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用什么染指甲?
阿津人张华曾在博物学中记载了一种奇特的守宫方法。他说用器皿守宫,用朱砂喂它,吃了以后全身变成赤红。朱砂喂了七斤后,用杵捣成泥,放在女人身上,测试她是否守贞。如果你是处女,红色永远不会死,否则,它会立刻消失。这个魔术和染指甲没什么关系,只是人们把它搞混了,因为染指甲材料的制作方法和它差不多。
原来以前没有化学油脂,用凤仙花这种草药染指甲。李贺诗中的温室是用来看守宫殿的,其实指的就是凤仙花。关于这一点,应该没有疑问,因为张华的《博物志》太过虚无缥缈(我怀疑它似乎是从“守宫”一词的字面意思编出来的,即宫也可以指子宫,以此希望文学能创造意义),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后人也只能从小说家那里看到。宫人敲打凤仙花作为宫中妇女的装饰。所以元代杨维桢有诗说“夜打金凤凰,隔梢变红鸦嘴”。
凤仙花,也被称为金凤花,是图像。凤仙花开在枝头间,多面垂着大花,多形似飞凤,有头有尾,有翅有脚,故名。凤仙花染指甲的方法,南宋周密的《桂新杂识》有更详细的描述:
“凤仙花是红色的,用叶子捣碎,加了一点钒。先把指甲洗干净,然后涂在指甲上,用一块丝绸包起来过夜。初染较轻,可连续染三五次。如果颜色是胭脂,洗不掉,但是可以坚持十天。直到你退了,你才会渐渐去。”
说是叶子捣碎,其实肉质茎都有。加明矾是最重要的发明,因为它可以充当媒染剂,在手指上形成一层胶质,否则无法染色。在今天看来,这自然是一种土著法。但是这种土著的方法一直流传到现在。最近报纸上上传了一个作者。她在昆山小学读书的时候,经常看到班里的女同学争抢。方法和上面的方法一样,只是他们用花瓣,加明矾做汁,涂在指甲上。刚开始是淡红色,反复几次后变成深红色,可以保持很久。
因为凤仙花可以染指甲,所以历代诗人看到它都会经常提起。如“金凤凰开最鲜色,美人指染丹”(明代徐阶)、“金盆夜叩声相应,春日银甲色更相宜”(明代瞿佑)、“闲采秋花碎蝉蜕,混殷红玉”(明代宜颜)、“染红越艳,弹琴越美”(鲁青昭陵)。重看元代女词人陆的《醉花吟》:
“曲兰凤凰开后,砸金盆。银甲暂除,染以春纤,一夜殷红。绛点,轻袖,几颗相思豆。黎明试新妆,画眉红雨春山。”
凤仙花原产于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它温暖而不耐寒。它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各地都有栽培。它是凤仙花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植物一般身高不到一米,夏季开花,花期长。有紫红色、朱红色、雪青、玫红、白色、杂色等不同颜色。品种很多,可分为单阀和双阀两大类。重瓣按花纹可分为玫瑰型、山茶花型、石竹型。这种花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金代栽培时有品种的变化。据说阿津人谢长鸾见了凤仙花,叫侍从拿来叶公的金膏,蘸在鸟头的尾巴上,洒在花瓣上,折了一根树枝,插在倒影山边。第二年,这朵花变成了大小不一的斑点,就像撒了金一样,被称为倒影花。
凤仙花也叫指甲花,因为它可以修饰指甲。但是这个别名很容易与另一个同名的木质指甲花混淆。
木本指甲花是过路黄属的落叶灌木,称为肉桂。它也被称为肉桂,它可以达到六米高。夏天开花,花很香,和草本植物凤仙花明显不同。指甲花起源于热带美洲,晋人写《南方草木》说它和叶锡铭(即茉莉花)、茉莉花一起,是从历史上的大秦国即罗马帝国移植到中国南海郡(今广东番禺即广州)的。韩介绍时称之为指甲花,又名沫花,可见当时人们也用它染指甲。
因为这种花极其耐寒,所以长期以来只限于中国南方的热带地区,大概到了唐代依然如此。公路唐段的“北户记”上写着:“指甲花,开着娇嫩的白花,绝香,许多人都很看重。”其实指甲花常见的花不仅有白色的,还有玫瑰红和朱砂红。不过不管是红的还是白的,叶子都可以用来做红色染料,染出来的指甲比凤仙花还红。因为凤仙花难种,实用性大打折扣,不如凤仙花。明清时期,江南尤其是康州山区种植指甲花,这在郜琏的《草花谱》和陈昊子的《花镜》中都有所证明。
指甲花不仅做染料,它的花因极其芳香,被福建人称为七里香。《仙游县志》载:“七里香,树摇欲坠,微似紫薇,蕊似断珠,红,花似蜜,香袭人。会持续很久。它的叶子可以染成鲜红色。”大致可以认为是指甲花。南方人经常把它放在袖子之间或别在头发上。由于其美丽的花朵,它也被用作观赏盆栽植物。
可见凤仙花和指甲花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所以凤仙花很容易改成指甲花,以区别于木本指甲花。
爱美之心,尤其是女人,是不一般的。凤仙花或指甲花把指甲染成血红色,说很美,但不是所有人都同意。清初李煜反对说:“凤仙花...如果把云用来染指甲,那就大错特错了。纤纤玉指无瑕,染成猩红色,就叫妖怪。病情的红色在指甲里是找不到的,但必然会沾上皮肉。肌肉褪去后,指甲不可能完全红,会慢慢褪去,变成谢花。始作俑者低俗!”
李渔提倡的是自然雕琢,这也是一种审美。就像现在的人对待女性佩戴金玉首饰是否美观一样,观点可以完全相反,没必要强求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