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安妮宝贝相关的往事

二十多岁的时候看了很多《安妮宝贝》。

上周回湖北的时候,老公婚房的抽屉被打开了。那是一本发霉的《醒世姬》,是我在漫长的劳动期间唯一带在身边的伴侣。

分娩后,生活的现实和无情向我袭来,我被困在尿布和牛奶中。

从此远离风流韵事,文艺小资,安妮宝贝,虚无。

出门在外还是习惯带书,但是旅行只允许带他的绘本。

手头无话可说,有点难过。我爱腻了之后,又看了一遍《醒来》,安妮宝贝还是那么可爱。

当我回想起我早期阅读《告别维安》、《t.a》和《彼岸之花》时,我的感觉并不明确。我的印象几乎是同一个基调,香烟,烈酒,男人穿麻布裤子,女人穿棉布裙子,长发,赤脚,恋物癖,性,堕胎,死亡,充满颓废和挣扎。

完全符合我十几二十岁时的多愁善感,知道所有的伤害都不是好事,或者就像中毒一样,一字不差。

我看了她的文章,走心了。

有一些相似的特质互相吸引。

不熟悉环境,长期漂泊,明知无望,主动被动边缘化,性格冷漠果断,内心敏感苍凉犀利。

在安妮宝贝的笔下,她模糊的经历被她一语中的,微妙的契合更加清晰,却又不知如何摆脱。

也有大师深情满满的水。他们不食人间烟火,只在乎精神上的丰富。

看着她拼命的想要冷静理智,每一句话都没有逻辑。

典型的疤话,无处发泄的青春,神经质的孤独。

写《觉醒纪》和《阳光岁月》的时候,仿佛青春期的孩子突然长大了,安妮宝贝开始尝试和解,和身边的一草一木,和最亲的人。

她写了母亲面对镜头的紧张和不自然,写了父亲坟前的悲痛,那竟然是一具有温度的肉体。

我不明白。当了妈妈后,我很讨厌她说,面对工作生活的鸡毛蒜皮,她担心给新词。

纪算是告别苏醒了。

直到知道她出了《春宴》和《不曾有过》,我才开始关注。

时间一旦流逝,回去又能怎样?

五年后,我重读《觉醒者纪》,被清醒所感动:

我们都在努力寻找一个和我们心灵相通,爱我们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离开父母,过渡到那个男人的身边,一辈子都不会颠沛流离。

但其实每个女人离开父母后都要独立生活。这段时间,有些人独立了,把自己活成了女人。

有些人屈服了,避开所有的恶语,把自己封在茧里。

有的人奋斗,却不能一个人。

但无论如何,这一时期的情感缺失与女性的塑造是完全不同的,不会有任何怜悯。

这个世界太现实了,你根本不在乎你是谁,你应该怎样生活。只有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最终摆平心态。

我们努力与世界和平相处,但世界还是无数次伤害你。

但我依然相信,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在浑浊的世界里保持一颗白莲花般的心。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羞于承认自己是《安妮宝贝》的读者,也羞于承认自己对那些灰暗的文字有着青春幼稚的迷恋。

安妮宝贝早就长大了,但矫情的其实是她自己。

带着这样的认可,我读了《春宴》。是因为我是母亲吗?她变得平和,温暖,单纯。虽然每一个字都是空灵的,但是文风却清晰明了,让我可以从容的读下去,不再是翻几页就喘不过气来的压抑。

她把很女性化的笔名“安妮宝贝”改成了中性的“青山”。

新书《过河的月亮》开始预售,她说:

收拾一下这些年的痕迹和记录,在里面可以看到花开花落,果实累累,新的种子落进泥土。

与安妮宝贝同时成名的其他网络作家还有《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痞子蔡,《我们毕业那天的第一次失恋》的何歪歪,《武林传奇》的蔡深宁。他们中的大多数除了代表作品之外,并没有什么代表作,《安妮宝贝》是个例外。

同样立足于大上海的韩寒和景M .郭,长期从事商业,带着人民币的香味,把敲键盘的手伸向了一个又一个行业。

专注而沉默,只有安妮。

清新豆瓣的文艺风格只用了逗号和句号,满屏的棉裙搭配球鞋。

从安妮宝贝发起的寒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