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西湖公园有多老?
福州西湖公园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福州保存最完整的古典园林,被誉为“福建园林中的明珠”,位列中国36大西湖之一。
据史书记载,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县令高燕建子城时开凿西湖,将西北山上的水注入此处灌溉农田。因为它位于金代城墙的西部,所以被称为西湖。五代时,福建王扩建城市,将西湖与南湖连接起来。其子燕军称帝,在湖滨碧池上建水水晶宫(在今天的水关门附近),建亭、台、楼、榭,并在王宓和西湖之间挖了一条复道,以方便后宫游览西湖。西湖成了明朝的皇家园林。从那时起,它逐渐成为一个旅游区。宋年间(1174-1189),南宋宗室、福州知府、福建傅使赵如玉在湖上建了亭,题名为“福州西湖八景”: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夕阳和水晶。
历代文人墨客都惊叹于西湖之美,留下了许多佳作。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他的《何心郎三山雨游西湖》一诗中,称赞“阴雨更好,石未婚”。明代谢的《西湖晚盘》赞曰:“十里柳如丝,夜湖光更奇”。民国三年(1914),福建让许世英把西湖变成公园,当时面积只有3.62公顷。解放后,西湖公园几经扩建。它融合了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风格,利用自然景观优势,优先配置乡土树种,讲究诗情画意,“以小见大”,使西湖的景色更加秀美而著名。恢复和新增的景点有仙桥六色、魏紫堂、开化寺、万载堂、梳妆亭、“西湖美景”、诗廊、滨水亭廊、鉴湖亭、湖赛、湖心春雨、金林小源、古城落日、秦方园、莲花阁、归斋、寻湖碑、盆景园等。
观光景点
刘地
进大门,卧长滩,垂柳挡道。原堤防建于1930,宽8米,长139米。中间一段是桥,即仙桥。1985,堤面拓宽至18m,堤旁设置石栏杆,种植垂柳、水蜜桃、花灌木。春天是美好的一天,柳绿,桃花似火,远处如湖中锦带。1994年,该桥改为拱桥,桥宽10米,桥长36米。飞虹桥、步云桥和戴宇桥将湖中的几个天然湖泊和岛屿连接起来。
凯华宇
华凯岛是西湖的核心旅游区。在华凯岛的北面,穿过戴宇大桥是瑶礁岛,岛上有福建博物馆和艺术展览馆等建筑。华凯岛向西飞越虹桥到达谢平岛。谢平屿原本是一个儿童游乐园。
紫薇庭
在华凯岛南部,建于1914,以紫薇命名。1952改建,砖木结构,现为公园服务部。
华凯神庙
它位于华凯岛(一座孤零零的小山)的中心,是公园里最古老的建筑。据说建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知府王文生捐资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金总督重修,中间为正殿,后为禅堂,两翼为钟鼓楼,左侧为客寮,右侧为方丈室。庙里以前有“十八娘”荔枝,挺有名的。宋代蔡襄《荔枝谱》说:“相传闽王有一十八女,故喜此品,故名”。这座庙的前面还有一棵古梅。寺庙在湖中央,红花绿柳,碧波荡漾。1986改造后,与盆景区融为一体。院内种植名贵花木、花卉盆景、根雕。
湾仔堂
在华凯鱼洞,是福建中部诗人纪念馆,由诗人傅汝洲于明朝郑德年间(1506-1521)所建。招诗友相当于隐居。湾仔汤姆沟三居,因诗“孤山万在水中央”而得名。当时诗人云集,传为佳话。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改建成湖中亭。乾隆十三年(1748),人皇提议重修,在堂内设诗龛,作为福州诗界人士吟诗的聚集地。后来,教堂被洪水冲毁。道光四年(1824)重修。道光七年(1827),林则徐的父亲忧心忡忡地回到家中,加深西湖,借用万载堂作为办公场所。1914,万载堂在西湖被辟为公园后进行了改造。此后春秋有雅集,名士诗人聚在一起吟咏。
梳妆亭
梳妆台位于华凯岛的东南部。它建于五代。相传福建王每次与皇后金凤、宫娥乘船游湖,都要在此更衣歇息
何婷晚上唱歌。
是老八景之一。在湖的西岸,在伟大的梦幻山脚下。在古代,大蒙山一面是山,三面是水。湖面上有一条长长的堤岸,从南到北,与梅亭铺相连,一直通到万安桥(红山桥附近)。这是一条通往北方北京的邮路。堤的东西两侧种植荷花,堤的突出部位建荷花亭。3号亭面向湖面,视野开阔。池畔被绿色的桃子和垂柳包围着。夏天,清风荷香。在古代,这里是品茶听歌的地方。古时亭北有黄花亭,亭东有银根亭,是接待钦差大臣的建筑。道光十年(1830),林则徐重修莲花亭,将亭北的黄花亭改建为李纲祠堂。现存的广场莲亭是一座清代建筑。
桂宅
归寨禁烟亭位于莲亭西北,背靠“大梦松声”,紧挨着“莲亭晚唱”,北对“湖中春雨”,东临“仙桥柳色”。林则徐修建李刚祠堂时,竖起三根椽子,在祠堂内种了两株桂花树,以李刚晚年在福州的住处命名为“桂斋”。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称“林文忠公阅览室”,后在翟旁建了一个房间和一个禁烟亭。墙上嵌着篆书“林则徐阅览室”的石刻。1985年,为纪念林则徐诞辰200周年,重修桂宅,移至宅后。
大蒙山景区
大蒙山景区现定义为“一带三景十二景”的景观结构。大蒙山景区的“区”是湖滨游览区,由湖头街改造而成。“三景”是由西湖“大梦松音”、“莲花阁晚唱”和西湖书院三个景点组成的景观区。“十二景”由莲花阁、归寨、平掌池(原福州动物园鸳鸯池)、西湖会(在“莲花阁夜歌”景区上方)三个景点组成;后池、西湖书院、墨池(原天鹅湖)、熊兵桥(在“西湖书院”景点上方);棋趣台(棋趣广场)、松涛阁、蒙山阁、松涛神韵(均属“大梦松声”景区)已重建。
特色景观
环湖人行道
福州西湖公园环湖步行道南起廊桥韵景区,沿湖滨路北侧绿地至福建厅,以步行道外的形式至西湖步行道湖宾馆,随后沿湖滨绿地,向北宽约25米的福州西湖步行道,经北湖岛至左海公园。
绕西湖往南走经秦方园到福建省博物馆(包括“古城夕阳红”和“金林小源”两个景点),沿博物馆南侧绿地往西到湖头步行街,往南经过“荷花亭晚唱”景区,绕西湖一周再回到廊桥韵景区。
为了方便游客入园,西湖周边人行步道规划有六个主入口和几个便捷入口。主要入口有:湘西入口、西湖景区入口、西湖宾馆入口、左海入口、湖头街入口和“荷花亭晚唱”入口。
此外,11景观节点根据人行入口分布和西湖原有主要景观进行布置,分别为:廊桥韵、南入口、西湖胜景、景观平台选择、西湖美景、北湖岛、风情园、古夕阳、金林小源、湖头街、荷花亭晚唱。
小西湖广场
小西湖广场位于西湖公园东北角的湖滨路上,靠近西湖宾馆。小西湖广场是观赏西湖的绝佳地点。在广场向西看,可以将西湖尽收眼底。同时,广场也是人们休闲和锻炼的主要场所。天一亮,附近的居民就络绎不绝地去公园晨练;白天,老人们围坐在石桌旁下棋、打牌、愉快地聊天;夏天的夜晚,走在湖边的人们享受着微风的凉爽;在公园的一个角落里,有人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一天的疲惫被抛到九霄云外。
福建博物馆
福建博物馆福建博物馆位于福州西湖湖畔,是福建历史上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它由主馆、综合馆、自然博物馆、世博园等建筑以及古夕阳和金陵小源组成。其福建式的民居造型、海洋文化的装饰风格、充分体现“石文化”特色的材料,通过建筑的整体布局和宏大外观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福建博物馆是公益性文化机构。是集历史、文物考古、自然标本研究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是全省文物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中心。设有展览设计、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商务交流、考古、自然、艺术、安全、行政等机构。馆藏文物和自然标本近20万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6000余件。举办展览和做好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目前医院有固定或临时展厅15个,面积12000平方米。目前,已推出《福建古文明之光》、《福建现代风云》、《福建古外销瓷》、《工艺珍品》、《闽剧大观》、《恐龙世界》、《动物万象》、《中国收藏书画展》等展览,全面系统地展示福建文化发展成果。它打开了一扇弘扬优秀文化的窗口。2008年初,福建省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
神秘的雕像
神秘的雕像福州西湖公园万厅前矗立着一座古老的雕像。从衣着可以推断,雕像的原型应该是唐代或宋代的人。但由于他身上和周围没有任何文字说明,他的身份一度成为一个谜。2008年6月,媒体报道后,福州市民引经据典,讨论古代造像的身份问题。
这座雕像的作者是高。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当老师时,就接到了在市区西湖公园摆放雕像的任务。“当时关于万载千雕像应该以谁为原型,争议很大。”高老回忆说,当时有关部门对雕像的要求是一个文人的形象来配合万载堂的历史。“起初是以李白为原型。后来考虑到他与福州关系不深,有人提出了辛弃疾和李刚两个方案,因为两人都去过福州,都是有名的文人。”几经讨论,最终的方案是将三者的形象结合起来,做一个代表诗人的雕像。“面部表情更接近李白,穿着明代文人的衣服,帽子看起来像宋代的。”
高老说,他们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用假石材原料制作了这座2米多高的雕像。20多年过去了,他一有空就会去西湖公园看看这座雕像。“没想到到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关注。”
西湖书院
同治十二年(1873),福建巡抚王开泰在福州西湖旁的书院旧址设立“经世堂”,整修老西湖书院(位于福州动物园旧址附近),设置宽敞房舍,并建有“十三梅书屋”。同治十三年,更名为智勇书院,有“学以致用”、“学以致用”之意,专修经学史和古文,聘林守土为山长。
书院招收全省各地的升、贡、生、监,使他们成为“能明白自己、能应用自己的人才”。除了每年2月由知事、知事亲自举办的筛选考试外,其他月班均由山知事主持。第一届招收学生10人,每人发银膏4两;20洋班,每班3两银膏;附带课程没有名额,也不会给油膏。
光绪年间,书院迁至龚凡庙(范祠)左侧。书院依山而建,基数比较高。它从低层穿过几十级石阶到达大门。讲堂前,高爽宽敞,这是学院望尘莫及的。但是没有自习室,只有几个自习室和一个图书馆。后院有几栋楼,都是长长的居民楼。左边的空地比较大,种了很多梅树,后面还建了一栋房子,就是“十三梅书屋”。山上有一幅谢题写的对联:“青山是我家业,老树不忘人间春”。
从书院的建立到关闭,只有林守土、郑世功、谢三位山中领袖。书院培养了许多人才,如研究儒家经典和文学的黄增,研究历史的张恒嘉(史静大学堂第一任督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废止,书院改为福建师范大学(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前身)简科。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