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道是什么?黄老是老人吗?
“道”的概念,最初指的是儒家或儒教;魏晋时期,人们用“道”来指代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而仍然用“道”来指代儒家或儒家。
3道家与黄老一直是同义概念;
从汉末开始,人们就用黄老来指代今天的道教。
从葛洪到寇谦之,道家、黄老、道教逐渐成为同义概念;
到了唐代及以后,道家、黄老、道教还是同一个概念,只是名称不同;
道家与道教的严格区分,是当今学术界,尤其是道家对古代的一种误解;
汉初黄老说是因为当时黄帝是神的头。汉末、张鲁等人所走的道路是对汉初黄的继承。今天的道教是汉初黄的延续。
道教和黄老都是道教。道教不仅仅是长生不老之术的传授,更是一个有着一套深刻的哲学理论,高尚的政治理想,以善道为己任,与儒释道并列的真正的人为宗教。司马谈指出,道家“取儒、墨之善,归纳命名之法之要”,而司马迁更多地称这一学派为“黄老”。在《史记》、《老子列传》、《韩非列传》中,司马迁说申不害:“申子之学发源于黄老,为主刑名”;韩非说:“我喜欢刑名之学,属黄老。”这本传记里也有提到庄子,但并没有说庄子之学属于黄老。司马迁看到了庄子写的十几万字的“无视孔子弟子,领悟老子之术”,也看到了庄子不属于汉初的黄老,也不属于道家,“取儒墨之善,总结名法之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司马迁指出沈导、田骈、介子、袁环等。”都学了黄老的道德技巧”。司马迁把这些学习黄老道德之术的学者解读为孟子和荀卿,因为他们具有某些老子所没有而道家所拥有的思想倾向。
这些战国时期的学者,在司马迁看来,有着相同的思想倾向,都属于“黄老”一派,是司马迁用自己的分类标准和自己当时的观念追溯前代的又一次。我们可以说黄老或道教在战国时期就存在,但不能说黄老是在战国时期命名的。当时有黄老,但没有黄老;就像那时候有老人,有黄种人,但是没有道教。所谓黄老之实,只能说部分学者中有黄老的一些内容,但未必形成一个更为成型和一致倾向的学派。他们有自己汉初黄老的思想成分,但被他们更突出的思想成分掩盖了。从现有资料可知,法家倾向在韩非和沈步海的思想中更为突出。至于沈导、介子等人,我们能找到的思想资料极其匮乏。司马迁将上述人士划分到《老子》、《孟子》列传中,可以使我们大致衡量他们的思想倾向。
汉初,焦溪有个叫盖公的人,被曹参拜为师。他说“治言静而民定”,“治者当以黄老书”(《史记·曹郭襄世家》)。而盖公的老师可以追溯到战国末期擅长修《黄帝与老子》(《史记·乐毅列传》)的公。后来,曹参以宰相身份入朝,黄老术被正式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汉文帝即位,然后窦家人“爱黄帝老子之言,帝王将相不得不读黄帝老子之书,尊其技”(《史记·外戚世家》)。黄老书作为当时国家的统治思想,延续了几十年,统治黄帝和老子之言的学者也正式形成了一个学派,即黄老学派,或者说道家学派。《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说他有许多阴谋,这是道教所禁止的。一方面,他说陈平“是黄帝和老子的好手法”。在司马迁的字典里,黄老和道家是同一个概念,只是名称不同。虽然后来人们更多地使用道家而非黄老一词,并将道家的内涵引申到先秦的庄子等人,但在汉代,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仍然更多地使用黄老一词来指代汉初出现的、被司马谈称为道家的学派。(参见:任《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第125和129页,人民出版社,第1985页)。
4黄老、道家、道教
在“道的内涵”一节中,我们已经指出,自汉末以来,人们所使用的“道”字,指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儒家或儒学。“道”字指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在这一节中,我们还指出,至少从汉末开始,“黄老”一词指的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的道教。《后汉皇甫嵩传》载:
起初,张角,一只巨大的鹿,自称是一个伟大的美德老师,服务黄和提高他的弟子。他第一次鞠躬...
张角之道,又称“太平道”,被现代学者视为道教确立的标志。根据后汉书上的记载,这条太平道就是黄岛道,这条黄岛道就是道教。
与张角的太平道一起,由张玲或张绣创立的“五米豆道”被认为是道教的开端。《三国志·张鲁传》:
张鲁字公,裴国锋也是人。祖父陵,蜀中客,在山中学道,作道书迷惑百姓,赐受者米五斗,故名米贼。凌死后,子恒走了自己的路。如果你死了,卢福兴会做的。.....其学道者,初皆鬼卒。就这样相信了,我献上了祭酒。各路领导数不胜数,大多都是献上一大杯酒治头。大家都是教诚信不诈骗,有病就去自首,多和黄巾起义差不多。
它类似于“黄巾”,也就是说,它类似于张角的太平路。裴松之引用《典略》说,张绣是五米豆道的创始人,“法之修与角之修相近”。《汉书·柳岩传》中的张鲁事件是以《三国志》为依据的,而引用的《典略》与《三国志》中裴引用的《典略》相同。由此可见,张玲或张绣开创的五斗米路也是黄老路。当时黄的观念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
对葛洪来说,道教和黄老不仅是一样的,而且显然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以下是一些方便绘制的示例:
今若遵仙经,飞九丹药,使世不朽,其益不止活一人之功,黄老之德无量。然而,无知是荒谬的,也是可悲的。(《抱朴子内篇·释滞》)
这里所说的黄老,是以长生不老为目的的道教。
抱朴子说:道书是黄种人、老人所写,盖一点耳,引后世许多善举,各有所知所见而成长,故作文章卷为山货(《抱朴子内篇·释滞》)。
葛洪很清楚,黄老写的书很少,黄老当时写的书,大部分都是后人的善人根据自己的知识“成长”出来的,是道教经典起源的真实记述。这里的黄老也指以长寿为目的的道教。
诚然,一个人的身体是一个工匠,而宝德是一个不朽的人。(《抱朴子内篇·明本》)
重要的是道教的秘密,无非是长生不老之党。(《抱朴子内篇·精进》)
这里的道教和黄老都是指以长生不老为目的的道教。
葛洪批评张角等人说:“有张角、刘根、王新、沈李的追随者,或千岁,假借小技,坐以待毙,改头换面,迷惑李殊,纠正那群蠢人,不以延寿为业,不以消灾治病为业,故招汉奸,谓之谋反……”这是道教内部的相互批判,批判张角等人尊黄老之道,而不追求长生不老。一方面说明道教内部存在不同的派别,另一方面也说明葛洪作为同道中人主导了“奉黄道”的开角。
然后是张角侍奉的黄老,汉初的黄老;牟子和葛洪提到的道教和汉初道教有什么关系?这是在这一点上不可避免要提出的问题。然而,我们并不急于立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想继续看看葛洪之后的古人的词汇中,道家和黄老的内涵。
5道家、黄老与道教(续)
葛洪之后,人们逐渐用“道”这个词来指代我们所说的道教,同时还在使用黄老、道教等概念。黄老、道家、道教成了同义概念。据《魏氏老志》记载,这位老先生来到,对寇说:“我以此为戒,从天地之初就来了,但我不会把它传给世人。今天的运气应该出来了。”你申报我的新支部,清理道统,除三假法,租米税,男女结合之术...". "这里的“道”不是基于儒家的五经,而是基于老子的道。此后,道教的概念专指以长生不老为目的的宗教。同时道教还在使用道教、黄老等名称。”舒威《史劳志》载:
道教的起源来自老子。它不言自明,与生俱来,资源丰富。在玉京,他是神王的教派;我是飞仙之主...
这里的道教还是道教的别称。
略晚于寇的南朝时期,在围绕《易》和张戎《门论》的论争中,道、道、黄老被双方作为同一实在的概念使用:
案子的工作是从西周开始写的;佛经的到来始于东汉。800多岁,几十代挂。如果说,虽然时局已久,但偷了齐的是吕尚,偷了王莽汉室的是刘基。(《南齐顾欢传》)
道教的目的,也就是在老家的两部经典中...
现在的道教是以不死为唯一宗教,以不死为主(明高僧邵《论二教》)
道经简单枯燥。对诸如“灵宝”和“苗振”之类的“法华”的收集尤为笨拙。
如果丈夫明宗主导会议,主导浪漫,那他荒废学业,深思熟虑,岂不是偷懒?是道家的恶?(谢震之《重道姑书》)。
但是,超越自我解读,儒家是宏大的。在此之后,能与仲尼相提并论的是黄老世雄。(周青《难张长史门》)
上述黄老、道家、道教的概念都是同义词。
北朝末年,黄老、道家概念的使用,仍然保持了寇谦让的传统。和尚道安写《两个宗教》时说:
求道有三点值得佩服:一是老子无为,二是神仙诱饵,三是傅勇隐忍…
而道家的极致在于长寿,呼吸太多,去旧迎新。
这里的道教还是指道教。这一传统直到宋、元、明、清都没有根本改变。
6黄老、道教和唐以后的道教观念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主要列举材料来说明唐宋以后,人们对黄老和道教的词汇仍然是指道教,与道教是同一个概念。这些材料包括:
道经只有590卷,是佛说的。两百三十五卷之多,是黄老等诸子之书(史明几乎“绝革除佛与僧以复义”)
(尊师重道)十二岁学《春秋》《礼记》,看到了黄老的宗旨,学的是儒墨。(王石执笔,司马成镇执笔,潘尊师解)(本文引用的所有文章均由陈远整理,陈志超、曾庆英补充,文物出版社出版,1988)。
因此,江西廉路帅四公...是优雅的,是看重黄老的,是尊重虚无的。(李灌《道士刘洪山院墙》)
老子在众多赞中只有两卷,井蛙不知终。(顾况《衢州开元寺碑》)
道家认为,元气以一为基础,一变九。故太乙行于九宫,其坛满祷,乃真仙官之产物。(宋西太乙宫宋寿碑刻)。
佛老之法,要求其归,唯清净无声,全是自然,非是浸淫于外物者。黄老的佛法也。(王·《重建仙鹤观》)
(上)祈祷和祭祀的器具都是基于太一之学,用的是道家的理论。
占领冯翔和张苞一家已经成为日本吏部的法律。而道教之所以要揣摩其形象,是为了控制其服务位号和祭台方式的差异...(宋代吕惠卿在太乙宫的题词)。
道教的教源于庄(据“庄”字)、周代,兴于唐明帝,盛于我宋之圣...(道教大师何德顺施立大师《广州行再造天晴观》)
我想走道教的道路,它起源于黄帝和老子,它的方式是基于清静,它是用来把事情弄清楚的...秦汉以来,方士纷纷发言,但有飞仙变之术,黄庭大洞之法...于丹的神奇药物。符箓小数都归于道家。文人不可兼得。不过我尝过盗论:黄帝老子之道也真,方士之言也末...(苏轼《上清楚翔宫碑》)
老子之道,黄帝之道也...自汉人以黄老为名家,儒者得病,到今天,称为异端...(马嘉轩的《东晓桩功田忌》)。
根据起源于黄帝和老聃,并延伸到列御口和庄的道教,它与孔子的方法并列,以教导世界而不废除它。(女野人愿“大金陕州灵修虚观”)
俗话说,学道的人多,但藏古之人多。住在山里,在树林里吃吃喝喝,把黄煌放在外面。若夫翁河上之流,黄故里之号附后人,以为是仙。(袁浩文的紫显微术)
.....殊不知,神的虚幻和迷惑,从来都是好奇者的欲望,是真诚的道家所谓的狡猾。(纪知真《重阳祖师开道碑》)
道家从老庄流出来,后来的人就失去了本来的目的,发为魔,发为魅,发为烧,发为章。送的越多,丢的越远,来的越久。(严旭《广宁宣彤太谷真人郝宗师道行碑》)
道家从黄帝、老子中流出,以清静虚无为宗教,以修神养性为工作,以长生为功效,神仙飞升到极致。(李之韶重建神仙万寿宫)
苏公说道教徒流,是以黄老为宗,以清静为宗,以空识为旨,以善良节俭为行。自秦汉以来,方士之言,飞仙之变之术,丹药之术,皆归于道。但黄老的道也是本,方士的话也是末。可以说是修其底子到最后都没有反应的完美。(许有壬《褚青向公基》)
汉代的所谓道学,是以黄老、无为而治为基础的。它的滥用是长生不老,被称为仙丹。(于吉《非非子游诗志》)
太史公以前写道名,是六大重要流派的名称。正因为如此,历代都不以静玄为体,为之祈福。虽然它就在那里。(山《太乙一、二代师赠萧真人墓铭》)
道家之流,坚持固守本本,防身自谦自持,符合易经。易经的谦虚可以修身,可以待人...自从他们的学问有了变化,神仙的本事也就兴盛起来,他们想保命,却又想游到外面去,他们想心平气和,相依为命,无所畏惧。(宋濂《浑成道学》)
……
以上文章都是写给道家的,其中道家、黄老指的是道家。这说明,从唐朝到明朝,清朝其实也是如此。人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说法,他们的道教和黄老的概念指的是道教。即使在这一千年里,人们提及道教更多的是用道家、黄老的概念,而不是用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