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规划的五大原则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深受风水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以下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影响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规划的世界观和自然观。

1.圆地方的世界观

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宇宙观是圆的地方,这种错误的宇宙观是在新石器时代产生和形成的。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的埋葬方向是由南向北(按古代习俗,活人面朝南,坐北朝南;死者头在北,头在北,脚在南),墓的南部是圆的,像天;北方是方形的,和地面一样。整个坟墓象征着宇宙在一个圆的地方的概念。在未来,建筑中有很多体现天地观念的地方,尤其是场所观念。比如圆顶墓、半球形密封墓、方形墓,城市和客厅都是方形的,意思和墓是方形的一样。皇城、内城和外城的城门都呈“上圆下方”的形状,以模拟天地。故宫大门的“内圆外方”造型,表明故宫内外之别,仍如天地之别,市为天,天子居之;在城外,有人住在那里。在故宫太和殿里,有一口“上面一圈下面一圈”的藻井(又名龙井)。这种结构叫做“上仿天体圆,下仿昆德方”。北海琼花岛上的殷珊殿和大钟寺的钟楼都是上环以下的重檐建筑。这样的例子很多。

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中有一处大型祭坛建筑遗址,距今5000多年。整个布局由中心、两翼和前后两端组成,按南北轴线对称分布,南圆北圆,也体现了天地的概念()。

在约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中,出现了大小不一的玉琮,外圆内圆,寓意着当地的天圆观念。

从西汉到南北朝,风格盘盛行,是圆地方观念的典型体现。字牌的顶板是圆形的,场地是方形的。

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根深蒂固。“地球是圆的”的观点虽然出现了,但也只是昙花一现,没有被社会主流思潮所接受和认可。到了唐代,外国地圈的概念传入中国,但并没有被国人所接受。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也将西方的思想和地圈图传入中国,但接受者少,反对者高。直到清末,“地球圈”的概念才在中国扎下根来。所以“天圆地方”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测绘技术,也影响了中国的城市规划,这是由中国的传统思想决定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2.天人合一的有机自然观

有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万物,如天、地、人,都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每一个现象都按照层次顺序与每一个其他现象相联系。其表现有四个方面:

1).天地之间的关系。风水专家认为,天地相通,是一个整体。所以,有正义就有地理()。比如天上有五颗星,地上有五行;才华横溢的明星,山山水水;齐地上行,天上美;天空有影像,但大地是有形的()。这一思想最初出自《周易》“易经与天地之准”,它以整个自然为摹本,所以它与整个自然是一致的()。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有机自然观在《周易》中已经奠定了基础。风水先生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有机自然观,认为大地上的山和天上的星星是和谐的,大地上的河山是天上的星星,不是两个东西。九天之东若有黑龙,谓之天,其下为东岳。北有玄武天为玄武天,下有北岳。南方,朱雀为艳阳天,下为南岳。西有白虎为理学之天,下有西岳。天空中间是北极,下面是中岳。天上有天河天汉,地上有长江黄河。天上有四壁九野。地上有墙局筑王城,有司地盖九州()。这里说的天上星星的名字都是人工的。人们用皇帝、官员、宫地人物的名字来代表天上的星星,把天空星座分为中央、东、南、西、北五个部分,称为五官。中心是中间的官方,包括三面墙:上面的墙太小,也就是星星、张素、素衣和素衣以北的天空区域。中原的紫色微斜长石,也就是北极周围,包括了中国黄河流域(地理纬度)一带的一个普通天空区域。夏媛石天城墙,即苏芳、新宿、苏伟、冀宿、斗宿以北的天空地区。三面墙的每一面都有一些星星作为框架,它定义了这三个天空区域的范围。它们好像是墙,所以叫墙。三堵墙中,紫微院是天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因此,人类天子居住的宫殿也被称为魏紫宫和紫禁城。正因如此,风水先生在选择都城时,地面的山川情况也要符合三面墙。这种做法不仅在有机自然观上起一定作用,而且具有皇权神权或皇权神权的观念。《人子须知》说帝都为至尊之地,地理之大不在此之前。必须要天星源局加入,然后才能成立。

2)天人关系,又称天人合一,属于中国古代哲学。意思是自然与人,天与人是相通的,相似的,统一的。《周易》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生的理想境界。西周把人和社会看得很重,与天地并称三才。它非常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当作主体。无论我们如何谈论事情,它总是归结到人和他们的职业生涯。宇宙,自然是个大世界,人造是个小世界。自然现象的变化与人体的气化活动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相互感应和沟通的规律。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特别是与季节气候有关的流行病,这是宇宙阴阳失衡造成的。天人有内在的联系,向天学习,理解人,就是“天人合一”。《史记·乐书本纪》也说天人相通,就像形与影的关系一样。风水先生根据“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提出了城市选址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天人合一”论。它是从西周的天命论发展而来的,是汉代的主导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公元前-公元前200年),他的主要观点是天人合一,感同身受。自然界中的现象都是天意的表现,灾难、奇变、吉祥也是上天感应后强加于人的奖惩。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对此有进一步发展,认为人是天子,要为之行事。一个人的赤诚之心,可以感动苍天,可以改变阴阳。如果一个人违背阴阳,背弃天心,就会有灾难。这是上帝给一个人的忠告。风水学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入城市选址和规划,于是出现了天空般的城市选址和规划。

4).三才论。这是指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易经》中说:“古人是Xi家族的国王。当他们向上看时,他们看着天空,当他们向下看时,他们看着法律和土地。他们看了鸟兽文化和土地的适宜性,就把一切都带近带远,于是开始八卦,为的是沟通神灵的德行和万物的感受。”也就是说,从包家开始,人们就注意观察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易经明确提出“三才”之名,说:“天道、道道、人道。三才二,所以六;六者非之,三才也。”“鲁的《春秋》。《色欲》说:“人与天地同。”人有能动性,可以升天,就是模仿天地,但不能改变天地。风水专家吸收了这种思想,认为天意变了,大气有了反应,天意变了,天气也跟着变了,天气继续前进,人也有了反应。风水先生在选择城址、规划城市时,一定要贯彻“三才”思想,综合考虑。

3.生态环境选择思想

贯穿风水理论的一条主线是生态环境选择思想,它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是本能地选择生存环境,被迫寻找一个可以躲避自然灾害、食物资源丰富的地方。这是一种下意识的环境选择。从潜意识选择到有意识选择的逐渐过渡,在旧石器时代已经经历了几百万年。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选择环境的知识,如:居住场所基本选择在河边的平台或梯田上;或蜿蜒河流的地形部分;或近山近水,背风向阳的地方;或在河流下游平原的土堆上;或者在沿海的高土堆上。这时人们对环境的选择多是有意识的选择,有一定程度的环境选择思想。也可以说出现了最原始的相地技术。

商代甲骨文中有问在唐土上造新城是否合适的文字,这也是环境选择思想的反映。

周朝迁都,多次建新城。每次都需要探索地理环境。《李周大司徒》明确指出,当时向宅(即选择地址)的目的是选择一个好的地方发展生产,使生活更加丰富。后世有都城(或城市、乡村聚落、家庭)选址的理论,这是风水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精髓。

二是风水专家提出或接受的城市选址和规划的思路。

风水学家提出或接受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易经理论影响下的城市选址与规划。规划城门或宫殿、衙门和寺庙建筑,或选择城址,是根据《易经》中“干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离卦代表人”的意思或干卦六爻的位置。

2.《管子·骑马》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城市选址与规划思想,说:“凡国以山为基,必在广川之上。高处不近旱,水足,低处不近水,沟可防省。因天然之材,有利,故城墙不必在规,路不必在行。”这个观点被后来的风水先生接受了。

3.《考·公基》提出的中轴线对称的城市规划思想也被后世的风水大师所接受。

4.从易经到都城选址的“择地”原则。

5.从后天发展到天地之法选择和规划城市的原则。

三、五类城市选址与规划实例

1.易经影响下的都城选址与规划。

1).盐城,周朝的首都,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西南部。属于武进县湖塘乡盐城村。盐城遗址保存完好。它是中国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城市建筑,有王城、内城、外城三面城墙。每重城墙外都有护城河,每重城墙只开一个干门。三个门的方向也不一样。大王门朝南,城中势高。中间有一片高地,可能是宫殿遗址。内城呈不规则圆形,门朝西南。外城也是不规则圆形,门西北。这个遗址说明当时的城市规划设计已经受到后天八卦思想的影响。把《盐城遗址图》和《后天八卦图》对比一下,就能明白当时城市规划者的意图了。

第一,朝门朝南,后天八卦分家,说明很明显王向明会统治,也就是向南统治或者向南统治。这个门的方位代表人。

二、内城门西南,后天八卦为坤,坤代表地,代表阴。地要合天,阴要合阳,臣要合王。坤居西南为母道,母道养育万物。西南部是万物生长的地方。

三、外城门西北,八卦后天干,干代表天,代表阳。住在西北是君道,父道,天之尊严。

可见,翼城的规划设计体现了天、地、人的关系,是周易理论对城市规划设计影响的典型。

2).隋朝大兴城。

从地理上看,汉都长安位于龙首院北麓,渭水南岸附近,地势较低,水中盐度较高。从军事上来说,不利于保卫首都。于是到隋文帝时,我去了旧地图,在龙首院南麓建都城大兴。宇文凯负责具体的规划设计。他利用龙首院南麓大兴区六傅钢的地形特征,结合风水理论进行设计。他把六个傅钢看作六个卦,最高的一个有九个宫殿,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第三条,略低,是中央部委办公室。第二,九五虽然比上九更低,但是在干卦里更贵,不是老百姓住的地方。因此,寺庙建在这里,杜宣寺和兴山寺是为神仙和菩萨居住而建的。这种设计使得统治机构处于整个城市的制高点,皇宫和官署都占据了高地,展现了统治者高高在上、独霸天下、世代相传的思想和风范。安全性方面,也是比较靠谱的,处于监控下层民众的位置。从地理环境来说,也是最好的,地势高,干燥,不易生病。

2.因地制宜的城市选址与规划

1).南京市

中国的都城都是方形的,宫城位于都城中轴线的北面。而南京是随地形而建,整个城市狭长而不规则,属于因地制宜的城市规划。三国时期,孙权于公元211年迁都于此,并在金陵城原址上建了一座石头城。这座城市完全是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形建造的,周长7英里,100级台阶。南面有一个门,北面有两个门,东面有一个门,西北面因为靠近长江所以关着门。后来的朝代不断扩张,成为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朝建康城(今南京)地处长江沿岸丘陵起伏地带,山、湖、河等地形复杂,各个朝代又逐渐扩大,所以整个城市平面不规则,是我国古代大城市平面不规则的典型。

2).杭州

南宋时迁都临安(今杭州),在吴越城的基础上修筑城墙,有13座城门。宫城位于山东凤凰城南部。它原本是吴悦石郡所在的副城,方圆9英里。皇城的许多宫殿和亭台楼阁都是按自然景观布置的,主宫位于南面。全城分八厢,城外有两厢,* * *有68个方格。因为地形复杂,城市规划完全匹配地形,城墙形状很不规则。南宋迁都后,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加改建。政府机关也是利用原来散落各处的建筑,道路系统凌乱。作为主要街道,帝国路与商业街完全结合在一起。所以杭州也是一个典型的因地制宜的城市规划。

3.根据对称原则规划的城市

1).长安城

长安城平面呈方形,两边各有三门,中间是宫城,左边是祠堂,宫前右边是国家,都列在李周考公基。在布局上,宫城被置于南北中轴线的北端,朱雀街,即承天门至明德门的南北中轴线,是天轴线的表现。宫城的正门叫承天门,前面宽阔的东西向大街是天地的分界线,天上的宫殿从这里向北,大地从这里向南。这种对称的城市规划,以中轴线为轴心,以“百家如一盘棋,十二街如情节”的诗句形象地体现了其规划布局的特点。这是一个典型的对称城市规划。与长安城类似的还有汴梁(今开封市)、邺城、北京。

4.按照“中选”的原则选择城市选址,规划城市

中国古代“王必居土”,天子居于中央至高无上的地位,意味着为天行事,所以权威至上,行事光明磊落,也便于国家治理。“卢春秋。《申时》说:“上古之王,择天下而立国,择国而立宫,择宫而立庙。天下之地,方李倩以为国,故极治。”这种择中治国的思想一直为统治者所重视和继承,成为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设计理论。以洛阳为例,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东南西北的水陆交通枢纽,而且是“四面八方进入世界的朝贡之路”(史记。周本基)。地势险要,西有秦岭,东有嵩岳山,北有邙山屏障,南有龙门一阙。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市,有山有水,冬暖夏凉。军进可攻,退可守。物产丰富,是中国造宝的好地方。所以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在这里建都或建陪都。是一个典型的以择其一为原则选择城址的例子。

5.按照法、天、地的原则选择城址,规划城市。

1).咸阳

咸阳,秦都,其设计指导思想是以天象为基础。“是渭南上林苑的一个营地,先过了前厅...是归路,归咸阳,又似天际歌路。”()《三辅黄图》记载:“二十七年(始皇帝),在渭南成信宫,已连命信宫为极殿,似天极,殿道为骊山。作为甘泉的前堂,修一条地道,归咸阳。始皇帝...建了咸阳宫,因为北陵营厅,有四个门,是紫宫,像皇帝的住所。渭河贯穿京城,像天汉;过桥往南,以法拉牛。”天极、亭道、营室、端门、紫宫、天汉、牵牛都是天文星辰的名字。可以看出,秦都咸阳的布局呈现出一派瑰丽浪漫的景色:沿北平原的高峻地势,四宫四门,以咸阳城为中心,修建象征“天帝永垂不朽”的“魏紫宫”;渭河自西向东横穿京城,犹如银河穿天而过;乔衡与“亭路”相映成趣,将渭水南北两宫的园林连成一个整体。像“鹊桥”一样,牛郎织女重逢,阿房山建得像“离宫”。天下分三十六郡,群星闪耀,守北极。

2).北京

北京的规划布局以皇城为中心,而故宫作为皇城的核心部分,居于城市的中心,象征着天帝居于天空中心的紫墙。故宫南面的端门,因紫薇园正门而得名。故宫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日景门,西有月华门。皇城南面有天安门广场,北面有地安门。城南有天坛,城北有地坛祭祀场所,城东有日坛,城西有月亮。这种布局,逐日上升,逐月下降,就是向天地学习。

上述两种情况,按照法、天、地的原则选择城址、规划城市,是非常典型的。

上面这个根据五大风水原理选择城址、规划城市的例子,虽然都是国家首都级别的大城市,但对很多中小城市都有影响。因为例子太多,这里不方便一一列举。

总之,风水与城市选址和规划密切相关。虽然讲的是风水原理,但本质上也包含了很多地理知识和生态环境知识。应该说是风水的精华,值得后人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去吸收这些精华,创造新的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