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童话、成语、典故之间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成语,就是长期形成的结构固定、意义固定的短语或词组,大部分是四个字。有些成语的意思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比如“五彩缤纷”、“飞走了”、“天下无双”。还有一些成语,只有知道它们的来源,才能理解它们的意思。比如“春雪”出自楚辞,意为高雅之物;“百步穿杨”出自《庄子》,意为箭术高超;“卧薪尝胆”出自《吴越春秋》,意思是不忘过去的苦难,自强不息,等等。这些成语也是典故。典故是古代一些著名的故事或话语,不一定最后总结成成语,但绝大多数成语都是典故。为了简单明了地学习命名方法,本文对所有大众熟悉的成语,不管是不是典故,都进行了分析。是否是典故,连同其他不是成语的典故,在“文化典故”中分析,特此说明。

成语一般是四个字,所以自然分为两部分。几乎没有例外,前两个单词组成一个单词或短语,后两个单词组成一个单词或短语。根据这两部分的语法关系,我们把成语分为以下四类:

组合:即前两个词和后两个词的意义并列或继承。比如“和平与安全”等等。

主谓式:即前两个词是动作的发出者和主语;最后两个词是主语的动作或状态,是谓语。如“华丽”、“婚礼”、“心花怒放”、“神清气爽”等等。

动宾式:即前两个词是动作和谓语;最后两个词是对象,接收者和行动的对象。如“举世无双”、“包罗万象”、“崇奉神明”等等。如果四个词中有主语、谓语、宾语,则归类为“主谓式”。

部分正式:即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的一组是成语的核心部分,另一组只起到修饰和解释的作用。如“豆蔻”、“书香门第”、“出类拔萃”等等。

这四个成语的划分,将是我们采用某种命名方法的重要条件。

成语的命名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如果要使用都必须符合一些必要的条件。有的条件因命名方式不同而不同,有的则是* * *。先说说这些成语命名必须满足的条件。至于某些命名方式的特有条件,我们会在讲具体命名方式的时候再详细阐述。

成语的命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关联性:即你选择的名字能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你使用的成语。因为成语用来命名,是为了让名字包含丰富的成语文化内涵,让短小的词语有无穷的含义。如果名字没有让人想起所用的成语,那么一切都是徒劳。这是提名者应该非常谨慎的事情。成语有四个字,几乎不可能用一个字概括意思,所以必须用两三个字。但即使是用两个字,很多时候也不会让人产生联想。比如“冰雪聪明”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异常的悟性。本杰的意思很好,但如果把前两个字叫做“李冰雪”,或者把后两个字叫做“王机巧”,那就失去了成语的意义和魅力,因为一般人不容易从“冰雪”想到“聪明”,反之亦然。这时候换个方法就好很多了,比如命名为“兵聪”,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个成语。所以从一个成语中选了一个好名字之后,一定要回去想一想,能不能把成语和这个名字联系起来。如果没有,你最好放弃这个名字。

善意:这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所用的成语必须有好的含义,或鼓励、或祝福、或赞美、或警告,不得是贬义成语,如“傲慢”、“短视”。二是指拿出来的两个字,放在一起一定有好的含义。有些词一旦脱离成语,意思就变了,有时候意思不好,选不出来。比如“charming”形容一个女人,以前很可爱,但是“charming”这个名字可以接受,“charming”太精致了。“宝马车”指的是高贵的生活,但“车”这个名字毕竟也是“车”,含义较低。这些都要注意。

歧义:就是你选择的名字除了让人想起你用的成语之外,没有其他歧义。有些词虽然能让人想起成语,有好的含义,但由于历史、风俗、方言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其他不好的含义,此时不能选用。比如“龟年”本来是祝人长寿的,现在常用“龟”来骂人,所以最好不要用这个“龟年”。“风流儒雅”本来是夸一个人风度翩翩,现在“风流”有贬义,不如不用。

以上都是我们用成语取名字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也是我们取名字的标准。其他要求,如语音和字形,在其他章节中已经讨论过,但没有一一列出。

有三个词

从一个成语中选三个字,显然其中一个是姓。这也是一种“取姓入名”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名字的意思要和成语一致。因为成语一般只有四个字,现在用三个字,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但是名字本身就有一种奇怪的含义,让人无所适从,以成语命名的目的无法达到。所以不用的词必须是成语中最不重要的词,或者是并列词中的一个,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保留成语的意思。

这三个词的顺序可以和成语不一样。正因为如此,在颠倒成语的语序时要特别注意,以免造成歧义或混乱。

另外,有些人喜欢用姓氏的谐音来输入姓名。确实,含有姓氏的成语太少了,但是用一些含有姓氏谐音字的成语是不行的。比如刘(中流砥柱)、金(女主角)、傅东海(幸福如东海)等。第一,姓氏毕竟不是成语的原词,不加解释别人很难想到成语;第二种是一个名字只有两个字脱离了姓氏,而提名者最初考虑的是姓氏三个字的意义,忽略了名字本身的意义,所以名字的意义往往是模糊的或者庸俗的;第三是总会有错别字,对孩子影响不好。

三字法在不同的情况下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成语,具体如下。

组合:组合成语的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意思相近,所以姓字可以代表那部分的两个字。一般来说,从联合成语中选三个字,姓给,名是另一半,所以意义变化最小。但偶尔也有例外,要看具体情况。

主谓式:从主谓式成语中取三个字作为名字,一般名字的两个字为一组,是原成语的第一个字或最后一个字,姓是另外两个字中的一个,读起来比较有节奏。当然也不排除姓字比二字差。但是,如果是大小结构结合的成语,当然无所谓。例如,没有感觉到是一个短语,而“会”是独立的。

动宾式:因为成语中动宾式成语很少,而且取三个名字要求其中一个字是姓,所以这种情况不容易遇到。

偏正式:从偏正式成语中取三个字作为名称,要注意组成一组的两个字的顺序不能颠倒。这样,剩下的字的名字的基本意思就可以和成语的意思差不多了,不管是前面的还是后面的。

成语是表达一般概念的固定短语或句子,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比如“空中楼阁”、“有名”、“照你”、“五彩缤纷”、“欢天喜地”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个字的成语,如“敲门”、“莫须有”、“想当然”,多于四个字的成语,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有心无力”、“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占绝对少数。

成语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专有名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词组成的常用短语。比如专有名词、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仅是固定的短语或句子,还具有类似成语的意义。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洁,形式和大部分成语一样,比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但这些都不是成语。搞清楚成语和专名、科学术语的区别,有助于我们确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现在我简单说明一下这方面。

成语和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是由几个词组成的固定词组,但专名表达的是特定的概念。比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的特有名称(当然也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的特有名称。成语表达一般概念。例如,成语“分崩离析”可以用来形容一朵失败的花,一支失败的军队或分散的人群。另一个例子是成语“津津有味”,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人对某事特别感兴趣。

成语不同于科学术语:科学术语代表的是科学概念,而不是一般概念。比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等科学术语,虽然都是由几个词组成的固定词组,但都不是成语。

习语不同于谚语:谚语大多是句子而不是短语。谚语在人们的口语中经常使用,但在文章中使用较少。谚语往往带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像成语那样带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如成语整齐。比如“坐山观虎斗”“乌鸦都是黑的”这样的谚语就不那么工整了。当然,如果这些谚语一定要叫成语的话,也可以勉强。

成语不同于歇后语:歇后语是一个固定的句子,必须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事物的比喻,第二部分是正面的解释。为了得到生动、形象、具体的表达效果,还可以像成语一样引用歇后语。比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狗爱惹老鼠。”“泥菩萨越洗越丑。”“蜜饯黄连先甜,后苦。”这些话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和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区别似乎相当明显。一般来说,成语和引语、常用短语和谚语的区别是清楚的,但有些不容易区分。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和谚语、语录或普通词组之间的,没有必要去划分。比如“一文不值”可以认为是一个常用语,因为它并不勉强称之为“一文不值”、“不值钱”或“一文不值”。不过,这个短语毕竟比较固定,很像成语,把它当成成语也没问题。再比如“马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当成成语或谚语也没什么。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口头散文。人类童年的产物,文学的先例。神话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生存和提高生产力而积极要求认识和支配自然的基础上的。

童话充满了神奇的幻想,给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间万物的生长变化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知识和愿望的理想化。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形象,他们的生产条件,以及他们对自然力的认识想象出来的。狩猎经济相对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农业有关。人们使用刀、斧、弓和箭作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成为用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成超人,但有时也会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和幻想的现实约束。通过神话幻想的折射,从神话人物的行动和斗争中看到当时人们的行动和斗争。

神话是人们试图借助幻想征服自然的表现。神话中的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认识和欲望的理想化。

神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文明或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意义。然而,在世界各地,也曾出现过以惊人的相似性描述同一现象的神话。

神话一般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佛神话和英雄神话。其中,创世神话最为重要。

所谓创世神话,是指时间设定在人类原始时期,记录事物和制度起源的神话。其中,一般有三种:世界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和文化起源神话。

所谓世界起源神话,是指描述世界和宇宙起源的神话。以《圣经》为例,《创世纪》就属于这类神话。因为内容涉及地球、太阳、月亮等宇宙现象的起源。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民族神话都包含了世界起源的神话。比如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就是建立在宇宙存在基础上的神话。还有一些民族神话,不仅有关于世界起源的,也有关于文化起源的。

但是,无论是哪种神话,所有的神话在开始理解意义的时候都有一个大的主题,那就是宇宙从“混沌之初”进化到了“秩序的规则”。

至于所谓的人类起源神话,通常描述的是人类逐渐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然后逐渐成为世界上一个特殊物种的全过程。比如人类如何学会使用语言的神话,人类如何懂得用火的神话,人类如何开始筑巢造屋的神话,人类如何与动物分离的神话。这些神话实际上是一个世界秩序和规则的开始。

通过这些神话,人们会对世界的历史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白世界是如何从混沌无知演变到无数的秩序和规则的。

与创世神话相比,神佛神话和英雄神话更具戏剧性,记录了神佛和英雄的事迹。一般来说,越是文明的地区,创世神话的比例越少,而神佛和英雄神话的相对比例会反比例增加。这是一个自然的趋势,但并不意味着创世神话的内容因此而减少,而是因为神佛神话和英雄神话的内容在不断扩大,相比之下,创世神话的比重要少得多。希腊神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希腊神话中,创世神话的比重很小,大量的神、佛、英雄的故事经过长期的积累,成为希腊神话中的绝大多数故事。

典故-佳能和轶事。

轶闻原指旧制度、旧例,也是汉代礼乐制度等史实负责人的正式称呼。后来,一个常见的意思是指关于历史人物、法律法规等的故事或传说。人名典故由来已久。它可以追溯到汉代。后汉书《王苍传·东平宪》说:“臣向至尊鞠躬,臣向朝臣鞠躬。每次设宴,我都会换个样子,在宫里拜,这是个典故。”

1,佳能系统和奇闻;

2.诗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词语。

这样,典故的解释就比轶事的解释更宽泛。故事、轶事比典故更民间、更俗、更口语化,常与轶事、趣闻搭配;典故中的典就是经典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以解释为经典中的故事和文字。所以更书面化、形式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如果把轶事比作野史,典故就像正史。其实我们习惯于把古代汉语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称为典故,把一些老人口头说过的话概括为轶事。当然,这个奇闻异于世故。另外,奇闻轶事往往给人长篇大论的感觉,而典故则是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整个故事,由成语等固定的词语或短语建立起来的。比如刻舟求剑,偷钟,等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都是一目了然的,看标题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所以典故通常和成语联系紧密。习语是在长期的语言使用中形成的固定短语或词组。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洁,含义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在很多成语典故中,要准确的从字面上理解并不容易,所以一定要仔细查。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抛弃的主要原因。

成语典故,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历史典故,比如冯唐的易老,李广的难封。

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一去不复返河》等。

文化典故,比如牛郎织女。

轶事典故虽有差异,但同宗同源。一般来说,它适合于轶事和典故的分类。比如我们把逸事分为文学逸事(如西游记逸事)、文化逸事(如饮食逸事、佛教逸事、民族逸事、服饰逸事等。)、人物趣闻(如《中国十大名曲》)、历史趣闻(如《三国趣闻》)和地方景点趣闻(如《中国十大胜景》)因此,典故也可以分为以上几种类型,但趣闻和典故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的,其运用有局限性。此外,轶事和典故也可以按国别分类,外国文学中也有典故。因为外国没有中国古代那么重,典故涵盖的范围更广,分类也更多,比如数学典故、物理典故、科学典故等。

恰当地运用典故可以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在有限的文字中表现出更丰富的内涵,增加韵味和趣味,使诗歌委婉含蓄,避免直白。在诗歌史上,李商隐和苏东坡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典故。有人说李商隐“善于积累旧事实”,比如《爱雪之诗》,里面用了18个典故。其实好像典故是和诗一起来的,诗和典故是分不开的。外国也不例外,即使是反对用典的人,也常常在诗词中有意无意地使用典故。主要原因是典故的凝练委婉与诗歌的简洁生动有关。怎样才能在诗歌创作中利用好典故?

(一)要熟悉大量的典故,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运用。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一般都能找到相关的典故。创作时要避免头脑空洞,无法联想到相关典故。如:“将长夏,春晚含泪叹,四月梅催作词。骑蓝袄穿烟雨,清晨泡在雾中,悠然穿越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飞,云消云散,柳絮可作诗。黄昏的时候,我去了楼榭,我拍了满栏杆的照片,周围人特别多。是一年最好的收益,我一个人享受。往年这个时候,少男少女们渐渐来了,笑着和谷雨告别。清明寒食伤亲怨,总有淡淡的思念。看着险峻的山石,草长莺飞,人在画中,画在人眼的眼里,都很有趣。俗话说,我劝你不要浪费时间。年纪大了就怕瘦瘦的,一次又一次的下雨。当你不得不观望的时候,在天池湖上划舟永远是直的!自带绿茶,水从惠泉汲取,清闲得老柴。35分钟后,茶香了。不请朋友,不招待客人,一个人坐着,边喝茶边哭。雨中的天池别有一番风景,涓涓细流不尽,人生亦然。有说不完的悲欢离合,何必叹息。雨一吹走,生命也就结束了。一天过去了,雾散云淡,天空很干净。见蓑衣钓,浮萍游鱼。这个时间能自然多久,明年就很难忍住了!我忍不住恨。如果桌子平平,你会抓鸟,听到就唱。手里没有金笔,只能喃喃自语。我处于迷茫的状态,披着头发回到了闹市。人家还是傻。”(选自《下雨时回家》)

(2)要准确理解相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用法,避免因误用而闹笑话,影响意思表达。比如“秦心”的典故来源于汉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套用在其他亲情、友情、友情上就会不恰当或牵强;比如“望帝”这个典故,就是一种悲伤的伪装,如果用于庆典就不太合适。

(3)写诗时要特别注意典故的灵活运用,可以根据句音的需要进行变化和调整。比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诗词中有各种各样的引用:子琪、知己、断弦、高山一巷、子琪耳、钟繇听、流水引用等。其实可以多一些,但是要注意,关键词不能变,比如“博雅”、“中气”、“秦”、“贤”、“段”。

(4)注重典故的生命力。诗是写给别人看的,典故是用来传达思想的。所以不要把太隐晦生涩的典故写进诗里。需要指出的是,近体诗是唐以后形成的,大量的典故都是唐以前的故事,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学习唐诗宋词,熟悉这些典故。如果他们根据古籍选择其他典故,一定要非常谨慎,尤其是唐宋以后的事件。如果他们不广为人知,那就难了。如:“我们官员一起爬朱红色的台阶,被紫色的墙分开。早上,接着是皇帝的荣誉进宫,晚上尸体染了炉的香气。白发增多,哀叹春花凋零,仰望天空羡慕飞鸟飞翔。但这是天堂的统治,没有出错,几乎没有请愿。”

(5)典故既然是历史故事,就用来更好地传达思想感情。根据读者和时事融入新的典故是很正常的。现在社交媒体非常发达,新闻事件家喻户晓,水门事件,乒乓外交,文革,四五事件,百慕大三角,大庆人。至于亲友间的诗歌交流,双方用自己知道的“故事”作为典故也是很有意思的,这是让诗歌更有表现力的一种手段。

典故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者一个地名。比如说,传说古代有个叫嫦娥的女士偷了长生不老药,但是吃多了,不由自主地飞到了月亮上。这就是“嫦娥奔月”这个典故的由来;二是来源于史书或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比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天下所有人的才能加起来十斗,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有争斗,每个人都有争斗。后来,人们把天赋比常人多得多的人称为“大才之人”;第三,故事,人物,礼仪等。从佛经,圣经和其他宗教书籍。比如“神女散花”的典故,来源于佛经,常用来形容飘雪落花的情形。“替罪羊”的典故来自《圣经》,指替别人承担罪责的人。

故事分门别类,不胜枚举。只有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注意它们,才能不断进步,掌握它们。

(1)山公告:晋朝的单涛是个大官,善于广纳贤才。每当有官职空缺时,他都亲自挑选几个人,写下奏章,然后公开播放,因此没有人才流失,称为“山公告”。见《晋书》。第43卷。单涛传。后来,人们用它来表示应该表扬有才能的人。张汤玖零。《风和吏部崔尚书》诗《大明朝雨后望南山》:“让大众注意到山,季复就赞美它。”唐。李商隐。为于文忠作诗:“天下只有姬颜祖,

我最希望山公示来了。“后来又叫‘山公告、名人告、山公告、单涛告、山公告、单涛告、山公知’等等。

(2)龙阳垂鱼:《战国策》。《魏策四》:“王维和龙阳君在一条船上钓鱼,龙阳君为十多条鱼哭泣。国王说:‘你不高兴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对方?对:‘我不敢不安。’国王说,“但是什么在哭?”说,“我为国王准备了鱼。”国王说,“什么也是?”是的,我说,‘一开始我得到了鱼,我很高兴,但后来我得到了更多的好处。现在我想放弃以前得到的。今天我凶,却要给大王刷枕席。今天我是大臣,是君子,离开朝廷,把人放在路上。四海之内,美女也不少。感谢国王,我一定会成为国王。我还是想要以前得到的鱼,我会抛弃它。我能惊讶到不流泪吗?”“之后,我以“龙阳泣鱼”作为失宠的代号。

③《史记》骂观复。《魏·吴起·安侯传》:是个直爽的酿酒人,不好意思。与宰相田粉有差距。在一次列侯宗室为田蚡举行的祝贺宴会上,酒后大骂蔺如侯(关仙),程无法发泄心中的怒火。后来他用“喝酒、骂人、骂人”来指醉酒、任性,也表示自己不屈不挠,不崇尚权力;用“骂座充夫”来比喻一个人坚定不屈。

(4)枕洗: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孙(孙初)幼时欲隐居,称王伍子(王绩)为枕洗,误称枕洗。国王说:‘花可以当枕头,石头可以当漱口水吗?’孙说:“所以我想洗我的耳朵。”。所以洗石头,要磨利它的牙齿。”“孙楚认为,隐居时必须做到无声无息,充耳不闻,摆脱世俗尘埃;洗石磨齿,远离人间烟火。后来用“枕洗石、枕洗石、枕洗石、枕洗石”来写隐居或闲适生活,或品质高洁。

(5)骑鹤登州:唐佚名小说:“有客相随,各有所图,或愿为扬州多赚钱,或愿骑鹤登州。他们中的一个说,“我发财了,骑着起重机去国家。”想要三者兼得。“几个人在一起,有的想做高官,有的想发财,有的想骑鹤成仙,其中有一个想兼得。后来他用“扬州骑鹤、扬州骑鹤、扬州骑鹤、扬州骑鹤、扬州骑鹤、金腰骑鹤、钱腰骑鹤、发财、成仙”来指当官、发财、成仙,或形容贪婪、妄想,或写一些骄傲、得意的话。

(6)毁旧头皮:宋苏轼《东坡》卷六:“往年过罗,见李,言真宗封于东,访隐于世,能为诗人。打电话吧,说不。他问,'有人在他离开之前给你送了一首诗吗?'朴曰:‘独臣夫人有言:不可落魄饮杯酒,不可狂吟诗。今天如果去将军府,这次就毁了老头皮。“笑在地上,放回山上。隐士杨普被称为。在回答宋真宗的问题时,他假装他的妻子写了一首诗,说他被政府召唤,毁了这个老人。后来又用“毁老头皮”指被公务禁锢,不能自由;称老人为“老头皮”。

(7)吕女之愁葵:韩留香《鲁漆房女子传》:鲁漆房有一女子,过了适婚年龄还没有结婚。“慕公在位时,老太子年幼,女子倚柱而啸。”邻居以为她要结婚,问她是不是“担心老太子和鲁君的小儿子”时,嘲笑她。油漆间的女人说:“过去我到一个马园子里的家里做客,马跑了,练我的葵花(冬葵花,一种古老的蔬菜),让我一年到头都不吃葵花...今鲁国太子老而叛逆,太子无知。自愚痴之日起,傅、鲁之国就有病人,君、臣、子皆受其辱,祸及万民,女独避之。”我很担心。“三年后,鲁国大乱。漆房姑娘过了婚龄没有嫁人,但她担心的不是私事,而是陆的国家大事。后来他又用“吕女忧葵花,倚玉蜀黍,叹柱子,叹油漆”来表达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焦虑,或表明女大学需嫁人。

(8)墨子《伤逝丝》:“墨子。染":"墨子说,见染丝,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入之者变,其色也变。它只有五种颜色,所以它不应该粗心大意。”墨子一看到染丝就难过,以为白丝可以染成黑、黄、五色,就成了五色丝。后来又用“伤心染丝,伤心染丝,伤心染丝,伤心染丝,哭练丝,哀变丝”来表达自己受风俗影响,哀叹不能自拔。

这些典故只是典故大家庭中的几个小浪花。很多典故,虽然大家都很熟悉,但往往不为人知。所以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典故的来源和释义。不积细流,成不了河,不积跬步,成不了千里。让我们边学边用,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掌握典故和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