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镇经济调查

2014年,积石镇农作物种植面积4476公顷,比2013年增加17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55公顷,增加31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56公顷,与同期2013持平。蔬菜作物种植面积513公顷,增加116公顷。

2014年,积石镇粮食总产量29221吨,比上年增加219吨,增长7.6‰。其中小麦面积26987亩,产量410公斤,总产量11605吨;水稻面积26893亩,产量648公斤,总产量17,416吨。石油总产量458吨,增长6.6‰;肉类总产量4805吨,增长9.9‰;水产品产量742吨,下降10.9%。

截至2014年末,季市镇农机总动力23276.4438+0千瓦,减少266.36千瓦;大中型拖拉机17台,配套农机具26台,分别增加2台和5台;联合收割机39台,小型拖拉机252台,配套农机具342台;移植者93人;植保机械电动喷雾器1068,240电动喷雾器。有67个固定排灌站。全镇农用化肥施用量(纯量)为2159吨,减少167吨;农村总用电量为654.38+025.99万千瓦时。

2014季市镇建成1水稻高产示范方。连片栽插水稻秧苗覆盖率达85%;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全镇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4个,土地股份合作社2个,社区股份合作社24个。其中,2014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17个,同比增长407.7%。2014年,积石镇所有产业产值达到6543.8+04.33亿元,同比增长9.5%。全镇规模以上企业产值8654.38+0.75亿元,销售收入78.43亿元,利税654.38+0.385亿元,利润分别为896.5438+0.6%和654.38+0.1。建筑业平稳发展,总产值6543.8+0.597亿,同比增长28.7%。

2014年,季市镇实现工业发票销售收入2149万元(含镇联动);该镇开票收入超亿元的规模以上企业有5家;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87亿元,同比增长50.6%;自营出口3225万美元;新增民营企业56家,同比增加15家;民营经济注册资本增加24680万元;新增107个体工商户。截止2014年末,全镇规模以上企业23家,增加2家。太平村名称的由来

积石镇位于长江尾。秦末汪洋一片,滔滔江水奔流而下,每年携带数亿吨泥沙从上游下到入海口,在潮汐的支撑下泥沙逐年淤积。汉代以前(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长江口北岸约20平方公里的暗沙逐渐浮出水面。后来沙团不断扩大,变成了大江里的沙洲,这是小镇这个季节最早出现的区域。

积石成陆后,其大江以南为毗陵县(今江阴市),大江以北为海陵县(今泰州市)。海陵南临长江,东临大海。从汉前到南唐,1100年中间,海陵县境内的河滩、滩地逐渐向东、向南延伸,面积不断扩大。南唐元年(937年)十二月,唐烈祖以海陵设泰州,海陵以南5乡设泰兴郡。季节性市场从海陵转移到泰兴。那一年,大批村民来到这里圈地建房定居。因河水不时泛滥,来往船只常因风浪大而毁坏,海贼猖獗,百姓求平安,故得名太平村。

季节性市场名称的由来

北宋时期,太平村逐渐形成纪、李两大家族。另一方面,李稼夫曾经在饥荒期间举办粥厂来帮助灾民,所以他在他的家乡很有名。姬姓人数众多,势力强大,族人在朝中为官,后台硬。小集镇出现后,两家在姓谁的问题上互不相让。当地传说,吉家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先在吉市镇东街头和北街开了两家烧饼店。路过的人可以给每人两个烧饼,只要你说是从吉家市带回来的。李家知道后,在南街开了一家面馆。谁喊“李佳时”就给谁一碗面。季家不服,立即加码,把白花花的银子换成铜钱,用窝褶去蹲在李家面馆对面。行人只需喊一声“季家市”抓一把铜钱就可以走了。为了争取地名冠名权,纪和李最后对簿公堂。当时的泰兴县令出于官情,将太平村改名为吉家市。为了缓和矛盾,季嘉和李佳被分别命名为李家祥和李佳薇。事后,李家不服官方判决,认为该市场不是一家的市场,再次对簿公堂。泰兴县令见此,劝其将“里”字加一撇为“吉”,“吉”字缺一撇为“里”。既然两家是一家,为什么要这么较真?既然不是一家一户的市场,就要去掉“家”字。于是吉家市改名为吉市。

积石镇名称的由来

明朝洪武初年,大风、暴雨、河水洪水一起肆虐,时令市场遭受了严重的水灾。无数村民房屋倒塌,人畜被淹,农村荒芜。汛期,在河口的分割线上,浑浊的河水夹杂着大量的泥沙,滚滚流向大海,潮水如龙,逆流而上。村民认为这是青龙的样子。因此,洪武五年(1372),在镇上修建了大规模的清龙寺,人们期望借助王海龙的神力来遏制潮水。那一年,积石改名为积石镇,改名的目的是为了遏制“镇”字泛滥的河水。积石镇历史上属于泰兴,近几十年属于靖江。由于地处如皋、泰兴、靖江三县交界处,积石镇的方言既受靖江吴语的影响,又受泰兴如皋江淮官话的影响,但又与之有所不同,属于吴语和江淮官话的过渡方言。

方言有三个要素,即语音、词汇和语法,主要成分是语音和词汇。吉家话的发音确实有点特殊,比如吴语中的“今天”和“明天”,或者“今天”和“明朝”。用怀语说“今天”和“明天”。在吉时方言中是“继朝”、“门朝”,很像吴语和淮语结合产生的“变调”。再比如“我家”,或者季节方言里的“娃家”。“来娃家玩”,也就是“来我家玩”。但是吉家的“我们”人绝对不会说“瓦门”,而是说“我出钱”“你出钱”。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更神奇的是,方言语音不仅在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县之内不一样,在一个镇之内也不一样。就吉家市而言,一条河的两岸、一条路的两旁、一个村子的前后,发音往往不一样。季节性习俗

二月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亲的日子。当地有句谚语,“二月二,家家带女儿,穷狗不带。”嫁出去的女儿之所以在二月初二走亲戚,是因为正月已过,公婆都忙;第二,现在是淡季,时间充裕。当然,省亲的不仅仅是嫁出去的女儿,还有女婿和孙子。探亲时间有长有短,短的吃完饭会轮换,长的可以在父母家住几天。

在清明节,每个家庭都祭拜他们的祖先。在这一天,大多数人在早上用柳树的嫩叶拌荞麦面条,说吃了它们可以消除灾难,减少衰退。中午包扁食。煮熟的扁食要先给祖先吃,再给家人吃。给祖先和家人吃的扁食需要冷却。这个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在春秋时期,他们宁愿被烧死在山里,也不愿被晋文公宣扬,所以清明节也被称为寒食节。晚饭后,全家人去郊外的祖坟,挖土给坟头加“坟帽”,烧钱把纸变成柳枝。上坟既是祭祖,也是春游。此时寒意尽散,春光明媚,郊外轻松愉快。

建筑习俗

上梁,上梁是建筑仪式的重头戏。工匠们拿着大斧,顶着房梁,一步步爬上梯子,他们的“鸽子”越来越精彩。工匠甲曰:“登梯而步,而张班、鲁班则招手。亮亮到了正屋,金龙去了早朝。”工匠B马上说:“踩梯子踩上去,手里拿着金盘跑上去。跑高一步,脱下蓝衫,换上紫袍。”这时,工匠高高跃起,举起斧头,给屋梁上榫。工匠甲说:“新斧明,我要给主人家盖一座高大的房子。今年建幸福公馆,明年建丞相堂。丞相室中,有贵子,儿孙为状元。”工匠乙接着说:“新斧明,我要给主人家盖一座高大的房子。在左边,卫星支撑着玉柱,在右边,武曲支撑着金梁。晋亮邓柯遇黄道,玉珠连遇魏紫。”梁末,主人家从工匠手里接过斧子。“斧”和“富”谐音。拿起斧头意味着拿走财富。这时工匠说:“斧生明,老先生炉中炼成钢。在大厅收到了千年祝福,在库内谷收到了满仓。”

上梁后是“抛梁”,即工匠将主人家事先准备好的糕点、粽子、糖果从梁上撒下,让正在看热闹的亲朋好友一争高下。这是主人家的荣誉,也是得到糖果和蛋糕的人的一种幸运。抛梁时,工匠说:“抛金时,金从天而降;二、抛银,白银满库仓;三掷球饼,主家将老人;四扔长寿果,邻里八家万年。”这时鞭炮齐鸣,工匠们向主人家乞求“压岁钱”,节日气氛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