“莲花湖”(见段《酉阳杂》),又称“里水皮”。在宋代,它也被称为“西湖”。

自唐代以来,大明湖的风景就闻名于世。宋代曾巩曾有诗云:“问我何处避蒸,十顷西湖明。”可以看出,这个地方已经是一个夏季休闲的地方。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曾巩在周琦(今济南)任周知时,为了防洪,修建了北水门,将湖水引入小清河,使湖水水位常年不变,沿湖而建亭、台、堤、桥,使之逐渐成为一处观光景观。古时候湖很宽,今天的五龙潭一带也包括在内。历经变迁,从晋代开始,大明湖专指城中的湖区。晋代诗人元好问在《济南游记》中名为大明湖畔。明朝重修城墙时,大明湖就有了今天的模样。经过历代疏浚整治,种植荷花、柳树,至清代已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座优城半城湖”的美景。

1958年,市政府正式将大明湖变为大明湖公园,并对湖底进行了疏浚,湖岸进行了修复,古建筑进行了维护,广泛种植了花木。经过清淤、修缮和扩建,修建了湖岸,美化了园林,恢复重建了名胜古迹,增加了茶馆酒店、游船和游乐设施,使之焕然一新,比以前更好,成为济南著名景点之一。

园中之园——铁宫庙

铁公庙,位于大明湖北岸西端,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为纪念明代兵部和山东在铁宣参政的历史而建。明朝建立文帝时,燕王朱迪南下夺取政权,攻打济南。铁铉带领军民坚守,屡战屡败。朱迪攻陷南京自立为帝后,铁铉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牺牲。后人敬仰他的英雄气概,立祠祭拜。铁公庙是国家大院,占地6000多平方米。它由一条蜿蜒的走廊、三座祠堂和一座“湖光山色的建筑”组成。花园里,杨柳垂帘,藤蔓攀援,庭院南面是一湖碧水,北面是茂密的松林。环境幽静宽敞,建筑古朴典雅,其中小沧浪亭别具一格。著名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有山半城有湖”就嵌在这里。刘鹗曾在《老残游记》中写道,在铁公庙前看大明湖,可以看到千佛山的倒影。但近几十年来,由于空气和湖水的污染,这一奇观再也没有重现。直到最近两年,市政府为治理空气和湖泊污染做出不懈努力后,佛山的倒影才重新出现。如果游客在晴天游览大明湖,他们可以偶尔欣赏到这一奇观。

在济南,有一个关于大明湖青蛙不鸣其蛇的怪现象的美丽传说,但已被证明是后人杜撰的。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济南。游览了趵突泉、千佛山等名胜古迹后,他中午来到大明湖上的丽霞亭休息。真正的龙帝来到大明湖,自然惊动了大明湖所有的神仙,于是数百只青蛙齐声歌唱,所有的蛇都聚集起来,大明湖上空鸟鸣虫鸣,众生都希望看到龙帝的面容。然而,此时已经十分疲惫的乾隆皇帝想要休息一下,而窗外的蛇、蛙、鸟却没有兴趣来凑热闹,于是闫隆大怒,拍了拍桌子,颁布圣旨,下令:“蛇归洞,蛙不鸣。”众生见龙颜大怒,立刻慌慌张张溜走。从那以后,大明湖再也没见过蛇,也没听过青蛙。

当然,这种所谓的民间说法自然是人为的。要知道,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王向春就记载了大明湖四怪。所以这种说法只是清人为了讨好乾隆后人而编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