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沙造林
1固沙造林规划设计
1.1林带规划设计
设计内容包括林带的走向、宽度、间距、结构和混交类型。
1.1.1林带趋势
1.1.1.1防风阻沙固沙的基本林带应位于沙丘的前缘和农田林网外流沙边缘与农田绿洲的交界处,林带方向应垂直于沙丘流向。
1.1.1.2农田防护林网(含放牧防护林网),主风害区宜采用矩形网格,主风害区可采用方形网格。主林带的走向应垂直于主风向,或偏离角度不应大于45°。次生林带与主林带应垂直;比如,由于地形的限制,主副林带可以有一定的偏离角度。低洼地区可以“随水走”;平坦地区可以“随路走”;在风蚀丘陵区,主林带可沿等高线布设,辅助林带可与上下坡路侧绿化和河岸绿化连接,形成林网。
1.1.1.3沿海岸线的防风带应垂直于主要风害方向设置,也可根据沿海岸线海滩的自然分布趋势设置。
1.1.2林带宽度
1.1.2.1防风固沙基本主干林带可分别采用单带或双带。多带可用于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一般带宽为50 ~ 100 m,大规模流沙入侵前沿地区带宽可达200 ~ 1000 m,与绿洲、沙丘接壤地区允许带宽为30 ~ 50 m。
1.1.2.2农田防护林网,主带宽应为8 ~ 12m (3 ~ 4排树),子带宽可为4 ~ 6m (1 ~ 2排树)。地少人多的地区,主带宽可以5 ~ 6m,次带宽可以3 ~ 4m。
1.1.2.3沿海防风林带应根据海风强度和海滩条件确定,一般20 ~ 100~200m宽,最大可达100~200m..
1.1.3林带间距
1.1.3.1防风固沙主干林带,可采用单带、双带或多带,间距宜为50 ~ 100 m。
1.1.3.2农田防护林网,林带间距应按主要树种盛年平均高度的15 ~ 20倍计算。在主林带和副林带的交叉处,只在一侧留有20m宽的空隙,方便通行。林网网格面积一般为15 ~ 20hm2,最大不超过30hm2,重度风沙区控制在15~20hm2以下。
1.1.3.3沿海防护林带可在近海前沿设置一条主防护林带,或在第一条沿海防护林带后间隔100 ~ 300m设置第二、三条防护林带。
1.1.4林带结构(图6-1)
1.1.4.1多孔型。林带间距为10 ~ 15倍树高,适用于风蚀严重地区的农田防护林网和沿海防护林。
1.1.4.2紧凑型。林带间距为树高的8 ~ 10倍,适宜风口造林、防风固沙、铁路和公路干线两侧林带。
1.1.4.3通风型。林带间距为1.5 ~ 20倍树高,适用于中轻度风蚀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带和沿海防风林带。参见图6-1。
图6-1林带结构图
1.1.5林带混合型
1.1.5.1混交林带:乔木和灌木按比例组合,形成紧密结构或稀疏结构的林带,适用于干旱风害严重的地区。
1.1.5.2乔木混交林带:由两层乔木组成,上层为喜光树种,下层为耐荫伴生树种。也可在林带两侧布置两种喜光树种,形成通风林带,适用于农业用地或沿海沙带。
1.1.5.3灌木混交林带:林带由灌木组成,作为生物沙障。
1.1.5.4综合混交林带:乔灌木混交,喜光、耐阴、伴生树种混交的综合林带。适用于防风固沙、主干林带、风口造林。
1.2风口绿化设计
设置垂直于主风向的带状沙障,宽度1 ~ 2m,间距20 ~ 30m。沙障内可营造紧凑的乔灌混交林,间距0.5m,行距1.0m,交错排列;株行混交或块状混交,乔灌比为1∶1,迎风面种植灌木,背面种植乔木。
1.3图幅绿化设计
1.3.1风蚀较轻或稳定的低沙丘、半流动沙丘的沙地,可直接成片种植,彻底固沙。
1.3.2对于流动沙丘,应先设置沙障,减缓风速,固定流沙,然后分片造林。在背风坡和丘陵之间的低地种植树木林带,防止流沙向前移动;在迎风坡脚下种植灌木,以降低沙丘。
1.3.3片石造林的株距应根据树种和立地条件确定。植物通常排列成“针”形。
2.固沙造林树种的选择
2.1树种选择原则
2.1.1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树种和乡土树种。
2.1.2沿海、沿湖造林应选择耐淹、耐盐、抗风的树种。
2.1.3灌木应选择防风固沙效果好、抗旱性强、不怕沙埋、枝繁叶茂、萌蘖能力强、条(或柴)产量高、品质好的树种。
2.2北方风沙区主要造林树种
2.2.1树木:杨树、柳树、榆树、樟子松等。
2.2.2灌木:沙柳、米沙、沙棘、沙蒿、白花蛇舌草、柠条、紫穗槐、沙拐枣、沙柳、枸杞等。
2.3黄泛区古河道沙地主要造林树种
2.3.1树木:杨树、柳树、榆树、臭椿、刺槐、侧柏、泡桐等。
2.3.2灌木:紫穗槐、胡枝子、沙柳、黄荆等。
2.4我国东南沿海沙区主要造林树种
2.4.1乔木:木麻黄、相思、水杉、柳杉、火炬、侧柏、杨树、苦楝、麻栎、乌桕等。
2.4.2灌木:柳、刺梨、白刺、芙蓉、夹竹桃等。
3固沙造林建设
3.1造林和整地
3.1.1整地时间
3.1.1.1营造乔木林,在北方中轻度风蚀地区,草滩、硬丘间、固定沙丘等。,整地应在前一年的深秋和初冬进行,造林应在第二年的春季进行。不适宜在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整地造林,避免风蚀。风蚀严重地区可在春季整地种植。南方地区可以在造林前整地。
3.1.1.2种植纯灌木时,可配合整地进行造林;营造乔灌混交林和为乔木林整地需要同样的时间。
3.1.2一般整地方法
3.1.2.1在坡度完整平缓的大面积荒漠土地上造林,可以带状进行,带宽为1.0 ~ 1.5m,耙平地表后,在上面挖坑种树,按照设计的株距排列成锯齿形。有条件时可采用机械开沟作为带。
3.1.2.2在地形破碎、坡度较陡的荒漠地造林,可采用鱼鳞坑整地,坑径1.0 ~ 1.5m,坑深0.6~0.8m,坑距3 ~ 5m,呈锯齿形布置。
3.1.2.3洞形整地可用于灌木栽培。根据设计的行距,定点挖坑,孔径不小于0.6m,坑深0.3~0.6m,视苗木根系而定。
3.1.3特殊土壤制备方法
3.1.3.1翻淤压沙整地。黄泛区古河道沙地,砂层较浅(0.5~0.6m),下为淤泥。造林前,可用人工或机械将下层淤泥翻起,压在0.3~0.4m厚的沙土上,然后在淤泥上进行造林。
3.1.3.2异域整地:东南沿海滩涂,夏季地温高的地方,先按株距挖坑,再用低温异域土植树。
3.2植树造林
3.2.1选择幼苗。
3.2.1.1裸根苗应符合GB6000的规定;容器苗应符合LY1000—91。
3.2.1.2阔叶树种应选择1 ~ 2年生苗,株高1.5m以上,主根长30cm,地径2.0cm以上,主根长25 ~ 30cm。针叶树种应为2 ~ 3年生容器苗或顶芽完整的植物苗。灌木苗应为1 ~ 2年生。
3.2.1.3苗木质量要控制好。育苗时不能损伤根和苗,要保持比较完整的毛细根;针叶树苗养好后,要随种随栽。从外地调运苗木时,苗木应当天采摘,当天运至造林地,最多不超过2天。对不能及时栽植的苗木,要打好跟头,并设置挡光挡风措施,防止暴晒或堆热。
3.2.2种植技术
3.2.2.1阔叶树宜春秋季挖植。
3.2.2.2的灌木苗或针叶乔木苗根系小,一般在春季或雨季用窄缝栽植。
在3.2.2.3使用容器苗或针叶树苗造林时,应提前做好整地,在春季含水量较好时造林,或在立秋前雨后栽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阔叶树苗木可砍伐造林。
3.2.2.4峰口造林种植深度要超过当年最大风蚀深度,达到沙地湿沙层,种植穴周围要种植沙埂,增加地面粗糙度,减少风蚀。
在3.2.2.5建设沿海防风林时,应采用外来土壤,适时深植。
3.3插(压)条造林
3.3.1条形选择
选择一年生新壮条,插(压)插,备用枝条保持湿润。一般条长0.4~0.7m,地径1 ~ 2cm。高杆长2.5 ~ 4米,粗3 ~ 6厘米。
切割
插条要露出地面3 ~ 4 cm,1 ~ 2芽眼,防止芽眼倒栽;高秆造林宜埋于地下0.8 ~ 1.2m,地上1.5 ~ 3m;水平茎种植时,覆土厚度应为10cm。
3.4飞播造林
3.4.1转播前调查和规划
3.4.1.65438+
3.4.1.2根据飞播造林可能产生的效益,确定具体的飞播范围,测量规划靠近主风向的飞播区,埋设入航标桩,绘制飞播作业图(比例尺1/1,000)和播区位置图(比例尺1/20)
3.4.2广播宽度和飞行高度设计
3.4.2.1单程或往返的飞行带长度、播种宽度和飞行高度应根据播种条件确定。大粒种子设计播种宽度为50米,飞行高度为50 ~ 70米;小粒种子如沙蒿,设计播种宽度40m,飞行高度50 ~ 60m。
如果3.4.2.2的广播宽度较宽,重叠率应在上述宽度的基础上增加20% ~ 30%。
3.4.2.3飞播时,侧风速度不超过5.4m/s,侧风角度不超过40℃(小粒种子不超过20℃)。顺、逆风飞播风速:大粒种子不超过6 ~ 8m/s,小粒种子不超过6m/s..
3.4.3广播前的准备
3.4.3.1飞播固沙植物的选择。流沙地区应选择抗风蚀、抗沙埋、生长迅速、自然繁殖力强、经济价值高的植物进行飞播,如蒿、蒲公英、花棒等。每公顷播种量:踏浪12 ~ 18公斤,花棒15 ~ 23公斤,沙蒿7.5 ~ 15公斤。
3.4.3.2的大型种子处理。为了解决小种子和易漂移种子的移位问题,应在种子周围包裹黄土,制成比种子重2 ~ 3倍的大粒种子丸,以保证种子的均匀分布,提高飞播保苗的面积率。
3.4.3.3种子病虫害防治。播种前要用对人畜无害的药液浸泡种子,防治鼠、兔、虫三害。
3.4.3.4应根据空中广播的规划范围和宽度,在地面设置明显的标志。
3.4.3.5的播种期应选在夏秋季雨季,并在有效降雨前7 ~ 15d做好天气预报。
3.4.4播出后的管理
播种区要有专人管理,禁止人畜进入播种区放牧,以及割草挖根等毁苗毁树的活动。
4 .固沙造林的抚育管理
固沙造林后,应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及时进行幼林补植、除草、中耕管理和幼林管护。所有管理工作应按照GB/T16453.2第一部分的相关规定进行..
二、理解和实施
固沙造林是指在风沙区建设防风固沙主干林带、农田防护林带、沿海防风林带、风口造林和片状固沙造林。本节主要介绍固沙造林的规划设计、树种选择、施工和管理。固沙造林必须结合水分条件考虑造林密度问题,不能单独追求大密度。飞播造林是一种飞机播种的方法,适用于一些人烟稀少的地区或急需大面积植被、劳动力缺乏的地区。它具有高速、高效、低成本的特点。
由于本节是防止风蚀的关键,与原标准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1)删除原标准5中“固沙造林”的介绍,包括防风固沙主干林带、农田防护林带、沿海防风林带、风口造林、片状固沙造林。
(2)在原有防风固沙标准的基础上,改为防风固沙。突出其挡沙固沙的双重作用。
(3)按原标准5.1.1.1.2“农田防护林网(含放牧防护林网),主林带方向应垂直于主风向,或偏离角度不应大于30° ~ 45°。次生林带与原生林带应当垂直,原生林带和次生林带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可以有一定的偏离角度。低洼地区可以“随水走”;平坦地区可以“随路走”;在风蚀丘陵区,可沿等高线布设主林带,辅助林带可与上、下坡的路边绿化、河岸绿化相连接,形成林网。改为“农田防护林网(含放牧防护林网),主风害区宜采用矩形网格,主风害区可采用方形网格。主林带的走向应垂直于主风向,或偏离角度不应大于45°。次生林带与原生林带应当垂直,原生林带和次生林带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可以有一定的偏离角度。低洼地区可以“随水走”;平坦地区可以“随路走”;在风蚀丘陵区,主林带可沿等高线布设,辅助林带可与上下坡路侧绿化和河岸绿化连接,形成林网。即“主风灾地区宜用矩形网格,无主风灾地区可用方形网格”,并区分了矩形网格和方形网格的使用。由于风向是林带、林网或防护林体系设计中的主要配置参数,主林带方向与主风向的偏离程度由“不大于30° ~ 45°”改为“不大于45°”。当方形林网与风向形成45°左右的夹角时,具有防护作用的截面积最大。原因是当风向与林带斜交时,由于相邻两条林带的相互作用,风穿过林网的截面积增大。林网一般是方形的,但不一定是方形的(多为长方形)。当风向与林网斜交时,防护效率不逊于风向与单条林带正交时,相邻两条林带长度相差不远时,防护效率不变。因此,可以认为风向垂直于林网时林网的防护作用显著,风向斜于林网时也显著,使标准更加准确。
(4)原标准5.1.1.1.3“沿海防风林应根据海滩和海岸线的自然分布趋势设置”修改为“沿海防风林应垂直于主要风害方向设置,或可根据海滩和海岸线的自然分布趋势设置”。增加了应垂直于主要风害方向的防风林设计。
(5)原标准5.1.1.2.1“防风固沙主干林带”可分别采用单带或双带。多带可用于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一般带宽为50 ~ 100 m”而不是“防风固沙和基本主干林带”,可分别采用单带或双带。多带可用于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一般带宽为50 ~ 100 m,大规模流沙入侵前沿地区带宽可达200 ~ 1000 m,与绿洲、沙丘接壤地区允许带宽为30 ~ 50 m”。新标准大大增加了防风林带的宽度,增强了防沙固沙的效果。
(6)原标准5.1.1.2.2“农田防护林网”主带宽应为8 ~ 12m,子带宽应为4 ~ 6m。在人烟稀少的地区,主带宽5 ~ 6m,次带宽3 ~ 4m的可改为“农田防护林网”,主带宽应为8 ~ 4m。
(7)原标准5.1.1.2.3“沿海防风林带”应根据海风强度和海滩条件确定,一般宽度为10 ~ 20m,最大为100 ~ 200m”,改为“沿海防风林带”,应根据海风强度和海滩条件确定。
(8)在原标准5.1.1.3.2的基础上,“林网网格面积一般为15 ~ 20hm2,最大不超过30hm2,重度沙尘暴面积控制在15~20hm2以下”。
(9)原标准(5.1.1.4.1)在疏林带结构的适用类型中增加了沿海防护林。
(10)原标准5.1.1.5中删除了“四种混交类型为乔灌混交、乔木混交、灌木混交、综合混交”,因为下面介绍。
(11)删除原标准5.2.1中的“有利于发展农林牧副生产”。
(12)删除原标准5.1.1.2“乔木树种应具有耐瘠薄、耐旱、耐风蚀、耐切沙、耐沙埋、生长快、根系发达、分枝多、冠幅大、易繁殖、抗病虫害、改良沙地见效快、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北方选用的树种必须耐寒,南方选用的树种必须耐高温”改为“沿海、沿湖造林应选用耐涝、耐盐碱、抗风的树种”,简化了新标准的语言。
(13)删除原标准5.2.2.1中的几种杨树,即“(青杨、胡杨、小叶杨、河北杨、河北杨、合作杨、大关杨)”。
(14)原标准5.3.2.1.1“要求选用一、二级苗木,但不得选用外来苗木”修改为“裸根苗应符合GB6000容器苗应符合LY1000—91”的规定。其中GB6000指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LY1000—91指容器育苗技术。
(15)删除原标准5.3.3“包括扦插、压条、高秆、卧秆等种植方式”中的扦插(压)造林技术分类。
第三,例子
农田防护林网是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生态系统工程,是农业和水利的生态屏障,也是实现田、林、沟、路、渠综合治理,维护平原生态平衡的根本措施。搞好农田林网是建立生态农业区的需要,也是为农区粮棉稳产高产提供保障的基础性工作。
鄂尔多斯市黄河南岸农田防护林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自然条件
鄂尔多斯市黄河南岸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大陆化程度达75%。年平均降水量300mm,降水多集中在6-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70%,年蒸发量216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3194h,年平均气温6.5℃,最高极端温度40.2℃,最低-32℃。年平均风速大于2.7m/s的大风日数为180多,沙尘暴日数为27天,最长达38天,多发生在165438+10月至次年4月,以西北风为主。无霜期120 ~ 140天,昼夜温差大。沿河主要分布草甸土、盐渍土、沼泽土、风积沙土。
2.固沙造林规划设计
(1)农田防护林结构选择。根据透光孔隙的大小和分布以及防风特性,林带的结构通常分为稀疏型、通风型和紧密型三种。
1)稀疏结构类型:高大乔木和灌木,灌木多排列在林缘一侧或两侧。其纵向截面具有相对均匀分布的透光孔。在没有合适的灌木种类的地方,可以用在边上种树的方法来代替。多孔结构林带可以降低慢风速,林带内和林缘附近不会有风蚀,适合在风沙严重的地区建设。最小弱风区出现在下风侧3-5h,风速减弱53%-56%,相对有效防风距离25H(H为林带宽度,单位m,下同)。
2)通风结构类型:在单一高大树种的纯林带中,冠层严密不透气,下部透光。风能顺利通过下部树干之间的大孔隙,形成许多通风管道。窄林带可按株或行混交,宽林带可按带或行混交。最小弱风区出现在下风侧3-5h,随距离增加逐渐增大。相对有效防风距离为30H,平均风速下降24.7%。通风结构的防护林带防护范围最大,特别是在主风不垂直的情况下(偏角不大于30° ~ 45°),非常适合农作物种植。
3)紧密结构型:选择三两种乔灌木进行混交林带,林带宽阔,上中下紧密,不透光,不挡风。可采用行间、地带性、带状混交,植物间或行间可混交乔木和灌木,或在林带旁布置灌木。最小弱风区出现在1 ~ 3h的下风侧,风速下降59.6% ~ 68.1%。当相对有效防风距离为10H时,30H内平均风速下降30.16%。对于农田防护林来说,结构紧凑不适合农作物种植,防风距离最小,一般不采用。
经过以上比较,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区采用通风结构林带。
(2)农田防护林配置模式的选择。
1)引黄灌区农田防护林配置模式。引黄灌区农田防护林采用林随路、林随渠的配置模式,尽量少占土地。树木通常沿着灌溉渠、道路和山脊种植。在机耕道和干支渠两侧种植1 ~ 3行树木,形成与主风向垂直或偏向角不大于30° ~ 45°的主林带;在小猫运河边和田埂上种植1行树木,间距1.5m,形成次生林带。主林带垂直于次林带,防护林网格面积250 ~ 400亩。
2)纯井灌区农田防护林配置模式。
A.林-路-林结构。机耕道两侧种植1 ~ 2行树木,主干道宽6m,辅道宽4m,主林带间距300~400m,副林带间距500m,主林带与副林带垂直。
优点:施工方便,占地少,树木生长快,护路效果好。
缺点:一是林带对土地威胁严重,林农矛盾大;二是林牧矛盾大,管理难度大;第三,不利于机械化作业。这种配置模式保存率低,一般不使用。
B.林道结构。森林带宽占地2.5 ~ 4m,主干道宽6m,辅道宽4m。开沟造林。树沟深度以地平线为基准为60 ~ 70 cm,沟底宽度为2 ~ 3 m,上口宽度为2.5 ~ 4 m..农田一侧的山脊。主林带间距300 ~ 400米,次生林带间距500米,主林带与次生林带垂直。
优点:一是易于抚育管理,特别是灌溉方便,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二是可以减少林带的威胁;第三,树沟还能起到排水的作用。
缺点:有森林的一面,稍微影响机械耕作。
C.路-林-路结构。路、林、路面积分别为4.5m、2.5 ~ 4m、4.5m,均为开沟种植。树沟深度以地平线为基准为60 ~ 80厘米,底宽2 ~ 3米,顶宽2.5 ~ 4米。树沟内种植2 ~ 3排树木。林带间距为500米
优点:一是易于培育和管理,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二是有效降低林带威胁,树木与农作物争水、争肥、争荣的矛盾不突出;三是缓解了林牧矛盾;第四,有效避免农民耕作过程中对树木的损害;第五,便于机械化耕作;第六,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便捷畅通。
缺点:规划道路占地较多。
根据造林效果分析,农田防护林配置模式宜采用方案二和方案三。
3.农田防护林树种选择
(1)树种选择:通常选择高大、根深、经济价值高的树木。如新疆杨、旱柳、樟子松。蒙古栎和油松。
(2)苗木规格:乔木苗木规格为高3.5m以上(种植时地上部分2.5m),DBH 3 ~ 5cm,无冻害、病虫害、机械损伤等优质苗木。在同一条树沟中,苗木的DBH应该相同。
(3)整地:引黄灌区与农田土地平整、修渠、修路等工程同时进行,一般在秋季完成,次年春季随挖随造林。秋季井灌区结合道路施工开挖树沟,沟底疏松土壤平整,坡度整齐。第二年春季(4月初造林),挂线画线挖种植坑,线挖种植坑。规格一般为60cm×60cm×60cm,株距2 m× 2 m,一边挖坑,一边种树。
(4)造林:出苗前给苗圃浇水一次,运至项目区后用水浸泡3-5天。种植时,在树苗上用油漆画出种植深度(60cm)线,然后将地上部分的高度定为2.5m,并将切口涂上油漆,防止水分流失,以便随种植带走。
(5)补植:如果一条林带缺树、折断,肯定会影响林带的预期结构,降低防护效果,所以必须及时进行补植。缺什么苗,补什么苗,缺多少,补多少。
4.农田防护林抚育管理措施
(1)及时落实林权。农田防护林工程建成后,坚持“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将农田防护林拍卖或承包给单位或个人。林木产权归购买者,林权证由林业部门发放,保护防护林承包方的利益。防护林更新利用时,防护林的承包方(或购买方)和防护林旁的土地承包方按7: 3的比例分享林木收益,让农民也能得到一些利益,但更新利用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实施。
(2)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幼树必须及时护理,以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抚育管理包括浇水、松土除草、修剪、萌芽、管护、病虫害防治等。每年L ~ 3次,1年3次,冬季结冰时浇水,第2 ~ 3年每年2次,第3年修剪只剪去畸形枝和组合枝。树枝下的高度是65438+树高的0/3。
(3)加强管理和保护措施。通过开沟造林,基本解决了林农矛盾。但随着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林牧矛盾更加突出,牲畜毁林事件时有发生,需要加强管护措施。一是加强护林队伍建设,派出责任心强、勤于夜间看护的护林员;二是及时查处毁林案件,加大处罚力度;三是对管理好的项目区进行奖励,充分调动项目区干部群众热爱护林的积极性;四是用柳树枝等材料捆绑树干或涂白刷药,防止牲畜啃食。2004-2007年,在达拉特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用石棉网布捆绑树干,成本低,防护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