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街的雪景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自古被文人称为人间天堂,也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威尼斯”。我第一次踏足这个城市,是因为出去读书。刚来的时候感觉现代城是典型的二线城市,少了些气息。街上人不多,行人的脚步也不快。可见平时的生活节奏属于比较休闲的类型。利用会议间隙和会议第二天的时间,逛逛打卡点,品尝各种苏州小吃,慢慢体会这座城市的特色。

苏州古城地处水网之中,临河而建,水陆并行,临水而建,前巷后河,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放慢脚步走在街上,过石桥,听听别人家的昆曲、评弹,感受两千多年的古都文化,小文艺的气息油然而生。要体验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可以去平江路或者七里山塘。苏州是个小城市,地铁可以到达各大景点,交通相当方便。因为时间关系,去了离酒店比较近的七里山堂。

唐二年(825),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到苏州刺史。为了方便苏州水陆交通,西起虎丘,东至长门,挖了一条山塘河,并在山塘河以北修了一条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称为“七里山塘”。山塘街自古就有“姑苏第一街”之称。清乾隆皇帝在仁武年(1762)游历江南,到七里山堂写《胜在山塘》。如今,山塘求胜亭仍保存完好。乾隆皇帝对七里山塘情有独钟。回京后,他仿照七里山塘,在颐和园后湖修建了苏州街。

虽然昔日的繁华难以复制,但通过政府的努力,一条小河,几座月牙形的石桥,以及两岸白墙灰瓦的古宅,终于得以恢复。晚上,河边的房子里挂着红灯笼,红色的灯光和拱桥的身影一起倒映在河中,轻轻荡漾,让你不禁感叹:这就是苏州。

在苏州,你一定要看苏州园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其中,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公园的总面积大约是五公顷,只有颐和园的五十分之一。但它又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公园的设计水平有多傲人。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郑德初年(65438+6世纪初),在500多年的历史中已经更换了30多位主人。除了最初主持建造的业主王,以及后来的园林业主,包括太平天国的忠君李秀成,都有补建和扩建的大工程以及装饰和小细节,积累了今天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拙政园的全景。但是,据说住在拙政园的官员和富人,几乎没有一个逃过免职、没收财产或衰败的魔咒。后来世人不得不下结论,就是因为这么漂亮的庭院只适合远远的观赏,留下来有亵渎之嫌,所以才没有让30多位园主晚年的悲惨结局。

全园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以水为媒,穿插葱郁的花木,将各个区域分割成完整独立的景观。最奇妙的是中心区。所有的景观设计都是围绕元香堂进行的,元香堂既是中区的主体建筑,也是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它在景观上有向外延伸和向内聚集两种功能。举手之劳,抬脚就是一出戏,可谓步步为营。

走进拙政园的方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被两根白皮古松凌云树枝遮掩的三间房堂,这就是拙政园的“兰学堂”。“蓝雪”一词出自唐代李白“天地独立,清风洒蓝雪”的句子,寓意主人潇洒如春风,干净如蓝雪的高尚情操。明朝崇祯年间,拙政园一分为二,园的东部成为侍郎王馨漪的田园居所,兰学堂是园中一景。当年这里花木繁茂,阳台绿荫,婚礼都是亲朋好友,喝酒写诗,流连忘返。现在,仍有一株梅花盛开,使人想起旧时代明月当空,文人雅士的美好情景。

进入大厅,可以看到中央有一个巨大的漆雕屏,南面是拙政园全景,精致美观。从图片上看,拙政园的东、中、西三部分被墙廊分割,园林风格各不相同。

东部布局以平岗草原为主,广植花木,配有山塘亭台。空间开阔,有松冈、山岛、竹坞、曲水之趣。中心部分是整个公园的主体和精华。弯弯曲曲的水面,各种亭台楼阁,平展宽阔,古朴典雅,使公园“若隐若现无限”。无尽的春天。“西部的建筑相对密集,装饰精美,不同于东部和中部的稀疏。拙政园是私家园林,所以是家和园的结合。住宅位于花园南面,花园错落有致,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它集中表现了大自然的自然之美,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融合。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之作。

屏幕的北面是一幅竹子的图片。据园主《归园》记载,兰“东西桂花树屏,其后山,纵横栽梅花。梅外有竹,竹为邻。梵音黄昏时,从竹中来。环境幽静。两旁优雅的画作不禁让人驻足于此,去发现和欣赏园丁们赋予的丰富内涵和空灵之美。

站在兰学堂东北方向的荷塘边,可以看到山顶上有一个带卷棚和休息的建筑,就是莲花阁。亭子是中国古代一种美丽的建筑形式。它与四周的景物依水而建,形式灵活多变。莲亭一半建在岸边,一半伸向水面,天空立于水波之上,临水而立,美丽精致,是夏日东园赏荷的绝佳去处。

“荷花亭”正面对着一池荷花(估计只有夏天才能看到),后面是一堵高墙。开放面和封闭面的鲜明对比,恰如其分地衬托出安静的氛围。加拿大温哥华“怡园”中的水榭就是基于这种设计。如果你走到芙蓉阁门口往西看,可以看到这个水榭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的圆形灯罩。透过这个圆形的灯罩,可以看到前方小桥流水,就像一幅镶嵌在圆形画框里的工笔画。

如果你走过去仔细一看,你会发现这个水榭的门框上有一块雕花的长方形地板砖。眼前的河流蜿蜒曲折,两岸种植着许多木槿植物,将人带入一种宁静、质朴、自然的境界。这是苏州园林中常见的造景手法,称为“取景”。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客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最佳角度,从而达到观看时最满意的效果。框景是苏州园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在拙政园的很多建筑中都可以看到。装裱的景观是设计师特别安排的,包括景观中的植物和建筑,都是围绕景观的主题来设计的,比如春天种的杜鹃花,夏天种的竹子,秋天种的银杏,冬天种的梅花,还有对面山亭和湖中倒影的倒影亭,别具一格。?

如果说在《荷花亭》的东边,我们欣赏的主要是自然美的质朴之美,那么当我们站在西边面对水榭的曲桥上,就会惊叹于荷花亭建筑本身在绿柳成星、繁花似锦中的优雅。主体从容而坐,轻盈而飞的姿态,整体简约到极致,细节精致到极致的矛盾统一,为拙政园写下了精彩的序言。

走过芙蓉阁北面的一片紫薇草坪,可以看到一座重檐尖角的八角阁矗立在中间。这就是“天泉阁”。这个天全阁的屋檐很高,飞檐翘得很高,看起来像凤凰的尾巴。充满动感和美感,更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面形成一个回廊,庄严古朴,柱间坐槛,四周是草坪和花木。

亭内有一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洪寺遗迹,故名“天泉”。大红寺的董宅是由僧人玉泽所建。寨前有一口井,常年不干涸。水质清凉甘甜,故称“天泉”。寺庙在元末被摧毁,但东寨仍然存在。当初,主人买下了包括大红寺在内的土地,修建了这座花园。所以,这口延续了700多年的古井,可以说比拙政园本身的历史还要久远。

走过天泉阁,可以看到位于花园北墙上的宽敞明亮的四方大厅,这就是香阁。“分”是指小米、大米等黏稠的谷物,“分香”一般是指五谷的香味。在古代,这里的城墙都是农田。收获的季节,秋风带来一阵阵谷香,令人神往。稻香是最具田园特色的,也符合“回归田园家园”的园艺主题。因此,明代园主王馨漪在建园时曾写道:“楼可望四周,每当夏秋之交,庄稼尽在眼前”,故名香香阁。

许多文学作品都描写过花香四溢的田园风光。宋代田园诗人范成大的六十首《四季田园趣事》是四季田园牧歌的先驱,其中“凡尘居如山,糯米禁入城”,《红楼梦》中的稻香村就是典型。这里的香亭是文学虚构与现实场景的结合,其优美的意境引人入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香香馆的规模远远超过一般的展馆,其规模与周围开阔的景观非常相称。与水隔山相望,房间宽敞明亮。长窗裙和厅板上的48幅黄杨木雕画,雕刻精美,层次丰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古代西厢记和其他戏曲的故事,使香香馆显得古朴而有味道。

乌珠隐居处位于中央花园的最东部,毗邻“弘毅亭”。“乌竹隐居”是中国中部董驰的主要景点。它是一座设计精美、别具一格的方形亭子。它背靠长廊,面向广池,栽有梧桐和竹子。亭子的奇妙之处在于,四周的白墙上有四个圆孔,分别是环中的孔和环中的孔。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圆圈、圆环、年轮重叠交错的奇特景观。四个圆形洞门既通透又典雅,形成了花窗、小桥、流水、湖光山色、竹木清韵的四大美景框景,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景。南有桃柳绿,西有嫩莲尖花,北有梧桐秋雨,东有梅花,意味深长。

亭中“隐居竹”的匾是文徵明题写的。清代书法家赵在两侧悬挂“借清风明月,看流水,看山色”的隶书对联。联众借大自然的浪漫风光,体现论语?《永夜》“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儒家审美心理。第一部分是用清风明月描绘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第二部分是用山川之乐揭示园林美景陶冶情操的作用。动静对比,虚实结合,升华了亭子周围的景观,揭示了景观的人文内涵。简单的十四个字,恰恰点出了拙政园内敛、细致、粉饰的性格,同时也描述了江南吴文化的特质:水乡的亲和,小家碧玉的温柔,精致中对奢靡的包容。一切都在设计中,但没有留下痕迹。可想而知,构思之周密,计算之精确,安排之合理。

五竹幽亭西有一池碧水,池中两个小小的土山岛分割池面,分隔南北空间。六角候霜亭,位于池东土山上,因唐代诗人魏的一句“后书欲写三百篇,洞庭须覆霜”而得名。苏州太湖东西两岸都种有柑橘。10月初霜,柑橘开始开花,秋色满山,是江南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亭名“待霜”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力。亭子周围种满了柑橘,最适合欣赏秋色。

“向雪魏云亭”是花园中央的最高点。向雪指的是梅花。魏云指的是茂盛的花草树木。亭子呈长方形,在水池中西的土山上,外观简洁轻盈。亭子旁种着梅子,清香浮动。是初春赏梅之地,四亭中的冬亭。亭内有“雪香云影”和“花间野鸟”两块匾额,点出周围竹林葱郁、鸟语花香、溪水蜿蜒的意境。亭柱上有文徵明题写的“蝉林越静,山越静”的对联,取自南朝?王曦梁嵇的《入若兮》一诗,以静寂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园林意境的静美。

从向雪魏云亭向西走,就是可以欣赏夏日风景的鹤峰亭。这个亭子不仅连接南北,还将水域分为东西两部分,成为中央花园的交通枢纽。西面与柳荫路相连,是一条通向尖山大厦的空走廊,南面与怡雨轩相连。因四周荷花环绕而得名。这是一座六角亭,单檐,光形。池畔四周植垂柳,亭中有“四面荷风”匾额。东柱上有一副楷书对联,上书: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池秋水是一口井。这是仿刘在济南大明湖亭所写的著名对联,上面写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有山,半城有湖”。其间,无风徐来会有清风,无花荷花一池。春柳、夏荷、秋水、冬中山倒影,可谓四季风光,景色与现实交融,为牌匾对齐画龙点睛。

穿过鹤峰周围的亭子向北走,可以看到临水而建的亭子是尖山楼。是一座两层小楼,楼上叫“看山楼”,因为可以看前面的土山。陶渊明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山楼名时取诗,透着园丁的闲适诗意。下层叫“莲花香榭”,因亭前池塘里种满荷花而得名。

从楼北看,山楼如龙头,攀廊如龙身,角如龙角,洞门如龙口,曲桥成龙须,云壁成龙尾。龙的形状与太平天国忠君李秀成有关。据说这是忠诚国王的办公室。楼下陈设简单雅致,中间是宽大的写字台和太师椅,两边是茶几和靠背,仿佛忠君正和大臣们策划一场军事盛会。

这座建筑三面环水,俯瞰东南方向的群山。上层的“尖山楼”有壳有窗,下层的“莲花香榭”采用落地窗,临水的游廊配有太子椅。也是夏日赏荷的绝佳去处。可以近距离看鱼,也可以欣赏中间的荷花,远处花园里的风景会在你面前慢慢展开。春天,满园新绿,五彩缤纷;夏日徐来,荷香;秋天,池畔芦苇多风,寒风凛冽;冬天,屋内温暖阳光充足,雪景宜人。

香洲与“莲风亭”隔水相望,你可以从一条小小的飞虹上远眺。从远处看,“香洲”就像一只泊在池上的小船,在其中感觉像是在水面上划船,可以感受到主人狂放的航行和身心隐居的精神追求。这条石船由小桥、平台、亭子、水榭、楼阁五座典型的园林建筑组合而成。它的结构造型很独特:石板桥与岸边相连,就像船头的跳板;船头是一个伸入水中的平台。三面临水,四周是优雅的低栏,给人一种亲近水的感觉。船体分三部分,艏楼为高方亭,造型高大、开阔、典雅;中舱低矮,似水榭,半壁上连续的窗棂素净;船尾舱最高,像城堡一样,上下两层可以登高远眺。三部分错落有致,虚实得当,与宽敞的景观相得益彰。?当你走进香洲,你可以看到牌匾上的“香洲”二字是文徵明的笔迹。以唐代徐元谷的《香飘杜若洲》诗为例,编《楚辞》一书:“若选与,则遗之。”。杜若是一种药草。这里把荷花比作香草,体现了文人的理想和情怀。在古代,香草常被用来比喻清高的人。在这里,荷花景观被用来比喻香草。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众多石船中,拙政园的香洲是最美丽的一艘。站在船头,四周开阔明亮,到处都是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烈日炎炎,炎炎夏日,这里一阵风,眼睛都凉了。

倚着雨轩可以沿着弯曲的走廊走,廊桥上可以到小飞鸿。桥栏呈十字形,猩红色,倒映的水面如彩虹。清风徐来,桥影起伏,故名“小飞虹”。桥的碧波之上,池中之水一分为二,使池更幽,水更深。这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

小飞鸿的南边,有小碧波,有清澈深远的胸怀,有幽静幽静的庭院组合。现辟为“雅石斋”,集中展示昆石、太湖石、大理石、灵璧等中国四大名石,让游客充分领略石文化的魅力。

这一带的水面以深曲折取胜。从小沧浪的门槛向北望去,香洲和一雨轩的剪影、鹤峰周围亭子的倒影、尖山楼的重景可以一起映入眼帘,是公园中部南北之间最丰富的观赏地。

园香堂,中国园林的主体建筑。?远翔堂依山傍池,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厅堂,三间宽大,四面长窗,堂内无柱,开阔明亮,结构精巧,背山面水,具有鲜明的明式风格。王初建此园时,名若书堂。到现在,游廊下的青石屋基和覆莲石柱基,似乎都是明朝的遗物。

来到元香堂南侧,抬头看见堂中间挂着一块匾,额上写着“元香堂”四个字。它因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一句“香袁遗情”而得名。它像莲花一样干净,意味着崇高。它是中国文人崇尚高雅、洁身自好、以莲写意、以莲振兴的性格写照。“荷叶在天空中无限鲜艳,荷花把太阳反射出别样的颜色。”夏厅北池的荷叶场,是园中赏莲的第一处,莲风吹在脸上,清香送远。

厅内陈设典雅精致,清式家具华丽庄重,雕刻复杂。四周是透明精致的玻璃落地窗,规格整齐,图案精美,窗棂空荡,周围景色尽收眼底,如一幅山水长卷。元香堂东南有一口水质甘甜的清井,相传为明代文徵明曾题写的拙政园第三十一景“玉泉”。

在元香堂放眼望去,碧波荡漾,近水楼台,假山掩映,远石掩映,近水烟波,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无论盛夏、严冬、雾蒙蒙的早晨、月夜、春晓还是秋夜,元香堂都是一年四季欣赏美景的最佳去处。东有牡丹园,北有荷花池,西有桂花林,南有黄石假山。一年四季风景不一样,味道也不一样。

在中央花园里,除了秋景的待霜亭,冬天的雪云亭,夏天的莲风亭,还有一个在中国南方的洛基山上的绣花亭,可以观赏春天盛开的牡丹。这个三面开敞,一面粉墙的长方形亭子,造型典雅,绣阁的墙上还有一个长方形的空窗,供借景。环顾亭内,园中景色灿烂,可远眺一水之隔的池北美丽山景,枇杷园春红夏绿尽收眼底。绣气亭是中央园林四亭中的春亭,可以欣赏四季的植物。山脚下的花坛里种着牡丹。阳春三月,牡丹盛开,玉笑珍珠香,娇艳欲滴。再加上山上的枫杨、臭柏等古树名木,构成了一幅清新淡雅的画卷。中央花园的四个亭子,欣赏不同季节的植物之美,营造了“四季不同景,欢乐无穷”的意境,令人赏心悦目。

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是观赏松涛听浪的地方。这个水亭有一个方形的屋顶和一个封闭的空间。通过走廊间的小门进出,其他三面采用半墙半窗的结构。屋顶的屋檐很大,飞檐特别高,呈现出雍容华贵、轻盈飘逸的风格。整个建筑没有采用正南正北的规则方向,而是45度角倾斜,而且可以悬挂在空中的水面上,避光透气,最适合夏天观赏。亭子边上种着几棵黑松。风一吹,松枝挪开,松涛声,色声俱备。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这里,松风的声音渲染了花园的诗意景色。亭内有清代书法家查世标题写的“秋月鸣笛松风亭”草书牌匾,点出了“秋月溢水亭,秋风吹进古松,松风鸣笛,景色秀丽”的奇妙境界。

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老寒三友”。松树遇冷不枯萎,四季常青。古人把他们比作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画中常画古拙的姿态,也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倒置照相馆位于拙政园的西面,是一座两层小楼,矗立在水池边。隔水相望的倒置照相馆和夷陵亭,以水面作为相互观赏的空间。从倒置照相馆的南面望去,可以看到彝良亭掩映在一片葱翠之中,而从另一个角度从彝良亭的北面望去,可以看到倒映在清澈池水中的倒置照相馆。相互对视,尽显苏式园林的婉约之美。不同的方向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所以得名于唐代高骈的诗《阳台倒影入池》。

下面一层是“崇文沉斋”,是园主为表达对和沈周的敬仰而设计的。文徵明和沈周都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两壁嵌有和沈周的画像,还有题写的《王拙政园》一书。中间有六扇银杏木纱门,纱门上刻有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及其题词,是难得的珍贵佳作。

浮翠阁是整个公园的最高点,在丽亭西北的水土山上。这是一座八角形的两层建筑,四面都有窗户,可以俯瞰亭子。所谓浮翠,就是水绿、山蓝、天蓝。宋代苏轼《华阴纪子游》诗说:“三峰过天,四行看日照叶。”意思是坐船过了三峰,天空似乎变小了,仿佛飘在远处的青山上;因为船在一线,我透过船的窗扇看不同的窗景,太阳不自觉地逐渐倾斜。这里是从山脚仰望山顶的亭子时的视觉印象,突出了高耸的亭子,生活在绿树葱茏的山上。太平天国时期,福翠阁是忠义宫的瞭望塔,也是哨兵站岗的地方。当时是三层楼高,补货期间才改成两层。

穿过浮翠阁往南走,是一座听亭,两面正对着水池,前面是一个平台。亭子得名于唐李商隐《听雨》的诗句。深秋,雨干荷花的时候,可以倚着栏杆,听淅淅沥沥的声音。这种悠扬的水面上的声音,有一种阴冷萧瑟的诗意。亭子里的飞罩和扇子雕刻精美,是园内装饰最精美的建筑。飞罩由银杏木雕刻而成,饰以松、竹、梅、雀等图案。构图对称,手法细腻,寓意“三友寒乐”。扇子上的云龙图案是太平天国效忠皇宫的遗物。图案正面一条三爪龙发光且栩栩如生,四周云雾缭绕,造型十分传神。在流亭阁的南面,有一个面朝水的平台。沿着小溪一直可以看到塔影亭,烟浪深远,与塔影亭形成奇妙的对比,可以看到彼此在水中的倒影。

沿着小路,你可以在树荫下看到一个像展开的折扇的亭子。这是独一无二的“与谁坐在门廊上”。玄关依水而建,亭子巧成扇形。远远望去,屋顶、玄关门、窗洞、石桌、石凳、轩顶、灯罩、壁匾、半柱皆呈扇形,故又称“扇亭”。苏东坡有一句话“陪谁坐?月亮,清风,我”,故名“谁陪我坐廊下”。表现出园林主流的超然气质,与山水相连,欲超然物外。

独特的结构也让这个“谁与门廊同坐”有了独特的视角。前面的水与空中有洞的半亭相呼应。透过玄关扇形的空窗望去,亭子在画框里,形成一幅无意的画面;从玄关两边的门框里往外看,一边正对着三十六元阳亭,另一边能看到倒影照相馆里波心的倒影,趣味十足。人在玄关,靠着围栏,不仅可以欣赏270度的景色,还可以成为画中的一景。

最有意思的是站在与玄关一墙之隔的水廊上回头看。玄关的扇形屋顶正好与后面山上的亭子顶部相接,巧妙地形成了一个倒置的折扇。李亭的穹顶为柄端,亭面脊瓦为扇骨。谁会坐在门廊的屋顶上当粉丝?这种利用亭台楼阁屋顶形成完整折扇的布局,是一种象形写意的空间处理手法,突破了一般的风格,别具一格。

拙政园西园的主要建筑有36个鸳鸯亭和18个曼陀罗花亭。这个博物馆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从外面看是建筑,但是大厅被隔断和悬挂分成南北两部分。梁架一面是平的,一面是圆的,好像是南北合二为一的大厅。南方的十八座曼陀罗园适合冬春取暖,北方的三十六座鸳鸯园适合夏季赏莲纳凉。

中国古典园林是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