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画的所有信息。

每到春节,人们都喜欢买一些鲜艳悦目的年画,贴在门上或室内,给春节增添一份祥和的气氛。在春节期间张贴年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年画,古称“门画”,原名“门画”。据《风俗依桐》记载,在先秦两汉时期,宗教信仰就有拜门的习俗,所以申屠和雷宇成为我国最早的神。晋代宗谷《荆楚纪年》说:“正月初一,二神附户,左为申屠,右为基,俗称门神。”

据古书记载,神差和雷宇两兄弟专门监督这些鬼魂。当他们发现有害的鬼魂时,就把他们绑起来喂老虎。所以黄帝在门户上画了茶和睡觉的雕像,以防止鬼魂。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原因。据说唐朝皇帝命吴道子为钟馗画像,刻出来送给大臣们挂着驱鬼。关于“门神画”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李世民太宗在位时,宫中闹鬼,大惊,手下大将秦和尉迟恭持剑持叉,日夜为站岗壮胆,宫中归于平静。李世民认为这两位将军太难了,所以他让画家在宫殿的门上画出两位将军的威武形象。后来,这种形式流传到民间。

宋代木刻技术出现后,为木刻年画提供了技术生产条件,促进了年画的不断发展。随着年画的广泛传播,其内容和功能也在不断丰富。到了清代,年画达到了顶峰。最初作为辟邪的象征,吉祥、多子、长寿等主题逐渐被加入,玩偶、仕女也有表达新年美好祝愿、美化环境的功能。同时,也出现了表现农民自身现实生活、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年画,丰富了文化生活,传播了知识。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多用于新年时张贴帖子、装饰环境,寓意新年吉祥喜庆,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以木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地。上海有“月牌”年画,四川、福建、山西、河北甚至浙江等地也有。老版年画因为画幅大小和处理方式的不同,名字也不一样。整幅称为“宫尖”,三张纸称为“三才”许多细致的工序称为“画宫尖”和“画三才”。金粉涂的颜色称为“金宫尖”和“金三才”。6月之前的产品称为“绿版”,7、8月之后的产品称为“秋版”。

各地年画的称谓差异较大,如北京的“画一幅”、“护一幅”,苏州的“画一幅”,浙江的“花纸”,福建的“神符”,四川的“斗方”。今天,年画逐渐被称为“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求吉祥、迎接新年的一种民间工艺,也是承载着人民对美好未来向往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人们把年画称为“纸画”,宋代称为“画贴”,清代称为“画画”。直到清朝道光年间,学者李广庭在文章中写道:“扫完屋就贴年画,是儿戏的耳朵。”年画由此得名。

著名的年画有九种,分别是: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武强年画、佛山年画、凤翔木版年画、东风木版年画。年画的起源历来分为两个中心:北边是天津杨柳青、山东威县的寒亭;南方在苏州桃花坞和广东佛山。他们的产量和制作都有自己明确的风格,市场范围也很大。其中杨柳青、桃花坞、绵竹、杨家埠年画被称为中国四大年画。

年画线条简单,色彩鲜艳,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年夜饭图、贾岁图、和婴儿玩耍图、天伦之乐图、看花灯图、胖娃娃图等。,有的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为题材。多用于张贴门画,夹杂着“天茶”、“天官”、“秦琼尊德”等“神护宅”观念,体裁(或称形式)包括门画(单幅、对开)和单幅四屏。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木刻年画是南宋刻的“婉约随朝”。清中叶,尤为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画更加深入人心,推陈出新。

年画艺术是中国的首创,它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习俗。每年农历新年,我都会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几乎每个家庭都是这样。从大门到大厅,贴满了各种象征吉祥富贵的彩色年画。春节之所以充满欢乐和兴奋,是因为年画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般来说,富贵人家总喜欢在厅堂里挂寿星、紫星、福字、福字、寿字。花鸟,如芝、梅兰、朱菊等,自然受欢迎。

源流

相传,中国的年画始于唐代。直到宋代才开始流行,但是门神还是有贴的,所以年画可以包括门神。

明朝初年,日本人在甘肃发现了两种宋代年画:一种是班戟、赵、王昭君、绿珠四大美人图,均为宫廷礼服长袖,供贵宾使用;另一个是灶神和关圣帝。两幅画都盖有“平阳纪家雕郎”字样,说明人物年画在宋代已经成型。

由于朱元璋提倡过年贴春联,年画特别发达。今天还有明朝万历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木刻三星图《福禄寿》、《天佑百姓》。雕刻相当精美,至今仍被人们所模仿。还有实用的日历画,如:春牛、厨马、山神等;还有更多的历史故事,如“的干儿子”,“岳飞用枪挑了王”。《牛郎织女》《白蛇传》等等。至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文学名著,也被采用为年画题材。从明末到崇祯,天津杨柳青年画非常有名,画面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清代人才辈出,年画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艺术作品外,还有“一只老鼠娶了一个女人”、“王婆骂了一只鸡”等寓意画,以及由歇后语组成的连环画,给人以幽默感。还有各种各样的印刷,如木板,石版画,胶印版,中国画,水彩画,图案和单线平画。有炭色的,有古董的,有创作的,甚至有重印西洋画的。比如姑苏年画里的“西部剧场”就是。

年画的起源

年画的起源历来分为两个中心:北边是天津杨柳青、山东威县的寒亭;南方在苏州桃花坞和广东佛山。他们的产量和制作都有自己明确的风格,市场范围也很大。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年画一直是人民创造和喜爱的艺术作品。虽然年画在宋代就已经有了雏形;但它真正成型是在明朝,资格最老的是天津杨柳青的产物。

天津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原名古柳口)是天津以西三里的一个镇,位于大清河下游,风景宜人,交通便利。镇上超过五分之二的居民经营年画生意,自明末崇祯年间开业以来,已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鼎盛时期是清光绪前十年,每年都要卖出2000多万册,畅销华北东北,远至西北的新疆。如齐、戴连增、梅早年印制的年画,在内地已成为珍品,在海外更为罕见。f

山东潍坊寒亭(杨家埠)年画

其次,说到寒亭年画,寒亭镇是山东威县东北40里左右的地方。但年画的制作并不在寒亭镇,而是在寒亭附近的几个小村子里,其中以西部的杨家埠最有名,从事年画的公司几乎有100多家,大部分只是家庭副业,而专门做这个行业的只有少数几家,其中同顺堂规模最大,资本雄厚,产品不仅在山东各县销售,而且在南方的大江流域、北方的东北各省、西部的郑州都有销售。

寒亭年画可分为六类:

第一类是神马,比如门神、财神、灶王爷、八仙。

第二类是作物生活,如春耕图、秋收图、元旦图等。

第三类是吉祥画像,富贵吉祥,生活幸福,贵子出世。

第四类是怡情画像,比如钓鱼读书,春夏秋冬。

第五类是故事肖像,如《二十四孝》、《梁山伯》、《祝英台》。

第六类是戏剧人像,比如唐僧取经,桃园忠义。画中每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都描写得恰到好处。

汉庭剧画多以舞台上的样子为准,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按照舞台上的形式来画;另一种是在舞台上装饰形式,比如士兵都骑马,战场用景观树装饰,室内可以加门窗和陈设。但是人物的服装还是在模仿舞台上的服装,尤其是画的脸,也是按照演戏的方式划的。据说寒亭的戏曲画得到了天津著名画家王守田的大量新稿,因此和杨柳青齐名。

以上六种年画中,第一种是最早的。而门神、厨王都满足不了人们艺术欣赏的要求,于是第二类甚至第三类相继问世。不过寒亭地区出产的画,除了颜色稍有变化外,似乎和杨柳青出产的很像。

江苏苏州桃花坊年画

再次,苏州桃花坞年画是太平天国以后开的。在当时,它们与天津的杨柳青和广东的佛山一起,是最著名的三个年画产地。除了苏州是其营销中心外,在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福建、江西等地几年如一日。其中还有一位著名的画家王铁山,他的字写得很飘逸,很有书卷气,尤其是用山水画的写实笔法写西湖风景,堪称一绝。

除了三星和天佑百姓的图片,还有搞笑图和常识图。前者如《老鼠结婚》、《五鬼作乱》、《六子作乱托米》、《怕老婆》等,都含有反讽意味。后者分别是:《十二宫图》和《鸟图》。,“五伦图”,“西湖十八景”。“岁寒三友”等等足以让人仰视欣赏。也以戏剧和绘画为主,如《梁祝》、《秦香莲》、《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秋江》、《贾宝玉》、《林黛玉》等。,都是著名画家写的,绝不低俗。

广东佛山年画

最后是广东佛山的年画。佛山曾是南海县的一个大镇,年画的销售在清末民国时期达到顶峰,以农村为主要市场,包括两广、福建、湖南、贵州的部分地区,远至南洋群岛。但在中国抗战前,逐渐衰落,原因有四:

(1)佛山的商业地位被广州取代;

(2)平版印刷取代了传统的古棕刷雕版印刷方法;

(3)迷信色彩浓厚的偶像绘画,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4)农村经济衰退,购买力薄弱。

四川绵竹年画

除了上述两个年画中心,四川绵竹市也生产年画。但是只在四川和西南部分地区有销售。绵竹年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它最繁荣的时期是在清朝乾隆和嘉庆年间。当时绵竹连续经营年画,成了市场。高峰时有200或300家年画商店,有数万名年画制作人。

有两个原因可能是绵竹年画发展的推动力:

第一,绵竹曾经有大量的民间画师,被招募到四川各地从事建筑装饰、绘画、寺庙雕塑、壁画等工作。这些画家都有一定的绘画造诣。当他们回到家乡过着闲散的生活时,他们偶尔会成为年画的制作人。

第二,绵竹的造纸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年画印刷就地取材,分量足,成本极轻。县里有一种特产粉尖纸,可以长时间保持鲜艳的颜色而不褪色。

由于地域关系,杨柳青和桃花坞的年画更容易吸收外来形式的影响;但由于绵竹地处西部边陲,过去交通不便,当地画师很少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他们画的年画更富有民间气息、粗犷拓展和古拙趣味。

一般来说,在年画制作中,木刻比石版画更有趣。首先,构图的设计要考虑到大众的心理。那些吉祥喜庆的木板年画,在营销中永远占据首要位置。

艺术品设计的第二个关键点是画家的精准。任何线条细腻,色彩搭配得当的东西都会受到大众的欢迎。然而,艺术品的设计各不相同。即使是同样的艺术品,也要尽量做一些区别,或者姿态稍有变化,或者线条颜色稍有变化。上品永远是最能体现整洁和细节的。

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但因为木刻不容易保存太久,过了几年就要刻,一旦翻过来难免会失去一些精神。最开始用木刻调色,后来用五彩石印。虽然它的纸张质量和色彩较差,但它代表了一种简单的民间艺术形式,而且价格低廉,因此它仍然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兴趣。

由于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年画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它使用旧的形式,注入新的内容,并选择了数百个主题。用彩色胶板影印,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抗战前后的年画,称为月卡,曾经统治过一段时间,由杨柳青、雕花坞的木雕转化而来。当时画人物的周慕星是巨擘,的山水画,的时尚美人画,郑和杭慧英的仕女画,都充满了时代气息,家喻户晓。

正统年画多为对开本、三开本、四开本的长条,用道光纸彩印,堪比流行的美人月卡。所以平版胶印取代了木刻艺术,后来又引进了胶印。原来的农村手工副业,必然会变成城市轻工业,成为可以大量复制的彩色印刷品。

年画起源于古代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了。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就有“神荼”和“雷宇”的塑像贴在门上。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婉约随朝图》,由王昭君、赵、班基、绿珠四人所绘,俗称“四美图”。

木板年画

起源

杨家埠以生产木板画闻名,类似天津的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三大民间绘画市场。杨家埠木版年画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说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相当发展。村里有永盛、共茂、吉盛、万顺、广盛泰等十几家画店。到清朝咸丰、光绪年间,已经发展到百家作坊。有一千多幅画。家家刻木刻,家家画画家。传说明末有个太监回杨家埠探亲,从宫里带回一尊彩绘的门像,村民们很喜欢。当时有一个擅长绘画和雕刻的人很熟练地临摹,雕刻成木块,上色印刷,让村民们也贴上了宫殿的门神。此后,木版年画逐渐在杨家埠流行起来。

特性

杨家埠年画是潍坊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很多年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大众。它以民间学生为题材,但不拘泥于现实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对所表达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和生动夸张。它采用我国传统的勾描技法,构图对称饱满,线条粗犷,色彩鲜艳,以红、绿、蓝、黄为主,对比强烈,主题突出。画中人朴实大方,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杨家埠年画的体裁非常广泛。丰富的想象力。雷宇、秦琼、钟馗等门神的画像,神中之神,反映了农民对门神保护的希望和对家庭幸福的希望。反映了人们希望健康长寿的愿望,如“金鱼(玉)满屋”、“摇钱树”、“聚宝盆”等。它表达了人们致富的愿望,“十大忙人”和“十大忙人”将十个节气中男女的活动总结成一幅画面,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热爱生活的场景。一些年画也寄托着人们减轻灾害、安居乐业的努力。总之,杨家埠木版年画表达了农民生动而复杂的生活理想和愿望。

手艺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分为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其精密准确。做法是先把画的黑稿勾出来,贴在刨好的梨木或唐板上,刻出主线版。主稿打印出来后,会进行不同颜色的刻字,彩色打印,最后修改装裱。

平阳木版年画

起源于宋代平阳(古代临汾)的木版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宋朝灭亡后,元朝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商从南方迁到平阳,使之成为印刷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版年画。大部分平阳木刻画都是有这个爱好的农民业余时间雕刻印刷的。木刻画以当地风俗和传说为基础,内容以花鸟鱼虫和历史人物为主。画面夸张生动,色彩鲜艳,充满乡土气息,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根据用途不同,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用来装饰厨房或餐桌。

随着时间的推移,旧年画中一些迷信落后的观念逐渐被消除。年画只是作为一种非常流行和普及的艺术形式被保存下来。本世纪中叶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年画艺术家创造了新的形式的年画,并用来表达现实生活。自五六十年代以来,年画一直蓬勃发展。它已经转变为一种新的印刷技术,拥有巨大的印刷量和发行量。可以说,到现在为止,出版的画还没有达到年画的数量。年画是世界上被最广泛阅读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