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用春夏秋冬完美诠释了生命、欲望、罪恶和救赎。

春天——为生命哭泣,老和尚和小和尚一起生活在一个似乎与世隔绝的孤独的寺庙里。小和尚无忧无虑,天真可爱,老和尚话不多。他常常默默地看着小和尚。直到有一次,小和尚一个人玩的时候,给鱼、青蛙、蛇各绑了一块石头,开心地看着它们跟着石头一瘸一拐地走,脸上带着天真的笑容。看到他的行为,老和尚用同样的方法把石头绑在小和尚身上,教他用同样的心情看待周围的一切。当小和尚背着石头去解开鱼和蛇时,他发现它们已经死了,并对着尸体痛哭。老和尚叹了口气,说:“你绑在他们身上的石头,不是你自己心里的石头。”

夏天——对爱情的渴望,日子一天天平淡,小和尚长大了,但平静的生活终于被打破。一天,一个生病的女孩来到寺庙。成年和尚经不住诱惑,终于和姑娘一起吃了禁果。老和尚打听了两个人,女孩的病已经好了,就把她送走了。小和尚无法承受失去爱人的痛苦,于是在夜晚背着佛像偷偷离开。

秋-罪,小和尚回寺,此时因妻子出轨而成为杀人犯。他无处可逃,回到了他成长的孤独的寺庙。因为生活的艰辛,他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平和的样子了。他脸色阴沉,心中充满愤怒。老和尚把他打了一顿,然后在殿前的木地板上写下了《般若波罗蜜多经》,命令小和尚用那把带血的刀刻出来。刚开始小和尚急躁暴躁,痛苦挣扎。前来逮捕他的两名警察让他处于崩溃的边缘。大师请求警察让他刻完心经。渐渐地,他变得更加平和专注,原本的暴力慢慢散去,终于在黎明前完成了雕刻。

冬-救赎,出狱的凶手是中年人。当他回到寺庙时,老和尚已经变成了一条蛇。一天晚上,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婴儿来到寺庙,在佛像前哭泣。到了晚上,女人准备弃婴偷偷离开时,掉进了湖上的一个冰洞里,死了。值得一提的是,冰洞是小和尚为了取水而挖的,一个人的无心之举可能会给别人带来巨大的不幸。这可能成了他心里的一块石头。

中年和尚收养了这个婴儿。中年和尚终于醒悟,他把老佛像沉入湖中的冰窟,背上石头,抱着新佛像艰难地爬上山顶。当他到达山顶时,湖中孤独的寺庙甚至整个湖在群山的映衬下显得微不足道...

另一个春天,另一种生活,同样的场景。小鱼和蛇被石头绑着...

有人说是小男孩和尚的恶作剧,也有人说是他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许谁知道呢?

整个场景中贯彻整个故事的“水”是一个群山环绕的湖泊,一座小庙常年漂浮在平静的水面上。“水”也象征着欲望。佛教徒讲究无欲无求。欲望是人的本能,任何东西都把持不住。在和姑娘偷偷上山偷禁果的路上,水涨船高无路可走,欲望迸发。

与“水”相似,蛇从《圣经》开始就成了“欲望”的代名词。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现。小和尚们最初萌发最初的性意识是在两条蛇交配的场景中。

另一个有趣的场景是,庙里的隔间没有墙,只有门。很容易理解“门”是约定俗成的通道,但是不进门就翻墙是违背常识的。小和尚从门口进进出出,小和尚的第一次“穿墙”行为只是因为受不了姑娘的诱惑。

庙前的石狮子,姑娘刚来的时候,就坐在上面。小和尚叫她不要坐,但两个人偷吃禁果的时候,他主动把石狮子挪开,让姑娘休息。

影片中有两个看似不重要的角色“鸡和猫”。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作为工具使用。鸡当船拉他们回去,猫当笔写心经。他们被用作救赎小和尚的工具,小和尚也给了他们自由。

总的来说,这部几乎没有对话的电影包含了很多含义,每一个镜头都值得玩味,充满了不同的视角,推荐大家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