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画的一些专业知识!

中国画花鸟画的基本画法

观察和研究花卉画花卉,除了观看和临摹古今名画外,还要深入观看和写生实际花卉,了解花卉的衰荣和在霜雨露中的情态。本文从花的叶和枝两方面简述其结构和生态。

(一)花:花往往是画面的主题。花一般包括花瓣、雄蕊、花梗等部分。花瓣分为单瓣和重瓣(复瓣)。花形各不相同。牡丹、野蔷薇等为重瓣,梨、木棉等为单瓣,牵牛花、百合为单瓣,多数花有单瓣和重瓣的不同品种。雄蕊的长度有差异。雌雄同株的花,大雄蕊和小雄蕊都在一起,而雌雄同株的花只有小雄蕊或者只有大雄蕊。雄蕊有的很明显,有的很隐蔽,需要仔细观察。花萼也因花的种类而异,如梅花和桃花,梅花和海棠长在一个长柄上,玫瑰和蔷薇有长的花萼尖和茶花。

(2)叶:单子叶植物从枝或茎上长出叶时,叶序是对生互生的,以此类推。有些复叶植物是羽状、掌状鸟足状,有些是双重叶,形态比较复杂。要先了解成长规律,才不会在复杂中出错。叶子有叶柄和叶脉,形状有不同的大小比例如尖圆的长度。

(3)茎和枝:可分为木本草本、藤本和藤本等。木质的枝条相当硬,有的相当粗,草本植物的茎大部分是嫩的,有的变成右旋或左旋,有的有须状的攀援茎。

花卉素描

各种花在清晨或早晨都是新鲜的,生机勃勃,正是写生的好时候。写生就是收集素材进行创作。如果是为了工笔画的需要,一定要详细描述。有时我们需要多朵花在屏幕上聚集在一起。写生和收集素材的时候,一定要有正、负、侧、斜四个面。有完整的花,也有一些被枝叶覆盖的花,既有会开花的小花蕾,也有会开花的大花蕾。叶子也是一样,除了成熟的叶子,也要有嫩叶和嫩芽,并且注意阴阳背,大小穿插。枝干也要分干和枝,还有图中的姿态和密度。这些都是我们以写生为目的收集素材时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花鸟画不像山水画通常有稳定的视角,但我们可以用移动视角的方法,从最美的角度去写生,注意花、枝、叶的比例。画花可以从雄蕊的花瓣开始。通常先画最完整最前面的花瓣,然后再向四周延伸。如果花瓣太复杂,可以概括一下,要注意其造型美观。画树叶也是如此。除了注意叶序和结构外,还要注意叶背、叶纵、叶背和叶密度的变化,以及前后叶的变化。最后要画枝,大力做的时候要画皮纹,如梅花要青老,皮纹要斜,小茎要高壮,干桃皮要横,松干皮要有鳞。

花的素描要从折花开始,取一枝容易画的花叶,插在花瓶里详细观察,被遮盖的雄蕊也可以分开研究详细的结构。熟悉了简单的枝干后,可以选择整朵花的一个角落进行尝试,或者素描整朵花。因为枝叶比较复杂,所以一定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进行大幅度的裁剪或者调整。总之,花卉素描不是植物的插画或插图,而是一种主观的选择和美化,重在趣味的表达。

观察鸟类

鸟,在中国画中又称为“羽”,可分为水鸟和山鸟。按生活习性可分为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鸣禽、雉鸡。他们的特点和习惯如下:

(1)涉禽:生活在浅水区,捕食鱼虾。它们的嘴、脖子和脚都很长。比如鹤、鹳、白鹭。

(2)鸟类:喜欢在水中游泳,嘴巴扁平,脚短,脚趾有蹼,捕食鱼、虾、虫子等。如海鸥、野鸭、鸳鸯、鹅、信天翁等。

(3)猛禽:翅膀有力,嘴呈钩状,脚尖,性情凶猛,专门捕食小动物。如鹰、秃鹫、鱼鹰、猎鹰等。

(4)攀缘鸟:大多上口呈钩形,下口较短,脚趾两前两后,攀缘时可抓在树干上。如鹦鹉、啄木鸟等。

(5)鸣禽:喜欢唱歌,大部分鸟类都属于这一类。

比如魏、莺、华美、伯劳、黄鹂、八哥等。

(6)雉鸡:属于陆生鸟类,体型较大,皮毛美观,尾长,口型与鸡相似,多生长在山中的灌木丛中。比如山鸡、锦鸡、长尾山鸡、孔雀等。鸟类是卵生的,所以身体(不包括头、颈、足、尾等部位)呈蛋形。由于生活环境和习性的不同,它的嘴、脚、翅膀和尾巴也有不同的比例。一般来说,大多数水鸟(涉水鸟和游禽)嘴长,尾巴短,而大多数山鸟(鸣禽、攀缘鸟和雉鸡)嘴短,尾巴极长。嘴钩的吃肉,尖细的吃虫,嘴长的吃熊虾,吃壳的嘴厚。能飞很远的鸟大多翅膀长,比较发达,而且水鸟中有很多长脖子,可以快速攻击,啄鱼。另外,头型、眼精的颜色、位置都不一样,也要把握它们的独特性。

鸟类全身长羽毛,细密的棉羽有保温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半棉羽毛,许多形状不清、层次很多的感官堆叠成一个大面积。另一种是羽毛的形状清晰,比如翅膀和尾巴的羽毛,都有详细的名称。我们应该仔细观察不同部位羽毛的形状及其重叠关系,以便熟悉鸟类羽毛的组织和顺序。

此外,还要了解鸟类的雌雄。大多数鸟兽都是雄性的,很漂亮,也有少数雌雄羽毛相同,但雌性总是比雄性略小,鸟类的翅膀和尾巴是雌雄相反的。雌性的右翼和右尾在上面,雄性的左翼和左尾羽在上面。鸟类的喜、怒、悲、惊,在翅膀、尾巴、姿态上也是不一样的。

鸟类素描

鸟类除了结构复杂,还活泼好动。直接从真鸟写生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首先,我们不妨画一些鸟类标本。画标本的好处是可以从各个角度详细观察细节,甚至重要的羽毛数量都可以慢慢数清楚,尤其是工笔羽毛。对标本的观察很有帮助。但是画标本的缺点是很容易画出动态的、死板的、甚至形状比例扭曲的作品。虽然标本是从真鸟身上剥下来的,但是在体内人为塞棉花很容易变形,鸟的眼睛也不会根据类别不同而变化。通常会安装统一的人工替代品。张开的翅膀和脚由金属丝支撑,以保持重量和形状。以往由于制作人缺乏观察和技巧,关节变化扭曲,僵硬笔直,或者重心不稳,羽毛凌乱。初学者了解这些最可能出现的症状后,不妨对照鸟类的工具书和图片,或者去鸟类商店、动物园甚至野外观察,可以利用相机功能将瞬间的动作定格,作为写生的辅助参考资料。

观察完鸟类标本后,可以尝试素描笼中鸟。最好去鸟店买一种平时比较熟悉,比较温驯的鸟。最好是价格不要太高,容易被饲养员拿来作为写生对象的。首先要观察它的各种动作,如踩枝、啄食、寻羽、欲升、欲降、鸣叫、颈缩、飞翔等。,并记忆其特征。在写生之前,不妨仔细观察,找到其重复最频繁的动作或持续时间最长的图案作为写生的选择。你可能希望用铅笔或刷子画草图。当鸟的姿态发生变化时,不妨根据记忆进行修复,或者等它出现同样的动态,再迅速掌握。如果需要花时间做详细的描绘,就需要耐心的画停,多画几次就完成了,而且创作的时候最好经常观察,这样容易捕捉到鸟的姿态。

笼中鸟的行为与秦鸟的行为在性质上略有不同,就像监狱里的人的表情和动作与外面的自由人不同一样。为了表现“好鸟为友”的自然趣味,了解每只鸟的生活环境和休息状态,最好在山里野外进行实地观察,用双筒望远镜观鸟。每只鸟都有不同的习性和姿势。比如燕子和鸽子不站在树枝上,仙鹤和鹤用一只脚睡觉,乌鸦和喜鹊的动态绝对不一样。如果不仔细观察,旧的部分符合物质状态,符合物理,符合物质感觉。另外,鸟类在停留或飞行时,头部会迎风,如果迎风,羽毛会翘起,这也是要注意的。

素描时,可以先画出鸟的主体形状(蛋形),然后根据头部的动态(如延长头部、缩颈、扭动等)加上头部(也大致是蛋形)。),然后加上翅膀,尾巴,脚。爪子需要在平地上踏稳,紧紧抓住树枝。如果颈部没有完全收缩,脚就会被拉伸,如果脚收缩,颈部就会被拉伸。两者不能同时拉伸。最重要的是身体要有重心,造型要活泼,才能显出活力。

简图

素描绘画是指用墨线描绘物体而不上色的绘画方法。还有一种简单的人物、动物、动物的画法,如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最早的帛画,用简单的方式表现出来。中国古代称之为“白画”,北宋李是这种方法的代表人物。

以线描为主,淡墨也可以渲染。画线时要将笔墨特点与形式相结合,笔法转折突兀,线条的粗细、明度都是以所表现的对象的质感或特点为依据。比如薄而轻的线描花瓣,容易表现出其柔美柔美;用越来越粗的线条画树叶和树枝,更容易表现出它们坚硬厚实的质感;写字收笔时用略干略空的细线来画,更容易表现出鸟类羽毛的蓬松柔软感。

中国画就是线条的口才,尤其是白描,线条的好坏是一幅画成败的主要关键。以中心为主笔为宜,用笔的压力和速度要均匀,画出的线条要有“外柔内刚”的效果,力度要包含在内,不可外露;笔墨不足,不耐久看。太多的锐边和外露的力度往往会显出一种霸气的气息,而时尚又会降低一些花鸟的美感,所以用白色画出来的线条应该是“刚好搭在一个优美的地方。”

另外,笔的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迟缓。要有“永不回头”的意思,腕力一定要送到头上。提笔的时候,不能马虎。关于花线画法,根据吴学让教授提供的演示,有三条主线。一种是起笔停笔(一字画),适用于画叶柄、竹竿等。其次,适合画叶筋、树叶等。第三种是连续弧线画法,适合画花瓣。下图是画鸟的部分演示。画鸟的顺序是先在嘴里画长笔,然后上颚用笔,下颚用笔,再依次画眼圈、眼睛、额头、后背、翅膀、胸、腹、腿、爪、尾。画细毛的线中间更轻更粗。如果笔画太重,就不容易表现出羽毛的质感。

双钩彩绘法

双钩着色画是用线钩描绘物体,然后着色的一种绘画方法,也称钩勒着色法或双钩着色法,是在线描的基础上进行着色而形成的。它的起源很早。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已经出现了这种画法。五代画家黄泉是双钩着色法的代表画家。他的线条细长,色彩丰富,是北宋花鸟画法的主流。江南的徐希也用双钩着色法,但他的风格是野性的,他更注重线条的趣味性。后世花鸟画家莫云,以徐希为笔,以黄泉为法。

用双钩作画时,应选择熟纸(纸)或丝绸。用墨线和双钩画好之后,准备两支毛线笔进行渲染,一支蘸色,一支蘸水。你应该先练习一手握两支笔,并且能够灵活互换。调色时颜色要浅,要染几次。花、叶内部(或中心)的颜色要用清水笔推到边缘,清水笔的含水量要合适。水多了会有痕迹,太干了就不渲染了。渲染后,如果原墨线模糊,可以用重彩反复勾,称为“勒”。同时,还可以从绘图纸的背面进行染色,使画面的马赛克颜色更加浓密均匀。有三种方法可以给花遮荫:

(1)先染:先用最浅的色基(即平涂打底)染花,再染其他颜色。通常白色、粉色、浅黄色的花先用白色粉底染,再用浅绿、品红、藤黄等色。叶子可以先染草绿色背景,再染花青。

(2)先染:紫红色或绛红色的花,可先用花青(或淡墨)由内而外染红,染叶也可先用花青(或淡墨)染,再染草绿色。

(3)染色法:如叶尖红色、根部略带绿色的粉莲花瓣,可先用白粉再从叶尖向内染成品红色,立即由内向外染成淡绿色,在水未干前加入。被当地昆虫损坏的断叶也可以通过嫁接染色。

鸟类的采集方法略有不同。下图是吴学让教授的演示。先用白描,再用淡墨染,然后第二遍染色,干透后画第三遍,然后第四遍梳理,第五遍再画梳理羽毛(或动物)。为了强调羽毛的柔软细腻感,羽毛梳理法的原理是浅色羽毛用深色梳子。

无骨画

无骨画是一种不用墨线直接用颜色画物体的方法。《无骨图》相传为北宋许崇思所作,此后画家寥寥无几。清初的云是复兴这一绘画的大师,对近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无骨画法也是用熟纸比较合适。因为不用墨线,前后叶或花瓣的关系用空白的“水线”弯曲,有白为黑的味道。无骨绘画还可以细分为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方法更细致,如双钩填色法,只省略双钩的墨线,逐层添加染料而成。

第二种画法稍微松一点写意的笔法,直接上色,一次完成。第三种画法是先修边上色,再用其他相近的颜色染一下部位,再烘干。类似的碎墨,因为使用熟纸,有半融合的效果或者略有斑驳的颜色变化。

一般来说,线描、双钩彩画、无骨画机都属于工笔画的范畴,要注意其造型的完整和结构的清晰。初学者可以在作画前先勾一张同样大小的素描,放在绘图纸下,这样构图和造型就有了依据,可以专注于色彩和笔法的趣味。无论用哪种发式画花和叶,颜色和色彩都要有深浅变化。也可以用“染一染再染”的方法,追求更丰富多彩的变化,但颜色不能太鲜艳,素雅永远是最好的。染色后,等到它干了,然后钩叶筋,绢花或画雄蕊,以增加细节。

写意

写意是指用简单概括的笔墨表现对象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不求神形的绘画方法。根据绘画史上的记载,唐代吴道子所画的嘉陵江山水或王洽泼墨,可能已经有了写意的形式。在传世的画作中,苏轼和文同的墨竹,石的墨梅,已经可以归入写意之列。到了明末,徐渭已经用雄浑的笔墨在宣纸上画出了一幅大写意,如下图,徐渭的《牡丹芭蕉石图》。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石画派都为写意花鸟画拓展了许多领域。

花鸟画中的写意多采用“点堆”或“点簇”的技法,又可细分为钩花点叶法、小写意法、大写意法等几种方法。适合用原纸作写意,可以单独用墨作画,也可以几种颜色作画。钢笔首先包含浅色,然后比笔尖更暗。也可以用深色上色,然后蘸清水。每支笔都要有深浅的变化,容易和原纸融在一起产生干、湿、浓、淡不同的效果。

以下板块是吴学让教授用写意的手法展示的紫藤。先用双钩画了解它的结构。用写意的方法表现紫藤花,先用羊毛笔蘸白粉,笔尖蘸蓝花,再蘸洋红,用侧锋堆起来,即画出有浓淡和颜色变化的花瓣。花瓣填好后,改草绿色画细茎,点花梗,用黄粉点花蕊。此外,还应注意叶片的结构、叶序和穿藤方法。

总之,写意虽有所谓“意不达笔”,但无论形式简单,还是形象不准确,都无关紧要。但要想画好写意,还是要在工笔和观察写生上下更多功夫,才能充分发挥出笔法简洁、意足的特点。

中国画中动物绘画的基本技法

动物,又称猛兽,在中国画中很难很好的表达。宋代萨满德宏指出:“画师可为鬼,使人目瞪口呆者,因其形变态无常,可欺世,而终贵。而狗、马、牛、虎,其形正常,故昼难工,世人见之贵也。”可见,动物和动物都有一个正常的形态,即每个动物都有一定的大小、比例和动态。如果不小心,观察不够仔细,很容易成为笑柄。经常画的动物和野兽包括马、牛、虎、狮、鹿、羊、猿、猫、狗、浣熊、兔子、驮畜、象征权力的骡子和龙等。每种动物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习性,所以在作画之前有必要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素描。

动物和野兽的观察和素描

中国古代画家非常重视观察。比如擅长画猴子的北宋画家易元吉,他曾经游走于山川湖泊之间,观察野生动物的动静,所以他画的野生动物很有意思。李每次路过草庐,看到里面的御马,都会观察一整天,没有时间与客人交谈,所以他能够画出一匹马的特征。黄山谷在他的诗中称赞:“的骨头在白天也是多肉的,他的文字像一根折断的竹子。”相传元代著名马画家曾向庄学过“马滚尘”一说。他的母亲,管夫人,透过窗户偷窥,看到一匹马卷起尘土。因此,赵勇可以通过骑马的日子获得他的气质。可见古代的高成就者非常重视观察,甚至亲自去模仿它们的动作,以求生动地表现动物和野兽的特征和趣味。

在苏东坡的题词中,提到蜀中收藏家杜有一天把他的书画暴露出来。一个牧童看到其中一把斧子戴嵩戴的斗牛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也是斗牛,斗牛力在一角,尾巴在两股之间。现在是打架,可笑。”“牧童经常和牛住在一起,发现牛打架的时候,牛尾紧紧夹在两个股之间。但唐代著名牛画家戴嵩的观察不够周到,导致失误,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画历来提倡“形神兼备,以形传神”,画兽兽也不例外。只有仔细观察,掌握神态,才能画得惟妙惟肖。动物虽然也有五官和四肢,但表达感情的能力没有人类丰富。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们细腻的动态和表情。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此外,动物还具有许多特殊的习性和动态,如鹿、虎等的耳朵可以随意向四面八方转动,像一个倾听者,能察觉到最细微的声音;猫、老虎等眼睛的瞳孔可以随着自然光的变化灵敏地开合,就像照相机的光圈原理一样;动物的尾巴具有平衡功能,可以调整各种姿势。应该注意这些特征。

画猫表现出灵动灵动的特征,而属于猫科的老虎则表现出威严和勇猛之感;画一头驴,要画出一种傻傻的滑稽的味道。属于齿科的马在白天必须有一种英姿飒爽的性格。在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必须研究一下每种动物的性格。

画素描时,要对动物解剖学有所了解,至少要观察它的骨骼和肌肉的关系。古人常说画虎皮难画骨,意思是普通人往往过分描写了虎皮的养眼之处,而忽略了其筋骨在展现虎力方面的重要性。

素描是积累创作素材、捕捉生动形象的必要手段。但它是一种观察与默写相结合的方法,勾划出生动的形象,而不是一笔一画地看。对于白天处于动态的动物和动物,要掌握神态,尤其要注意它们从一种动态过渡到另一种动态的瞬间。只用寥寥几笔,就要准确地表现出动物和动物的特征,其动态走向取决于不同方向线条的对比和组合。以擅长动物绘画的梁教授的素描为例,再加上水墨画中的猴画册,可以发现经常观察和写生是很有帮助的。

写意天法

画畜兽的写意,在汉代和魏晋时期的砖画中都可以见到。五代时石可的画中也有禅虎,但直到明代,写意才更加盛行。如沈周的素描本中有动物,郭旭的《牛背笛图》干湿浓淡变化生动,用断笔干墨将牛毛扫出,趣味十足。现代的兽类画家多以写意的方式表现自己,如徐悲鸿的《双马图》,将西画的明暗观念与解剖学的正确知识相结合,表现出奔放驰骋的精神。林语山的虎表现出凶猛、威严的气势,齐白石、李可染的牛都有独特的个性。

写意用简洁的笔墨表现丰富的内容,能激起观者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所以在写意中,细节要简化或省略,比如繁琐的光影。眼睛是生动的地方,可以夸张。至于布景的安排,必须根据各种动物的不同习性和生活环境来安排。例如,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动物不适合寒冷地区的植物。动物,比如牛马,可以留白,不衬托景物,或者在地上染些草,比如徐悲鸿的马,让观者自由联想。

虎的写意:先用淡墨描形,虎身涂赭石、藤黄,再用略浓的墨汁染口胸白粉,第二次染身赭石。稀墨断前丝细毛后,蘸虎写意法,论证眼耳用浓墨画,条纹重钩。第二遍用白粉和浓墨染,白粉用来画虎须。最后,布景完成。画的时候几乎都是同时做,层层加重。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类型。中国画在古代没有明确的名称,一般称为丹青,主要是指画在绢、纸上,装裱起来的卷轴画。近代以来称为中国画,区别于从西方传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它是由中国独特的笔墨和颜料,按照长期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规律创造的绘画。中国画按其材料和表现方法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画、写意和线描。按其题材分,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长卷(又称手卷)和横帷、条幅和中堂、画册页和斗方、折扇和扇上画的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与之相关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的认识。

种族发生

中国画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帛画,在此之前还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的绘画为后来的中国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奠定了基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的统一向分裂迅速转变,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使绘画形成了以宗教绘画为主,本土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取料占一定比例的局面,山水画和花鸟画也在此时萌芽。同时有意识地从理论上把握绘画,提出评价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呈现出全面的繁荣。山水画和花鸟画已经成熟,宗教画达到顶峰,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肖像画主要表现贵族生活,有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到了五代两宋时期,更加成熟繁荣,人物画已经转向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绘画逐渐衰落,山水画、花鸟画成为绘画的主流。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时期,水墨山水、写意花鸟得到了突出的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却走向了模仿,与时代和生活越来越远。从19年底开始,百年来中国画不断引入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理念,在继承国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众多流派、名家和不断的改革创新。

19世纪以后,在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政治、经济(尤其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中心城市聚集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刘海粟、潘天寿、朱湛、张大千、傅抱石、、陆等。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如齐白石、、金城、、、、蒋、、李可染等。一批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如高、、陈、何香凝、、、等。随着形势和时代的变化,上述地区的画家也随之迁移。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很多画家来到西南,1949以后很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天,中国大部分省市都建立了画院,除了三个中心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画家的数量空前扩大。

在中国现代画家中,许多画家继承和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要么遵循模仿和继承上一代画家技法和风范的原则,要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努力改变,在保存和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前者包括金城、顾,后者以齐白石、黄、潘天寿为代表。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西方艺术的大量引进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中国画的改革成为时代的新潮流。以留学日本和欧美的高、、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为代表,主张将西方艺术的写实主义和现代西方艺术的创作理念与中国画相融合,找到了中国画改革创新的新途径,使中国画焕发出新的生机。其中,高、等岭南画家主张中外妥协,古今融合,将日本绘画与传统的水冲、粉撞、无骨画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具有强烈奔放时代感的新风格。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融入传统笔墨,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林风眠调和中西,吸收了民间艺术的质朴和活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意境深远,形式新颖。此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张大千借鉴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一些技法,创造了泼墨画法;李可染受西洋画启发,直接写生,创作场景。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和观念来表现中国画的传统诗意和境界,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从文人贵族自娱自乐的贵族艺术变成了“人民的艺术”,从过去的象牙塔变成了十字路口。中国画在题材和内容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画家们把目光投向社会现实,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画家们为中国绘画的创新与发展争论不休。比如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创新”、“中西合璧为新时代”的思想;徐悲鸿主张“善古法者当守之,拒斥者当续之,不善者当改之,不足者当增之,能取西画者当融之”;刘海粟提出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林风眠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陈师曾积极分析和回答了文人画的特点和意义。林纾则反对创新,号召人们鄙视“新洋学”,只以“古意为宗”;金城则极力主张:“传圣明之法,不可忘,承旧章。”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人们曾有一场关于素描能否作为中国画造型基础,以及如何看待笔墨技巧和各种新国画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中国画如何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造型特点和表现方法

中国画在观察理解、形象塑造、表现技法等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和美学。在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上,采用以小见大、以小见大的方法,在活动中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直接参与事物,而不是局部亮相或局限于某一固定点。它渗透到人们的社会意识中,从而使绘画具有了“孤独千年,学画”的认知功能和“以恶警示世界,以善昭示未来”的教育功能。即使是山川、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人们的观察、理解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们的社会意识和审美趣味相联系,借景抒情,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画讲究立意,讲究立意写作和形象思维,讲究主客观艺术形象的统一。造型不局限于表面的相似,而是强调“美在相似与相异之间”和“相异”。它的形象塑造旨在传达对象的表情和情感以及画家的主观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舍弃那些不本质的或者和形象特征联系不大的部分,那些能体现五官的部分可以通过夸张甚至变形来刻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