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彗星的第一发现者是谁?
哈利于1656年出生在伦敦附近的哈格斯顿。1673,她进入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学习数学。1676年,20岁的哈雷毅然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学位证书,只身一人坐上了东印度公司的船。经过三个月的海上颠簸,他到达了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建立了人类第一个南方天空天文台,进行了一年多的天文观测,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张高度精确的南方星图,被誉为“南方谷”。哈雷力推牛顿撰写经典力学的奠基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慷慨出资出版这部巨著。光是这两项,就足以让哈雷名垂青史。但是哈雷彗星
对人类的贡献远不止这些。他还发现了月球运动的长期加速度,证明了恒星不是恒定不变的。后来我选择了彗星这个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创了认识彗星和研究彗星的新领域,古代西方认识。
第谷提出彗星是一种天体,但不清楚是哪种天体。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彗星是漂流在恒星间的“怪物”,无法预测它们的去向。
哈雷和彗星
哈雷似乎对彗星情有独钟。1680年,哈雷在法国旅行时看到了史上最亮的彗星。两年后的1682,又一颗大彗星被看到。这两颗巨大的彗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682年8月,天空中出现了一颗明亮的彗星,尾巴清晰可见,呈弧形。这颗彗星的出现吸引了几乎所有天文学家的注意。当时,26岁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这颗彗星特别感兴趣。他仔细观察并记录了彗星的位置及其在星空中的每日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惊讶地发现,这颗彗星似乎不是第一次来到地球的新访客,而是似曾相识的老朋友。
哈雷彗星记录
1695年,已经是皇家学会书记员的哈雷开始致力于彗星的研究。他从1337到1698的彗星记录中选取了24颗彗星,用一年的时间计算了它们的轨道。发现这三颗彗星在1531年、1607年和1682年的轨道看起来一模一样。虽然通过近日点的时间有一年的差异,但这可能是因为木星或土星的引力摄动。一个想法闪过他的脑海:这三颗彗星可能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回归。但是哈雷并没有马上得出这个结论,而是煞费苦心地向前搜索,发现从1456,1378,1301,1245到1066,历史上都有大彗星的记录。英国天文学家哈雷
在哈雷的时代,没有人意识到彗星会有规律地回归太阳。自从哈雷有了这个大胆的想法,他就怀着极大的兴趣投身于彗星的观察和研究。经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和计算,他大胆地预言了1682年出现过的彗星将在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次回归。哈雷做出这个预测的时候已经将近50岁了,再过50年他的预测才是正确的。他意识到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彗星的回归,于是用幽默而遗憾的语气说:如果彗星真的按照我的预测在1758年回归,公平的后人大概不会拒绝承认它是由一个英国人首先发现的。哈雷去世10多年后,1758年末,第一颗预言回归的彗星被一位业余天文学家观测到,它准时回归太阳。哈雷在18世纪初的预言,在半个多世纪后终于被证实。后人为了纪念他,将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其实从公元前240年开始的每一次回国,历史上都有记载,最早的时间可能是周武王伐周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大约每隔76年就会准时返回。当哈雷彗星回归时,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大量的观测和研究。哈雷彗星最近一次回归是1986。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对它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发现了断尾现象。它的回归要等到2062年左右。
天文理论
哈雷在1705年发表了彗星天文学理论,宣布在1682年引起大恐慌的大彗星将在1758年重新出现在天空中(后来他估计木星可能会影响其运动,将回归日期推迟到1759)。当时哈雷已经50多岁,知道有生之年再也见不到这颗大彗星了。于是他在书中写道:“如果彗星最终按照我们的预测在1758左右重现,只是后人不会忘记这首歌是由一个英国人最先发现的……”有人嘲笑哈雷的胡言乱语,有人怀疑哈雷的预言,但也有很多人相信哈雷的预言。法国数学家克雷霍在彗星回归前做出了准确的预测:由于木星和土星的影响,彗星将在1759年4月前后一个月经过近日点。
彗星回归证实
1758年初,法国天文台的梅西耶开始观测,希望成为确认彗星回归的第一人。1759 65438+10月1986年3月6日飞船发回了哈雷彗星的照片。
21,他终于找到了这颗彗星。可惜第一次观测彗星回归的荣耀不属于他。原来,德国德累斯顿附近的一位农民天文爱好者在1758的平安夜上首先到达那里,并发现了返回的彗星。1759年3月,哈雷彗星在14年3月过近日点,正好比克雷霍的预测早了一个月。至此,哈雷已经被埋在地下十多年了。科学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们对科学的贡献将是永恒的。如哈雷所愿,大家没有忘记哈雷,把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对哈雷彗星的观测和研究不仅证实了周期性彗星的存在,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彗星天文学的发展。此外,哈雷彗星像一个来访的大使,定期回顾太阳系中的行星,体验各种环境,带回丰富的信息。因此,它每次回归都会引起天文学家的极大兴趣。哈雷彗星每76年回归一次,大部分时间它都生活在太阳系的边缘区域,即使用现代最大的望远镜也很难发现它。地球上的人们只能在它回归的三四个月内看到它。一般来说,人的寿命只有70岁左右,所以一个人看两次哈雷彗星是很罕见的。只有一些“老寿星”才有这个机会。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小小年纪牙牙学语,第二次看的时候已经是老年了。这里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虽然梅西耶没有成为确认彗星回归的第一人,但他并没有灰心。相反,他开始系统地寻找彗星,年复一年地在清晨和黄昏后观察它们。在他的一生中,* * *发现了21颗彗星,他观测到的彗星数量达到了46颗。有一次,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开玩笑说他是一个“彗星侦探”。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这是对梅西耶毕生寻找彗星工作的最高褒奖。
中国古代记录
中国人对哈雷彗星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商朝。“武王伐周,东而迎陈老,至郧而水,至* * *头而落。彗星出,阴人给把柄。东方有时也有带柄的彗星,可以横扫西方人!”据张钰哲说,这是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哈雷彗星比较准确的记录是公元前613年(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一星入北斗”。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对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从公元前240年(战国秦始皇七年)开始,每次哈雷彗星回归,中国都有记录。哈雷彗星的记录有时非常详细。其中记载最详细的是公元前12年(汉源延元年)。“七月辛未,东京一星,练五诸侯,出何叔北,引轩辕,太小了。第二天六度多,早上出门往东走。十三日晚见西,作二奶,秋长,战而满,蜂奔紫宫。火烧完了就到了天河,除了太后的地盘。南死是一个大角度,一张照片。去天空之城跟节,进市场,十天之后再往西;五十六天和黑龙在一起。”(《汉书·五行志》)我国古代彗星记录准确可靠。
中国彗星的历史价值
20世纪初,英国人克伦威尔和考威尔利用中国古代哈雷彗星的记录,与推算出的每个近日点的时间和周期进行比较。最古老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年。对比结果相当一致,证明了古代记载的可靠性。20世纪50年代,法国人巴尔迪在研究了1428颗彗星的彗星轨道集合后得出结论:“彗星的最佳记录(几乎没有例外)应该是中国的。”1955年,什克洛夫斯基称赞道:“在中国近2000年的历史记载中,哈雷彗星的出现无一遗漏地被记载下来”。由于中国彗星史料丰富、连续、准确、可靠,在近代天体探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巨大的现代科学价值。1850年,J.R.Hind根据中国彗星的历史数据进行计算,发现哈雷彗星的轨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在逐渐变化,有助于研究彗星的起源和演化。1972年,美国人布雷迪利用中国的彗星记录,探索了1682年以来彗星的运动和1986年以来哈雷彗星的回归,从而提出了太阳系存在未知的第十颗行星的假说。居住在爱尔兰的中国人江涛(1971)重新检查了相关记录。虽然他否定了第十大行星存在的假说,但他肯定了非引力效应的存在。1978年,张钰哲研究了中国的这些彗星记录,得出的结论是:在距离太阳50个天文单位处,可能存在一颗地外行星,或者是一个总质量略等于地球质量的环形彗星云。所有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解决今天与天文学有关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信息。“遗憾的是,我国古人未能确定一颗曾经出现过的彗星是否就是曾经出现过的那颗。
编辑这颗彗星的特征
周期彗星
大多数彗星以非常平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彗星称为周期彗星。革命的周期通常在三年到几个世纪之间。周期只有几年的彗星大多是小彗星,肉眼很难直接看到。不遵循椭圆轨道的彗星在太阳系里只能算是过客,一旦离开就消失了。大多数彗星在天空中从西向东运行。但也有例外。哈雷彗星从东向西运行。
循环
哈雷彗星的平均公转周期是75年或者76年,但是你不能用1986加上几个76年来得出它的确切回归日期。主行星的引力改变周期,陷入一个又一个周期。非重力效应(接近太阳时大量蒸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发生周期性变化。从公元前239年到公元1986年,公转周期从76.0(1986)变为79.3 (451和1066)。最近的近日点是公元前11和公元66元。
公转轨道
哈雷彗星轨道图
哈雷彗星的轨道是反向的,与黄道平面的倾角为18度。此外,和其他彗星一样,偏心率很大。哈雷彗星的彗核大约是16x8x8。与之前的预测相反,哈雷彗星的彗核非常暗:其反射率仅为0.03,这使得它比煤炭还要暗,成为太阳系中最暗的天体之一。哈雷彗星彗核的密度很低:约0.1 g/cm3,说明它是多孔的,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尘埃是冰升华后留下的。哈雷彗星几乎是众多彗星中独一无二的。它又大又活跃,它的轨道清晰而有规律。这使得乔托飞机更容易瞄准。但不能代表其他彗星的共性。
清楚的
彗星本身不会发光。早在中国晋代,中国天文学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晋志》中记载“彗星无光,反日有光”。彗星通过反射阳光发光。一般彗星的光线都很暗淡,只有天文学家借助天文仪器才能观察到它们的出现。只有少数彗星被我们看到,它们被太阳照得很亮,有长长的尾巴。
相关争议
哈雷彗星,第一颗著名彗星,被预言重现并被证实。它在1682年出现时,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注意到它的轨道与1607年和1531年出现的彗星轨道相似,认为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出现,并预言它将在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次出现。哈雷虽然死于1742年,没有看到它重现,但它确实在1759年回来了,这是天文学史上的惊人成就。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其公转周期为76年,最近距离为8800万公里(0.59天文单位),远地点距离为53亿公里(3531天文单位),轨道偏心率为0.967。哈雷彗星的出现在中国的史书中有详细的记载。关于时间的早期记载,《春秋》是第一部。《春秋》说: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一星入北斗。”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对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关于早期记载的内容,西汉《淮南子》是第一部。《淮南子兵略训》曰:“吴王伐周,迎春东,达水,降* * *,彗星出,赐阴人柄。”根据中国天文学家张钰哲的说法,这是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从公元前240年开始,哈雷彗星每次出现,中国都有记录,次数和详细记录其他国家没有。哈雷彗星的原始质量估计不到654.38+0万亿吨。如果原子核的平均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1g,那么原子核的半径应该小于15km。估计它每转一圈质量会减少20亿吨左右,这只是它总质量的一小部分,所以它还会长期存在。
编辑此彗星成分
水、氨、氮、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不完全分子的自由基是哈雷彗星的主要成分。在卫星收集的卫慧物质表面,上面描述的物质成分完全是主观的,毫无意义。
编辑此观察记录。
公元前240年《史记-先帝列传》“七年,彗星初出东,见北,五月见西。”公元前164年下半年的巴比伦泥版中,记载了公元前87年8月,公元前12年,公元前10年。当时有学者称之为《圣经·新约》中的伯利恒之星——公元1年,公元141年3月,公元265438+295年。四月374二月451六月530九月607日本实录684六月10日本实录天武12五月实录760 837 965438+七月989九月。《宋史·田》:“三年太平,我离营室。我早上看到了东方,它有六英尺长。在西南部,它指向一个危险的坟墓。我逐渐东去,并于近期沦陷。至辛集,傍晚见西南,北方有星无天幕彗,有利东方。还有一种白色气体,有三英尺宽。透紫微星而居宅,头尾入浊,益东,经文昌北斗。到了中午,星星昏迷了,昏迷的地方有三尺多长,三尺多宽。它指向东北方向,有五节车厢长。白气异于天,贯北河、五王之、轩辕、太尉武帝,坐于五王之角。家庭、房间和住宿。桂味,慧星五尺长。明星昏迷就像电梯一样。待在张走过的营寨里,那里有十四间房屋。过了六十七天,星星全没了。”公元1145四月公元1222九月公元1301六月公元1378公元11六月公元1六月公元65456。38+0607 10公元1682年10月27日是哈雷彗星被发现的年份,哈雷的预言在1759年3月被成功证实。此时中国是1835,165438+10月,16,1965438+4月,20,00,达到-3.3量级。1985年底到1986年底,哈雷彗星返回地球(1986)
编辑该检测器
织女星探测器
1984 15年2月15,苏联发射了第一颗哈雷彗星探测器。苏联发射的织女星探测器是第一个访问哈雷彗星的人类信使。织女星1出发6天后,织女星2号于2月21,65438日起飞,一同飞往哈雷彗星进行考察。
装备
这两个织女星的结构相同,重4吨,都有一个碟形天线和一个仪器平台。平台配备了光谱仪、摄谱仪和相机,四块太阳能电池板为探测器提供能量。探测器由一个三轴陀螺仪稳定,可以指向任何方向。其主要任务是探测哈雷彗星返回过程中的气体成分和流出速度,并对彗核进行红外和光谱拍照,从而获得彗核温度、尘埃粒子和气体分子的性质和密度分布等数据。
观察记录
1985年6月,织女星1首先停靠金星,在金星表面投下一个着陆舱,然后在金星引力作用下被转移到哈雷彗星的行星轨道。1986年3月4日,织女星1开始对距离14万公里的哈雷彗星进行调查,拍摄了数十张高质量的哈雷彗星照片。3月6日,在距离哈雷彗星仅8900公里的地方进行了全面巡天。1986年3月9日,织女星-2飞至距离哈雷彗星8200多公里的地方,发回了700多张哈雷彗星的照片,发回了有关彗核物理化学特征、彗核周围气体和尘埃等新信息。1910年,哈雷彗星非常明亮,达到-3.3等。1986哈雷彗星太暗,几乎看不见。
编辑这张特别邮票
摘要
“1985-1986哈雷彗星回归”特别邮票
1985年底到1986年5月,神秘的哈雷彗星出现在地球上空。这次回归,1986 4月11是离地球最近的一次,约6300万公里。人们可以用肉眼看到这颗长尾巴的哈雷彗星。
邮票信息
为纪念哈雷彗星的回归,4月1986、11日,中国原邮电部发行《哈雷彗星的回归》特种邮票一套,全套1邮票,面值20美分。袁家设计的。北京邮票厂印制。该图案展示了哈雷彗星的壮丽辉煌。浩瀚的太空中,哈雷彗星犹如耀眼的闪电,拖着美丽的长“尾巴”,姿态雄伟,神采奕奕。将人类居住的地球放在画面底部,不仅为哈雷彗星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展现了哈雷彗星回归时的气势和优雅,也让人仿佛站在地球上,正热切地赞叹着哈雷彗星的壮丽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