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病害及其防治
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寄主广泛,紫薇是其1重要靶标。紫薇白粉病在我国种植紫薇的省市普遍发生。紫薇发病后,叶片常变黄脱落,直接影响树势和观赏效果。
1.1表现症状——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幼叶比老叶更易感染。该病还危害枝条、嫩枝、花蕾和芽。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展后为圆形或不规则的褪斑,覆盖一层白色白粉病,后期变为灰色。花朵感染后,表面布满白色粉末,花穗变形,失去观赏价值。受白粉病影响的植株会变矮,嫩叶扭曲变形枯萎,叶片不展开变小,枝条变形。严重的话整株都会死。
1.2-紫薇白粉病发生规律在病芽、病枝或落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天温度适宜时,越冬菌丝开始生长发育,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扩散侵染。在天水地区,一般4月份开始发病,6月份趋于严重。7、8月份会因为天气炎热而减缓或停止,但9月份到65438+10月份可能会重新出现。白粉病在雨季或相对湿度高的条件下发生严重。氮肥偏施,植物种植过密或通风透光不良,都有利于发病。
1.3防治方法:
1.3.1园艺对紫薇的发芽控制能力很强,所以对于病情严重的植物,冬季可将一年生枝条全部剪掉,集中焚烧,彻底消灭病源。如发现家中种植的紫薇感染白粉病,应及时摘除病叶,将盆花置于通风透光处。在大田栽培中,要控制种植密度,加强日常管理,注意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施用量,提高植物抗病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抗病品种的选择。
1.3.2病害严重时,春季发芽前可喷施坡美3 ~ 4石硫合剂;生长季发病时,可喷洒500倍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70%甲基硫菌灵、1500倍20%三唑酮乳油或8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
褐斑病
褐斑病也是园林植物的普遍病害,在紫薇生长季节经常发生。褐斑病的发生往往导致植物大量枯叶和落叶。影响观赏和开花。
2.1症状——紫薇褐斑病的病原也是真菌,主要侵入叶片,通常是下部叶片开始发病,然后逐渐蔓延到上部。发病初期,病灶呈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不一,少数形态不规则。病灶呈紫黑色至黑色,边缘颜色较浅。然后病变颜色加深,呈黑色或暗黑色,与健康部位界限明显。后期病变中心颜色变淡,生灰黑色小霉斑。病情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全叶变黄快,脱落早。
2.2发生规律——紫薇褐斑病由厚尾孢菌侵染引起,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然后在次年通过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并通过气流或风雨传播。天水地区褐斑病一般始于初夏,秋季危害严重。高温多雨季节容易爆发,特别是暴雨频繁的年份或季节;一般来说,下部叶比上部叶更容易感染。
2.3预防和控制方法:
2.3.1及早发现园艺防治,及时清除病枝叶,集中焚烧或深埋,减少病菌来源。加强栽培管理,整形修剪,使植物通风通透。家庭盆栽最好每年换新土。
2.3.2化学防治初期,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1]
煤污斑
煤污病,也被称为煤烟病,在中国各地的园林植物中广泛存在。大花紫薇的入侵主要是由于大花紫薇和大叶紫薇的危害,即利用它们分泌的粘液作为营养,诱导大量燃煤污染细菌繁殖。发病后,病株叶片上覆盖黑霉层,不仅影响紫薇的观赏价值,还会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植株长势衰弱,提早落叶。
3.1症状——魏紫煤污病病原菌属于真菌,但煤污病病原菌种类繁多。同一植株可感染多种病原菌,其症状略有不同,但黑霉层或黑煤粉层是病害的重要特征。煤污病主要侵袭树叶和树枝。该病先沿主脉侵染叶片正面,然后逐渐覆盖整个叶面。严重时,叶片、枝条甚至叶柄表面会覆盖黑色煤粉,堵塞叶片气孔,阻碍正常光合作用。
3.2发生规律——煤污病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子囊菌的形式在病叶和病枝上越冬。因为紫薇蚜和鳞翅目紫薇蚜分泌的粘液会为煤污病中的病原菌提供营养,所以一般这两种害虫发生后,煤污病就会大量发生。但6月下旬至9月上旬,大花紫薇和大叶紫薇的危害盛期,此时的高温高湿也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所以春(越冬菌引起)秋(大花紫薇和大花紫薇引起)是煤污病的盛期,1 ~ 2代发生在天水地区1年。
3.3预防和控制方法:
3.3.1园艺预防①通过疏伐、修剪等措施使树木通风通透;(2)及时防治蚜虫、介壳虫、粉虱等。,因为这些昆虫的分泌物是煤污病病原体存在的基础。
3.3.2化学防治常用药剂为石硫合剂,冬季用坡美3石硫合剂,夏秋季用0.3石硫合剂。也可用三氯化磷和山苍子叶汁控制。或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和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