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民俗

浏阳婚礼风格

旧社会结婚叫红婚,门上、大门上常有“六礼”之类的对联。六礼是周代定制的婚姻礼仪,如收礼、问名、受礼、邀客、迎亲等。浏阳婚俗,在这些古老仪式的基础上,衍生出复杂的程序。一般是男方父母委托亲友或媒人提亲,也就是收古代礼物。也有媒人以营利为目的,为了补婚而掩盖真相。所以,双方父母或亲戚都要去对方家暗访“查根脉”,这叫探亲。如果双方都认为对方根好苗子好,男方就生庚子(年、月、日、时),用干支八字表示,请媒人交给对方,称为“送八字”。女方在“算命”后,认为符合,也给女方一个庚子回男方,称为“回八字”。如果男方认为双方人品不好或者女方人品不好,必须在7天内退回。所谓“男字满天飞,女字十七回”。这是古代的“合庚”之礼,即“问名传庚”。有的人接受对方出生,先放在神龛上。如果3天之内出现了鸡犬丢碗的现象,那就是他们认为八字有冲突,会退缩。如果3天内家事顺利,就是上集。何庚顺利,互赠信物。男方给了他衣服布料和少量礼物,外加未来新郎的一双鞋子,寓意“和谐”。女子用笔砚文具回应,按照鞋样做了一双布鞋袜底。双方以“天作之合”四个字交换庚书作为证据。这一过程称为定庚或定庚,即古代的“那吉行聘”之礼。

婚姻定下来后,男方必须为女方准备一定数额的彩礼等财物作为聘礼,也称大订婚、彩礼、鸡鹅礼或上门送礼(有的女方索要高额彩礼,其实就是买卖婚姻的性质)。女方准备嫁妆,这是古代收钱的礼物。然后,男方送日期单,即选两个吉日催新娘过门(也叫登门),这叫报日,俗名望日,也就是古代的“邀日预告”之礼。女方选择其中一个日期作为结婚日期。结婚前一两天,男方送彩礼,喜柬等。到女方家,这叫“送礼”。女方提着嫁妆箱(箱)到男方家,布置新房,叫铺子。也有男方接手婚姻时提嫁妆箱的。新娘婚礼的前一天,请已婚女子用麻线将脸上的头发拧掉,在鬓角处修剪绒发和眉毛,使鬓角整齐,眉毛细而弯,也叫开脸。婚礼当天,男方用四八人抬的轿子来接亲戚,或者叫新娘,由旌旗和锣引导。如果有笼子,笼子里的鸡和鹅是成对的。鸡鹅配对源于古代的“饮鹅”仪式:在先秦时期,新夫去岳家需要献上两只鹅作为见面礼,以取鹅而不失节时,老少有序,不再是偶然。因为大雁是一条线飞而不失群的,如果失去了情侣,就只有一辈子在一起,路在尽头。后来因为鹅很难找,鸡和鹅逐渐被作为“饮鹅”的象征。清代《华杉县志·姻缘》认为“盖谷所谓鹅,亦为鹅也”。在城市里,他们大多也有古老的“结婚”仪式。在农村,媒人或其他家庭成员问候新娘。新娘戴着风冠,披着霞披(俗称面纱),戴着红色头巾。上轿子前,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拿着浸过植物油并点燃的红纸捻,一手拿着镜子在轿子里外看几遍,俗称“看轿子”,以求驱邪。

当轿子进入房间时,仪式爆炸了。新娘下了轿子,地上铺着红地毯,由母亲撑着,让脚不沾地。否则她认为自己踩了婆家,踩了妈妈。在大厅向新娘顶礼后,新娘进入洞房,新婚夫妇选择吉时并排而坐。他们的母亲建议他们喝一杯酒(茶)。在古代是指一杯酒分两勺。在古代,新婚夫妇各持一勺洋槐酒,表示两人是一体的,所以称之为杯中酒。新娘被带进酒里,用幸福的言语赞美,把红枣、花生、桂子、瓜子等东西扔在床上,寓意“早生贵子”。然后打开新娘的红领巾,新婚夫妇就可以在这里见面了。仪式结束后,新娘被带到大厅会见她的亲戚、长辈和其他家庭成员,这被称为“分大小”,即在古老的寺庙里看到仪式。

女方的婚礼亲戚叫大亲戚,上亲戚,高亲戚,坐在婚宴的主席,老父母陪着新亲戚。在浏阳南翔一些地方,婚宴结束后,“高亲戚”要想方设法偷一碗带回去,表示在不断给家里人夹菜。

新婚之夜,在新房里闹是非正式的,嘲笑新娘也是很好玩的。有的把主人家的长辈(爷爷)拖到洞房,强迫他背骨灰。比较优雅的节目是赞茶。新郎新娘抢着茶盘送茶,问候的客人必须用押韵的赞美词回复,如:“一进新房,灯火烛照,金银遍地,儿孙满堂。”又如:“端茶盘四方,端茶新人胜鸳鸯。今夜洞房花烛夜,明年将诞生一个状元郎。”

在婚礼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新娘和新郎回父母家拜访他们的亲戚,这被称为回门,这在古代被称为省亲。新娘家举行午宴答谢客人,称为“后门饭”陪伴新客人,饭后奉上干茶(农民生产的副食)。新郎这一天要警惕被戏弄,成为笑柄。

民国初年,尤其是五四以后,城市青年开始自由恋爱,寻找自己的参照物。举行婚礼仪式时,有司仪和证婚人的讲话,有介绍人,新婚夫妇互相鞠躬,交换戒指,以此抛弃拜堂的旧习惯。在农村,媒人带领男青年到女方家相亲,这叫见亲戚。女生可以给男嘉宾敬茶,改变了只有揭开盖头才能见面的习俗。

浏阳民俗

浏阳民居一般是中间有厅堂,前面有走廊的房子。有的一侧有翼,呈弧形;有的两边有翅膀,绰号“一把锁”。厅堂也叫正房,正房两边的房子叫正房。大殿两侧各有一间主房,称为“三间房”,也有“五间”、“七间”,甚至“九间”。富人多住在前后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入口,左右有横楼的院落里。中间有天井,前面有花木,前面有梯田,外面有槽门和围屋,还有八字墙、山墙垛和照壁。大房子,前后多达五个甚至七个房间。每个房间都配有雕花屏风式中门,每个房间都由木柱、斗拱、重檐、倚山亭连接。每一个喜事都开在中门,从大门到上殿的神龛,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深。正厅两侧有对称的横厅,连接厅外的厅堂、回廊、小巷将几十间房屋连成一个整体。外人进屋,如果进了迷宫,就知道进去的是什么,很有建筑和艺术价值。民国以前,这种人住在一起的大房子并不少见。在北部的浏阳乡,可以说是两者兼而有之,比如焦溪的贾鹏之家,曾经帮扶过300多户人家。这种房子富丽堂皇,方便喜庆活动,但室内采光不好,中心区域阴暗潮湿,春天甚至会长出绿色苔藓。民国时期,战乱、火灾、水灾频繁,大房子毁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少。浏阳等地还有几处,弥足珍贵。如浏阳龙符乡法巴寺大屋,建于1865(清同治四年),至今仍保存完好,有14正殿和横殿,曾同时招待300桌客人。

长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夏天,农民们经常在地上休息,在山谷里晒太阳,直到夜深人静;冬天我喜欢围着炉子。一般在大厅一侧的主房一定要有消防室。当客人来访时,他们经常把客人领到这个房间里烤火休息。房间靠近窗户处有一个炉子,楼房上挂着一个挂钩(也叫火钩、梭子钩),挂钩上挂着锅和炉子。炉内燃烧松木,也称硬木,也燃烧树木和谷壳。村妇们在炉边纺纱,男人们一边烤火、抽烟、聊天,一边自得其乐。

为了躲避士兵和土匪,有的人在家里建一堵墙,也就是在两个房间之间建一堵墙,在两堵墙之间留出约1米宽的空间作为暗室,用来放一些名贵的物品。必要时,人下楼躲起来,外人很难发现。浏阳的一些村庄还有另一种生活习俗——借房子不是一对。就是客人过夜,情侣不住一个房间。如果有必要长期居住,他们必须租房子住在一起。据说成双成对借客对房子和主家都不好。

浏阳民居的大小和建筑材料因地而异。在丘陵地区,由于木材丰富,地形适宜,房屋比较高大,有的屋顶高达8米以上,进深8米以上。一般楼上钉木地板,楼上可以铺,可以存放粮食,可以堆放农具和杂物。墙脚多采用砖石、红石或烟砖,墙多为土砖,有的是文人所建,甚至全部为木墙,称为木屋。有钱人也有烟砖来盖房子。山区的建筑地基多为青石板,墙体以土为主,覆盖青瓦、稻草或冷杉树皮。

民居最朝向,一般更喜欢坐北朝南。俗话说“一屋朝南,儿孙可享福”。有些人相信风水,要求房子后面和两边都有“龙脉”,有山有水,地势开阔。如果仕途失意,或者人口不旺,多灾多难,就怪房田不好,有的房子拆了重建,有的改变了槽门朝向。同时强调屋前屋后都有风水树,使房屋具有隐蔽性。如果古树茂盛,则认为房子兴旺,人口倍增。俗话说“屋旁有大树,屋内有寿星。”如果有外人破坏风水树,全屋的人都会打起来,男女老少围着树,充满了“誓死保卫”。

人们盖房子时,通常会请当地居民看地定方向,然后选择吉日动工。在竖起大门框或横梁的时候,就更隆重了,要招待客人。尤其是上梁,必须举行仪式。梁木最好用梓木,与“子”谐音,寓意后人发达。横梁正面中央绘有红黑相间的太极图,两端写有“干坤”二字,表示年、月、日,二字与图之间画有八幅图。登梁时,工匠高呼,如“恭喜你,董军,今天登梁了。”张良玉,鲁半尺。中国人,大运大旺..."

其他浏阳民俗,请点击: