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的风俗习惯
基诺族习惯三餐失色,以大米为日常主食,夹杂玉米、瓜豆等。基诺族人吃米饭很讲究。他们应该吃好米,新米和陈米,这些米大多用于喂养牲畜或制作烧酒。玉米重在吃绿色。早餐一般用手将糯米揉成一团,午餐用芭蕉叶包裹米饭拿到地上,随时加盐和胡椒食用。晚餐除了米饭,还有一些菜,家庭饲养的畜禽只能在婚丧嫁娶时宰杀。
基诺族人常吃的菜是菜园里种的蔬菜、竹笋、野菜、家禽、野味。基诺族人中间有一句话,叫做“,戴滴,基诺潘”。也就是说,汉族人喜欢炒,傣族人喜欢蘸调料,基诺族人的菜以臼锅为主。每家至少有两个木臼,一个放盐,一个放辣椒,一个放韭菜。常见的调味品有香茅、荆芥、姜叶、八角、薄荷、生姜、香椿等。
通常,肉的来源要靠打猎。每年5-9月是基诺山的雨季。这里的蔬菜几乎都是山上采集的,山药、水芹菜、竹笋、鱼腥草和各种菌类都是经常吃的。竹笋是最常见的。丰富的野味和山野菜,加上当地特有的野辣椒、麻根、香茅和酸木粉,使基诺族人在不同季节都能做出许多具有热带山野风味的民族菜肴。
肉的吃法有很多种,可以干吃,也可以生吃。煮牛肉、狗肉时,放几片黄果叶去腥,生肉切成小块,放入辣椒、盐、八角等佐料,放入竹筒中,放在火上烤,或剁成肉末,放入佐料中,用芭蕉叶包裹,放入火坑中煮熟。这是最美味的冷食方式。
基诺族人围着竹楼二楼的火塘做饭吃饭,有一定的礼仪和讲究。基诺族人吃饭时,要先在火坑东侧给祖先和灶神供奉一些食物。吃饭时,全家人会按顺序围坐在餐桌旁,父母面对火坑,客人坐在火坑边。少给客人吃,多给客人勤快。一般来说,他们对为客人夹菜不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为客人夹菜,似乎意味着吃完这些菜就要停止进食,这是一种粗鲁的行为。他们认为人有灵魂,鬼有鬼,小米也有谷魂。所以吃饭的时候,甑里的饭不能装,就算肚子没吃饱,也要留一些。否则甑空了,谷魂不回,人无食吃。
基诺族人普遍喜欢喝酒,民间流传着一句话,一天离不开酒。我们喝的酒大多是用大米或玉米酿造的。在酿造过程中,通常会加入一些植物如锁梅叶。这种酒是浅绿色的,有天然的植物香味。据说有健脾强身的功效。
基诺山是著名的产茶区。驰名中外的普洱茶是当地的特产。人们喜欢喝老叶茶。喝茶时,他们通常将老叶放入茶壶中加水,直到汤变浓。
毛额、切马等村的基诺族妇女,有的有吃当地特有的一种土的习惯,有的老年妇女已经吃土上瘾,一天不吃就会难受。研究表明,这种粘土含有少量人体必需的铜、铁、钙、锌等元素。逢年过节、喜庆场合,还要吃“剁生肉”,即将生的肉末与盐、辣椒、姜末、薄荷、韭菜等调料混合,用手揉匀,直至肉呈白色熟透。
基诺族人习惯将猎获的松鼠肉挂在竹楼的火塘边上,用烟火熏烤,使其常年干燥。吃的时候他们切片煮汤,好吃不腻。
基诺族人最喜欢的菜是酸鱼。做法是将鲜鱼洗净,拌上辣椒、盐、热饭,放入竹筒中,在筒口用香蕉叶萌扎紧,熟了就吃。这道菜特别酸,很好吃。这是一种美味的米饭。
蚂蚁蛋也是基诺族人喜欢的一种营养食品。农历三、四、五月,把蚁袋剖开,再大一点的蚁袋,得到七八公斤的卵。蚂蚁卵一般有筷子头那么大,像蜜蜂一样,营养丰富。可以煮、炒、蒸、火塘煮,也可以加盐、辣椒、细水。基诺族青年可以自由恋爱,但青年男女必须举行“成人礼”,才能获得恋爱资格。男青年16岁,女青年14岁。成年仪式结束后,还要接受父母的祝福,同时也要接受父母赠送的全套农具和成人服装——一件绣有月徽的上衣,一条绣有月徽和几何图案的管手帕基诺族人的爱情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诺族语称之为“巴漂”,即秘密约会阶段。在这个阶段,互相赠送礼物,如女性赠送的槟榔和鲜花,男性赠送的烟草烟雾,以及精心雕刻的刀和手柄。第二阶段,基诺族语言称为“八宝”,即爱情由秘密变为公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更多的是互赠礼物,而此时男性最尊贵的礼物就是男方母亲送给女性的礼物肉。当一个男人在家里杀了鸡、猪、牛或野生动物时,这个男人的母亲应该选择一块好肉,用新鲜的香蕉叶包在一个正方形里,这样他的儿子就可以送给他的爱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晚上参加“尼高作”(男女社交的公共场所)进行社交活动,期间男子编织竹签,女孩刺绣纺纱,或互相唱歌。女方可以把沾有梨木烟脂的铁皮递给男方,男方小心翼翼地用手指给自己的牙齿涂色。第三阶段,基诺族语言称为“巴里”,意为要求同居。当男方认为双方的爱情已经到了同居的程度,可以直接秘密告诉女方,在女方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同居。甚至同居后,男方还会再去女方家,如果女方家的门没有半开,就不允许他随意闯入。同居时,男方要在天亮前离开女方家。同居一段时间后,双方觉得应该组成家庭时,男方早上为女方家提水、扫地,就是为了给女方父母看,向全世界宣告他要娶这个女孩。很快,该男子的父母和目击者前来走亲访友。婚礼当天,新娘必须在婚礼队伍到来之前藏起来。到时候会被母亲的叔叔哥哥找到,交给婚礼团队。在去新郎家的路上,会举行泼污水的仪式,即由年轻男子将污水泼在新娘身上,这些人原本是新娘的恋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包括他们在血族中的伴侣(基诺族的很多村落允许血族内部的恋爱和同居,但禁止正式结婚)。因为她要住在婆家,和朋友分开了,泼污水是她的报复。
当新娘来到新郎家时,新郎的母亲给了新娘一个鸡蛋,并在她的手上系了三圈红线。新郎的父亲想给她一个鸡爪,在她手上系上红线。意味着不仅要拴住姑娘的心,还要拴住她的魂。村里的长辈“卓生”和“卓八”也来祝贺。人们喝酒、唱歌、跳基诺舞、敲太阳鼓,尽情欢乐,庆祝这对新人的结婚。新婚之夜,新娘不能出门。第二天早上,新娘背着水回家烧开洗脸水,让公婆给他们洗脸,正式称呼他们为“爷爷奶奶”。男人婚后还是可以“围着”女孩子转的,而女人婚后一般不参加社交活动。离婚很少见。基诺族和很多其他民族一样,在生育方面也有很多禁忌和规矩。首先是女性禁忌:女性怀孕后不能在柴火中间放斧头,不能吃没有头的芭蕉花,不能采摘白参、黄耳、单鸡棕,挑柴火时不能将竹柴、树柴一起挑,否则难产。水果不能成对吃,不然会生双胞胎;动物头上的肉和猪头上叫谷魂的肉不能吃,会对生育能力和孩子的成长有害。不能看日食,不然孩子会斜视。其次是丈夫的禁忌,丈夫打猎时不能砍黄棕树,否则孩子的头发长不好;不能打猴子,否则孩子不漂亮;不能割岩蜂,割到自己会被蛰。寨子里的老人死了,就不能参加抬东西,打蛇,爬树摘果子,伸架子鼓。他认为违反其中任何一条,妻子都会难产。打猎的时候,鸟应该是最好最漂亮的,他老婆吃了,孩子也长得漂亮。再次,夫妻禁忌,丈夫打猎回来的路上不能和妻子迎面相遇,否则会生病;夫妻不能吵架,不然孩子会很丑。
妻子怀孕2个月后,丈夫开始准备坐月子的食物,如山鸡、白鹇、竹鼠、青蛙等。,晾干后保存。
生产之夜,要杀鸡祭祖,祝福大人小孩。妻子生下第一个孩子,丈夫睡在壁炉旁照顾妻子。产后13天,老公杀鸡吃,生男孩杀公鸡,生女孩杀母鸡。这只鸡是用来猎神的。在壁炉里住了13天后,产妇搬回了原来的房间。父母只能在白天给孩子唱歌,不能在日落之后。孩子的纸尿裤只能白天晾晒,不能在外面过夜。
产妇在自己的房间里分娩。如果生的是男孩,准备9片生姜,7片女孩,用白线穿上,挂在孩子脖子上,以为可以吓走鬼。孩子出生后,应立即取名,否则孩子可能会被鬼神带走。实行父子、父女制度。特殊情况,如孩子出生时脐带绕颈,取名“沙”;如果孩子生病了,请一个巫师(白腊魂)来看他,然后用巫师的称谓给他取名,比如“白腊腰”、“白腊牛”。
分娩后,产妇睡在壁炉旁的临时床上。产妇的餐具是分开放的,不要和大家的混放。生孩子的人家门口插了两根带叶子的桐尖,以示村外的人不得入内。在楼梯口的门上贴一些竹叶和桐叶,防止鬼神进屋。基诺族人用单木棺材埋葬。如果寨子里有人死了,村里的男人就上山砍倒一棵大树,取一截,切成两半,中间挖空,埋好后盖上两半。棺材四周有三条白线(有的是曾经和死者相恋不能结婚的女友织的花边)。一个人死后,他的亲戚给他穿衣服,一手放一个鸡蛋,一手放两个银币在他的眼睛里。随葬品包括他生前穿的衣服、一条管手帕和生产工具。如果是老人,也要放一把风扇,一条毛巾,让他在路上凉快出汗。然后用白布盖好,停在火塘方向的客房里。尸体上方的横梁上挂着两块白色的弯刀布,垂到尸体下面。这是死者结婚时,新娘一天一夜为新郎织的。死者的每个儿子都在白布旁边挂一条新的管手帕。每隔几个小时,检查一下管手帕,里面装着像谷壳一样的东西,预示着丰收;如果有一两根兽毛,就象征着会打到大兽。如果有边角料,说明工作很容易做。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就是不好的象征。
下葬时要跳“花脸”和“竹竿舞”,由五人表演。画脸的意思是鬼要吃尸体,竹舞的意思是用竹竿驱鬼。葬礼上撒米射,驱赶鬼神。在送葬队伍的前面,人们举着各种颜色的长横幅和白布。据说人死了就去苏吉佐米(鬼住的地方),路上有9叉3关。彩旗为各关礼物,人旗为“结卓”官(结卓是基诺族迁居基诺山后最早定居的地方)。在葬礼上,准备了六个装有肉和蔬菜的竹筒和一个装有苦汤的竹筒。苦汤放在村边,献给寨子的鬼神,剩下的六个拿到墓地,献给各关的官员。出殡那天要请亲朋好友吃饭,要送一碗菜饭,一斤酒。有的老人还送鸡蛋,要在死者家属手腕上缠白线三圈,意为缚魂,不随死者。
墓地归公社所有。墓坑只挖了一米多深。坑挖好后,要用树叶扫几遍,不然,挖的人会生病的。进入葬礼时,一只狗立刻被打死,埋在棺材里。据说狗可以给阴间的鬼魂带路,在坟上用草筏和篮子盖了一座房子,叫坟棚。墓棚周围插着画着狗血的尖竹桩。据说这是为了让一个会吃尸体的野人误以为尸体被吃了。参加葬礼的亲友回到死者家中,将脚印拖干净,防止鬼魂跟着回家。到了房子前,人群分成两边,围着房子转了一周,进屋用水洗手洗脚。亲戚每天早晚两次去坟前献饭,以13天为一轮。少则几个月,多则1 ~ 2年。基诺族的丧葬习俗。基诺族村落有公共墓地,墓地区域按宗族名称划分。公* * *基数很小,不得随意扩大。据说扩大鬼的面积对活人没好处。所以,当有新的死人不能下葬时,就要把以前埋的棺骨挖出来扔掉,在原来的山洞里埋新的棺体。死后,外人不能葬在原氏族墓区,只能葬在村庄墓地边缘。未成年人和死者不得进入公益性墓地,夫妻不合葬。在旧社会,各族家庭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有些不受特殊习俗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