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园林植物的重要性

园林是人们理想中的天堂,自然是园林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各民族的园林艺术都极力表现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和谐,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是中西园林的共同特征。然而,各民族对自然美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按照西方的传统观点,美需要通过人的创造力来实现,自然本身只是一种物质。只有借助艺术家的创新手段,自然才能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因此,西方园林中更多出现的是塑料灌木、塑料树木、几何花坛等人工自然。中国传统的自然美是模仿原始状态下的自然,追求山川秀美的自然美。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而这种结合美与环境氛围的营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植物的恰当配置,可以取长补短,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使景点更加完美。

园林建筑如果没有园林和景观,就没有园林建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是园林建筑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建筑的重要标志。园林建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自然为基础,高于自然,它所表现出来的意趣可以用诗意来概括。园林理论、景物、借景等章节中的重点都涉及到意境的创造。比如园林论里,有玄关空窗的高爽,有千顷的汪洋。《四季演义》是对意境的描写。在序言中,季承曾经说过...山腰上树木交错,树根上镶嵌着石头,宛如绘画。所谓对园林意境的描写,如情景中的感受、情景交融、情景感人、诗意盎然,都说明园林建筑确实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就像诗画的凝结,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再者,风景园林强调的是有法无定式,即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四环曲折,高低不平,豁然开朗,幽闭恐怖,往往能赋予风景园林无限的变化。园林建筑的这一特点,更容易与自然穿插,布局和谐。你有我,我有你。借助结合地形地貌的特点,根据情况进行布置,以达到与环境的和谐。

风景园林的作用

园林建筑除了要主动使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外,还必须配以花草树木,而不使其孤立。花木的美与香不仅可以为建筑增添魅力,还可以作为景观建设的主题,通过花木间接表达一些情感和情趣。

中国山水画用笔墨描绘世间万物,强调外教本性,从中国获取精神源泉,讲究形似,追求气质。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上,就是利用绘画的形似,结合植物的内涵来塑造园林景观。以苏州明四家为代表的吴派,开创了画中有诗、诗画结合的画风,对造园、植物配置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山水与绘画融为一体,绘画理论为植物配置指明了方向。由于植物配置的这一特点,风景园林更加融入自然环境。

突出园林建筑的主题

园内部分景点以植物为基础,以建筑为标志。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文英,首先要求体现主题——柳浪文英,柳树按一定数量排列在主体位置,形成柳浪景观。为了体现文英馆的主题,有许多层乔木和灌木与假山相结合,如南天竹、山茶、广玉兰、元宝枫、香樟、垂柳等。,这使文英亭隐藏在树林之中。建筑色彩偏暗,增强了隐居密林的感觉。周围还有瑞香、蜡梅、桂花等多种芳香植物。拙政园的鹤峰亭是一座单行道亭,位于岔路口,三面环水,一面依山。在植物配置上,基本选择高大乔木,如垂柳、榆树等,其中以垂柳为主,灌木以迎春为主,周围都是荷花。每当盛夏柳荫路密,莲风吹在脸上,清香扑鼻,体现了莲风四面八方的含义。还有岳庙忠君报国影壁下的杜鹃花,用杜鹃花鲜红浓郁的色彩表达了后人对忠魂的敬仰和哀思。大观园潇湘馆的植物布置,以粉墙黛瓦、数排树木、数千株竹子为基调——后院有带芭蕉的大梨树,种有大量的竹子,竹林沙沙作响、溪水蜿蜒以示林黛玉清高纯真的情怀,而飘落的梨树总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符合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这种植物命名的好处在于植物与建筑场景的交融,让游客产生探花和休闲的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植物是整合自然空间和建筑空间最灵活、最生动的手段。在建筑空间和景观空间中广泛种植花草树木,从而在丰富多彩的植物空间中统一整个园林景观。植物独特的形状和纹理可以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中,软化建筑物突出的体量和僵硬的轮廓。比如山顶的白塔,被北海公园琼花岛上的山川翠柏衬托得更加生动,白塔在郁郁葱葱的植物背景下更加浑然一体,引人入胜。六角洞窗的竹枝,沧浪亭窗的红枫,门前的芭蕉,都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空间在建筑空间中流动。

建筑的艺术构成

建筑的线条一般都是生硬笔直的,植物的绚丽色彩和柔和多变的线条可以阻挡或缓解这种不足。适当的植物配置可以使建筑旁的景物达到动态平衡的效果。常见的洞口旁种一丛竹子或一株梅花,枝条略向洞口倾斜,与直线切割圆线条形成对比。竹影摇曳,映在白粉墙上,更添圆洞之美。从对岸向雪魏云亭的南面望去,拙政园中的元香堂以五棵玉兰树为背景,西面的梧桐树、东面的糙叶树和北面的榆树都丰富了这座大型建筑的轮廓。杭州西湖文英馆位于杭州西湖大草坪东侧,草坪宽度为130米。它是由亭子、画廊组成的一组建筑,成为草坪的主要部分。两侧是高大的垂柳、枫杨、枫香,中间是常绿的桂花,一株垂柳在其中鹤立鸡群,常绿与落叶交替,形成起伏的轮廓线,克服了文英馆屋顶过大、头重脚轻的感觉。此外,在博物馆前的平台外种植一棵低矮的常绿海桐作为前景,使构图对称而丰富,像一个白色平台的厚实绿色地基,克服了建筑比例的缺陷。在广州的一个茶馆花园里,椭圆形门框的左侧前方有一丛棕竹。小身姿和叶瓣的线条打破了门框的机械线条。门框后面右侧种植一簇粉色的竹子与之呼应,起到平衡的效果。

时空感

建筑物是一个固定的实体。植物是最易变化的物质元素,陆游曾经写过一首诗《花花乍暖》,表现的是各种花草树木的生长、盛开或凋谢,都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植物的季节变化,春花秋果,跌宕起伏,盛衰更替,使景观看起来生机勃勃,变化丰富,使园林建筑环境在春夏秋冬季节变化。园内白墙小蓝瓦棕色木结构的建筑,适合对比植物的绿色,如淡、绿、蓝、绿,以及其中偶尔点缀的五颜六色。比如狮子林,燕语堂南院,挺拔的剑石,柔软的枝叶,衬着白墙,不同季节场景丰富。利用植物的季节变化特点,在建筑周围适当布置,使固定的建筑具有活泼多变的季节感。

意境与生命力

植物搭配充满诗情画意,体现了景点命题中植物与建筑的巧妙结合。在不同的区域种植不同的植物或者突出某一种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的特色,可以增加景观的丰富性,避免单调和雷同。如无锡惠山寺旁的宋婷亭,以风扫过松林的涛声为主题,营造出万壑之风令夜响,千山明月照秋影的意境;苏州留园桂花亭,桂花环绕。花开的季节,异域的清香清晰,意境十分优雅。广东惠州西湖边的棉花亭,建在棉花树间,洋溢着阳光。所以有云有水有草有树可以学习,有湖光山色可以享受阳光灿烂的黄昏。火中放红花围亭,绿树间见红棉赞;葛园怡雨轩前,花坛上种了大量桂花。这是春天的景象。有人觉得应该种竹子或者春天的花木,但是为什么要配百年桂花?怡雨轩是主人的迎宾处,桂花谐音贵,意在欢迎贵客来园,表达主人的好客。中秋贵客到来之际,桂花飘香,赏月饮桂花,其乐无穷。拙政园海棠春屋的小花园里,一簇翠竹和几块湖石以草为界,这样一个角落里画满了画,竹子栽培有所节制,体现了主人宁吃无肉,不吃无竹的崇高寓意;秋海棠的果实和秋海棠的垂枝是秋海棠春坞的主题,以此来欣赏秋海棠春天的景色;伽师阁周围种满了枇杷。亭柱上的对联,是春秋许多美好的日子。风景清澈而富有诗意。初夏时节,主人可以品尝到香甜可口的橘子果实和常青的枇杷树,这使得嘉士阁即使在隆冬时节依然生意兴隆。此外,还有香雪魏云亭,以梅为山水,以赏梅为美,又因梅有玉削绿枝,点缀黄金的特点,仙肌不畏严寒,迎霜雪,故比喻追求建亭是一种心灵高尚,超然悠然的境界。还有狮子林的石梅亭和诸葛亭,都是以植物造景而得名。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园林建筑周围的花草树木的布置对构思和意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空间层次和景深

当植物的茎、枝、叶的网络足够密集时,就可以形成一个界面,可以起到限制空间的作用。与园林建筑的墙体形成的界面相比,这种界面并不清晰,但植物形成的稀疏屏障与建筑的屏障相互配合,必然会形成一个包围的、通透的庭院空间。比如扬州的片石山房,园中植物疏密有致,虚实呼应,争奇斗艳,与建筑相互配合,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郁郁葱葱的树木可以用来弥补园林建筑高度不足带来的空间感。比如园林建筑围合的空间过大,高度有限,可能会缺乏空间感。面对这种情况,广植和密植的树木可以在园林建筑顶部形成稀疏的界面,从而加强空间的封闭感。比如颐和园里的谐趣园,虽然用游廊连接建筑形成的界面是封闭的,环湖环形的,但由于湖大,建筑高度有限,空间感还是不足。好在建筑外侧的树木高大茂密,弥补了建筑高度的不足,有效加强了庭院的空间感。

在花园里,透过建筑的门窗看一个场景,就觉得含蓄深远。其实你通过园林植物形成的枝叶网络来看一个场景,它的功能是一样的,实际距离不变,但感觉更深刻。

园林建筑结合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特点,既满足了游客避雨和驻足休息的要求,又始终与山、塘、花紧密结合形成一幅山水画卷,有时还起到了山水构图中心的作用。植物的配置在园林造景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只有处理好植物与风景园林的关系,才能充分体现风景园林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植物建模

园林植物造型是利用园林技术人员独特的构思和巧妙的技艺,采取栽培管理、整形修剪、棚架造型等手段,创造出美妙的艺术形象。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精华,集园艺、文学、美学、雕塑、建筑等艺术于一体,体现并能满足人们对优美环境、崇尚自然的追求。

优美的园林植物造型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文明、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人们的身心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中得到调整和放松。所以园林绿化国家标准规定:“城市绿化以绿为主,美为胜。推广植物造型,要求造型植物、攀缘植物、绿篱保持造型美观。造型花篮、动物造型、颜色组合等。在绿色空间保持完整和丰富多彩。”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许多精美的作品。如河南淮阳太昊陵植物造型园、开封龙庭公园、郑州紫荆山公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