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脆皮烧饼哪里有特产?

香酥烧饼是蒙城的特色风味小吃。吃起来松脆松香脆,入口即化。它和其他地方的烧饼最大的区别就在制作工艺上。一个酥脆的烧饼需要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无法用机器批量生产,非常难得。它曾在CCTV-2的“美食旅游”栏目中亮相。

香酥烧饼是蒙城的特色风味食品。据说有150多年的历史。清道光年间(1821—1850),孔庙大门西侧住着一位孤寡老人,名叫宋,以卖酥饼为生。后来老人收了山东人薛延年当徒弟。薛延年学了手艺后,又传子收徒,后来就代代相传了。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做油炸芝麻饼,越来越出名。蒙城酥脆烧饼选料制作非常精良。面粉要精白面,猪油要精猪脂油。盐、大葱、香油、芝麻等调味品也要最好。面条要不软不硬。调味品的用量和搭配都有严格的标准(当然要根据季节和气候的不同进行调整)。制作时,饼坯要拉长擀薄,馅料要均匀适度铺开。应该控制好火和炉壁的温度。炉壁太热或太冷,生烧饼都粘不住,会“掉炉”。烤的时候要控制火候,火候不够,烧饼就不熟,也不脆;热度过了之后,又会燃烧。把生饼干粘在炉壁上,或者用铲子、火剪把烤好的饼干从炉壁上铲下来,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特别是烤出来的饼干都是用火剪挑的,力道细腻。如果力度小,饼干就不够脆;力度大的话,有可能把整个烧饼都捡起来。小小的炒烧饼所涉及的技巧和艰辛,恐怕不是外人能完全理解的。

专家做的脆皮饼干,色香味俱佳。烤好后是橘黄色的。用火割,摘下来。薄如竹纸,油润清香。让人看一眼就流口水。吃起来又脆又好吃。吃这个想那个。吃了这个再想下一次。可惜的是,现在的香酥烧饼最好烤着吃,吃的时候要用双手拿着,不然一口下去会导致大量烧饼渣脱落。放久了会变软,再烤会一如既往的酥脆,但是口感比烤出来的差很多。

刚烤好的和炒好的芝麻饼端上餐桌时,要一个一个分开摆放,切不可堆在一起。否则底部会被压碎,不仅外观不美观,吃起来也很麻烦。

以前蒙城有一位做炸糕的名家叫刘杰民,他的母亲是薛家的女儿,是做炸糕的行家。刘杰民得到了母亲的真实故事,学会了一手做酥脆饼干的好手艺。解放后在皖北宾馆县城当厨师,主要做酥麻饼,在蒙城很有名气。后来,他收了一个名叫刘志敏的徒弟。在刘杰民的榜样下,刘志敏很快成了著名的糕点师傅。

万里到安徽任省委书记后,有一次去蒙城,住在县招待所。县领导邀请刘杰民和刘志敏精心制作糕点,招待万里同志。他吃了之后赞不绝口。不久之后,刘志敏被调到合肥稻香楼酒店,专门做香酥烧饼。随后,入住稻香楼酒店的贵宾们在品尝了刘志敏制作的酥脆饼干后,纷纷表示同意。一时间,香酥烧饼成了稻香楼饭店的名吃,蒙城香酥烧饼更是闻名中外。为了满足需求,刘志敏教了许多学徒。后来年龄大了,改做管理,一般不再自己做了。

据经常出差的同志说,在外地经常可以吃到炒烧饼。问卖家,有的说是蒙城的,有的说是从蒙城学的手艺,但感觉不是很正宗。

很多外地的人来蒙古,用餐时经常会点蒙城脆皮饼干。有些宾馆饭店可以自己做。有的自己做不了,就去市场买。

目前蒙城市场上有很多酥脆的烧饼出售。邮局附近的一个叫薛(女),县行政服务中心东巷子的一个叫薛菊才。他们都是薛家第三代。刘杰民也是薛家的第三代(已亡)。薛的后人很多都去了外地经营。刘杰民的后人,还没有人以此为业。

衷心希望蒙城香酥烧饼永远保持其独特的风味,努力成为在中国乃至世界更加知名的一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