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牧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牧的七言律诗在其全部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侄裴编《樊川文集》二十卷,前四卷* * *收集各种风格的诗歌二百六十一首,其中七法诗近六十首;如果加上宋人编纂的《樊川外集》和《别集》所收的七法,数量就更大了。杜牧的七律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思想艺术上也很有成就,吴桥《围炉诗》说:“杜牧的诗绝句独树一帜,七言律动也很好。”这就明确指出了他的七律的成就仅次于绝句。

关于杜牧诗歌的艺术风格,刘熙载有一个概括:“杜樊川的诗豪迈豪迈。”刘的所谓“英姿英发”,是与李商隐的诗“多情米á n @ (1)苗”的风格相比较而言的,指杜牧的诗在内容上表现了诗人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在艺术形式上注重英雄气概和情感宣泄,具有一种英姿飒爽的气概。这是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角度对杜牧诗歌风格较为准确的评价。诗人的艺术风格是其作品中主要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的相对稳定的综合。在这个综合体中,总有一个主题和旋律旋律。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个主题和旋律,我们就知道了一个诗人艺术风格的主题。用“英姿英发”来概括杜牧诗歌的总体艺术风格,可以说是抓住了最重要的特征,这无疑适用于杜牧的七律诗,是我们理解杜牧七律诗艺术风格的基础。而同一位诗人创作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其风格也会在整体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个性差异,这是诗人艺术成熟的标志。杜牧的七律诗以“英姿英发”的总体风格为基础,有时还独具特色。

刘克庄说:“牧在法中往往包含较少的尴尬,以纠正时代之弊。”杨慎也说:“(杜牧)是一个华丽、典雅、美丽的诗人,在他的格律诗中特别别扭,以纠正时代之弊。”所谓“陡”,一方面是指因改诗不合规矩而产生的陡峻气势;另一方面是指与古典诗词相似的豪放雄浑的意境。我们可以从原著理论中概括出杜牧七律诗的艺术风格:最主要的特点是英姿英发,有时在诗句中故作笨拙或赋予古意,表现出一种豪放刚劲的气势,从而增强了豪放雄浑的意境。比如题目《宣州开元寺水格,万玺阁下,甲西公馆》:

六朝文物连空,天轻云闲。

鸟去山中,人唱哭。

深秋,千雨落帘,夕阳下阳台吹笛风。

没有理由去看范蠡,东方有五湖。诗人亲临现场看胜仗,以物传情,大气磅礴,思考千年。第一副对联从眼前景物有六朝兴亡之感,说过去的衣服文物都成了荒草,唯有淡空闲云不变,笔法专注其上,满是珍奇,涵盖千古。下巴和脖子的两副对联描绘了宛西一带的山川和鸟类,晚秋的窗帘和日落的阳台,以及秋景图现在的壮丽景观。远眺五湖,台联快递亭表达了对成功后泛舟太湖的英雄范蠡的思念。全诗情景交融,神韵十足,刚劲有力,却又不失于木的枯直,有韵味却不在柔弱无力。薛雪《一瓢诗话》说:“杜牧是晚唐杰出人物,名作甚多,如《宣州开元寺水阁》,直接筑了老杜的门墙,故不称小杜。”其实这首诗不仅直接筑起了老杜的门墙,更是走进了房间,获得了它的真髓。

然而,有人对杜牧这首诗的格律提出了异议。如谢榛在《四首诗》中说:“杜牧诗《开元寺水亭》、...后三句全是自吸,韵短而短,却无韵。”《一真斋世说》也说:“杜樊川甚帅,法不密。”这其实涉及到对律诗中“陡”现象的看法。按诗法,古句不应混于法身;用古文的方式把句子和法律混在一起是不合适的。古诗词强调气势,讲究力度和质朴;韵脚强调押韵,讲究圆滑流畅。但如果把这两种诗风的特点推到极致,古诗词就会平淡无奇,平淡无奇;韵会华丽柔和,会无力。相反,如果在正体韵文中穿插一些古体韵文,使之成为变体,则可以为旋律增添一些古朴浑厚的特色。这正如刘熙载所说:“古体壮质,近体(按绝句等格律诗)婉约飘逸,诗亦俗也。论其变,古而近力,古而近质。”(《艺术与诗歌大纲》)所以,一个能有所为的诗人,既能遵循诗歌的方法,又能陷身其中。沈德潜说:“诗贵为性情,也贵为佛法。.....但是,所谓的佛法修行者,要量力而行,要收手.....如果我们决定了这里该做什么,那里该做什么,如果不以意志去动法律,而是以意志去遵循法律,那我们就死定了。看看天地之间有没有水的云朵,月亮来了,风来了,我们死在哪里!”沈石是典型的台阁式诗人。他在《诗品》中“察其旨,评其体,讽其调”(《唐诗别集序》),即除了在内容上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外,还十分重视格律、声韵等诗歌方法。但他并没有把诗法视为死法,而是主张“以意逆法”,反对“以意逆法”。王夫之说得更直接:《乐记》说:‘凡声始于人之心。’我们应该以穆尔的交心作为旋律的标准。“135不管,246分明”的理论不能作为标准。”(《Ji ā ng @(三)《斋诗话》卷二)王承认格律诗要讲究格律,但他也反对以死为典。所以,杜牧的七律诗有时在英雄姿态、英雄发展的基础上“含少而陡”,并不是他不懂诗法,而是他有意为之,体现了杜牧七律诗艺术风格的一个个性特征。

杜牧七律诗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分析。

一种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与诗人自身的政治抱负、生活经历、人格气质和情感色彩密切相关。西方文学批评家有“风格即人本身”的说法(在布丰);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也说过:“师皆诚,其异如面。”(文心雕龙式)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风格是作家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折射反映。

杜牧在政治上大胆直言,野心勃勃。《新唐书》说杜牧“刚正不阿,有奇节,不计较龌龊之事,敢作重要之言,指陈之病,尤对其有利”,还说其性“直”。他在《独饮郡》一诗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愿一生以五色补衣。”弦歌教赵岩,兰芝浴河湟。当鱼腥sh ā n @ (4)一扫而空,猛的。活着却睡觉,生活富足农桑。“一方面,他崇高的政治抱负和远大的志向,决定了他的七律多是关于政治和军人的,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种雄浑刚健的气势。比如,中晚唐时期,杜牧就反映了西北外来统治者侵边扰民的严重问题。如河湟:

元宰的相公以前借钱,唐宪宗也是精打细算。

我看到衣服就去了东市,却突然丢下弓箭剑去巡视西市。

牧人虽驱马,惟命是从,白发心皆臣。

天下闲人之中,只有凉州歌舞受欢迎。诗人赞扬了原想收复边疆的宰相袁载和原想有所作为的唐宪宗,但两人都未能如愿。作为审美对象,元稹和宪宗是美丽的,壮丽的。诗人还赞扬了占领区人民不改初衷、期待回归的民族气节。作为审美对象,沦陷区的人民也是美丽壮丽的。诗人把有成就的帝王大臣和有民族气节的人作为审美对象来赞美,为全诗的宏大奠定了基础。但更难能可贵的是,杜牧能将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融为一体,通过对审美客体的赞美,表达了诗人自己对边疆复辟、国家统一的崇高愿望,使全诗显得庄严豪迈。这就像他在诗中说的“周文清赵,即使你在与党项人的战斗中被箭射死了”。他明确表示,他不是一个怕死的学者。为了边境安全,他愿意参军,身先士卒,亲自上阵杀敌。诗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真挚豪迈的报国情怀,全诗豪迈的气魄和瑰丽的意境跃然纸上。

如果说杜牧性格中豪放有为的一面主要影响了他以抵御异族入侵、平定藩镇割据为主题的七律诗风,那么杜牧性格中刚直不阿的一面主要影响了他以反对朝廷内部恶势力为主题的七律诗风。比如七法《李阁诗》就是根据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中发生的人和事:

一章封在肥皂袋里膜拜。宫廷有一种古老的风格。

去了桂的学校,江充去看狗宫。

各种各样的日子震惊了整个时代,朱茵几乎空无一人。

开始挣钱的人不行,海边现在是渔民。事件的一方是宦官头子仇士良,另一方是文宗的奴才李逊、郑铸。这件事的性质暂且不论。就两党代表的个人素质而言,仇士良的专制权力已经到了一个热点。面对“仇士良窃国柄,烈焰熏天”(《杨秋韵》卷九)的严酷现实,大多数士大夫敢怒而不敢言,但杜牧却说“各种天震千古,@ [6] @ [7]朱茵被出卖”,道出了他在事件中杀害大批官员的罪行及其所造成的恐怖气氛。这应该说是很有勇气的。至于事件另一方的李逊和郑铸,他们清洗宦官的动机并不坏,只是眼光太窄太矮,个人素质也太差。据《新唐书·李逊传》记载,李逊执政后,“报恩报仇。.....尝恶,得知困党,迁降,班空,震惊中外。”杜牧的好友李忠民(即李给氏)是李训和郑著的直接受害者。面对如此惨绝人寰的局面,杜牧说“入桂之学,江充来见狗宫”,把夫妇比作汉武帝时毁灭忠义节操的江充的巫术之狱,斥责他们侥幸用事。这也应该说是无比的勇敢。

杜牧批评了“甘露之变”的双方代表,却高度赞扬了李忠民:“一章封在皂袋里,朝廷有古风。”为什么赞美李忠民?只是因为李忠民“敢言,善待进士杜牧、李赣,文章有趣相似”(《旧唐书·李忠民传》)。大和六年(832),上书文宗,请郑代宋丞相薛。虽然失败了,但这种直言不讳的精神深受杜牧的推崇。杜牧称赞李忠民“朝廷有古风”,这是他本人直爽性格的自我写照。全诗充满阳刚之气,无论是对恶势力的批判,还是对正义人物的歌颂,依然属于气势磅礴的风格美范畴。

杜牧豪爽直言,但仕途坎坷。二十六岁那年,他变得更有才华,打胜仗,成了秀才,成了秀才。他在北京出名了。从此,他本可以发迹,取得很高的政治地位,但等待他的却是几乎一生的参谋生涯和一个偏僻的县城。仕途的失意和政治理想的未能实现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影响,为他豪放不羁的性格注入了一些看似消极的因素。这在他的一些七律诗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九号爬山》:

江面映秋影雁刚南飞,约友同酒同酒壶山。

笑闹人间,菊花盛开时。

只有沉湎于重阳节,不必叹息和厌恶夕阳的余辉。

生命毕竟是短暂的历史,为什么像齐景公那样热泪盈眶。表面上看,诗人面对清秋落花轻,看破红尘,以黄花美酒为知己,以此来消解人生的惆怅,心境低落。但事实上,杜牧并没有变得心灰意冷,空洞无物。他只是借助旷达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自己过去的远大志向。旷达感是在志存高远的情况下的一种特殊的无拘无束的感觉,语气依然开朗豁达。也是夕阳西下时的晚景。为什么李商隐笔下说“夕阳无限好,被将临之夜埋没”(《乐游园风景名胜区》),而杜牧却说“我不必恨夕阳”?关键问题是两者的情感基调不同。李商隐多情多愁善感,风雨会激起他的惆怅。长安南郊的乐游园风景名胜区,原本是唐代繁华的旅游胜地,却触动了他的忧郁,原因是他“难受”。而杜牧,正常情况下很少表现出任何忧郁。甚至在秋高气爽的季节,登上了远离京城的池州(今安徽贵池)岐山,但他不仅没有“恨夕阳”,还布置得花团锦簇,喝得酩酊大醉。而他的狂饮也不是纯粹的借酒消愁,而是像曹操的“豪爽而忧难忘。”如何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只有杜康(《短歌行》),在其中豪放奔放的感情,沛然流于笔端。杜牧在一些诗中高度赞扬曹操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才能,而他本人的性格在豪爽豪爽方面与曹操颇为相似。所以曹操的“慷慨”四句诗,可以作为杜牧“九天爬山”的注脚;曹《沉浮悲凉》(陈若明《采济堂古诗选》卷五)、《神雄神韵》(敖《Qú @ ⑻翁诗评》)等诗的风格特征,与杜牧七律诗大体相似。

杜牧的性格有浪漫、潇洒、妩媚、豪放的一面。据唐代书法家杜牧在扬州牛僧孺门帘时的风流韵事,杜牧是个不可多得的书生,还写了一首诗。.....少放牧,野性放荡。“这种妩媚有才的气质影响了他的七律诗,表现在为他的豪迈风格平添了几分飘逸之美。杨慎的“瑰丽、典雅、美丽”指的就是这个。但由于杜牧性格豪爽直爽的天性,即使在一些描写青楼红粉、舞馆的艳情诗中,也总有一种豪气。比如七律“见刘秀才池州妓别”,虽然全诗写的都是与艺妓离别的情怀,但最后却以“一个Gā o @ ⑼相见,你该对着妆镜微笑”结尾。诗人所哀叹的虚度光阴,不仅仅是青楼红楼一面,还包含着壮志难酬,成就不能及时的感叹。姚颖《论诗》说:“十里扬州落魄时,春风dòu @⑽@⑾写相思。凡从绛蜡银底起家的郑,都不谈兵士杜。“这可以说是透过杜牧迷人的外表看到了他性格的本质。这种本质的人格决定了他七言诗的基本风格是豪迈豪放,雄浑浑厚,而华丽的特征在他的七言诗中只是偶有出现,从未成为主流,也没有因为华丽的特征而变得柔弱。

《诗一勺》说:“无忧无虑的人的诗一定要潇洒,真诚的人的诗一定要庄重,妩媚的人的诗一定要优雅,轻松的人的诗一定要美丽,冷涩的人的诗一定要贫瘠,丰满的人的诗一定要丰富忧伤,正直的人的诗一定要壮丽,豪迈的人的诗一定要不羁……”杜牧的性格可以说是豪爽光明磊落,无忧无虑,轻松迷人,属于外向开放的类型。所以他的七律诗有时会在苍劲有力中透着几分飘逸,符合他的性格特点。

刘克庄和杨慎在讨论杜牧七律的艺术风格时,都谈到了“匡正时弊”。那么,晚唐七律有哪些「弊端」?杜牧是怎么纠正的?这也是与杜牧七律艺术风格形成有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言律诗自初唐沈括@ ⑿、宋开始定型,后作者日出而作。但直到盛唐,除了杜甫,各个流派的作品都不多。唐中后期,七律开始兴盛,蔚为大观。石先生对《全唐诗》中诗存一卷以上的诗人的作品进行了统计,其中七律诗的数字为:初唐72首,盛唐300首,中唐1848首,晚唐3683首。(引自沈祖芬《唐代七律简论》)这个数字说明,中唐以来,七律作为一种高度成熟的新体裁,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增添了一朵奇葩,成为广大诗人喜闻乐见的新体诗。但事物发展的规律表明,当一个事物发展到顶峰阶段时,往往会转向它的反面。七言律诗的发展也不例外。七言律诗在中唐盛行的同时,出现了一个名为“大历十才子”的倒行逆施的诗歌流派。他们在诗歌内容上摒弃了杜甫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很少反映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而以点缀、酬唱、造型山水、歌颂隐逸为基本主题;在艺术方面,十才子大多有较好的艺术修养,擅长写七律:“七律,大历最精通。”(一真《斋诗说》)他们在严格的格律限制内,尽最大努力选词造句,安排音韵,追求形式技巧之美。所以脱离实际,华丽柔和的诗风是《大理十才子》的主要弊端。《四库全书总目》钱钟书文集提要指出:“历归之时,诗风初变,浓郁的开宝精神渐行渐远。风之调高,趋于微飘,是十子之本分。”这种批评仍然是非常积极的。这种华丽柔美的诗风直接影响了晚唐大多数诗人。尤其是七律诗,有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格律,为晚唐人炫耀技艺提供了条件。由于单纯玩弄技巧,在七律诗创作中,音色优美、流畅轻盈的婉约诗风尤为严重。钱mān @⒀在《唐申银体》中谈及晚唐七律时说:“过去说晚唐不写七言律诗,但自此以后,作者越多,诗风越差。一般组织巧妙,神韵优美,流畅轻盈,千手皆是;若以义求之,则无有也。”这正好概括了晚唐七律的“弊端”。为了纠正这种“弊端”,杜牧在七言律诗中不仅重视思想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无论反映什么,都能写得豪情万丈,气势磅礴,而有时在格律上又不太谨慎,或故作笨拙,以增强磅礴气势。如《商·傅山·水怡》:

蔡邑的身世未明,最终必然南下杭湘川。

当时关于朱筠的讨论很少,后人的声音都挂在白天。

每一个邪念都被当面唾弃,一个穷人欠一杯钱。

岗位名称不好改,把警察晾在一边的人都很尴尬。诗题下,原注曰:“本帖原名与杨戬相同,故改为富水帖。”杨谏是阳城大夫的谏,他敢于公开谏,受人尊重,但后人为避之,改阳城帖为伏水帖。在这首诗的第一对对联中,杜牧写了历史上的直臣汲黯和朱筠,以衬托阳城的直言进谏。嵇安的倔强和的刚直不阿,本身就是正气,催人奋进。诗人在诗歌中对此的运用,为表达阳城的耿直豪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颈圈句正面描写羊城的恶与穷。为官一任,清贫一任,难能可贵;但作为劝谏官,直言不讳尤为重要。羊城任谏臣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不为琐事谏,敢在关键问题上硬打。裴炎陵诬告鲁@ [14],要追鲁@ [14]和裴炎陵。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阳城上书延陵,力劝鲁无罪[14],朝廷据理力争。杜牧用“每一个恶念都是当面唾弃”这句话来概括阳城的耿直豪爽,形象而有气势。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原职名要保留,让进京办事的官员警惕。杜牧即将经由羊城驿站赴京的官职是左补缺和史馆编,补缺一职属于谏臣范畴。所以“把警察留给天的人都惊动了”,首先表明了杜牧要以羊城为榜样,做一个直言不讳的劝谏者的决心。全诗充满了凛然不可侵犯的英雄气概,能振奋人心。但是,这首诗中的两句话是不一致的;而“把警察留给天空的人是突兀的”也是一句别扭的句子,打破了七言句中前四后三的规范,变成了前五后二,进一步增强了全诗的宏大感和险峻感。所以,杜牧七律诗之所以写得豪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唐以来一直力求音疾的七律诗风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正如赵翼所说:“中唐以来,律诗盛行,力求音疾,所以多音节和谐,风格优美。杜牧畏弱,自创狂傲之学,以正其弊。”(《瓯北诗话》卷)杜牧的七律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独树一帜,这与他对“时弊”的纠正和改革是分不开的。

继承和借鉴前人的创作经验也是杜牧七律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杜牧非常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其中尤其推崇杜甫、韩愈:“杜集忧如挠顾之斑。谁能得到凤凰的精华?没人解二线胶!”(读杜甫集)清代丹阳酒园龚煌诗中有云:“味中有云:‘杜集忧,如搔伯母之痒。’这是他生命的力量,所以他的诗充满了健康。“杜甫的150多首七律诗,虽然其风格精细细致,层出不穷,但在多样的艺术风格中总有一种主体风格,就是杜甫自己在《入雕桌》中所说的‘沉郁顿挫’。他的七律代表作如《秋兴八首》、《史碑五首》、《登高》等被胡应麟称为古今七律之首的作品,都是以深厚的积淀和抑扬顿挫的笔法写成的,明显表现出“抑扬顿挫”的艺术风格。杜牧以此为主要参考。而一生落魄的杜甫,则专注于忧国忧民,性格内向,所以抑郁的时候也很难过。而杜牧,出生于名门望族。虽然仕途不尽如人意,但还是做了县令。虽然他的诗也反映了现实,但他侧重于表达他的崇高愿望。他在忧国忧民(尤其是人民)方面不如杜甫,性格外向开放,诗歌风格与杜甫不同。这种差异的主要标志是,在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中,悲凉减少,豪放增加。杜牧的七律诗,如《润州二首》、《西江怀古》、《怀中岭旧游四首》等,从题材上看,大体属于同一类型,但在深度上却豪放俊朗。何超《义门读书书记》说:“晚唐时,牧之与义山都是美学生。牧之郝建跌宕起伏,难免过于宽松。”所谓“太松”,是相对于杜甫诗歌的风格而言的,这是杜牧学杜而异于杜的独特之处。

至于韩愈,王选在《音序》中说:“韩萌之崛起,试图模仿杜丽之笨拙体,以矫正当代成熟之弊。”这种匡正时弊的精神,符合杜牧的心性和爱好,激励和鼓舞着杜牧。而且,由于韩愈才情雄浑丰富,仅古诗一首就足以奔放,节奏病了也难显所长,所以他特别喜欢写陡峻挺拔的古诗,却不肯多写有节奏的诗,尤其是《七律全集》只有十二首(《瓯北诗话》卷三)。因此,杜牧的七律既借鉴了杜甫的七律,又参入了韩愈古诗的跌宕起伏。杜牧的七律《周文清赵白均在与党项人的战斗中被箭射死》,被胡振亨称为与韩愈的古诗《赠张道师》(唐寅《归钱》卷十一)有“同意”。然而,韩的诗歌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他的一些诗,言辞生硬,卑躬屈膝,艰险难搏,特别险峻,让人目瞪口呆,不敢逼视。在这方面,杜牧无意模仿他们。杨慎说,杜牧的律诗“特别陡”,可见他有意向朝鲜学习。刘克庄说杜牧的诗“充满悲凉”,说明他并没有把韩愈古体诗的特点照搬、塞进他的七言律诗里。“特”和“少”两个字一定要重点。

一个伟大的诗人,既能重视继承和借鉴前人的创作经验,又能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将其融熔入陶铸。当我们读杜牧的七律时,我们认为它看起来像杜理科赋的七律,但它不是杜甫的诗。我觉得有韩愈古诗的影子,但和韩愈的风格大不相同。这是因为杜牧在学习杜、韩诗歌风格的同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创作,而不是一味地模仿。

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还与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关。杜牧七律诗的艺术风格苍劲有力,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我想把重点放在诗人在时间和空间描写上的特点。

在杜牧的七律中,空间往往被写得非常大,产生了一种构造宏大、境界壮阔的浩瀚气势,尤其是在写景的抒情诗中。比如《西江怀古》中的“上屯巴汉控潇湘,怒如静镜”;润州的两句诗中有一句是“千里去吴婷,一年来吟游”;在句中,汉南千树,数人相隔。《贴罗记·北宣》中“天遇海门秋水,烟笼随园钟声响”;《怀中陵旧游》中,第二部是“上吊楼,万帘相会,破浪前行,千帆来大马”;第四个是“平江控十万厂,秋来新磨镜”。这些诗,无论是关于河流,秋色,城堡,还是云朵,都给人一种恢宏壮阔的感觉。杜牧是唐代著名的“Suan博士”之一,也就是说,他喜欢用数字写诗。他特别善于用“千”、“万”这样的词来表达一个大数,让想象力展开翅膀,尽可能地拓展空间。但是,诗人这样的写法并不故作惊人,它符合情感与想象的辩证关系。《文心雕沈龙丝》说:“文志丝也远。所以,我沉默忧虑,思考千年;悄动,见万里。”杜牧崇高的理想和宽广的胸怀决定了他意境的气势。而它那波澜壮阔的情怀,也只有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才能包容,否则,就尴尬了。

杜牧在七律诗中有时将广阔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结合起来,从时空结合的角度进行描写,更增添了磅礴的气势。如《宣州开元寺水阁》“六朝文物连空,天轻云闲。”“草连空”,空间何其广阔;“今天和过去一样”,时间有多长。正是在这个无限的时空里,诗人怀古时的豪情壮志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西江怀古》中“千年前,我钓明月,沙鸥万里,夕阳西下”,也是著名的时空组合。《酒园诗话》称赞这幅对联“尤见雄伟景色”。然而,那些批评杜牧是“Suan博士”的人曾经主张,开头的两句话应该删掉。如果是这样,当然还是可以勉强写成一首诗,只是时间和空间的联系没有了,整首诗的宏大和豪放也就消失了。其实这两首诗的好处就在于“钱球”和“万里”这两个字,在这无垠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里,蕴含着大江的雄伟景色和诗人对千年的向往。因此,具有时空结合艺术手法的描写是形成杜牧七律艺术风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杜牧诗歌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表达了他济世救民的志向和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多采用古风,如《感吾情之诗》、《郡斋孤》两首长诗,总结了安史之乱以来的历史和现实,深切哀叹藩镇割据、外族入侵、民生疾苦,也抒发了报国之志。再比如河湟和早鹅。第二,讽刺统治者的奢侈。这类诗歌往往采用咏史的形式,借古讽今。如《华清宫三绝居诗》前两首,借玄宗荒淫错国讽刺当下;《李国山左》借秦始皇讽刺今人。《赤壁》通过折戟与前朝联系在一起。所谓“东风不和周郎,春来铜雀台锁二乔”,其实是哀叹当时没有英雄。第三,写景抒情。有的写怀古,如《伯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犹隔江唱《后庭花》。”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来表达自己的潇洒情怀,如《徒步》:“驻足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杜牧的诗论主张“意为主,气为辅,辞句华美,以守为兵”(《答庄冲书》),强调“求最高,不做奇功,不涉风俗”(《献诗》)。

第三,杜牧诗歌的艺术成就。杜牧喜欢用四句诗来抒发感情,他的诗善于论辩,含蓄深刻,达到了韵味无穷的目的。他的山水诗观察敏锐,含蓄精炼,与景物融为一体。杜牧的诗歌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用柔和的语言抒发豪情,形成了气势磅礴、韵味悠长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