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教育随笔?
蒂希
无论哪个季节走进我们的幼儿园,你都会看到满院子都是快乐工作的小朋友。
春天,孩子们在悠闲地赏花,看着小草偷偷萌发小芽,等待小虫们陆续出现在春日的阳光下;他们自由地喂鱼,喂兔子,看小鸡玩耍;他们听鸟儿歌唱,为它们筑巢;他们聚精会神地观察,并致力于素描...夏天,孩子们捉蚱蜢、蜗牛、粘蝉、蝌蚪、野花、野菜;在自己的耕田里除草、捉虫、快乐地收割;在森林里玩捉迷藏,在雨中狂欢;他们喜欢玩水、沙和泥,或者坐在草地上听故事...秋天,孩子们在黄澄澄采摘柿子和红山楂,或者采摘刚刚落下的脆嫩鲜枣和核桃;他们与秋风嬉戏,与落叶共舞;在树枝上,你不仅可以看到树叶,还可以看到自己爬上来的孩子们...冬天,孩子们玩雪、冰、堆雪人、打雪仗、冻冰花...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你说的是公园还是幼儿园?你说的是真话还是童话?
这就是我们的幼儿园,秉承自然教育的理想,打造童话般的儿童乐园。
要理解这个自然教育的童话,首先要理解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理想。
坚持“天人合一”的教育信念和天人合一的理想,是中国古代的思想信仰,也是我们自然教育的哲学基础。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自然之子。因此,自然环境对于儿童的生命成长和精神启蒙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维护儿童的“真善美”和“智慧灵性”方面,是社会无法比拟和替代的。美国当代著名海洋地理学家雷切尔·卡森说,“感受到地球之美的人,可以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爱默生曾经说过:“培养一个好人的秘诀是让他生活在大自然中。”
我们的教育理想是给孩子一个近距离接触自然的机会,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大自然万物的神奇和美好,体验到在大自然中玩耍和探索的快乐和幸福,初步认识到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种子。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过上快乐而有意义的,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完全统一的童年生活;让我们的老师过上平和、滋润、快乐、完整的教育生活,通过成长自己来引领大众。
所以我们的教育宗旨是用自然陶冶灵性,用大爱启迪智慧,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无中生有打造自然生态资源为了实现我们的自然教育理想,我们从2004年开园之初就因地制宜地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生态公园,大致分为四个区域:游戏区、观赏探索区、养殖区、种植区。
在游戏区,我们准备了沙、水、泥、土、石头等天然的游戏材料,让孩子们自由玩耍。在这里,他们一会儿是建筑师,一会儿是工程师;一会儿是烧烤店的烧烤师傅,一会儿是蛋糕房的蛋糕师傅...在探索和创作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这些自然材料的魅力和特点,以及我自己和这些不同物质之间的联系。
在观赏区和探险区,我们种植了大量的花木,如杏、梨、桃、樱桃、核桃、李、山楂、枣、无花果、樱花、梅花、海棠、紫薇、丁香、芙蓉、凌霄、牵牛花、荷花等。这些花草树木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美丽景色,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许多有趣的昆虫和鸟类在此定居。在这里,孩子们自由地享受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美好、愉悦和宁静,深刻地体验着春夏秋冬四季给周围的事物包括自己带来的不同影响。
在养殖区,我们养了鸡、公鸡、奶奶、鸡、兔子、鸽子,它们和睦相处。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喂养它们,观察它们,模仿它们,研究它们。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建构了自己对动物的认知体系和情感态度。
在种植方面,我们为儿童开辟了小型农田。在这里,孩子们种下了满满的好奇和期待;在这里,他们了解各种植物不同的种植方式、生长和生存智慧;在这里,他们感受和经历了植物生长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故事;在这里,他们尝到了劳动的滋味和收获的喜悦;在这里,他们通过观察、探索、测量、记录、写生、泥塑、烹饪、表演、照料和维护,建构自己对自然事物的理解以及与自然的关系。
看着这个鸟语花香的自然生态园,人们很难想到它其实是一片废墟。
德州月华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几个系都在一个校区。1999建立的初高中;2002年建立的小学;2004年成立的幼儿园。校址的前身是一片麦田。2004年3月来到这所学校时,幼儿园正处于挖地槽阶段,整个园区到处都是工地等部门留下的建筑垃圾。工程完工后,大量垃圾被清理,留下了现在生态园的前身——十几亩凹凸不平的土地被掩埋或夹杂着碎石和石块。这片土地不仅贫瘠凌乱,而且非常肥美。因为种种原因,这里曾经是一些人小便的地方。为了取消这个功能,我花了四年多的时间——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用铲子埋大便。在如何处理和利用这片荒地上存在分歧。有人主张硬化,即铺瓷砖或大理石;有人主张软化,也就是用塑料地垫装饰。而我对投资人说:这块地不要动,给我们留着,这块地能长出我们幼儿园的特色——自然。
偏激
现在大部分关于生态的讨论都是围绕着“人”的生存或生活展开的。比如减少污染,因为人们几乎无法呼吸;比如不要砍树,因为树可以留住人需要的水;比如不要给鸡喂激素,因为人吃这种鸡不好;比如不要消灭麻雀,因为不知道它将来对人有什么用。人们对生态的关注还是极其功利的,只是因为担心地球供应的不可持续,担心大自然的疯狂报复。
如果能在不危害环境的情况下,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我当然双手赞成。大家都知道欧洲有个小国,瑞典,但不一定清楚瑞典的不可再生垃圾比例只有1%,欧洲国家平均比例是38%。瑞典生活垃圾36%被回收,14%被再生为肥料,49%被焚烧发电。垃圾焚烧为瑞典人提供了20%的城市供暖和25万户家庭用电。瑞典斯德哥尔摩甚至“想要”欧洲邻国的垃圾,而挪威是“支持”来自瑞典的垃圾的主要国家。
问题是我们一直没有在“限制人为破坏”上做文章。人类社会的科学研究以及所有围绕科学的发现和发明,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人如何更知足地生活。人们很少去思考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我们只需要一杯水,但人们经常占用一条河。人的贪婪已经到了不在乎伤害或破坏其他一切的地步。即使有觉醒的声音,也大多只是因为这种伤害或破坏而威胁到人类。
对于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我绝对是一个无知的家伙,更不用说生态科学了。但是常识告诉我,这个地球不仅仅是供人类消费的,还需要养活所有物种。人类不能等到只剩下一泓清水才流泪,不能在所有老虎都快灭绝的时候喊“华南虎,你在哪里”。我最简单的想法是,既然上帝创造了自然和一些生物,自然有他的道理。生态,似乎不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状态,而是所有生命的形态。
前不久看了一篇关于* * *生命的见解,叫做* * *盖亚,以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命名。其核心思想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组成的生物圈与其环境有着稳定的关系。这个世界可以和平相处,至少不全是你死我活。我有一本未完成的书《重返狼群》,引起了激烈的争议。美女作者和狼成为亲密伙伴,我相信并祝福她。和* * *相处很难,但有些人对蚂蚁的偏爱让他对宇宙的神秘保持敬畏。他就是哈佛大学的爱德华·威尔逊。他正在研究包括2000多种蚂蚁在内的一个属。他说,从这种“最好的消遣”中,他有一种“仿佛看到了造物主真面目的感觉”。
你会说,这只是对职业的热爱。我想引用另一位科学家伍迪·艾伦的名言,“如果我能再活一次,我会住在熟食店。”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人和宇宙的不可预测和神秘;我愿意举这个例子来说明,人这一类,太为了自己的私利了。人类,尤其是现代人,越来越觉得自己伟大的地球撑不住了。众所周知,人类赖以生存的科学孤岛越来越多,愚昧的海岸线越来越长。机器人爱好者中有一句话很值得玩味。“机器人,你能把自己拆开吗?”人,你能把自己变成这个地球上的无生命物体吗?
中国道教以其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而自豪。在我少年时代的一个笔记本扉页上,曾经虔诚地抄下一句道家的诗:“野菜连根煮,松枝燃发。”只是,有多少现代人喜欢这种语气?武昌黄鹤楼有一幅对联“黄鹤几时归,* * *倒金瓶,浇舟竹千年芳草。”但当我看到白云飞,谁会吹玉笛,坠入江城五月梅花?“有多少人理解,甚至有几个人关注?
梁漱溟说,人生有三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心的关系。人们绞尽脑汁去拨弄人与物的关系,为物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却没有花精力去修正人与心的关系。现代社会有一种病,就是不认同地球上的其他阶级,不懂得尊重除了人以外的众生,不回看人心,不承认人的渺小。有一组数据:地球的寿命是45亿年,细胞诞生于37亿年前。如果把地球的整个生命长度压缩到24小时,半小时就有生命出现。猿猴在20多秒前进化为人类,而现代文明的存在不到0.1秒。以前有句诗:“我知道自己有心脏病,但开始思考的时候还是要学医。”只是心脏有病,当心脏有病时。“意识偏差导致无数疾病。
几年前,我读了《浮生六记》。作者几乎可以认为是一个一生无所事事的人。他在父亲眼里一文不值,在妻子身边难以承担责任,在朋友圈经常出轨,在官场职场更是毫不起眼。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功利主义者,他不屑看一眼,却用生命去品味诗歌、爱情、友情、山川,他的人生和他同时代的人一样充实。请允许我用清代普通人、《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一句诗来结束这篇文章:“逢时见风景,拾绿叶寻芬芳。约几个知心朋友,到野溪边;或是琴棋书画的适合,或是曲曲弯弯的水;或谈善业,或谈今朝兴衰。看着灿烂的花朵,听着鸟儿的歌唱。”
扩展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都曾经追求过所谓的“民主、开放、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相对于以前“专制、封闭、固化、古板”的传统课堂,真的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但现实中,很多所谓的优质课、示范课,似乎已经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发展到了《燃烧的岁月》,音乐、舞蹈、游戏、视频等等。纷纷登场,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姿态。
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地道的。“本真”就是“返朴归真”当然,这里的“返朴归真”并不是回到以前那种“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小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照着书走,学生在讲台下默默接受这一切”,而是要把我们的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简单、扎实、灵动、高效”。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以文为本”。写作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体验情感的载体。在我看来,学生学习语文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阅读”——走进文字。如果我们的老师一味的让多媒体课件代替单词,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接近单词。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应该转变角色,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以课本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设定一个更小的目标,让教学过程更真实,简单地教语文。这种课堂教学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很实用。
如何构建生态语文课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和实施。
一、课前准备严格杜绝走秀。
一堂课,老师的教学是不是“作秀”,取决于老师是把学生当“道具”,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处处为学生着想。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偏离或背离了教学目标,过分依赖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这样的课堂是热闹的,但如果没有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自然不是好课。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应片面追求多变的形式和花哨的结构,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体验情感的学习计划。
其次,教学设计要简洁有效。
* * *一* * *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所为,而不是有所不为。省去一些繁文缛节,不必要的文字和问题,还学生一片纯净的天空。
* * *二* * *合作学习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过多和过度。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合作学习?我认为:* * * * 1 * * *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2***当你遇到一些你迫切想解决的问题,而且很难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3***当学生对某个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学习。
* * *三* * *对复杂的文字内容进行剪切和重组。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范进忠剧时,我就围绕“变”这个词来组织教学。我想问学生们,在金范介绍前后,谁对金范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哪些语言中你看到了它们的“变化”?透过人的这些“变化”,我们想到了什么?再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孔夷子》时,我是围绕一个字“笑”来组织教学的。谁在“嘲笑”孔乙己?他们是怎么嘲笑孔乙己的?从他们的“笑”中可以看出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再比如,组织学生学习傅雷书信时,我围绕“父爱如山”组织教学。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得出结论:傅雷对儿子的爱表现在对儿子的信任、理解、鼓励和表扬。
总之,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学生以后不需要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等学生的内化和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归宿和目的。绝不让学生遭受“北大毕业等于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