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的中心建筑

十字平台的尽头是吴哥窟的中央建筑群。基本上是以长方形回廊为外围,由大、中、小三个住友组成,三个围场按照外大内小的顺序叠放,以五座宝塔立于中央为顶点,象征住友山。美国学者伊琳娜·马尼卡解释说,三条走廊分别代表国王、婆罗门、月亮和毗湿奴。每条走廊的每个基点上各建一个走廊门,上下两层走廊,四角四塔,每层四塔。中央宝塔形成五点梅花图案。由于殿面向西,住友上层的位置并不在住友下层的中间,而是略偏后偏东,为西廊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出于同样的原因,西部的台阶没有东部的陡。

住友第一层由沙石构成,离地面约3米;须弥山之上,有一座3米高的回廊,环绕着吴哥窟。回廊呈长方形,南北长190米,东西长220米。回廊四周,四塔八廊,每角一塔,东西三廊,南北一廊。塔门和廊门内外有两级石阶,可通往殿内一楼内院和外院。回廊的内墙既是寺庙的外墙,又是一个巨型长廊。在回廊的外侧,有两排并排的方尖碑,其中一排支撑着回廊的拱顶,另一排支撑着半拱顶的门廊。回廊的重檐拱顶用陶瓦覆盖,以保护廊壁上的石雕免受日晒雨淋。

画廊的石墙排列着八幅由雕塑家精心雕刻的巨型浮雕。每个浮雕高2米多,长近百米,都是700多米长,绕着寺庙走。浮雕描绘了两部著名的印度梵语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以及一些吴哥王朝的历史。从西北角顺时针方向看,西廊展示的是《罗摩衍那》中的大城府王子罗摩打败罗察妖王罗波那的场景,以及《摩诃婆罗多》中的瓦人与班都的战争故事。南廊有几幅浮雕,与吴哥王朝历史有关。其中一幅描绘的是苏利耶跋摩二世头戴皇冠,盘腿坐在王座上,左手指向左边,手背靠在王座扶手上,左右侍从各持一把长扇,为国王扇风,身后一名宫女,手持巨烛,白天点亮。进入一楼回廊西门,步入一座名为“千佛阁”的田字亭,四周回廊环绕。田字亭被中央十字游廊分为四个庭院,其地面比十字游廊和回廊低一米左右。它过去是一个水池,但现在不储水了。田字馆南北走廊宽约3米,外侧封闭,内侧为双排方柱。十字游廊由两个游廊交叉成十字形,每个游廊由中间游廊、左侧游廊和右侧游廊三部分组成,由四排方柱支撑。两排内柱支撑中央走廊,两排外柱支撑各自的斜走廊。中央走廊宽约3米,高4.5米。上部是墙,下部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飞翔的女性浮雕,部分柱子和墙壁还被漆成深红色,从中可以看到800多年前吴哥窟鼎盛时期的辉煌景象。主画廊的顶部是一个鸡蛋尖拱的形状,覆盖着瓷砖。左右游廊宽约2.5米,高3米;游廊的总宽度约为8米。几个世纪以来,朝圣者在亭子里留下了许多佛像,但现在大多数都被移走了。亭内也有许多赞美朝拜者善行的碑文,其中大部分是高棉语,也有一些是缅甸语。田书画阁外的庭院,是寺院一楼的内院,如倒之字形。在一楼围场的西北角和西南角,有一个藏经阁。田字馆的北廊、中廊和南廊各有一个带石阶的西通寺二层围墙。

二层桥台比一层桥台高五米半,四周也有长方形走廊,东西长约115米,南北宽约100米。回廊没有石柱,也没有斜廊。两面墙上分布着垂直的葫芦和窗户,中间还有诸神的浮雕。回廊有十个回廊门,每个角一个,南北一个,西三个。每个玄关门都有内外两级石阶,分别通往第一内院和第二内院。西面的三个门廊通向第一个展馆的田字馆。二楼回廊四角塔门顶立着一座宝塔;由于年久失修,四塔顶部大多有缺损,九层宝塔仅剩两三层。第二圈地内院西南西北角有一个小藏经阁。两亭由一个十字形阳台的南北向道路连接,阳台的东西向道路连接二楼走廊西门和三楼走廊西门。这个十字阳台也是后人加上去的。寺庙的第三个桥台,也就是最里面最高的桥台,叫做蒲甘,它是正方形的,形状像金字塔,但它是由两段组成的,有12米,比第一个和第二个桥台高一倍。平台周围有十二级台阶,东南西北各三级,十二级台阶非常陡峭。必须用手和脚跪着爬,象征着爬上天的艰辛。台阶上方的天形重檐回廊为60米见方,有五座宝塔,每个角都有一个塔门。中间矗立着一座42米高的主塔,塔顶离地65米,主塔比四角塔还高;五座宝塔,排列成五点梅花图案。每座塔里都有一个神龛。主塔的神龛原是一座四方楼,中间有一尊毗湿奴像。上座改为佛教后,中间是佛像,三面佛墙环绕。在塔门之间,塔门和主塔之间,由田字画廊连接。田字美术馆由回廊和十字游廊组成。回廊分为两部分:主廊和斜廊。主廊外墙有垂直葫芦格窗,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基点上有长方形栏杆窗。主廊内侧为柱排,主廊上有五米高的拱顶,斜廊内侧排列有柱子,半拱顶三米高。十字游廊有一条走廊,两条侧廊,一个拱顶,两个半拱顶,左右两排方柱。田字画廊的拱顶和半拱顶是用瓷砖铺成的。画廊顶部的天花板上雕刻着一条狮子头蛇,画廊和神龛的入口处覆盖着雕刻的过梁和三角形的墙壁。东南、西北、四面走廊中间有走廊门,每个走廊门都有通往二楼的台阶;回廊四角的塔门各有两级台阶通往第二层。吴哥窟的布局非常均匀,富有节奏感。吴哥窟建筑有两种对称形式:镜像对称和旋转对称。从护城河、外墙到中央建筑群,以横贯东西方向的中轴线为中心,呈现精确的镜像对称:就连广场大道中轴线上的两座藏经阁和两个水池也对称分布在两侧。从广场大道眺望吴哥窟寺庙,可以看到中间有一座高塔,两座较小的塔对称衬托,形成山形。寺庙顶楼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轴对称之外,还有两个更为严密的旋转对称:从东、西、南、北,呈现相同的山形构图,形成90度旋转对称。还有第二组90度旋转对称:从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和四个对角方向看,也是同样的山墙构图。只有这样,五座宝塔才能达到最大的对称效果,同一个造型主题才能全方位重复展示。

源于希腊并传入印度的台基结构,从印度传入真腊后演变成吴哥窟的重要建筑特色之一。可能是因为柬埔寨经常遭受梅公河的洪水。今天,许多房子被竖立在高架桥上以避免洪水,吴哥的许多历史遗迹都建在平台上。十世纪初,巴肯神庙有五层基座,十世纪中期,空中宫殿有四层基座。起初,吴哥窟的桥台可能是一个洪水避难所。后来,桥台发展成为吴哥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河水的高层建筑,如吴哥窟二、三层的小佛经亭,也有桥台。

13世纪中期,吴哥窟的三重台基和五座中央宝塔成为印度神话中须弥山的象征。须弥山有五座山峰。虽然巴肯山神庙和天空宫殿有多个基座,但毕竟只有一个中央宝塔,还没有完全代表须弥山。吴哥窟的顶层有五座宝塔,完全象征着徐觅山的五座山峰。吴哥窟的桥台也从早期扁平简单的桥台演变成须弥山的艺术形式,上下宽中间略窄,形成腰;腰部有横筋装饰,浑厚简约。桥台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层桥台也是常见的建筑形式。吴哥窟桥台与中国古典桥台最大的区别在于桥台周围的建筑;中国式的桥台周围往往是一米高左右的瞭望塔和石柱,而吴哥窟的桥台周围是4-5米高的石柱和环形廊。吴哥窟的多层桥台比同层的中国桥台高好几倍。

回廊是吴哥窟另一个突出的建筑艺术特色。吴哥窟的回廊由三个元素组成,内墙也是新月墙,向外的一排柱子和带重檐的门廊屋顶。除了明显的实用功能,这三个要素对美感的贡献是不可或缺的。几十根柱子排成一排的长长的画廊,给吴哥窟的整体外观增添了节奏感。画廊的双檐为吴哥窟的外观增添了纵向的节奏感。回廊最早出现在天上宫殿的顶层露台,在吴哥窟达到顶峰。三个梯田各有回廊,就像音乐的旋律在重复,一步一步,最后下来到主中心宝塔。

吴哥窟有很多种走廊,有些有石柱。有石柱的地方,有一边两排石柱或两边两排石柱,没有一边一排或两边一排的格式。由于吴哥窟长廊的拱顶较高,所以顶拱结构并不是真正的放射状楔形砖砌成的拱,而是两段墙体上方石砖制成的交错拱,最后在中线处折叠,再用盖石覆盖。这种重叠跳马跨度小。如果只有单排石柱,只有一个又高又窄的拱顶,很难起到防雨的作用。因此,需要修建侧廊,增加一半拱顶,加宽拱顶总宽度,以起到防雨作用。所以同一侧两排石柱,一根支撑主拱顶,一根支撑游廊拱顶。吴哥窟每一个有双柱的走廊,都必须有一个单边的偏廊,只有一边看起来像是重檐;在一条长走廊里有四排石柱的地方,即两边各有两排石柱的地方,每边都有侧廊;两边都是重檐。长廊里有两排石柱。一边是开放式的,一边是石墙。吴哥窟长廊的墙壁有的是雕花墙,中间没有窗户,有的开着窗户往外看,有的有装饰性的直葫芦和假窗户;开着的窗户或假窗户之间的墙上装饰着戴着金冠和金手镯的女神的浮雕。通往回廊的通道相当优雅,有两种形式:带塔的塔门和不带塔的廊门。玄关门像亭子,与游廊成直角向外延伸两三次。每个亭子都有一个拱顶和两三个方柱,每个亭子的顶部都有一个精雕细刻的过梁和三角形的墙。廊的布局有三种形式:一字廊、回廊、十字廊;十字游廊和回廊通常形成田字画廊。外郭到顶楼的走廊如下:

外郭围栏:双柱重檐走廊,直葫芦,虚窗。基层围挡:雕屏双柱双檐回廊,中层围挡:直葫芦虚窗单檐回廊,顶层围挡:双柱双檐开窗回廊,顶层中层田字格:四柱交叉檐回廊。吴哥窟的建筑师们巧妙地利用空间,用长长的林荫道展示空间深度感,用回廊的横向展构建筑宽度感,用不同层次回廊的透视重叠构建建筑崇高感。吴哥窟虽然没有大型的中央建筑,但其外观可以和巨大的中央建筑相媲美。

吴哥窟上圈以下檐密的石塔,上层坚实,拱顶重叠,下层与长廊有机结合,形成塔门,塔内设神龛。圆形宝塔的轮廓呈抛物线状,周围有八九个美丽的莲檐。吴哥的石塔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9世纪初,吴哥的佛塔是独立的密檐佛塔。公元10世纪,出现了一组排列在平台上的宝塔,如豆蔻寺双塔(921)和东美本双塔(951),而天宫的中央塔则立在有回廊的祭坛上。塔布寺的宝塔和长廊(1191)组合成塔门长廊,在这里可以看到吴哥窟外郭长廊的雏形。吴哥窟被称为高棉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正是因为它将早期建筑艺术中的宝塔、回廊、回廊、祭坛等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宝塔、回廊融入塔尔门回廊,塔尔门回廊与祭坛融为一体,层叠成为多个塔尔门回廊的祭坛。吴哥窟的圆雕并不出色。基座上的圆形雕像沉重而沉闷,但浮雕却极为精致逼真。回廊的内壁和柱子、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上都有浮雕。内容主要是关于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它基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印度教神话《牛奶海》。还有战争、皇室旅行、烹饪、手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场景。装饰图案以动物和植物为基础。其中,正殿1层平台周围的回廊称为“浮雕回廊”,长800米,墙高2米多,墙上布满浮雕。东墙上的搅奶图,北墙上的毗湿奴、天魔战图,西墙上的猴神辅佐罗摩战图,都描绘了神话故事。南墙西半部苏里耶·波莫二世骑大象的地图是世俗题材。这些浮雕技法娴熟,场景复杂,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运用了重叠的层次来表现深远的空间,堪称世界艺术史上的杰作。从里面望出去,突然发现墙上有很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据说象征着仙女下凡。用几千年前的雕刻技术,就能把仙女刻画得如此传神,每一尊雕像的表情、外貌、服装都完全不同。可以说是一部奇葩。这群手舞足蹈的美丽仙女被称为阿普萨拉,也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据说是由波浪变形而来。宏伟的吴哥窟因为这群漂亮的小仙女而活了下来。

除了墙外仙女,吸引人的目光。走在寺庙里,随处可见精致细腻的刻画,有时在柱子上,有时在角落里。不难找到凸凹甚至交替的作品。连走廊的窗户都用小石柱围了起来。当阳光透过窗户照进长廊,融合了一种人性与自然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