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雨的诗词?
a、快乐的雨夜——淡淡的雨夜,不知春草。
喜雨往往与滋养万物、激发活力联系在一起。魏的诗《蜗居》:“不知春草过雨夜长不长”,是一句让人欣赏的美句。“小雨”是对初春细雨的准确描述。春草在小雨的滋润下生长。这里有生机勃勃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晚淡淡春雨的喜爱。诗人的隐逸和心境愉悦可见一斑。
苏轼《浣溪沙》言:“柔草使沙雨后鲜,轻沙使路净。”一场透雨过后,袁野碧绿,景色特别清新可爱。走在平沙曹芳,一尘不染,只有绿色的眼睛和内心的喜悦。
杜甫《水槛二首》(上)有两句话:“细雨中鱼出,清风中燕斜”,诗人生动细腻地描写了细雨中鱼与燕的动态。鱼的欢乐,燕子的轻盈,激起了诗人愉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是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
我们再来看韩愈的另一首歌《初春是水部张柴犬》:
大道上方的天空中有许多丝,它像黄油一样细腻湿润,远眺的草地依稀相连,但在近看却显得稀疏。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于绿柳的晚春。
天空街上飘落的细密小雨滋润如酥,酥是奶油。它细腻匀称,光滑润泽,慢慢落到皇城的大街上。透过雨水看草色,朦朦胧胧的,好像有一种很淡的绿色,那是早春的草色。看着看着,人突然觉得幸福、新鲜、活泼、芬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的《《春夜喜雨》》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关于雨的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天来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暗,江船明。
看红湿处,金冠城花重。
好雨知道人们想要什么。地球急需雨水的时候,雨水就来了,及时就好。在人们熟睡的夜晚,雨无声而小心地落下,不知不觉地带着柔情融进大地,化为生命的光泽和亮色,有益于润物细无声。雨不仅是一场春雨,也是一场好雨。它知人愿,牵动人心,所以令人愉悦。虽然题目中的“嗨”字没有出现在诗中,“嗨”的意思都在空中。”[2]
同类的例子有:“雨后两鸟来占竹,秋日一蝶寻花”(文同《北斋雨后》);“西窗无人见雨,芭蕉心显数尺”(王藻《关于物的两个故事》上篇);“山青水白满江,雨如烟于规矩之声”(翁卷《乡村四月》);“春雨添花,春来花移山”(秦观《好事近》)。这些诗和句子写得很清楚,很可爱,给人以快感。我们可以从中读出生命的光彩,读出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二、苦雨——楚天之长,朦胧多雨,宋玉无忧自忧。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祸福不均,命在旦夕。”当诗人对春天的伤感,对秋天的伤感,对离别的伤感,不恨,孤独无助的时候,雨就飘下来,成为最适合文人失意和悲伤的自然意象,具有特定的情感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列举如下:
白居易《商鞅白毛人》:“愁灯背壁影,暗雨打窗沙沙。”姜白石《红唇》:“几峰苦,商略黄雨。”苏轼《浣溪沙》:“簌簌雨泣。”李靖《浣溪沙》:“青鸟不在云外传消息,紫丁香在雨中悲。”贺铸《半死童》:“卧空床听南窗雨。”苏辙《逍遥堂两宿》第二首:“困北窗不能呼吸,风吹松竹雨悲。”许浑《谢挺送别》:“日落远未醒,漫天雨。”戴树伦《苏溪亭》:“燕春晚不归,一场烟雨寒了杏花。”李渔《沙上浪》:“帘外雨潺潺,春色渐淡。”司空舒《当我的堂弟卢纶来过夜的时候》:雨滴打亮黄叶,灯火照亮我的白头。王昌龄《在芙蓉客栈与辛健别离》:“寒雨夜入吴,楚山送客明。”文听云《更漏》:“梧桐夜半雨,不离情是苦。一片叶子,一个声音,空空的脚步落到光里。”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苦雨往往与悲伤、怨恨、忧愁等感情联系在一起。季节多为春秋两季,时间以黄昏和夜晚为主。春雨绵绵,秋雨绵绵。当无数的红花已落,春天已匆匆而去,恨台嗥叫,黄叶飘落,日薄西山,夜阑人静,雨仿佛明白人的心情,也一颗一颗打在人的心上。诗人百感交集,泪水和悲伤一起涌出,读来令人心碎。
三、飘逸的雨——春潮带来的雨姗姗来迟,来去匆匆,无舟渡野。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雅”的解释是:“玉壶置春,茅屋赏雨,班坐正中,四周修竹。楚清白云,百鸟争鸣,琴声眠荫,上有飞瀑。落花无声,人如菊花般苍白。[3]郭绍虞先生说:“在茅屋中赏雨,隐居自得,见其风雅。”[4]中国文人有爱雨的雅量,这是情感表达的需要,追求一种高雅的生活意境。以魏的《西溪楚州》为例:
独自一人,小草长在溪边,树上有黄鹂鸣唱。
春潮带来雨来的晚来的急,野渡上没有船。
山涧旁有一簇簇可爱的芳草,黄鹂在林间悠然歌唱。傍晚,春雨淅淅沥沥,潮起潮落,无人过田,孤舟迷茫。诗人对野生事物自然存在的喜爱和欣赏,体现了闲适飘逸的生活态度,引人入胜。
我们再来看南宋姜夔的一首诗《平福见所欲而不往》:
我长大了,再也没有心情去听那急促的琴弦;疾病缠身,不宜饮酒宴饮。
人生在世,难得遇到今秋暑热前的好雨;乘凉的时候,请让我在家里,一个温馨的枕头。
夏末秋初的一天,张平福作为密友,请一位诗人吃饭,诗人不想去,因为“老人”不想听管弦乐,又因为生病,不能喝一杯酒,他的回答巧妙而恰当。但诗人“不愿去”的真正原因是:“人生难得秋前雨,故乞白眠。”“秋前雨”是夏末的雨。夏天乘凉是最惬意的。今天终于遇到了这场“秋前雨”。让我呆在我安静的房间里,舒服地睡一会儿吧!吕本中《魏紫诗话》曾赞吕希哲的一首绝句:“旧读文献易止,病后知不如休。在竹床上,你可以躺在枕头上看江南雨的后山”。这两首诗有着相同的人生意图和追求。难怪钱钟书先生说“如果姜夔写这首诗的时候不记得,我们看了就会想起。”[5]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陆游:“陶诗未毕,我卧读之,再下小雨锄瓜”(《小园四首》)之首;章雷:“夕阳西下,北风吹雨打,几峰薄云出”(《初见松山》);王造:“百顷风烟上钩帘,卧碧云里看雨”(《二事》下篇);徐福:“春雨断桥,船出柳荫”(《游湖春日》);韦庄:“春水比天亮,画舟听雨”(菩萨侠);文听云:“咸阳桥大雨,渔舟万点隔”(《咸阳值雨》);孙勇:“渡口唤船夫独立,一场烟雨湿黄昏”(《吴门路》两首之首)。这些诗词歌赋写得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符合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美学其实是一种生活美学,以人为中心,非常关注和注重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超越自我,推进精神生活,提升生命存在。受此影响,唐宋诗人探索和追求生命的自由审美极端,向往和追求生命的艺术存在,人们诗意地生活,生活闲适如野鹤。我们可以说,文学界的细雨,是诗人嘴角浮现的安详与慰藉。在细雨的浸润下,诗人的心灵流露出远离喧嚣的优雅与舒适。
四、禅雨——竹签鞋比马轻,谁怕?在雾和雨里度过一个披着稻草的一生。
雨水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类的心灵世界。诗人的力、心、趣在雨水的清凉中被冲刷殆尽,诗人在对雨水的沉思默想中悟出了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让雨水有点禅师的味道。
请看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丁凤波》:
不要去注意那在森林里跳动的雨声,梅一边唱着长口哨,一边悠闲地走着。竹竿和草鞋比骑马还灵巧,有什么可怕的?一件雨衣的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依然过着我的生活。寒冷的春风唤醒了我,天气略冷,但群山映入眼帘的是斜斜的照片。回望萧瑟之地,无风无雨无眼。
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作者用途中遇雨的平凡经历来阐释不平凡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情怀:无论是大自然的阴晴圆缺,还是现实生活中荣辱兴衰,我们都可以随便对待,不去计较。在这里,诗人借助于“雨”这一具体的意象,将人生引入了忘得失、超脱于物的禅意般的宁静。
另一首宋代诗人蒋捷的《少年美人听雨》,运用时空跳跃的表现手法,选取三幅生活画面,以“听雨”为线索贯穿其中,表达从生活中的一次痛苦经历中汲取教训后的感叹。
少年楼上听雨歌,红烛幽幽。风华正茂,舟中听雨,江阔云低雁叫西风。如今听雨僧卢,鬓有星辰。悲喜总是无情的,一直滴到天亮。
听雨,境界不同,感受也不同。少年浪漫,追逐欢乐,欢笑;壮年坎坷,浪迹天涯;现在我两鬓斑白,人也老了。我已经厌倦了躺在和尚的房子里整夜听雨声。从此心如枯井,思绪无声。“悲喜总是无情的”,雨到天明也永远掀不起任何情绪的波澜。在作者的作品中,“听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言说的生命境界的象征。
岳的诗《听雨》也很有意味:
朱宅睡听雨声,青苔长在梦里。
门孤山对面,闲鸟不猜。
诗人在雨中睡着了,甚至在梦里长出了青苔。他的身心如此平静,甚至没有怀疑过鸟类。在听雨的境界里,诗人在“物”中迷失了自我,身心完全物化,世界不复存在。雨把人们从喧嚣的世界带入诗意的栖居。虽然没有禅二字,但禅意随处可见。这种类型的诗还有很多。如阵而义,《中书》:“细读‘和’字,愁失岁。稀稀落落的一帘雨,开满了花的光。我沉迷于旧诗,做了一场春梦后回到了家。十年后,我数杖上的乌鸦。”清代纪昀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周身洁旧,结也鲜美。”[6]再如李商隐:“秋阴霜飞迟,留一枝枯荷听雨”(《罗素亭寄翠》);白居易:“三秋寒夜,一个老人自在。熄灯后睡懒觉,在美丽的雨声中睡(《秋夜睡》);王安石:“江北秋荫半开,夜云含雨,却缠绵。青山环抱无路,忽见千帆若隐若现”(《河上》)。诗人借助雨意象表现空、静、闲、淡的艺术氛围,在这里深刻地体现了“可解而不可解”的禅意,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融为一体,一切随缘。它自然舒适,在宁静和远方有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显得空灵,精神空虚。这就是所谓的“不写”来达到开悟的目的。
综上所述,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感受与客观意象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所体现的士大夫生活境界和态度,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恬淡性格是一致的。众所周知,西方民族是活跃的,中华民族是安静的。正是这种恬静的性格,使得中国古代人有条件静观万物,静观内心,因而对自然意象有了更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中国文人历来重视人生的诗意追求,强调自身心灵的修养,在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上注重内心的感悟和体验。可以说,“雨”的意象受到了唐宋诗人内心情感的组合和触动,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从而给读者一种全新的美感。“雨”这一意象所蕴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具启发性。雨中有欢乐,雨中有忧伤,雨中有优雅,雨中有禅定。雨给诗人的生活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每一次经历都给人以新鲜和巨大的心理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