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有多少个地级市和县级市?

截至2017年底,陕西省共有地级市10个,县级市5个。

Xi是副省级省会城市,辖11市辖区和2县,分别是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周至县、蓝田县。

宝鸡辖3个市辖区9个县,分别是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咸阳辖3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9个县,分别是:秦都区、杨凌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滨州市、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武功县。

铜川市辖3个市辖区和1个县,即王一区、印台区、耀州区、宜君县。

渭南市辖2个市辖区7个县,辖2个省辖市,分别是临渭区、华州区、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韩城市、华阴市。

延安下辖两个市辖区和11个县,即:宝塔区、安塞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黄龙县、黄陵县市。

榆林市辖2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9个县,分别是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府谷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汉中下辖2个市辖区9个县,分别是: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安康辖1市辖区9县,分别是: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平县、旬阳县、白河县。

商洛辖1市辖区6县,分别是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扩展数据:

陕西民俗文化丰富而独特,主要表现在悠久的方言历史、别出心裁的剪纸、精湛的泥塑技艺、欢快的腰鼓、或柔或刚的民歌、深邃的皮影戏、社火的独特魅力。陕西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厚重的历史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瑰丽奇特的民俗文化。

方言陕西方言是指陕西省辖区内的方言。受地理、历史、政治、移民等因素的影响,陕西方言在语音、用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整体语感上,陕西方言分为关中方言、陕北方言、陕南方言三部分。

秦岭南部除洛南、商州、冯丹外为陕南方言区,延长、甘泉、延安北部除定边外为陕北方言区,陕南、陕北方言区以外的地区为关中方言区。

关中方言分为西府话(宝鸡、咸阳西部)和东府话(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大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陕北方言属于西北官话和晋语,受山西影响较大,混有部分蒙古语,至今仍保留入声。陕南大部分方言属于巴蜀方言(西南官话),少量分布汉语、江淮官话、楚语、赣语、湘语。

剪纸剪纸,俗称窗花,是将各种颜色的纸粘贴在勾画好的厚纸画上进行切割雕刻而成的一种民间工艺。在陕西人民中有着深远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墙花、门符、灯笼花、喜庆花、炕围花、门帘花也是陕西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民间节日、婚礼庆典、满月生日、迎神赶集庙会等庆典都有在门窗上贴剪纸的习俗。

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陕西剪纸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陕北剪纸苍劲、纯粹、有力、豪放,以单色剪纸为主。关中剪纸略粗,精而不繁,巧而美。陕南流行的植物图案适宜疏密、写实,具有丰富的装饰趣味。

陕西剪纸在全国享有盛誉,被文化部命名为“剪纸之乡”:安塞、富县、洛川、旬邑、定边、靖边。《百鸟朝凤》、《老鼠嫁女》、《王翔卧冰》、《二龙戏珠》等剪纸作品享誉海内外。Ku舒兰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剪纸夫人”。

泥塑,即泥塑,是一种制作各种形象的民间工艺品。民间俗称“彩塑”、“泥戏”,起源于宝鸡市凤翔县。陕西泥塑主要分布在凤翔的刘颖、赣县、蒲城、鱼化寨、翟寨、商洛等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有其他泥塑都丢失了。

凤翔泥塑又称凤翔彩塑、凤翔彩塑、凤翔泥娃娃,主要分布在凤翔城关镇刘颖村及其周边地区。凤翔有三种泥塑。一种是粘土玩具,主要是动物模型和塑料十二生肖的形象。二是挂画,包括脸谱、虎头、牛头、狮头、麒麟送子、八仙渡海等。

三是立人,主要是塑造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凤翔泥塑* * *有170多个品种的色彩,从半人高的巨型卧虎到小兔子、小狮子,在中国众多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凤翔十二生肖马、羊、猪彩塑分别被国家邮政总局邮票设计司认定为2002年、2003年、2007年生肖邮票。腰鼓腰鼓是流传于陕北,尤其是延安安塞县、榆林横山、米脂、榆林等地的一种民间鼓舞,是陕西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舞蹈之一。

安塞腰鼓是陕北颇具代表性的腰鼓。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的形式,鼓手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上千人不等。其表演形式大致可分为“路鼓”和“场鼓”。安塞腰鼓多在重大节日、庆典、庙会演出,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活动时间。

2006年,“安塞腰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歌陕西民歌根据地域和艺术特点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

陕北民歌种类繁多,当地俗称“山歌”或“酸歌”,有信天游、小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榆林小曲、陕北套曲等20多种,其中信天游最具特色,流传最广。

陕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紫阳民歌是陕南最具代表性的民歌,紫阳民歌的代表曲目有《郎对门唱山歌》、《南山竹》。镇巴民歌是陕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有《拉什字》、《巴山九歌》等。

关中民歌有船夫号子、夯号子、扛号子、箱主歌等。影响最大的小调是关中小调,分为一般小调、弦乐小调、社火小调、风俗小调、儿歌。紫阳民歌、陕北民歌、镇巴民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戏,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兴盛于唐代,又称“影戏”、“皮影戏”,流传于民间,保留了民间评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各种戏曲的前身。唱腔有几十种,其中以老腔、宛宛腔、阿公腔、仙板腔、秦腔五大调较为常见,并辅以陕北、陕南、关中的各种道情。

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海有什么难》、《古城会》、《会娶妻》等。陕西皮影戏不仅有种类繁多的唱腔和高超的表演技巧,而且雕刻技艺也很高。

滑县是皮影戏的发源地。滑县皮影戏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艺术品种,也是国内外皮影戏界公认的中国乃至世界所有地方皮影戏艺术类型的集大成者。中国皮影戏的国际正式名称是“华戏”,意为华县皮影戏。2006年,“华县皮影戏”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火“社火”是陕西一种广泛、传统、壮观的群众娱乐活动,来源于古代对土地和火的崇拜。社火起源于周朝的傩仪,宋代以后逐渐转移到民间,并融入到各种杂剧中。

陕西社火有鼓乐、堆芯、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灯笼等。陕北的佳县、洛川、榆林等地称社火为“耍社火”,陕南的商南、洛南、商县等地称社火为“元宵节”,关中的耍社火称为“耍社火”、“耍狮子”、“耍龙灯”、“耍竹马”。

陕西近代民间社火活动通常在正月、节日或庙会时进行。关中是陕西社火最活跃的地区,陕西宝鸡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流行于宝鸡西山地区的社火的著名代表有《锄床》、《天佑百姓》、《黑三肖动兵》、《红灯》、《寡妇种地》、《刘秀才》等。

百度百科-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