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舞蹈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白族民间舞蹈(包括民间活动)通常在三种特定情况下表演:白族民间节日很多,除了与汉族相同的传统节日外,还有20多个独特的地方节日,如主祭、三月街、火把节、二月崇拜和石宝山歌会。几乎每个月都会在这些民族节日里举行“白鹤舞”、“春鹿鹤”、“凤驱麒麟”、“耍牛”、“耍马”、“耍刀”等民间舞蹈和活动。

在多灾多难的春天的第一个月,白语叫做“取者瓦高智”。流传于洱源于风乡。

据宝大一村老艺术家李绍谷介绍,淘气王正月的由来,是明朝万历年间,时任湖广宜章县知县的宝大一人张大观,把在那里看到的“会神”带回来,与当地民俗融合而成。还有一种是惩罚正月生娃的父母:因为正月生娃本该在第一年的栽秧季节受孕,而农村又要求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在遮阳棚季节全力以赴栽秧,所以要惩罚不遵守农村规定的人。

困扰春王的第一个月通常在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八日举行。地点往往选在乡村广场。活动开始前,村民们报出自己扮演的角色,有堂官、辅佐官、弓箭弓手、递牌官、盔甲官、渔人、柴禾、耕田、读书、工商所、哑巴、哑女、落莲人、教师、算命先生、神人、翟公、翟婆和正月之道——《攻春之君》其中,女性角色多由男性化装成女性,每个角色都有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演出开始前,先扮成古怪滑稽的持牌人,敲锣打鼓,步行或骑马到附近的乡下,叫“多灾多难的春王首月!”来吸引观众。演出序列除了“迎朝官”、“审问犯人”、“宣读圣旨”集中在一个场地外,其余都是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各占一个场地。全村分成几个场地表演或在同一个场地交替表演。每场表演都有霸王鞭,中间穿插“跳神”等舞蹈。道白和歌词多是矛盾的,或者用白语谐音词来逗乐。表演者会把被惩罚家庭的“囚犯”带到大厅接受审判。“犯人”认罪认罚后,演出进入高潮。

多灾多难的春天的第一个月现在已经不多见了,而且有逐渐被田取代的趋势。

兰坪县白族那马人在农历二月初八至十五举行的“杯去日”也叫“二月跳”,汉语称为二月节。是大型的集体歌舞祭祀活动。表演者要有代表六大家族的六位祭祀老师,包括勇士(称“财物报告”)、女扮男装的金殿女神、“跳天破地”的天干、戴红色面具的吴三桂、戴黑色面具的马、仙女、仙女等。节目内容十分复杂,表现了当地白族人民对主人、英雄、祖先的崇拜。比如田又叫“苗赛”,白语叫“拉直”。在大理、洱源、剑川、云龙、宾川等县农村推广种植水稻。

田的表演通常在农历五月插秧后在各村广场举行。有时他们会被邀请到邻村演出。其组织者一般都是生产方面的专家,被称为“苗官”、“副苗官”。苗官负责统筹安排苗赛各项工作,副苗官负责苗赛的生活、记录保管和收支账目。

田的表现习惯于在组织苗种比赛的团队中分配角色。各县的田家乐各有特色,但表演节目大致相同。整个活动,场景大,角色多,能达到八九十人。除了苗官、副苗官,还有装扮成渔夫、樵夫、老夫妻耕田、哑巴、哑女的,也有装扮成水牛、黄牛、懒人、挖田的农民、教师、从事小工业的人、小贩的。还有打霸王鞭的姑娘。表演开始前,苗官戴着顶上有花的苗做的帽子,身穿马褂,高头大马,左脚草鞋,右脚布鞋,马夫牵着马向前走。一大群人从一个村子走到另一个村子,边走边唱,游行到中心广场密集演出。

田的表演运用了白族的语言、音乐、服饰和道具。演出时,鼓声震天,如【摆队】、【栽苗】、【摆龙尾】、【飞龙上天】、【蜜蜂过河】。霸王鞭、白鹤舞、赛马、旱船、蛤蜊舞等民间舞蹈穿插在广场周围表演。播放各种农事活动和各路表演者,用白族《吹腔》演唱,歌词幽默生动,表演生动,气氛热烈欢快。以“农事”为主要内容,耕田老人的妻子(女扮男装)引人发笑。田的全部活动包括水稻种植和插秧的全过程,展示了丰富的白族农耕文化,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开朗乐观的性格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愿望。

还有一种农家乐,直接贯穿生产劳动,如大理农村的“开秧门”活动。开秧门也叫“栽秧大赛”。比赛前,场子里插上了秧旗,唢呐鼓和音乐一起奏响。比赛开始后,落后者很容易被插秧专家堵在稻田里。这时,一些吹唢呐的人下到田里,在他背后吹唢呐,以示催促。

大理天家乐把劳动生产和娱乐活动结合起来。作为一项民俗活动,越来越受到白族人民的喜爱。白族人民信仰巫师、神灵、道教和佛教,因此有许多祭祀仪式和宗教仪式。规模最大的是主祭祀活动。拜主是白族的传统意识形态,在白族的村落中至今仍有拜主活动。在欢迎或祭祀我们的主时,一些庙会相当热闹,将“骑马”祈求风调雨顺和“玩牛”祈求丰收结合起来,载歌载舞,并伴有唢呐锣声。

大理的巫舞与对主的崇拜和“接金大妈”的习俗联系在一起。一般两个以上的巫师,互相呼应,可以和十人以上共舞。在跳舞的过程中,围观者可以加入一起唱歌跳舞,有一定的程序。以前是巫师和徒弟的关系。跳舞时,巫师还带着徒弟,手持单面平鼓(当地称之为羊皮鼓)。巫师的动作简单、粗暴、单一。女巫摆动臀部,环顾四周,或俯身或后仰。剑川的巫舞一般都是在这个主庙里表演,由巫神同台表演。舞蹈中有许多程式化的动作,如“胸前叉香”、“双抛香”、“内外缠花”、“双抛花”等。洱源巫舞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村镇祭祀场合;二是家庭牺牲。家祭有接魂、寻底、问魂、答魂、送魂的步骤。现在巫师只在偏远的村落有个别活动。

大理的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大乘不同于密宗和禅宗。唐代南诏时期大理州流行塔尼教,宋末元初禅宗传入大理州。目前,佛教祭祀活动中的佛教乐舞仅流传于剑川的洱源于风、炼铁、滇南、沙溪、金华等乡镇。舞蹈有“绕坛”、“瓶花舞”、“花宝花舞”、“莲花灯舞”、“剑舞”等几种,多在寺庙或宗教家庭的正殿中表演。

山区还有图腾崇拜和原始自然崇拜的祭祀活动。比如云龙长新区达达乡的“筑高锅”,中文翻译就是“丧舞”或“棺舞”。跳舞的都是小伙子,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圈,圈里停着棺材,前面和上面点着蜡烛。昏暗的烛光下,舞者逆时针旋转,节奏适中,气氛悲壮悲壮。这种舞蹈蕴含着“灵魂不灭”的宗教色彩。

白族民间舞蹈基础深厚,不愧为白族传统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