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效果和审美情趣有什么关系?

植物造景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中非常讲究。隋唐以来,园林美学的发展和诗词歌赋的盛行,对树木造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园林创作是由文人和大师直接参与的,其景观效果长期以来都深深地打上了审美趣味的烙印。

园林空间可以用建筑、植物、地形等来划分。单独或组合使用。与园林树木结合时,主要根据绿地的大小、树木的种类、姿态和数量,以及林冠线和林缘线的变化来组织空间,形成不同的景点或景点。宋代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划分空间、理清园林树木意境的绝妙功能写照。中国园林中有一种无形的意境空间,它是以优美的自然空间(社会美和形式美)为基础,运用符号与诗相结合的文化手法,使观者具有想象的思维空间(社会美和人文美),从而达到意义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意义与环境的合作是通过造景和点睛来完成的,其中造景是基础,点睛是神笔;风景很精彩,视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神奇作用。如苏州拙政园的“竹楼”位于池尾,面向山水,背后有游廊,广植竹竹,构成了一个凤尾密、龙尾细的幽静之地。园林树种的种植更重要,如画:“窗外花的一角是断枝;庭中有古树三五株,可参天。”苏州拙政园的凤阳,大师园的古/柏,扬州文昌路的古银杏,都是小镇的看点。

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和谐等美学原理,采用屏障与开放、通透与渗漏、疏朗与放松等造景手法,营造出具有季相色彩和丰富园林空间的人工生态植物群落,给人以美的享受(自然美与人工美),是园林树种景观效果选择与应用的真诗。这里要特别强调群美的效果:群美可以使景观开阔壮阔,充满感官震撼,特别适合景区的景观规划;立交桥绿地、特色树坛、大面积坡地也是采用群体造景的方式,突出群体之美的好地方。园林树种的季节变化在提升景观效果的审美情趣方面具有突出的视觉功能。如北京香山的黄陂、杭州赵文的乌桕、长沙岳麓山的林峰,都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烂外观;苏州吴县光复梅林的香雪海景观闻名全国。杏花繁而燃,梨花飘逸,樱花灿烂,海棠绚烂,不胜枚举;银杏、白皮松、无患子、白桦、水曲柳、核桃楸的杏黄色秋叶,令人眼花缭乱。清代陈昊子《花镜》序中写道:“春来梅花绚烂,柳破金芽,海棠红妩媚,梨梢浸月,桃波斜,树头蜂报花,香蝶迷林。一个新颜色的法庭,到处熙熙攘攘。夏天:榴莲花在天空中烘烤,葵花心向太阳倾斜,莲蓬随风摇动,白杨花在雪中起舞,树木葱郁,花团锦簇。清三径凉,淮阴两步明。紫燕点波,锦鳞跳波。秋高气爽:金风送爽,云里桂香,月下梧桐,绿篱菊,沼上芙蓉,夏起枫柏,雪满芦苇。晚花依旧冻蝶,矮砖依旧聒噪。冬天的至日:在香花落尽的时候,我花园里不谢的花是枇杷和玉,蜡瓣芳香。茶芽含五色,玫瑰四季美。檐前草青,窗外歌松。”用如画的手法描述园林花木的季相。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非常注重季节特色,如拙政园中的“海棠春屋”和狮子林中的“香梅阁”,都是春景,春花烂漫。柳园中的“荷花厅”和拙政园中的“四面荷风亭”着重渲染荷塘的夏日风光。园内的“闻香景”和西部土山的枫林,秋天以秋景为主;拙政园的十八座曼陀罗亭,亭南院有18种著名的茶花,还有一个种满玉器的枇杷园和一个香喷喷的腊梅台,都是赏冬景的好去处。

色彩的对比与和谐是树种季相应用的重要美学基础。北宋欧阳修“淡深红白相适,尚须倒数第二种。四点要带酒,不能教它一天不开花。”苏东坡《冬景》“荷花无雨遮,菊花仍有傲霜枝。一年中的好景一定要记住,是橘子橙黄绿时的黄绿对比,是色彩对比的妙用。杭州西湖苏堤和白二堤堤的桃红柳绿,是园林绿化树种色彩搭配的绝佳范例。肖春,扬州瘦西湖的长堤,也以同样的桃红倾倒了无数中外游客。此外,观花、观果、观叶的树种背景一般采用对比色突出主题,巧妙运用“万年青丛中一点红,不足以动人春”的美学原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用相近的颜色,景观效果是活泼轻松的,如暖色的海棠(红)、桃(红)、重榆叶李(粉)、杏(红),温馨喜庆,冷色的紫藤(紫)、丁香(紫)、紫薇(紫)和谐有趣;此外,绿色搭配适当的色调,有清新爽朗的效果。

园林绿化中的树木造型主要包括人工造型和花坛制作。人工塑造是对树木的艺术加工。方形、球形、伞形、圆柱形和各种动物形状常用来满足一定的审美需求。在中国,花坛是近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景观形式。利用一些短小多彩的绿篱地被树,结合现代栽培技术,模拟出各种装饰图案和造型,景观轮廓分明,线条丰富,是体现现代设计主题的方法之一。对彩色地被植物的重视和应用已成为新建园林绿地的显著变化之一。比如广州的云台公园、雕塑公园的彩色花纹地面,就已经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广州越秀公园利用地被植物和花灌木覆盖林下植物和林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被其他人模仿。这一点在旧绿地改造中也受到高度重视,除了生态功能需要提高外,对提高绿地建设水平也有积极作用。

纵观我国园林树木的演变,从单纯的植树、象征性的树种组合、艺术化的树木造景到具有生态效益的生态园林,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植物、环境认识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绿地以树木为主,走生态环境之路,是现代园林建设的发展方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园林已经走上了一条坦途,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良好的景观效果。中国的诗词歌赋、山水画理论、美学著作、造园理论数不胜数,是树造园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利用这些艺术经典,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树木景观,让生态园林更具趣味性和韵味。

生态园林是植物造景发展的高级阶段,既能充分体现生态功能又不失园林的艺术效果,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生态园林建设将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道路上独树一帜,对改善环境、美化环境、陶冶情操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